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论治及体会
一、中医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括认识
中医学中没有流行性乙型脑炎(下面简称脑炎)这个病名,经过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临床治疗证实和发病季节与表现的症状,此病属于温病范畴中的暑病(暑瘟、暑厥、伏暑、暑风、暑痫、暑痉等)和瘟疫。
《黄帝内经》上说:“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日者为病暑”。余师愚说:“……疫则头痛如劈,沉不能举……头汗独多……热注大肠,有下恶垢者,有旁流清水者,有日及数十度者”。中医认为面赤,身热,脉洪滑,头晕,汗出而渴者为暑温;夏令受热,昏迷若惊,四肢厥冷叫暑厥;暑热生风,四肢抽搐,昏迷不醒叫暑风;“长夏受暑,过夏而发”为伏暑;暑热神昏,状若惊痫叫暑痫;以及颈项强直,叫暑痉等。这些记载与脑炎的主要症状近似,所以治疗脑炎应当按照中医学中的暑病和瘟疫结合整个温病的特点来进行治疗。
二、对治疗原则的阐述
中医认为“毒热”是脑炎病症产生的根本原因,属于温病范畴。贯穿在整个温病学中的“清热、解毒、养阴”三法是治疗脑炎的基本原则。但必须根据病情的变化而加入“辛凉透邪、芳香开窍、芳香化浊、甘淡渗湿、镇肝息风”等药品,结合患者身体的虚实和病情发展等内在变化,和季节气候、生活环境等外在条件,制定具体措施。
1.清热
脑炎病人呈现发热、口渴、头疼、抽风、吐泻等热性病症象,投以寒凉清热药物是主要的原则,此即《黄帝内经》“热者寒之”的精神。清热的含意并非单是降低体温,而是指只要有热病症状就使用寒凉药物而言。如果体温虽然正常,但仍有热象,也必须应用清热之法。
清热的应用范围很广,如①患者素日身体健康,未曾泻下或辛燥药发汗,暑热尚浅,“一经凉散,病即霍然”;叶天士说:“病在表,初用辛凉”,即是清热之一法。②热邪在里,则有达热出表的治法。③热盛汗多,阴阳受损,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体虚热实之病。④邪蒙心窍,神昏谵语,宜清热之中兼用凉血开窍之品等等。说明热邪的所在不同而治法亦异的精神。
2.解毒
立解毒之法以解除毒热。暑即热也,燥即火也,火极为毒。脑炎的病因不外“毒热”二字。重型病人其毒为甚,大量不断的使用解毒药品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制止病情的发展,减低毒热的危害。根据症状的不同和其他方法灵活运用,如:①与清热药并施,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用药后多发黏腻臭汗可能与此法有密切关系。②与活络药同用能解除蕴伏在经络中之毒热,使经络条达无阻,肢体运动障碍自能恢复正常。③与养阴药同用,以育阴祛邪。毒热必然耗损津液,故经常合而为法。④与镇痉药同用,能达到毒解风息而痉止的目的等等。皆宜灵活掌握,临床权变。
3.养阴
温病最善伤阴,“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历代温病学家都非常注意养阴,如《温病条辨·汗论》里说:“治温救阴在养津”。投以滋阴养液之药,正是《黄帝内经》“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意旨。养阴固属重要,单独使用并不能完全治愈脑炎,所以必须与其他方法合用才能收功。养阴的应用范围也很广,如:①脑炎初期,清热则病除而阴不伤,正是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②病的中期,阴液或多或少的已经受到损失,在清热解毒药中加用养阴之品是需要的。③病的后期,养阴之品的使用在所必须。前面说过温病最善伤阴,病的后期养阴之法是很重要的。④若曾用过辛温药发汗或不适当的泻下,津液必受耗损,在治疗中应加入养阴之药,使津液充沛,才能收效迅速。否则只用清热解毒不顾阴分的消长,就难以收效。
总之,“清热、解毒、养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三种法则。有的解毒药品有清热养阴作用,有的清热药有解毒作用,有的养阴药有清热作用。应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法,不可死板领会,偏执一法。
拿今年1来说,就是在上述原则下而灵活处理,做到证变药变,有是证即是药,病的前期仍以祛邪或兼顾正气、注意养阴为主,而中期则偏重于养阴、扶正,兼而清解余热。今年抽搐剧烈的病例很多,除了以清热解毒、镇肝息风外,还以中医“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水火不济、柔不济刚”“木气太过而兼火化”“木旺剋土”的理论根据,运用“养阴止痉”和“平肝扶土”等法来进行治疗,方剂的应用并不是原方搬用,而是参考古方,结合临床症状,选用适当药物,以达到治疗目的为原则。
三、证候分类及疗法
