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系统血栓介入治疗经验与技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 篇

第一章 门静脉系统血栓总论

第一节 门静脉系统血栓概述

一、门静脉系统解剖及功能

(一)门静脉系统解剖

成人的门静脉主干长7~8cm,内径1.0~1.4cm,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在胰颈后方汇成,斜向右上行,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游离缘内,居于胆总管和肝固有动脉的后方,上行至第一肝门,分为左、右两支入肝,在肝内反复分支,最后形成小叶间静脉,与肝动脉的分支小叶间动脉共同汇入肝血窦。门静脉正常压力为1.27~2.35kPa,均值为1.76kPa,比肝静脉压高0.49~0.88kPa。门静脉起源于腹腔消化器官(消化管和胰)、脾等的毛细血管,经逐级汇集后形成门静脉,是肝脏血液的主要来源(约占70%)。门静脉入肝后再反复分支,最后汇入肝血窦,因此是介于两端毛细血管间的静脉系。在肝十二指肠韧带游离缘,一般没有门静脉的属支,在十二指肠第一部后方,有来自胃、胰、十二指肠的静脉直接注入门静脉,在第一肝门的位置,门静脉分为粗短的右干和细长的左干,门静脉左干和右干分别发出1~3条小静脉至尾状叶至左右段,有部分患者的右前叶门静脉也直接从门静脉主干发出,或来自门静脉左干的横部。门静脉在胰颈后方约相当于第二腰椎高度、下腔静脉的前方,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以直角汇成。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者占52.02%,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者占24.60%,或由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共同汇成门静脉者占13.29%。门静脉主要属支:①肠系膜上静脉,位于同名动脉的右侧并与之伴行,除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的血液外,还收纳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布区的血液;②脾静脉,由脾的数支静脉汇合而成,在胰腺后方走行,除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的血液外,还接受肠系膜下静脉的汇入;③肠系膜下静脉,收纳同名动脉分布区的血液,居于同名动脉的左侧,在胰腺后面汇入脾静脉,有时汇入肠系膜上静脉或直接汇入门静脉(在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的交角处);④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并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的血液,沿胃小弯左行再转向右后汇入门静脉,在贲门处食管静脉丛有小支汇入胃左静脉,其主支食管静脉汇入奇静脉或半奇静脉,从而使门静脉系和上腔静脉系沟通;⑤胃右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汇入门静脉,胃右静脉常接受幽门前静脉的汇入,该静脉在手术中常用作确定幽门的标志;⑥胆囊静脉,收集胆囊壁的血液,汇入门静脉主干或其右支;⑦附脐静脉,为数条细小的静脉,起于脐周静脉网,沿肝圆韧带走行,汇入门静脉主干或其左支。

(二)门静脉系统的功能及结构特点

门静脉系统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与腔静脉系统相比,在功能和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

(1)门静脉是肝的功能血管,收集了消化道、脾、胰、胆囊的血液,携带丰富的营养物质输送入肝脏,除作为肝本身的代谢能源外,还合成新的物质,供给全身组织的需要。

(2)门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于体循环中的静脉血,约为85%,故门静脉和肝动脉对肝脏的供氧量几乎相等。

(3)其起止端均为毛细血管,起始于胃、肠、胰、脾的毛细血管网,终端为肝血窦状隙,且门静脉主干及较大的属支均无瓣膜结构。

(4)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存在较多的交通支(彩图1-1-1),在门静脉高压时,为了使淤滞在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回流,这些交通支大量开放,而建立侧支循环。其主要侧支循环有:①胃底和食管下段交通支:胃冠状静脉→胃底食管下段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②肛管和直肠下段交通支:直肠上静脉→直肠下静脉→下腔静脉;③前腹壁交通支:脐静脉→腹壁上、下静脉→上、下腔静脉;④腹膜后交通支:肠系膜上、下静脉→下腔静脉属支。

图1-1-1 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的交通支

二、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nous system thrombosis,PVST)又称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可发生于门静脉主干、属支和肝内分支的任何一段。门静脉系统血栓可造成门静脉阻塞,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肠管淤血,是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原因,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水和(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成因主要有:①门静脉系统血流减少及血流速度的减慢造成涡流而致血小板堆积,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②肠道感染性病灶的细菌进入门静脉系统,如新生儿脐炎及脐静脉脓毒血症,成人常见的有急性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空腔脏器的穿孔、小肠炎性病变、腹腔盆腔脓肿及腹部术后感染等;③手术后血小板增多、血液黏稠度升高、门静脉血流量减少及门静脉压力下降,如脾切除术后;④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及凝血功能紊乱,如结肠及胰腺的肿瘤、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缺陷等;⑤门静脉系统受压,如胰腺肿瘤、肝细胞癌、肠扭转等;⑥另外还有一些不明原因的血栓形成,如长期服用避孕药史、原发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等。根据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轻重缓急、起病原因以及基础疾病的不同,临床症状和体征亦不相同,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较困难,临床上常误诊为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原发性腹膜炎等。在临床诊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过程中,对于急性起病、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血样便,无明确原因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或脾大,不明原因的麻痹性肠梗阻,合并有血液高凝状态,特别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的患者,应警惕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可能,但确诊还要依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门静脉造影等。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CT和MRI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病例数日渐增多。门静脉系统血栓是变化的过程,也就是可以引起局部及全身的一系列变化,如果血栓仅局限于门静脉主干,且为缓慢形成的不完全性阻塞,临床上可能不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将来可造成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血流经胃冠状静脉、食管静脉至奇静脉,最后注入上腔静脉,由此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如果门静脉主干和肠系膜上静脉均有血栓形成,可引起明显后果,严重者可以引起肠坏死,表现为肠壁增厚及肠系膜呈暗红色,黏膜下充血、水肿、出血及肠黏膜剥脱等改变,伴有血性浆液性腹水。当脾静脉血栓形成时,脾静脉血流经胃底静脉,最后注入门静脉,进一步加重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甚至破裂出血。门静脉系统血栓诊断一旦明确,除无症状的不完全栓塞外均应积极治疗,治疗包括全身抗凝、外科手术切除、经皮经股动脉介入溶栓、经颈静脉门静脉溶栓治疗、取栓治疗、TIPS手术、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