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次公药物学纲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清营凉血药

犀角
① 犀角,为犀牛的角,是清热凉血的传统代表药物。但由于犀牛为世界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故国内外临床均已禁用犀角。犀角与水牛角,二者均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功效,皆治热入营血之证。其主要区别为,犀角凉血止血、解毒消斑、清心安神、凉肝定惊的作用均强,而疗效显著;而水牛角的功效虽与犀角相近,现代作为犀角的代用品使用,但其气味俱薄,药力较强,故用量宜大,常用15~30g,需先煎3小时以上,才为适宜。

【名称】

学名:Rhinoc roushom[ 注:曾有3种犀角供药用,分别是 Rhinoceros unicornis L., Rhinoceros xondaicus Desmarest Rhinoceros sumatrensis (Fischer).]。
别名:低密。

【原动物】

犀为脊椎动物哺乳门,有胎盘有蹄类。

【品考及产地】

曹炳章曰:按《岭表录异》云:犀牛似牛形而猪头,脚似象,蹄有三甲,首有两角,一在额上为兕犀,一在鼻上较小,为胡帽犀。鼻上者,皆窘束而花点小,多有奇纹。牯犀亦有两角,皆谓毛犀,俱有粟纹,堪为腰带。千里犀中或有通者,花点大小奇异,固无常定,有编花路通,有顶花大而根花小者,谓之倒插通。此二种亦五色无常矣。若通处黑白分明,花点差池,计价巨万,稀世之宝也。予久居番禺,诸犀各曾经眼。又有坠罗犀,犀中最大,一株有重七八斤者,云是牯犀额,上有心花,多是撒豆斑色,斑散而浅者,治为杯盘之用。又有骇鸡犀、辟尘犀、辟水犀、光明犀,此数犀但闻其说,不可得而见也,录之以备参考。《海岛逸志》云:犀牛大过于牛,皮如荔壳,而纹大如钱,背皮如马鞍,以覆其项,头似鼠,嘴似龟,足臃肿如象,好行荆棘中,喜食藤刺,头一角在鼻梁,世所绘其角在额者,非也,此余所目睹,其行林中,触树多折,此头一角,或即牯犀也。沈萍如云:犀角本草载出西番、南番、滇南、交广诸处,有山、水、兕三种。山犀易得,水犀难见,并有两角,鼻角长而额角短,水犀皮有珠甲,山犀则无。兕即牯犀,止一角在顶,纹理细腻,斑白分明,不可合药。其纹如鱼子形,谓之粟纹,纹中有眼,谓之粟眼。黑中有黄花者为正透,黄中有黑花者为倒透,花中复有花者名重透,并名通犀,乃上品也。花如椒豆斑者次之。《羌海杂志》云:犀牛皮厚而无毛,鼻上生一角,且亦自能解角,角藏于岩穴中,猎人以如其形之木角易之,则次年解角,仍藏原处,否则更易他处,不复再见矣。今就市上所通行者,惟暹逻角为最佳品。其外有 ,根盘内有蜂窝形,中凸出如墩,两畔陷纹粗,刨片白多黑少为上品,交趾产者外无 、内无墩,纹较细者次之。又有一种天麻角,性硬更次。云南产者,角尖长,其气臭,最次。凡犀角必须采办的真暹逻角为要,须看色黑劈开处直纹粗丝者为妙,尖上头圆更佳(《伪药条辨》)。
暹逻国出者,内有暹 者地道。另有一宗天麻角,其气臭极最次,要细长透黑者妙(《药物地道录》)。

【形态】

犀为牛类,好栖息于池沼湖泽等阴湿之地,其出也必数头为一群,体亚于象,肥大而稍黑,皮厚而坚,颈肩腰部具极深之皱襞,俾体之运动可以自如,其足三趾,末端有蹄,头稍带三角形,上唇突出下唇之外,无大齿,鼻上之皮肤变而为尖锐上挺之物,或一或二,谓之犀角。从前欧洲寒地,犀之孳生殊繁,今则已绝其种,仅亚非两洲之热带地方,犹见有栖息者。在亚洲者,为印度犀,体长一丈二尺,高六七尺,鼻上有尖物,故名角犀,皮多皱襞,全身有粟瘤,具粟眼,因此所得犀角,又有粟纹角、粟眼角等别名。在非洲者,体长丈余,高五尺许,鼻上之尖物有二,一前一后,但较短,故名二角犀,皮肤之皱襞似甲,其性凶暴,甚于印度犀。犀角为角质状之一种尖形物,微弯曲,有刚毛,大抵牡者为短,牝者为长,最长者可二三尺,寻常多七八寸或尺许,底部阔五六寸,其色不一,或外面淡褐绿色,内作黄色,中央黑色,或为黑白两种,或黑白色相和,角尖为胜,入药以用黑色者为佳品。故乌犀角之尖最著,试以锯纵解之,见为粗糙之纤维状,然稍滑泽(《和汉药考》)。