根据脑炎的临床症状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证候分类法,予以分类,并立法如下:
1.卫分症状
微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不透,口干,渴饮不多,神志清醒,干呕,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治宜清热药中佐以辛凉透邪。
2.气分症状
高热,头痛,口燥咽干而渴,自汗出或无汗,呕吐,或有嗜睡,间有谵语,小便黄,大便秘结或腹泻,舌苔白黄而干,脉象洪数或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兼顾养阴。
3.营分症状
高热不解,嗜睡,昏迷,谵语,抽风,有时四肢厥冷,舌苔黄厚而干或无苔,舌质赤红间或绛色,脉象沉数。治宜清热解毒养阴,佐以镇肝息风、芳香开窍。
4.血分症状
热势甚高,或表热不甚显著,而神志深度昏迷,四肢厥冷,舌卷囊缩,抽搐不止,角弓反张,或发斑疹、衄血、头汗不止,唇燥齿干,舌赤无津或绛干、或黑干,脉象沉细而数或沉伏不见。治宜清热解毒,大剂甘寒养阴,佐以镇肝息风、芳香开窍。
虽有以上证候分类,但在实际临床上往往不能各自独见,如卫分就是卫分症状,气分就是气分症状,而是互见者为多,如既有卫分症状也有气分症状,既有营分症状也有血分症状。虽病之初起也不一定就在卫分,此病多发病突然,在短时间(24小时)内即呈现高热、头痛、嗜睡、抽风、呕吐、昏迷、烦躁不安、谵语等症。这些临床表现事实上就是气分和营分的症状,它并没有通过卫→气→营→血这样的传变规律。因而以上的分类仅供参考,在治疗中应根据表现症状的不同,在立法上根据清热解毒养阴的原则而灵活处理。
四、对脑炎偏热偏湿的认识
治疗脑炎是按着暑病和瘟疫来治疗的。自古至今都认为“暑多夹湿”,诚确论也。但暑之为病,热多还是湿多呢?没有问题,一定热多湿少,要不为什么叫暑夹湿而不叫湿夹暑呢?湿多热少,那就叫湿温了。暑瘟为热多湿少,又有湿从热化之说。具体到脑炎更是偏热的多,偏湿的少了。在治疗中应当重点治疗偏于热的方面,热解湿自消矣。有的湿不能全被热化,在治疗中加用甘淡渗湿芳香化浊之药,湿去热亦易解。
偏热的症状是:口燥咽干,渴思冷饮,舌苔白黄而干;病之初起舌苔白薄而不干,舌质正常,口干不渴者多见;舌质红赤,脉之变化多端,但不见濡、缓之脉。
偏湿的症状是:头重如裹,目如蒙,身重,胸痞,病之初起虽有口干而不欲饮,后期有渴不能多饮,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多见濡、缓。
五、临床治疗
(一)轻重类型的划分及治疗
1.极轻型
体温38℃左右,稍感头晕乏力,精神不振,或轻度咳嗽及轻度腹泻,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治宜清热佐以辛凉透邪。
处方:生石膏八钱1、青连翘六钱、南银花四钱、苏薄荷一钱半、生甘草一钱,水煎服。
加减法:舌白腻不渴,头重如裹,为夹湿,加甘淡渗湿之滑石、云苓,芳香化浊之茵陈、佩兰叶等;咳嗽,加炒牛子、桑白皮等;腹泻,小便黄少,加川黄连、滑石粉等。
2.轻症型
体温39℃左右,头痛、发热、微恶寒,自汗出或无汗,怠倦,不思饮食,小便黄、大便干燥或泄泻,常伴有嗜睡、呕吐、神志清醒,无昏迷及惊厥,口燥咽干,舌苔白薄或厚、或欲黄,脉象浮数、洪数或滑数。治宜清热解毒佐以辛凉。结合症状,根据白虎汤拟用下方。
处方:生石膏二两、南银花六钱、天花粉四钱、生山药三钱、大甘草二钱、青连翘五钱、苏薄荷一钱。水煎服。
加减法:表证未解,干热无汗,重用青连翘至一两,加蝉蜕衣,自汗出,去薄荷加桑叶;口渴重用花粉,加元参;呕吐加赭石、竹茹;烦躁不安重用石膏;若汗出很多而病不解,加野台参,重用山药,嗜睡加石菖蒲、川黄连、莲子心等。
3.重症型
体温40℃左右,剧烈头痛,沉不能举,发热,恶寒或不恶寒;间或下身无汗,上身有汗,头汗独多;口燥咽干,渴思冷饮,舌苔白厚或黄厚,舌质赤红,时有抽风、谵语、昏迷、惊厥,大便干燥或腹泻,小便黄少,脉象滑数或沉数。治宜清热解毒养阴,佐以镇肝息风。根据症状和清瘟败毒饮、白虎汤所主之证拟用下方。
处方:
(1)生石膏三两、天花粉六钱、南银花一两、大元参五钱、鲜生地五钱、青连翘五钱、粉甘草三钱、生山药五钱、大蜈蚣三条、淡全蝎一钱、川黄连二钱、条黄芩三钱。水煎分三次温服。
(2)安宫牛黄散六分,分三包,四小时服一包,白水送下,或汤药冲服。
加减法:大汗出,口渴甚,重用石膏、花粉、加野台参;抽搐不止,重用蜈蚣、全虫加钩藤、羚羊角、龙胆草;神昏加广犀角、石菖蒲、川郁金;体弱、热久不退,重用石膏、山药、党参等。
4.极重型
体温41℃以上,高热自汗,抽搐不止,四肢厥冷。转入完全昏迷状态,面垢、齿燥、舌质赤红或绛,舌苔黄燥或黑裂,脉沉细而数或沉伏不见。宜大剂清热解毒,滋阴养液,镇肝息风,芳香开窍。根据以上症状和清瘟败毒饮、参白虎所主之证拟用下方。
处方:生石膏六两、广犀角五钱、羚羊角五分、天花粉一两、南银花一两、鲜生地八钱、大元参六钱、大蜈蚣六条、淡全虫二钱、川黄连三钱、条黄芩四钱、石菖蒲一钱半、天竺黄五钱、生山药八钱、野台参五钱、大甘草三钱。水煎分四、五次温服。另,安宫牛黄散八分,分三包,3~4小时一包。如热盛便燥可服紫雪。
