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大骨节病的流行史及定义
大骨节病发现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最早是沙皇俄国界标师尤林斯基,在远东贝加尔湖地区乌洛夫河流域看到一些畸形的矮人,1849年他在沙皇俄国的《自由经济论文集》中首次进行了报告,指出“这种畸形病人在20岁甚至更早便在身体的一些部位出现赘瘤样的东西,手和脚似乎离开原来的位置,关节呈现半圆形,以致病人难以移动手脚和从事工作”。因其多见于乌洛夫河流域,故在沙皇俄国最早称其为“乌洛夫病”。
1854年,沙皇俄国哥萨克第一步兵旅军医卡辛到病区对这种病做了调查研究。1861年他在报告中指出,这种病与甲状腺肿发生在一起,是甲状腺肿的并发症。40年后,1901年到1902年哥萨克军医贝克和他的夫人一起对这种病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并断定这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为纪念卡辛和贝克夫妇对这种病所做的工作,1906年始,国际上将这种病称为卡辛-贝克氏病(Kashin-Beck disease)。
在我国地方病流行历史中,大骨节病俗称有“水土病”、“算盘指病”、“柳拐子病”,四川省有些地方称其为“骨节风”。对这种病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300多年前,如明朝末年(1644年)《山西省安泽县志》上已有类似大骨节病的描述。清朝末年(1908年),刘建封著《长白山江岗志略》中也有关于大骨节病的记述。1934年,张风书在东北沈吉、长图铁路沿线发现有类似大骨节病的病人,后由洪宝源著文报告,并认定它和沙皇俄国人报告的乌洛夫病是同一种病。
大骨节病曾有多种定义,诸如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地方性畸形性骨关节炎、骨软骨营养不良、退行性骨关节病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地方病分册的编者将大骨节病定义为:“原因未明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基本病变是软骨内成骨的软骨变性与坏死,主要发生在儿童、少年,成人中新发病例甚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大骨节病诊断标准》(WS/T 207—2010)中,大骨节病的定义是:“大骨节病为儿童和少年发生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其原发病变主要是骨发育期中骺软骨、骺板软骨和关节软骨的多发对称性变性、坏死,以及继发性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上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增粗、变形、活动受限,肌肉萎缩,严重者出现短指、短肢甚至矮小畸形”。这是目前较新而且较全面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