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评戈弗雷·莱尔斯的《捷克斯洛伐克的贝内斯》 弗兰克·欧文的《三个独裁者》[245]
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或筹建这个国家的规划,是在世界大战时形成的,这让协约国的政客们感到很尴尬。他们希望将奥地利分而治之,并认为那时候不适宜支持奥地利帝国内部的自治运动。然而,这些运动已经存在,在战争的紧张状态下,贝内斯[246]和马萨利克[247]等人过去几年来所进行的地下工作开始发挥影响。数以万计的捷克士兵一有机会就当了逃兵,并在法国重新集结,有可能组建一支捷克国民军和协约国并肩作战。这使得贝内斯和马萨利克被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人民的代表,在和平协议上承认了他们的地位,这是在别的情况下他们或许无法得到的。二十年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是欧洲统治最得当和最民主的国家之一。但是,当德国再一次觉得自己足够强大,可以发动战争时,它再度沦为被奴役的国家,情况比在哈布斯堡王朝时期更糟糕。
正如莱尔斯先生所说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故事体现了自决问题最痛苦的情况。当小国获得独立时,它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而当它们没有获得独立时,它们总是会陷入统治不当。除非欧洲采纳邦联制,否则没有哪一个解决方案能够兼顾经济和民族情感。贝内斯作为一个小国的领导人和一个比大部分人更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从一开始就知道唯一的希望是坚持国际法,如果有必要的话以武力捍卫自己。但不幸的是,事实上当时国际法并不存在,只有国联。贝内斯能否采取切实的行动拯救他的国家尚未可知,但他在1935年与俄国缔结军事同盟或许加速了它毁灭的命运。莱尔斯先生在这件事情上为他辩护,但结盟是一个拙劣的外交错误。俄国人并不会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与此同时,结盟让纳粹分子得以打出他们的王牌,利用了西方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恐惧。莱尔斯先生以尖刻的讽刺语调描写慕尼黑会议,但没有一年前他可能作出的反应那么激烈。慕尼黑协议在道德上是可鄙的,但从过去六个月来的情况看,它或许并非是不明智的举动。
莱尔斯先生的书写得很简略,或许太简略了一点。它所描写的贝内斯即使称不上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人物,也称得上是一个杰出的人物。在政治上,特别是小国政治上,要做到完全诚实是不可能的。和其他人一样,贝内斯有时候得做出钻营、推诿、讨价还价和丢车保帅的勾当。但他的记录要比欧洲绝大部分政治家干净得多,而且无疑立场坚定。他对自由、真理和公义有着真诚的信仰,在事不可为的情况下仍努力坚持自己的信念。他仍不算太老,当这场战争结束时,他还有希望能够东山再起。
欧文先生的书包括了希特勒、斯大林和墨索里尼的三篇短传。这本书的文风既俏皮又有纪实色彩,针对的是对政治不感兴趣的读者,而在我看来并没有歪曲事实。不久前像这样一本准确地描述当代欧洲历史的“流行”书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但过去五年来我们经历了许多事情,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瓜分金钱而法西斯主义就是让火车准点的人将很快成为少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