加减法:有痰加竹沥、浙贝母、海浮石之类;衄血重用鲜生地,加鲜茅根、鲜大蓟;热盛发斑重用生石膏、元参、犀角,加粉丹皮等。
(二)合并症的治疗
对合并症的治疗,首先应当注意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并及时给以适当处理。在治疗中如果单纯注意对脑炎的治疗,不注意对合并症的处理,往往在脑炎好转后,因合并症的发展加重而影响病人恢复健康,甚至死亡。我们已经有过这样的教训。因此,必须中西医密切合作,随时检查和处理。在治疗中要掌握轻重缓急,本末次序,抓住扼要,细心诊断,确诊疾病,找出原因。
病人旧有宿疾,在发生脑炎后也往往加重,这时应针对病情,若宿疾发展不快,对身体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应首先考虑如何治好脑炎,待脑炎好后,再治宿疾。如果脑炎不严重,宿疾却有危害生命危险,就应重点治疗宿疾,结合治疗脑炎。
下面简单谈谈合并高血压、支气管肺炎、白喉、中耳炎治疗的药物选择。
1.合并高血压
根据病情的轻重,加入凉肝、镇肝、引血下行之药,如:生石决明、龙胆草、龙骨粉、牡蛎粉、怀牛膝等味。
2.合并支气管肺炎
昏迷,抽搐,痰多,呼吸浅表,或体温高,二便不利,脉象滑数,舌苔白或厚,处方可选用:
(1)羚羊角、广犀角、生石膏、生山药、天花粉、浙贝母、天竺黄、全虫、蜈蚣、生龙骨粉、生牡蛎粉、钩藤、石决明、粉草,水煎分次服之,大便多者宜减石膏,元参或少用石膏而增加生山药。
(2)呼吸急促、痰多雍盛可选用:生龙骨、牡蛎粉、浙贝母、沙参、元参、麦冬,且须重用,水煎分二三次服。大便多者可删去元参,麦冬或少用。
3.合并白喉
在治疗脑炎方剂中加用清肺养阴之品,如南银花、天花粉、大村冬、苦桔梗、苏栀子、枯黄芩等。
4.合并中耳炎
必须注意清热解毒养阴之药的使用,尤应注意解毒药品的运用。另外可用黄连末滴耳,耳底散吹敷等。
(三)妊娠期脑炎的治疗
关于妊娠期脑炎的治疗,余氏论之较详,他说:“母之于胎,一气相连,盖胎赖母血以养,母病热疫,毒火蕴于血中,是母之血即毒血矣!苟不亟清其血中之毒,则胎能独无恙乎?须知胎热则动,胎凉则安,使母病去,而胎可无虑。若不知此,而舍病保胎,必致母子两不保也。”我们在1954年治疗脑炎中,曾经有过舍病保胎,结果母子两不保的教训。1956年又治一例,略述如下:患者闫某,女性,20岁。妊娠六个月得脑炎,头痛难忍,发热恶寒,烦躁不安,大便数日不通,小便短少,意识不太清楚。此例妊娠脑炎,我们仍按清热解毒养阴的原则治疗。其大便不通,不敢用元明粉、川军、赭石等药,而采用瓜蒌并重用生石膏以清热滋阴润便,大便即通。小便不利,采用导尿。病情很快好转,治疗月余痊愈出院。
(四)后遗症的治疗
根据脑炎病人的临床表现,急性期过后体温恢复正常没有其他合并症,而留有各种功能性障碍,均为后遗症。如失语,耳聋,失明,肢体瘫痪,颜面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肢体运动障碍,抑郁痴呆,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精神异常,癫痫发作,扭转痉挛,舞蹈样运动,肢体震颤,吞咽困难,胃机能紊乱等。
治疗脑炎后遗症是和治疗脑炎分不开的,脑炎治疗得当则可能没有后遗症。否则不但会有后遗症,而且会有造成死亡的危险。有的极重型病例虽经过适当治疗,也往往留有后遗症,若能正确治疗尚有痊愈的希望,不过以早期治疗为好。
我们治疗后遗症主要是根据余师愚《疫症条辨》的理论作为临床指导,予以辨证施治的。细分如下:
1.体温恢复正常而脑症状不除,如昏迷、抽搐、眼睛颤动等,是毒热深藏,热淫于肝所致。这时应用芳香透窍引毒外出之法,可投苏合香丸、局方至宝丹、紫雪散之类,兼服清热解毒养阴、镇肝息风之剂,如生石膏、石决明、龙胆草、川黄连、广犀角、生地黄、大元参、莲子心、石菖蒲、大蜈蚣、淡全虫等。
2.在体温恢复正常脑症状已除的情况下,筋肉动,全身震颤。若在伤寒则为亡阴;而今病瘟疫则为热淫于内,血被煎熬,筋失共养,故为之动和震颤。宜清热药中再加凉血滋阴之品,如生石膏、细生地、大元参、杭白芍、丹皮、天花粉、石决明、龙胆草、生赭石、生甘草等。
3.病愈后,牙关紧闭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或咽中多痰,是毒火熏蒸之故;阳明胃络环绕口唇,热燥津液而脉拘急,则牙关不能开合,当用清热解毒凉肝滋肾利咽喉之品,如生石膏、南银花、天花粉、生地黄、知母、川黄柏、粉赤芍、粉丹皮、生甘草、桔梗、牛蒡子、射干、元参等。咽喉肿甚,不能下咽,可吹敷锡类散。
4.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解除之后,留下昏闷无声,舌强不能言,或吐舌弄舌,这是毒滞气闭心火炽盛所致。盖心之气出于肺而为声,窍因气闭,气因毒滞,心迷而神不清,窍闭而声不出,舌乃心苗,心属火,毒火冲击,二火相并,心苗乃动,是有吐舌弄舌不能言。法用清热解毒开窍宣通之剂。如生石膏、川黄连、莲子心、石菖蒲、马兜铃、枯黄芩、射干、通草、甘草、丹皮、生地黄、川郁金、桑白皮等。