【药用之部】

角。

【修治】

剉末,磨冲。

【性味】

味苦、微咸。

【成分】

含碳酸钙(石灰)、磷酸钙(石灰)、胶质等。

【用量】

三四分至钱半( 1~4.5克左右)。

【作用】

刘曜曦曰:就袁君淑范所研究之成绩,约略述之如次:
(1)犀角之热浸液,或其水蒸气蒸馏液,试之于蛙、二十日鼠、家兔等,均无惹起中毒症状之弊。
(2)犀角试之于发热之家兔,无解热作用之可言。
(3)犀角试之于正常动物时,对于该动物之心脏,无强心作用,但试之于心脏衰弱者,则确有强心作用。
(4)将犀角液注入于实验动物体内,则该动物之白细胞,即减少原数1/5,或1/2(《民国医学杂志》7卷4号)。

【效能】

(1)《本经》:
百毒蛊疰,邪鬼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
《别录》:伤寒、瘟疫,头痛寒热,诸毒气,令人骏健。
《药性》:辟中恶毒气,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
《日华》:治心烦,止惊,镇肝,明目,安五脏,补虚劳,退热消痰,解山瘴溪毒。
时珍: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痘疮稠密,内热黑陷,或不结痂,泻肝凉心,清胃解毒。
(2)沈金鳌曰:
犀角性走散,比诸角尤甚,故能清心镇肝,入胃而化血解热消毒也。
张石顽曰:足阳明胃为水谷之海,饮食药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凉血散血,凡蓄血、惊狂、斑痘之证,皆取以通利阳明血结耳。其治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犀角地黄汤为之专方。若患久气虚,又为切禁,以其能耗散血气也。痘疮之血热毒甚者,尤为必需,然在灌浆之时,又为切禁,以其能化脓为水也(《本经逢原》)。
刘潜江曰:方书用兹味主治中风证居多,皆见恍惚闷乱,昏烦不语,及謇涩、谵错颠倒,舌强失音等证。
张秉成曰:犀为水兽,专解一切水毒,入心胃血分,凡吐血、衄血、阳毒发斑等证皆可用之。
(3)石原保秀曰:
用于强壮,解毒解热等(《汉药神效方》)。
林天定曰:治痘疮、肺炎有著效(《台湾药物学》)。
福井枫亭曰:犀角所主,多在吐血、衄血(《先哲医话》)。
(4)刘曜曦曰:
犀角对于已衰弱之心脏,则确有强心作用,然泛用之以解毒或解热剂,则未可也,可知犀角之能收效者,盖由其具有强心作用耳(《民国医学杂志》7卷4号)。
章太炎先生曰:仲景方未有用犀角者,本草谓犀角解毒。《千金》《外台》方中多以犀角止血,故凡大吐衄、大崩下或便血等,多以犀角治之,盖犀角有收缩血管之功能也。阳病原有自汗,今反以犀角收之,于是将邪逼入肠胃,神昏谵语自然起矣。人每不明此理,以为神昏谵语总是邪入心包,因此犀角之误服,终不了然,惟陆九芝为能知之耳。

