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学术传薪集.医案集.综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概述】 注意力缺陷性多动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名医案例

1.高健生医案(1则)

案一:养血祛风,通络止痉法治疗小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肝风内动之小儿多动症,以养血祛风、通络止痉收效。

个人信息:朱某,男,12岁。

初诊:2014年2月23日。

主诉:肢体不自主摆动、张口歪头、撇嘴1年余。

现病史:家长于2013年3月发现患儿肢体有不自觉摆动,并伴有歪头、撇嘴的动作,在安徽省某儿童医院做动态脑电图检测,报告结果:基本节律正常,未见明显异常放电;抽血检验ASO(抗链球菌溶血素)结果为:2.4IU/ml。医生确诊为小儿抽动症,予西药——盐酸硫必利(又名:泰必利),剂量为早、中、晚各1粒。坚持服药4个月,2013年7月中下旬抽动加剧,并伴有跺脚、抬手的现象,孩子感觉后背有筋拉着的感觉,持续时间约半个月后,自行好转至每天可见三四次轻微抽动,持续半个月左右,随后恢复至初诊时状态。至2014年1月在上海某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医生观察每分钟有3~4次抽动现象,医生将剂量增加为早2粒、中1粒、晚2粒,服药至2014年2月15日抽动现象更加明显,伴有声音哼哼、持续时间长。患儿爱运动,饮食均衡。因系早产,幼时体弱多病,多见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幼时曾患隐性哮喘,已治愈,停药2年。患有鼻炎,偶有不适,已停药1年。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双眼视力1.0,双眼睑球结膜充血,少量滤泡,角膜清,前房未见浮游物,瞳孔对光反应存在。眼底:视盘边界清,色可,视网膜血管可,黄斑中心凹反光(+)。身高168cm,体重72kg,体格健壮。症见:挤眼,张口歪头,不自主摆动,纳食可,夜寐安,经常腹痛,有时腹泻。

中医诊断:小儿多动症,属肝风内动。

西医诊断:小儿多动症。

治法:养血祛风,通络止痉。

方药:葛根30g,白芍药30g,蜈蚣2条,全蝎6g,僵蚕10g,蝉蜕10g,秦艽10g,细辛3g,桂枝10g,麻黄3g,熟大黄10g,生姜5片,大枣5个,甘草6g,姜黄1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西药:硫必利,早中晚分别为2粒、1粒、2粒。

二诊(2014年4月12日):家长诉患儿服药后摆动减轻,上课注意力较前集中。方药:葛根30g,白芍药30g,蜈蚣2条,全蝎6g,僵蚕10g,蝉蜕10g,细辛3g,桂枝10g,麻黄3g,干姜6g,大枣5个,炙甘草6g,川乌3g,炙龟板10g,地龙10g,生牡蛎20g。西药:硫必利,早中晚分别为2粒、1粒、2粒。

三诊(2014年4月22日):服药后摆动继续减轻,上课注意力集中。方药:效不更方,原方继服。西药:硫必利,早中晚分别为1粒、1粒、1粒。

随访:2014年6月28日与家长通电话,诉每天偶有抽动1~2次,每次1秒左右,其他情况下几乎看不见抽动行为。后背没有主动发麻的现象,但触碰时会感到酸麻。仍有腹痛,随后腹泻。新增吃荔枝过敏。

按: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该患儿确诊为多动症,并一直服用西药治疗,服用西药期间,病情反复发作。高健生老师用葛根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明显。本方中高老师重用温药、虫类药温经通络,祛风解痉,取得明显疗效。

(整理:张丽霞 审阅:高健生)

2.卢志医案(1则)

案一:温胆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注意力缺陷性多动障碍

注意力缺陷性多动障碍胆郁痰扰、痰火扰心之躁动,以清热化痰宁心收效。

个人信息:张某,男,8岁。

初诊:2014年2月12日。

主诉:注意力不集中3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纳食尚可。诊疗经过:患儿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等症状。曾就诊于儿童医院,诊断为:“注意力缺陷性多动障碍”,予静灵口服液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现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科。

检查: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脑电图:正常小儿脑电图。智商检测:109(中上);注意力测试54(中下)。

中医诊断:躁动,属胆郁痰扰,痰火扰心。

西医诊断:注意力缺陷性多动障碍。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

方药:温胆汤合逍遥散加减。陈皮6g,法半夏9g,茯苓9g,甘草3g,枳壳9g,竹茹9g,钩藤9g(后下),石菖蒲15g,珍珠母15g(先煎),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远志9g,酸枣仁15g,神曲9g,焦山楂9g,炒莱菔子9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厚朴9g,熟大黄9g,山药12g,白术9g,莲子肉9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二诊(2014年2月26日):服药后患儿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有所好转,夜卧盗汗。望闻体诊:患儿注意力不集中较前有所好转,但仍精神涣散,精神疲乏,夜间盗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法当清热化痰宁心,兼以健脾之法。方用温胆汤加减,辅以收汗之生黄芪9g,生白术9g。

三诊(2014年3月5日):注意力不集中好转,性情急躁,喜哭闹。望闻体诊: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据症舌脉,四诊合参,辨病为“躁动”,证属脾虚肝旺证,方以逍遥散加减。白芍9g,柴胡9g,茯苓9g,白术9g,石菖蒲9g,钩藤9g(后下),珍珠母15g(先煎),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远志9g,酸枣仁12g,夜交藤15g,神曲9g,甘草3g,当归9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四诊(2014年3月12日):服药后,性情急躁好转,注意力不集中改善。望闻体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效不更方,连进上方14剂,患儿告愈。

按:《证治要诀·不寐》:“大抵惊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风,皆是痰涎沃心……唯当以理痰气为第一要义。”言明本病的治疗大法为“理痰气”。小儿体禀少阳,肝常有余,心胆之气却弱,易致胆郁痰扰,痰火扰心,以致阳动有余,阴静不足。故在临床辨治中,通过理痰气以宁心,切中病机,疗效显著。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患儿多动难静,神思涣散,烦躁不宁,注意力不集中,为气滞湿阻,结为痰浊,郁而化热,心火内盛,神明受扰,以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难静,精神涣散,难以自制,纳食偏少,大便偏干,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据症舌脉,四诊合参,辨病为“躁动”,证属胆郁痰扰,痰火扰心。服药后症状较前好转,但症见夜间盗汗,纳少等症状,为土虚木旺,动静不能互制之象,法当清热化痰宁心,兼以健脾之法。方用温胆汤加减;本证为儿童生长发育期阴阳失调的一种状态,处在病理变化的临界状态。小儿肝常有余,脾常虚,肝阳偏旺,则见多动多语,急躁易怒,冲动任性,难以自制,神思涣散,难以静坐,注意力不集中,土虚木旺,不能互制,纳食偏少,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据症舌脉,四诊合参,辨病为“躁动”,证属脾虚肝旺证,方以逍遥散加减。

(整理:韩斐 审阅: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