5.病愈后,体温正常,留有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这是因为毒热未净,毒滞经络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活络之药,如生石膏、忍冬藤、嫩桑枝、丝瓜络、大蜈蚣、淡全虫、紫丹参、天花粉、广地龙、南银花、川续断、生乳香、明没药等。
6.体温正常而留有狂躁不安,胡言乱语,不避亲疏,乱喊乱叫,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力倍常时,舌苔黄燥或黑裂,大便燥结,乃内有毒热积滞,阳明实热上扰神明之故,宜用攻下、清热养阴交替使用之法,或两法并使。攻下用赭石粉、川大黄、元明粉、青蒙石、甘草等。清热养阴之药参看他条。
7.病愈后而遗有骨节腰腿疼痛,是淫热之气流入肾经,或失治于前,热流下部,毒滞经络所致,治宜大清肾热宣通经络,在清热解毒养阴药中加入川黄柏、川牛膝、宣木瓜、川断、忍冬藤、桑枝等加减治疗。
8.遗有声颤无力,言语微细,语不接续,或有声不能言,是元气无根,气虚不能上接,或水亏不能上接于阳,或疫热耗损肺阴,或痰热滞于肺络之故。宜培补元气滋阴润肺之药,如野台参、杭萸肉、枸杞果、天门冬、麦门冬、淮生地、淮熟地、北沙参、生山药,东阿胶、鸡子黄等。如果是痰热滞于肺络,当用清肃化痰之药,竹沥汁,大贝母、石菖蒲、天竺黄、川枳壳、沙参、瓜蒌、炙杷叶等。
9.病愈后,惊悸,怔忡,遗精。惊悸者为血虚,也有痰热未清而致者,怔忡是水衰火旺之故,遗精是心肾不交或精因火动所致。治宜清热、养血、镇惊、安神、交通心肾之药,如川黄连、生龙骨、牡蛎粉、杭萸肉、柏子仁、莲子心、川黄柏、钩藤、茯神、淮生地、大元参、朱砂等,痰热未清者用生石膏、竹沥、青竹茹、清半夏、石菖蒲、天花粉、炒蒌仁等。
10.病愈后,心神不安,虚烦不眠,乃心之气血亏损,余火扰动之故。药宜清热滋阴养心之类,如生石膏、野台参、生地黄、大寸冬、生百合、苏栀子、莲子心、石菖蒲、方茯神、东阿胶、生枣仁、熟枣仁、柏子仁、元肉、龙骨、牡蛎等。
11.病愈后,终日昏睡不醒,错语、呻吟、乃邪热未净伏于心包所致。宜清热药中兼用芳开之品引毒外出,如生石膏、川黄连、莲子心、石菖蒲、栀子、甘草、牛黄清心丸等。若夹痰者,选用祛痰之药。
12.病愈后,耳聋,乃肺气不宣,热蕴肾经之故,以肺主听,肾主耳也。以清肾热宣肺气之剂,如生石膏、生地黄、元参、青连翘、南银花、马兜铃、炙枇叶、黄芩、黄柏、知母等。
13.病愈后,循衣摸床,精神朦胧,热淫肝经,邪扰神明所致。治宜镇肝凉肝清余热,方用龙胆草、石决明、杭白芍、生赭石、生石膏、川黄连、生地黄、栀子、甘草等。
14.病愈后,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脾胃虚弱所致。不欲食,病在胃,养以甘凉;食不化,病在脾,补以温运。方用野台参、生山药、生薏仁、大寸冬、茯苓、白术、甘草、大枣等。
15.病愈后,失明或视物不清,是肝热阴虚之故。以清热凉肝滋阴之药,如生石膏、龙胆草、石决明、草决明、杭萸肉、杭元肉、野台参、大元参、杭白芍、生地黄、枸杞果、甘草等。
16.体温正常,抽搐不止,大便恶臭或便燥,重用生龙骨粉、生牡蛎粉、杭白芍、生地、钩藤、石决明,并佐以全虫、蜈蚣、生石膏、龙胆草,亦可兼服局方至宝丹,便溏者可加滑石、生山药减石膏。
17.脑炎病中期及后期,若有不规则发热,多是体弱阴虚,应以养阴为主,甘寒法主之。可重用元参、麦冬、生地、鲜石斛、沙参、生山药、犀角、牡蛎粉、阿胶,或佐以石膏、野台参。
六、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的临床应用及体会
我们在临床上绝大多数是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为基础,经过化裁来进行治疗脑炎的,它的效果很好,是治疗中极其常用的方剂,因而我们有必要探索一下它的理论根据以及我们的应用与体会。
(一)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的理论根据
白虎汤由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加人参即成人参白虎汤。二方均以石膏为君药,所以就必须详尽地了解它的性质与功能。《神农本草经》上说:“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陶弘景先生认为石膏可以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曝气,喘息和咽热。王孟英说:“……纪文达公云:乾隆癸丑,京师大疫,以景岳法治者多死,以又可法治者亦不验,桐乡冯鸿胪星实姬人,呼吸将绝,桐城医士投大剂石膏药应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余师愚在清瘟败毒饮方解中说到:“……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则甚者先平,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若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泻,六脉沉细而数者即用大剂(六两至八两),沉而数者即用中剂(二两至四两),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本草》言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气薄,能解肌热;体沉性降,能泄实热,恍然大悟,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李杲说石膏除胃热,肺热,散邪热,缓脾益气。