第92章 评朱利安·格林的《个人行记,1928—1939》(乔斯林·戈德弗洛伊译)[329]
朱利安·格林的日记,在十年前乃至五年前看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平平无奇,现在却引起了人们非常浓厚的兴趣。它们所记载的,是一个审美时代的黄昏,是富有教养的食利阶层第二代的最后喘息。格林先生有高度的敏锐,文风几乎没有男子气概,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极富代表性的人物,在那段时期,只是坚守住审美的原则似乎就已经足以回报靠继承遗产而得来的生活。虽然日记里记录了到伦敦、欧洲各地及美国(格林先生生于美国,却用法语写作)的游览,读者却会觉得好像一直都在巴黎,那个涂着黄色油漆的旧房子和种着悬铃木的巴黎,也是首夜演出、私家风景与纪德[330]、格特鲁德·斯泰因[331]和诺艾莱夫人[332]长谈的巴黎。作者以永不疲倦的敏锐感觉记录下一切,将他的经历变成文字,就像一头奶牛自发把青草变成牛奶:
12月19日。冬日的黄昏,乌云盖天,在一间门房的玻璃门后面亮起了一盏煤气灯。这是一本小说多么美妙的开头!今天,整整一个小时,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这幅美好的画面。
2月2日。在凡尔赛……当我看着藤蔓上的叶子精致的淡黄色边缘时,我感到一股忧伤,想到在我生命的终点,我将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我却没有时间对它们进行描写。
他描写了许多关于他的创作的事情,和他在创作时遇到的困难(和大部分作家一样,他从来没有写东西的心情,却总是能把书给写出来),描写了他的梦,那些梦似乎对他醒着时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还描写了他所记得的在“战前”黄金时代的童年。几乎他的所有念头都带着怀旧的色彩。但让这些文字读起来很有趣的是,他非常睿智,不会以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价值体系将永远存在下去。虽然他对政治完全不感兴趣,但他早在二十年代就预见到自由主义的时代行将结束,战争、革命和独裁即将到来。一切都在分崩离析。希特勒的阴影几乎总是萦绕在书页之间:
我们即将看到生活就在我们的眼前改变。带给我们欢乐的一切事物将从我们身边被夺走……我渐渐习惯了这个世界上我所热爱的一切将从眼前消失这个想法,因为我们似乎正走到一个漫长的时代的尽头。我们还将沉睡多久?……巴黎将生活在隐伏的恐慌中……在1934年的欧洲,一场杀戮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另一场杀戮。到战争爆发之前,这种情况还能持续多久呢?……战争的谣言一如既往地继续。每个人似乎都生活在恐惧中……莱茵兰已经被重新占领……有人叫我在电台上就《午夜》发表观点,似乎到了这种时候,像这样的事情有什么要紧似的!但是,你只能继续假装……
过去七年来,一直困扰着许多人的那种在阴风阵阵的房间里等着枪声响起的无能为力和世事无常的感觉在他1939年以后的日记中随处都可以感受到,而且变得越来越强烈。或许得到一定的年纪才会有这种感觉(朱利安·格林还不到40岁),称得上年轻,对生命仍抱有期望,却又算得上年老,记得“战前”的情形。事实上,那些现在才二十岁的年轻人似乎没有注意到世界正走向毁灭。但这本日记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彻底的固执,它对时代潮流的抗拒。它是一个文化人的日记,他意识到野蛮即将获得胜利,却又不能让自己变成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新的世界即将诞生,那将是一个没有他容身之处的世界。他看到了太多的事情,无力与之抗争。另一方面,他不会假装喜欢这个世界;而过去几年来,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就喜欢耍这一招。这本书有如幽灵一般的真挚深深地打动人心。它拥有一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魅力,这种人已经完全过气了,没有一丝新鲜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