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一、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一个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方式的“规定”,用以指示哪些行为是可接受的,而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不按“规定”行事会被该群体“逐出”。所以,在同一群体中,其他人的价值、态度、信念和行为会对个体的行为造成强烈影响。当我们进入一个社会环境不知道如何行事时,往往会假设周围的人比我们知道得更多,所以会按照其他人的方式行事,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认同。

通过宣传推广社会规范促使人们改变行为,会明显提高传播活动的效果。在宾馆浴室粘贴“为了保护环境,浴巾不需洗涤时,可重复使用”标签,同时粘贴“其他顾客至少重复使用过浴巾一次”,浴巾重复使用的比例比单独粘贴第一个标签高了26%,说明社会认同感的重要作用。P2P(peer-to-peer approaches)也是社会规范理论的应用,如网上论坛或社区可以作为人们坦诚互动的良好环境,在讨论敏感话题时尤其有效,因为社会认同和保证都是以“安全”和匿名的方式进行的。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关于利用服务或接受特定行为的积极证言(positive testimonials),可以显著增加自我效能感。针对德高望重的意见领袖或征召他们作为一个品牌形象代言人或“大使”(ambassadors),非常有利于讯息的传播,提高社会认同;也可以利用PR技术创编新闻故事描述其他人群对某特定行为的实施情况。

描述性规范(descriptive and injunctive norms)是指人们的行为总是基于其他人怎么做,按照大多数人的做法行事,会使自己认为获得了社会认同,从而建立安全感。禁止性规范是指群体的法规规定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比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明示人们,在这些场所不能吸烟。

二、环境因素

要想弄明白人们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行事,必须考虑物质环境条件和生活环境。行为改变之前,当地环境和大环境中必须存在确切的助益条件。

1.当地环境

即使人们被动员实施某种行为,如果当地环境中存在障碍性因素,行为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如人们做了很多工作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活动,但如果不提供分类的垃圾箱,就无法真正让人们实施垃圾分类。

2.大环境

大环境(the wider/macro environment)是指国家或国际层面的技术、经济、税收和立法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行为。

三、政策法规对行为的影响

政策法规是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①对政策法规或服务性信息进行广泛告知和宣传,从而促使行为的知情改变;②促使人们就某个特定议题进行讨论,促成新政策法规的出台或改革,对人们的特定行为进行约束,这在改变低可改变行为方面尤为有效;③如果不进行广泛告知、劝服和倡导,即使是强制性政策,也不能很好地改变人们的行为;④采用学习和行为改变理论对人们进行赋权,运用参与式方法,如市民峰会、研讨会或网上对话,可以很好地帮助,而不是强迫人们改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