《本草备要》认为:“石膏……辛能解肌;甘能缓脾益气,生津止渴;治伤寒郁结无汗,阳明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肌肉壮热,小便赤浊,大渴引饮,自汗,口干;能发汗又能止汗;舌焦,牙痛。又胃主肌肉,肺主皮毛,为发斑疹之要品,但用之甚少则难见功。”
以上是对石膏性能的阐述。关于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的记载叙述如下:
仲景《伤寒论》上说:“伤寒(注:温病者伤寒之类也)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白虎汤主之。”“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上说:“太阳中热,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仲景幼科》上说:“中暑发热,汗出头痛,口渴,烦躁不宁,恶寒足冷,气乏神倦,治以人参白虎汤。”明王纶说:“暑热发渴,脉虚宜人参白虎汤。”刘完素《河间六书》上说:“中暑,大汗自出,脉虚弱,头痛、口干、怠倦、烦躁……无问表里,通宜白虎汤。”陶华《六书》:“中暑脉虚而伏,身热,背恶寒,面垢,自汗,烦躁,大渴……用白虎汤。”《景岳全书·阳暑论治上》曰:“凡暑热中人者,其气必虚,以火能克金而伤气也……若气不甚虚,但有火者,宜白虎汤;若汗出,脉虚浮,烦躁,有火而少气者,宜白虎加人参汤。”
统观以上所述,可见石膏为清热之要药,能生津止渴又能除烦止狂,为治疗暑病之主药,治疗热疫之佳品。同时可以看出治疗暑热和瘟疫是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为主的。脑炎属于温热病中的暑病和瘟疫,所以使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脑炎是合乎古人的经验和理论的。
(二)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的临床应用
我们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脑炎,并不是搬用古人的原方,而是根据古人的经验和理论,结合脑炎的具体情况,加以化裁而订出的。药味虽少而寓有清热、解毒、养阴之意。现在将方剂组成,方义,煎服法,适应证和加减法分述如下:
1.方剂组成
(1)白虎汤:
生石膏、天花粉、生山药、生甘草。
(2)白虎加人参汤(简称参白虎):
生石膏、天花粉、生山药、生甘草、野台参。
2.方义
生石膏为治疗暑热、瘟疫之主药,前面已详细论及,此不赘述。
以天花粉易知母,是因为知母苦寒性降,且脾胃虚弱,大便溏者忌用,和石膏并用影响辛凉透邪之意。脑炎患者本系内热耗阴,多显脉象无力,不宜苦寒下降之品以养邪伤胃,所以选用甘苦微寒之花粉易知母。天花粉能清热,润燥,生津,止渴,解毒,通络,又其味甘而不伤胃,有补虚安中之誉。我们始终以天花粉辅佐石膏运用,似能减少肢体运动障碍之后遗症,盖凡藤蔓之根皆有活络之力,况且此品又有解毒之功,具体到治疗脑炎花粉优于知母。但并不是说知母不可用,如果患者表证已解,大便干燥,里热炽盛,也可酌情加入知母,苦寒泻热,性降润便,要灵活掌握,不可死板领会。
以山药易粳米。白虎汤中的粳米主要是固中气护脾胃,防止石膏性沉下降,然其作用远不及生山药。山药性平味甘,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津液稠黏,补肾填精,滋润血脉。为健补脾肺肾三经之药,滋阴养液之品。并因其煮汁稠黏能逗留石膏在胃,不致重坠速下。温热之病最耗阴液,以滋阴养液之山药辅佐,优于粳米。
甘草,味甘性平,生用微凉泻火,炙则补益三焦,有补脾、润肺、益精、养气、解毒、泻火、长肌肉、通九窍、养阴血、利百脉、除邪热、散表寒之功。同热药用之缓其热,同寒药用之缓其寒;使补药不至于骤,泻药不至于速。用于白虎汤中寓有甘寒化热,生津益胃之意,并取其性缓,使药力不至速下。
以野台参易人参,白虎汤加入人参取其生津益气。然古之人参出于野山,性本微寒,正当其用。后世之人参多为人工种植,恐虫为害,又多用砒石防之。砒石之性燥烈非常,因气化之故,参也燥热。燥热之药以治热病,本非所宜,故以味甘微寒之野台参易人参。《本草纲目》上说野台参功用可代人参,况且野台参的功用是补中益气,生津液,治烦渴,凡病后元气虚损皆可用。其性微寒,和石膏等药并用,以治体虚热实之病诚为良药。如无野产台参,东党参也可代用。其他参不可用,因多系人工种植,其性与野产者不同,且功用也有异。
3.煎服法