【禁忌】

缪仲淳曰:能消胎气,孕妇忌服。

【次公按】

以犀角治热病,不知始于何时,大致是苏医作俑。尝测若辈心理,以为犀系神物,可以镇定心灵,故以其治邪陷心包,谵语神昏。降及今日,市医以为以上诸证,每与循衣摸床、手足痉动并发。循衣摸床,手足痉动,市医所谓热极生风之候,于是遂误会其祖师(苏派之祖师)用犀角镇定心神之初意,而以犀角为定风泄热之圣品。更以古人吐血、衄血,多用犀角。吐血、衄血,在苏派医生病理学上,为热势上炎,故视犀角为退热药之观念,益加深固。夫病而至于神昏谵语,手足痉动,急下存阴,尚虑其不救,尔时以此无足轾重之犀角为主药,尚冀其有生望耶。
抑更有进者,吾人即承认犀角为退热药,然而病至于谵语神昏,手足痉动,三四分之犀角,杯水车薪,曾何济于事。
恽氏铁樵,曾有流行性脑膜炎效方及说明之露布,就中有犀角三分,其理由为犀角可以弛缓神经,且与胆草协调,则升清降浊。犀角之所以弛缓神经,或为恽氏所发明,但犀角能升清之说,则不免错谬。升清二字,何所根据,若以犀角生当犀牛之头部,故可升清,然则《千金翼方》以犀角治尿血,《圣惠方》以犀角治下血,岂亦升清之用耶?!
牡丹皮

【名称】

学名:Radix Paecniae( 注:今作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科属】

毛茛科。

【品考及产地】

出浙江湖州者佳。

【形态】

为落叶灌木,高三四尺,叶作重复羽状,小叶有二三片,深缺刻,初夏开美丽大形花,有单瓣及重瓣,色有白红紫等,九月结荚实,中有黑色如豆大之种子,丹皮外面为暗褐色,内面呈紫红色。

【药用之部】

皮。

【修治】

清炒。

【性味】

微苦而辛。

【成分】

长井理学博士从牡丹皮发现一新化合物,名之为牡丹皮酮(Paeonol,魄奥挪尔),作针状结晶,有一种固有芳香及辛味,化学记号为C 9H 10O 3(《药学杂志》77号)。
田原药学博士用人工方法,制造牡丹皮酮(Paeonol,魄奥挪尔),又于牡丹皮中发现有安息香酸及异胆固醇(Isocholesterin,伊苏郁列斯垤林)之脂肪酸复合物(《东京化学会志》第12帙220页)。

【用量】

钱半至七八钱( 4.5~24克左右)。

【效能】

(1)《本经》:
除癥坚,疗痈疮。
甄权:治冷气,散诸痛,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痛。
《大明》:通关腠血脉,排脓,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
元素:吐血衄血。
时珍: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2)倪朱谟曰:
善治女人经脉不通,及产后恶血不下,可治衄血、吐血、淋血、跌扑瘀血,凡一切血气为病,统能治之(《本草汇言》)。
周伯度曰:丹皮与大黄、桃仁、芒硝,皆能治下焦血分之病,而仲圣方或四物并用,或有大黄、芒硝、桃仁,而无丹皮,或有丹皮而无桃仁、大黄、芒硝,用舍之间,讵无深意,窃尝玩索而得之矣。大黄、桃仁、芒硝是治客热传入之血结,病之骤得者;丹皮是治阴虚生热之血结,病之渐致者;大黄、芒硝、丹皮并涤血热,而大黄下夺而厉,芒硝咸降而濡,丹皮去瘀生新而养阴,桃仁独不凉血,而破由气入血之闭滞,此四物功用之同而不同也(《本草思辨录》)。
(3)小泉荣次郎曰:
用于月经不顺及痔疮等(《和汉药考》)。
牡丹之根皮,可治月经不调与心脏衰弱等(房雄)。

【次公按】

古人以丹皮、赤芍为凉血要药,故叶派医生在湿温舌绛红、脉数疾时,以为邪陷营分,非清血不可,每以丹皮为要药。次公从邪陷营分一语,进求病理之所以然,凡湿温证而致舌红绛之时,血中病毒,必然弥漫,此时用丹皮或者有排除毒素之效,唯其或有排除毒素之效,故前贤以丹皮为凉血剂,或祛瘀剂欤。
玄参

【名称】

学名:Scrophularia Oldharri,Oliu( 注:今作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
别名:黑参、鹿肠、馥草。

【科属】

玄参科。

【品考及产地】

产于杭州笕桥等处,入药以柔润者为上品。

【形态】

为暖地山野自生多年草本,茎方,高至2米 。叶淡绿色,对生,中有柄,卵形或狭卵形,锯齿缘锐尖,略成穗状之圆锥花序,夏日开淡黄色之小唇形花,结小卵形蒴果。本品为淡棕色,成长形不整之块根,长5 8毫米,阔2 3毫米,有深纵皱曲,质硬,破折面不平坦,亦不呈纤维性,横切面为不整形,周边有不满1毫米之淡棕色层,内部为棕黑色。大抵柔软如树脂样,得以指爪剥削之,有一种固有之臭气及甘味,并微有苦味。
① 米:原作 (音m ǐ),公制长度单位“米”的旧译。

