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播对象的感觉、知觉和注意
感觉是指外部刺激通过人体的内外感受器作用于人体后,人对这些刺激产生的直接感受,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形状、大小、温度、气味、重量、软硬等)的反映。人类的外感受器包括眼、耳、鼻、舌、身(肤),分别产生视、听、嗅、味和肤觉(触觉、冷热觉)。内部感受器包括胃肠、血管、膀胱等内脏器官,会产生饥饿、饱腹、渴、痛、便意、平衡等感觉。人类通过运动感受器产生动觉、静觉、平衡觉等。韦伯定律认为,人体能感觉到的外部刺激强度的变化量与原刺激强度之比为常数,即△I/I=C,其中I为外部刺激,△I为刺激强度的变化量。如食物或水的咸度变化需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5才能被味蕾所感觉到,如果一个人每天的食盐量为10克,那么第2天减少不超过2克,即食盐量在8~12克之间变化,就不会被这个人感觉到。
外部刺激多次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会出现适应性,从而对刺激变得麻木或不敏感。“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指的是嗅觉适应;人们坐在火车上,长时间、持续的噪声更容易让人昏昏欲睡,指的是听觉适应;经常洗冷水澡,会使人逐渐对冷水产生耐受性,是指肤觉适应。
①同时对比:黑与白、高与低、冷与热、大与小的事物同时出现时,会产生强烈的对比感觉,使人的感受性增强;②先后对比:吃了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不甜;③不同感官之间的干扰:在黑暗状态下,会感觉老鼠咬木头的声音很响,打开灯之后,感觉声音变小或消失。
盲人的听力会得到代偿性增强。
一种刺激会产生多种感觉,特别是颜色。蓝色、青色和紫色会激发寒冷的感觉,红、橙、黄则会激起温暖的感觉,白色、淡黄色、浅绿色会产生轻盈感,灰、黑、褐色则会引起沉重感。
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知觉,知觉是指事物的属性以及各属性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整体反映。
是指因为人的认知经验、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不同,在感知外界事物时所出现的不同的优先性和选择性。欣赏同一幅风景画,有的人会为高山的壮美而感叹,有的人会为鲜花的美丽所折服,有的人则会被山涧中的涓涓细流所吸引。人们会从嘈杂的交谈中,一下子分辨出一个熟人的声音;人们也可以从一大群人的背影中,一眼认出自己的好友。打开电视,有的人只收看电视剧,有的人则对围棋节目情有独钟。人们一旦形成知觉的优先性和选择性,就会对其他的事物出现暂时的忽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一般来说,以下因素会增加知觉的优先性: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在黄花中、绿虫子在绿叶上,不容易看得见。变色龙、蜥蜴等动物正是利用拟色,把自己隐蔽在环境中,逃避天敌的捕食。这种拟色,同样被运用在军事上,以减少被敌方发现的机会。相反,在颜色、气味、形状等方面与环境或其他事物反差较大的事物,容易被感知和发现。
夜空中的流星更容易被看到;户外广告牌上移动的字幕更吸引人们的注意。
奇怪的形状、尖锐的声音、高大的个子、出众的长相、奇装异服、奇珍异宝等,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平淡无奇则会被人忽视。
即对事物的认知的过程,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人们看到药丸会一头雾水,对其功效一无所知,但看完药物说明书后,就会明白很多。在看到一句话时会不知其意,别人的一句指点就会使自己茅塞顿开。
对医学一无所知的人很难读懂医学类书籍,对古代历史没有常识的人很难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所谓隔行如隔山,也是这个道理。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的认知有整体性,人们面对一个事物时总是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认知顺序进行认知。人们看到一幅画,总是先注意全貌,然后才察看细节。放在面前的一个杯子,人们总是先看到、并认识到这是一个杯子,然后才会注意到杯体上的裂纹。
客观事物即使发生变化,只要变化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依然能够被人感觉到。一个多年没有联系过的老朋友的照片,即使大小比真人缩小了几十倍,也照样能被一眼认出。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事物的集中和指向,有选择性地指向一定对象,而抛开其他对象。注意伴随着人的所有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注意也是个人智力的一部分,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获知、认知和理解。有研究表明,儿童能够通过注意力训练,以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是指人没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而不由自主地指向某一对象的注意。无意注意是非自觉的,保持时间短,易受环境或其他因素干扰而转移或分散。以下因素可增强无意注意:①刺激物强度大、出现突然:长空闪电、平地惊雷、警笛划破夜空等会突然引起人们的注意;②新异的事物更能引起注意:罕见、新鲜、奇异、怪诞、陌生的东西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③强烈的对比会增加注意:万绿丛中一点红,大块白色物品上的一点黑,一群大个子中的一个小矮个,都会格外吸引人们的注意;④刺激物自身的变化:如突然出现又猛然消失、忽然静止又忽然剧动、忽明忽暗、正在跑步的人突然停下来、闪烁的霓虹灯等都会格外引起人们的注意;⑤使人产生强烈情绪色彩的事物:健美的身材、姣好的容貌、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漂亮的服装、美丽的图画、精美的工艺品、悠扬的乐曲、壮丽的山水,无不使人感叹、惊讶、赞美、喜爱甚至流连忘返;⑥符合人的需要或兴趣的事物更能引起注意:人在饥饿的时候更注意有关事物的信息,更能闻到饭的香味;在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更容易注意到与此人有关的物品和信息;人在生病的时候,更关注有关治疗的信息;⑦人在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时更容易产生无意注意: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人在心情愉快、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更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无意注意。相反,人在疲劳、无聊、厌倦、情绪低落的状态下,很难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⑧参与式的活动更能引起注意:人们普遍存在探究的天性,那些鼓励人们参与的活动,往往能吸引对象的注意;⑨娱乐性的活动更能引起注意:人们都有休闲和娱乐的天性,舞蹈、有节奏的乐曲、幽默笑话、动人的故事情节、歌曲等都能格外引起人们的注意;⑩奖励性的活动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皆有逐利的天性,有奖问答、有奖销售、福彩和体彩、甚至是电子货币,都会使人们趋之若鹜。
是指自觉的、有明确目的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兴趣爱好、需求的强烈程度以及自己的专注力和意志力。有意注意有明确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既稳定又持久,但是容易产生疲劳感。如为了获取糖尿病治疗的知识,一名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的场合都会对有关糖尿病治疗的信息产生有意注意。但因为保持有意注意需要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且这种注意是出于疾病治疗的需要,而不是出于个人的兴趣,一定时间后,会使个人产生疲劳感,有意注意会逐渐消退。
是指在对事物产生有意注意后,对事物本身产生了直接的兴趣,不需要意志力也能维持自己的注意。如在对糖尿病信息保持有意注意一定时间后,有的糖尿病患者会对糖尿病有关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主动系统深入学习糖尿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知识,甚至会成为糖尿病防治“专家”,经常参加糖尿病患者教育志愿者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