石膏必须生用,轧成极细粉或再用甘草水飞过备用。煎服时先煎石膏数十沸,然后纳入诸药。煎取的药汁要多些(约200~500毫升),服药时要徐徐温服。多煎徐服者欲其药力常在中上焦,不致寒凉下侵,酿成滑泻也。服药时要徐徐温服。服药后适当盖被(如毛巾、床单),不可盖之过厚,以利于内热外达。这些都是重要问题,不可忽视。
4.适应证及加减法
上面说过,治疗脑炎是以白虎汤、参白虎为主要方剂,但是我们不能拘泥于一方一药来治病,必须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上,根据身体虚实、病情变化、季节气候、生活环境等,各种情况,随症加减,灵活运用,才能收功。如病之初期,恶寒发热,表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数,可酌情加入薄荷、虫退、连翘、银花、牛子等药;咽痛红肿加牛子、元参;剧烈头痛可酌情加入菊花、桑叶,且须重用生石膏;舌质深红,舌苔白黄微干,有入营之势者,可酌情加生地、元参、丹皮;热势甚高欲神昏者,可加黄连、犀角、菖蒲、郁金等;暑热内陷,热极生腻,发现抽搐者,可加入羚羊角、犀角、钩藤、蜈蚣、全虫、石决明等镇肝息风之品;热传心包,蒙闭心窍,昏迷谵语者,可加入莲子心、鲜生地、川黄连、犀角、菖蒲、郁金等,并可送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散、紫雪散等芳香开窍之品;痰盛者可加用莱菔子、天竺黄、竹沥汁、胆南星等药;口舌干枯无津,可加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花粉等;大渴引饮舌光如镜,加服西瓜汁、鲜生地汁、鲜甘蔗汁等;已转入轻症及恢复期者可加入鲜生地、鲜石斛、润元参、二门冬、肥玉竹等滋阴养液之品;在正气已受损失的情况下,脉弦芤或散大无力或结代,或经误治(辛温发汗吐下等),渴引饮,皆宜参白虎。
(三)体会与讨论
1.脑炎属于中医学的暑病和瘟疫,而治疗暑病和瘟疫的有效方剂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根据清热、解毒、养阴的原则予以辨证施治,如加入芳香开窍、镇肝息风、芳香化浊等,并注意参考整个温病的特点和疗法,灵活的运用,是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2.很多方书记载,对白虎汤的使用有很多顾虑。如《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九条上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不可予也,脉沉者不可予也,不渴者不可予也,汗不出者不可予也”。我们认为,白虎达热出表的解释是正确的,但脉浮弦而细、脉沉、不渴、汗不出皆不可投白虎的说法是不全面、欠妥当的。具体分析如下:温热之脉未有不数者,吴氏但言脉浮弦而细,未曾言数。我们在临床上尚未遇到过浮弦而且细的脉象同时并见。吴氏对此脉的提出可能有两种含义:一是表证未解,一是气血两虚。浮弦无力而数的脉象是有的,浮而无力是气虚;弦是胃气衰败,木邪乘土;数是阴虚,这是阴阳俱虚的脉象,虽有实热,单用白虎当在禁例,然后参白虎加减则为正用之法。以白虎清实热,野台参健胃气、补虚损,加于寒润药中能济肾中真阴上升,则有益无损也。在表证未解的情况下单纯用白虎汤是不恰当的,但经过化裁加入辛凉之品,则不在禁忌之内。脉沉者不可予白虎汤。沉滑还是沉涩,沉迟还是沉数,沉细还是沉弦,有力还是无力?皆未言明,只根据脉象而给出白虎之禁,是不合适的。
余师愚说:“疫疹之脉未有不数,有浮大而数者,有沉细而数者,有不浮不沉而数者,有按之若隐若现者,此《灵枢》所谓阳毒伏匿之象也。诊其脉即知其吉凶,浮大而数者,其毒发扬,一经凉散,病即霍然。沉细而数者,其毒已深,大剂清解犹可扑灭。至于若隐若现者,其毒重矣,其症险矣……即用大剂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或可挽回。”由此可见,脉越沉数,热势越重,石膏越应重用。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余氏之说是非常正确的。
不渴者不可用白虎汤的说法是不够全面的。在温热病中,渴者固属多见,但不渴者并非没有,如温热病夹湿者,口燥咽干而不渴,或病之初期、口齿发干而不渴。虽不渴但其他症状具备(如发热、脉滑数、小便黄、大便燥)也应用白虎之类以清其热。
汗不出不可用白虎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吴鞠通自己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但却规定汗不出不可予,是自相矛盾的。既然它能达热出表,又为何不可予?温热病表里俱热,虽汗不出,白虎也为正治之法。张氏锡纯驳地好,他说:“……白虎汤所治之症两见于伤寒论,一在太阳篇,一在阳明篇。太阳篇提纲中未言出汗,至阳明篇提纲中始有自汗出之文,由斯知外感之热深入已实,无论有汗与无汗皆可投之,此为白虎汤之定法。岂吴氏但记阳明篇用白虎汤之法,而忘太阳篇用白虎汤之法乎?又伤寒论用白虎汤之例,渴者加人参,其不渴而有实热者单用白虎汤可知。吴氏则谓不渴者不可用白虎汤,是渴者可但用白虎汤无须加人参也。由斯而论,吴氏不知白虎汤之用法,并不知白虎加入人参汤之用法矣!”
