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记得我院第1例川崎病确诊时,我刚毕业在小儿心脏病房轮转,那组特殊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比较新奇的名字让我过目不忘,连续诊断并顺利治愈几例后,我感觉川崎病很简单。几年后的1例6月龄川崎病患儿在当地漏诊,发病12天转来我院,常规治疗未见好转且相继出现冠状动脉瘤、面神经核下瘫、嗜睡、无菌性脑膜炎,降颅压治疗期间又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尽管该患儿最后治疗效果还好,但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认识了川崎病,而且一度产生了畏惧心理。此后30年里,我又相继诊治了许多例川崎病患者,但由于临床表现各异,总让我有种首次遇到这个疾病的感觉。2011年,我科接诊了1例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儿,经过系统检查和详细问诊得知,已漏诊川崎病半年,到我院时已经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血栓、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功能不全,2年半后患儿不幸病故。闻此噩耗,我很震惊,尤其遇到发病初期因皮疹应用糖皮质激素,使临床症状不典型而延误诊断以至于发展到冠状动脉扩张后才确诊甚至漏诊后出现严重冠状动脉并发症时,作为一名小儿心血管专业的医生,我很痛心;川崎病已经报道了50年,但仍有患儿因此致残甚至丧命;我感觉有义务向家长、向所有儿科医务工作者普及川崎病的相关知识,以期避免这类漏诊、误诊再发生,这就是我写本书的初衷。
能够积累这些病例和经验,我要感谢我们专业的老前辈王永继教授、朴英爱教授、朱亚男教授、胡树春副教授和于宪一教授,没有他们打下的基础,我们不可能有现在每年近500例的川崎病患者,也不可能积累这么丰富的经验,同时我还要感谢儿科相关专业同行们的及时会诊和指导,才使这些患儿不论急性期合并了哪些脏器受累都能转危为安。由于这些复杂病例要有相应的图像来佐证,我们选择的病例多数来自2012年之后,主要原因是在此之前我院没有使用电子病历。电子病历为保存珍贵的临床资料提供了保障,在这方面,还要感谢医院领导班子推行电子病历的高瞻远瞩和魄力。为了保证更强的专业性,我们还特意邀请放射科侯阳教授为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标注,并由心脏超声科喻晓娜副教授为这些冠状动脉图像把关。为了完成这部虽然稚嫩但包含全体成员心血的专著,各位编者都是利用节假日或休息时间进行编写,历时1年半有余。但因为作者水平有限,难免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不当之处,望同行批评指正。
2017年是我从医30年,谨以此书告慰我无悔的青春,并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患儿家长一些科普知识或给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些临床经验。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2017年3月
于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