【药用之部】

根。

【修治】

蒸熟晒干用。

【性味】

苦,微寒。

【成分】

据庄长恭、马集铭二氏之研究,其酒精制浸膏,水中不溶部分,通水蒸气蒸馏,得0.0008%之挥发油,其他含有植物固醇(Phytesteroe,Phytosterlin)、油酸(Acid.Oleic)、亚麻仁油酸(Acid.Linoleic)、软脂酸(Acid.Palmitic)、硬脂酸(Acid.Steraric)等,此外尚余多量无晶形物,水溶部分,检有赝碱性物质,多量糖分为D-Phenylglucosazone(熔点205 206℃),及葡萄糖,并含有少量左旋龙须菜素(《生药学》)。

【用量】

二钱至五钱( 6~15克)。

【效能】

(1)《本经》: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
《别录》: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晒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癥。
甄权: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治暴结热,散瘤瘘瘰疬。
《大明》:治游风,补劳损,心惊烦躁,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时珍: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2)张洁古曰:玄参清肃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书》治伤寒阳毒,汗下后毒不散,及心下懊 ,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者,俱用玄参。
张石顽曰:黑参咽喉肿痛之专药,专清无根之火,并可清有形积滞,故消瘰疬结核,治目赤暴肿,总皆散结清火之验也(《本经逢原》)。
(3)为解热消炎剂,可治咽头炎、扁桃腺炎、瘰疬及结膜炎(《台湾药物学》)。
为解热消炎药,内服治咽头炎、扁桃腺炎、瘰疬、结膜炎、巩膜炎等(《和汉药物学》)。
(4)《生药学》曰:古方玄参用于瘰疬,其他咽喉各症,生根捣碎,可以涂布。又鼻中生疮,为粉末涂布之。

【次公按】

近世医林,视本品为白喉效药,一列用之,实有不尽然者。夫白喉之所以成为独立病名,盖与喉痧( 注:喉痧即猩红热)对峙者也。吾人对于二证症状之辨别,不能不加以注意。
喉痧之症状,恶寒发热,咽喉焮红肿痛,周身必有红痧,或有丹斑。此证初起,吾师丁甘仁规定之治法凡三:①汗法;②清法;③下法。发汗期内失治,或并发坏死性咽头炎,起白色样膜,其下依样焮红;再失治,必致破溃,尔时生命危矣。
白喉初起,亦见恶寒发热之证象,惟肿处淡而不甚鲜红。其轻者,咽与喉现点点白色,重者则起白腐,其腐粘着肿处,不易漱拭。失治,则白腐蔓延,肌肉脱落,难望生全。
吾人于喉痧、白喉之症状,既了然于胸,今再以二证不同之点,列表如下。
表:白喉、喉痧证象之异点
读者观以上列论,必以为白喉、喉痧之症状,明如指掌,其实吾之所述,陈言也。至治疗之法,当更为诸君进一解。
白喉、喉痧之大别,吾以为当于丹痧之有无分之。咽喉肿痛,无论焮红、淡红,白膜、白腐,苟不见丹痧,即当作白喉论。若其人咽喉腐肿,遍身如渥丹,心烦懊 ,而透丹痧,麻杏甘石汤,其效如响。若用玄参、生地,遏其热毒,使无从出,其为祸有不可胜言者。咽喉肿痛,不见丹痧者为白喉,读者根据此点,必又以麻杏甘石或辛凉解表,仅可用之于喉痧,若一见咽喉肿痛,外无丹痧者,即当玄参、生地滋阴矣。此又不然,咽喉腐肿,兼见丹痧,固当解表,即外不见丹痧,而恶寒身热,表证仍在者,一列当麻杏甘石,或荆芥、葛根为治,必其人舌红脉数,心烦口渴,然后可以滋阴清降。
总之,吾人须认定喉证应表,当有应表之见证,滋阴者,亦必有滋阴之见证。
以后玄参在喉证上使用法:①咽喉肿痛,兼见丹痧者,不可用;丹痧退而阴伤者可用。②咽喉腐肿,恶寒壮热,而有阴伤见象者,可夹于辛凉解表药用之,甚之加入麻杏甘石亦可。
地黄[鲜生地 干地黄 熟地黄(附:熟地炭)]
见理虚益髓生血(抗贫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