通过以上分析,使我们更进一步地理解白虎汤和参白虎的功能,解除运用白虎汤和参白虎的顾虑,以更好地使用它,发挥其应有的医疗作用。
3.脑炎常有大便干燥者(非指阳明脑炎),我们不用硝黄等攻下之品,而治以白虎或者参白虎往往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盖石膏体沉性降能泻实热,内热即清大便亦自下矣,况石膏还有性降之力欤!但也有大便燥结只凭白虎之力不能为者,可酌情加入清热缓下之品。曾治患者张某,男,51岁,得病3天未大便,高热40℃,剧烈头痛,有时神志不清,口燥咽干,渴思冷饮,舌苔白厚欲黄,脉象沉数无力,治以参白虎,石膏重用五两、天花粉一两、生山药五钱、粉甘草三钱、野台参八钱,另加生地黄六钱、大元参八钱,水煎三次温服,服药后神清热退,大便也通。
4.内有实热而表不解者,我们在临床上运用白虎汤加入辛凉透邪之药,则可迅速地收到清里解表的功效,远胜于先解表再清里的治法。曾治张某,男,11岁,恶寒发热,体温39.3℃,头痛、口干、恶寒、干热无汗、多睡、舌苔白薄,脉象浮洪而数,投以白虎汤,用生石膏二两、天花粉四钱、生山药三钱、青连翘五钱、南银花四钱、桑叶二钱、杭菊花三钱、薄荷一钱,煎服一剂,身得微汗,恶寒发热头痛即除,去解表之药又进一剂痊愈。
5.在临床上有体弱阴虚之人,用白虎汤加减治疗后体温反见增高,这是掌握不够全面,忽略了台参和滋阴药的加入,如果这时症状不见好转,加入野台参,体温会很快下降,但总不能降至正常,这时加上野台参也能收到如期的效果。曾治患者陈某,男,56岁,2天来发热微恶寒,头痛而晕,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口燥咽干,体温39℃,脉不浮不沉一息七至,舌苔白薄,治以生石膏二两、天花粉五钱、青连翘五钱、南银花五钱、大元参四钱、大甘草二钱、粳米五钱。次日重用生石膏三两,又进一剂,病情不见好转,发热更高,体温40.1℃,多睡,脉数无力,一息八至,急加野台参八钱、大生地六钱,一剂病大减,继服数剂而愈。此即年长阴虚先投白虎而体温反增,加台参始愈之例。
6.参白虎可以代替二甲复脉汤与三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所主之证是热邪深入,脉沉数、舌干、手指蠕动,用以防痉;三甲复脉汤所主之证是热深厥深,脉细促等。经我们临床应用,其效果远不及参白虎。曾治脑炎患者刘某某,男,成人,高热,昏睡已4天,四肢厥冷,神昏不语,口唇干裂,舌质红赤,舌苔燥黄脉象沉细而数,热深厥深之象。治以大剂参白虎加味,用生石膏八两、野台参一两半、生山药一两、大甘草三钱、广犀角五钱、大生地一两、润元参五钱,水煎分五次温服,尽剂四肢温暖,高热下降,继服数剂而愈。
7.白虎、参白虎治疗脑炎后遗症也有相当的疗效,在治疗中绝大部分仍采用白虎、参白虎,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减治疗。如张某患脑炎经治疗后,体温正常,但留有两手抽搐,紧抱胸部不能伸开,两腿屈伸不安,面肌痉挛,不能言语之后遗症,只用活血活络之药治疗四十天不见好转,于原方加入生石膏一两,次日即见好转,此后每日或增一两,或增五钱,增至每剂五两,连服十七天诸症痊愈。
8.每味药的分量多少和药物的配合是很重要的。石膏能清热,如果一剂只用一钱则不能收效,用十斤就会坏事。再者必须和他药配合,只用一味药或一个成方来治疗千变万化的疾病是极不合理的。比如:蜈蚣、全虫,有镇痉作用,但只用蜈蚣、全虫镇痉,而没有他药的配合则难以收效。总之,分量的多寡和药物的配伍是治疗中的关键问题。
9.幼小儿童,年迈之人,体虚之人,劳心劳力之人,或经汗下后,皆宜白虎汤加野台参。脑炎患者常有六脉沉伏不见或沉细而数,此所谓壮火食气,阳毒伏匿之象也,给予正确治疗,灵活运用参白虎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脑炎患者马某,女,61岁,高热40.6℃,恶心呕吐,昏迷,不会说话,大小便失禁,右半身不灵活等症,左脉沉数而滑,右脉微细,治以参白虎重用生石膏三两、野台参八钱、生山药五钱、粉甘草三钱、竹茹、川连、蜈蚣等药,兼服牛黄散五分,次日神志完全清醒,体温正常,除感乏力外,诸症皆愈。此例若非加入台参,收效是不会如此迅速的。
10.有合并症者也不能忽视白虎或参白虎的运用。如脑炎合并白喉患者常某,男,7岁。高热无汗,神志昏迷,不断抽风,口角左斜,两目上视,咽下困难,喉有白膜(经西医确诊为脑炎合并白喉),二便失禁,脉象沉细而数一息九至,用白虎汤加广犀角、蜈蚣、全虫、寸冬、桔梗、生地、钩藤、安宫牛黄散等加减治疗,最后脑炎、白喉皆愈。再如脑炎合并高血压患者杨某,男53岁。高热昏迷,面赤,便燥,以白虎汤加入石决明、龙胆草、龙骨、牡蛎、怀牛膝等凉肝镇肝、引血下行之品,服数剂痊愈出院。
11.患者自汗出,但仍恶寒,发热,口燥咽干等病,参白虎汤加减治疗是有效的方法。虽无汗出,若阴气虚,阳气盛,热邪内陷,身发热,口燥干,背恶寒者,宜清之,参白虎也是有效的方剂。如脑炎患者刘某,得病3天,汗出多,头汗尤甚,背恶寒,身高热,口燥咽干,脉虚数无力。投白虎数剂而愈。又如张某患脑炎病数天,因阳盛阴弱,热邪内陷,身高热,脉沉细而数。初认为是表证未解,投辛凉解表之剂,汗虽出而病不解,恶寒更甚,发热益高,遂改用参白虎加减治疗,石膏重用八两、野台参一两半、生山药一两、天花粉一两、细生地八钱、大元参四钱、粉甘草三钱,数剂而愈。此种治法正合叶氏之意:口燥干,热内陷,背恶寒,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2.脑炎患者当用白虎加台参者,应及早加入,晚则延误病人。曾治谭姓兄妹,男5岁,女4岁,发病日期相差无几,病情轻重相同,都是治以清热、解毒、养阴之药,但男者先期未会注意野台参的使用,病之后期虽然加入,但已晚矣!结果未免死亡。女者入院即加入野台参,结果很快痊愈。盖幼小儿童阴亏多火,况又温热耗阴,故即时的加入,当属必须。
七、治疗脑炎成功必须全面配合
1.中西医配合治疗问题
对于治疗脑炎,尤其是重型和极重型的抢救,中西医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如患者发生心肺衰竭而出现呼吸困难时,中医虽有处理方法,但远不及西医的输氧、注射强心药来得快。我们在治疗中有过不少输氧、注射强心剂争取了治疗时间而治愈的例子。患者痰涎壅盛有气闭身亡的危险时,西医采用器械吸痰是很好的急救方法。患者神志昏迷,不能饮食,不能服药,用鼻饲法便捷巧妙。在治疗中必须中西医紧密团结,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任务。
2.护理方面的配合
护理方面的配合对于治疗脑炎起着很大的作用。如输氧、鼻饲、吸痰、注射等技术操作。发现患者病情恶化——呼吸急促、发绀、脉微、虚脱……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经常变换病人卧位,防止痔疮和肺炎发生。除观察记录饮食、大小便的情况等护理常规之外,又必须适应中医的治疗特点,如病情严重的服药次数宜多,须日夜按时投药;病势轻的服药次数就少,夜间不须服药。观察记录服药后的病情变化,以使医生了解情况,供处方时的参考。
饮食方面,高热进行期患者应供给充足的水分,可给有清热滋阴作用的西瓜汁、梨汁、茅根汁、芦根汁、甘蔗汁、绿豆汤、果子露等;如病势已减可用豆浆、牛乳、米汤、藕粉、鸡子汤等;恢复期患者已想吃饭的情况下,可给吃稀饭、面汤、牛乳、蛋糕、鸡蛋等食物。
患者不想饮食或不能饮食,不应让其强进饮食,强进饮食不但不会营养吸收,反而有助病邪。肉类和黏腻等不好消化的食物必须禁忌。肉类是产生体温的主要原料,热病加热实不相宜。《黄帝内经·热论》上说:“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我们在临床上曾经有过治疗痊愈食肉复发的教训,因而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肉食是绝对不能食的。
3.药房工作的配合
药房方面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如药品的储存,药的性能各不相同,在储存的方法上就不能一样对待,密封、通风、阴放等各得其当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再如药品炮制,制与不制性能各异,该炒不炒则效力减低;应轧成细粉不轧细则煎不出力量等皆不能忽视。又如煎药,应视药剂之大小,以确定需水之多少;看药之功用,确定火候之强弱;以及煎药时间之长短,先煎、后入、临时冲服,剩余药汁的多少等皆与治疗脑炎的效果有相当关系。
4.针灸治疗的配合
针灸对于脑炎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对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更佳。在病的早期和发展期针刺可以帮助减低体温,改善病情;在病的后期可以促进机能恢复,特别是各种运动机能障碍,如牙关紧闭、半身不遂等,针刺多有效验。配合药物治疗常能解决药物难以达到的治疗目的,不可不加重视。
八、治疗脑炎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根据古人的经验和各地的报道以及我们的临床体会,中医治疗脑炎和以下几个问题有相当关系的。讨论如下:
1.误汗问题
我们知道,乙型脑炎属于温病范畴,所有温病都有程度不同的口干和口渴,口干和口渴是热邪耗阴的明证,多数脑炎病人有自汗出,汗出是津耗的表现。根据这些现象才决定了“保存津液”的原则。吴氏鞠通说:“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汗为心液,心阳伤而神明乱,谵语、癫狂、甚至有内闭外脱之变。”其他关于忌汗的描述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所谓误汗有两种含义:一是不应发汗而妄用发汗药,这就要耗伤津液,促使病情加重;一是辛温药发汗,汗后可能暂时体温降低一些,但旋即升高,甚至发生内闭外脱的危险。
辛凉透邪外出是治疗初起温病的法则之一,吴氏鞠通说:“温病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妙在导邪外出。”叶天氏说:“暑热……状如外感风寒,忌用柴葛羌防,如肌表热无汗,辛凉轻剂无误。”说明在症状具备的条件下,辛凉解表可以应用。具体到治疗脑炎不用清热药物而只用解表的机会是很少的。
汗出是消耗津液的明证,脑炎多有自汗出者,能不能止汗保存津液呢?不能。《黄帝内经·热论》篇上说:“暑当与汗出勿止。”如果强止其汗实际上是帮助毒热的内攻,消减自身的抗力。这时应当尽快治好疾病,病愈之后汗就自然不出了。
2.误下问题
误用泻下,能使患者受到不应有的损失——耗伤阴液。尤其表证未解,更不能用下法,无论是药物攻下,或是灌汤通便。“表证未解下之为逆”。病之初期正当机体与毒热相争之时,泻下能使阴液受到损失,消减机体的抗力,帮助毒热的内攻。余师愚说:“疫热乃无形之火毒,病形虽似大热,而脉象细数无力,所谓壮火食气也。若以无形之火热,而当硝黄之猛烈,毒热焉有不乘虚而深入也。怯弱之人,不为阳脱,即为阴脱;气血稍能驾驭者,亦必脉转沉伏,变证蜂起,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谵语,或郁冒直视,或遗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前贤经验证明疫热是不能用下法的。据我们实际经验,诚不误也。温热是全身受害的疾病,肠也不能例外,若是只见大便干燥而妄投泻下药,势必毒热乘虚而入,况且泻下能增加肠的损害与刺激。
虽然表证已解,但患者仍有高热,下剂的应用也是不适当的。那么大便干燥怎么办呢?我们仍然按照治疗脑炎的大法——清热、解毒、养阴的原则,重用石膏加赭石,或加服玉泉散大便即通,热也可以随之缓解。若大便仍不通时,可重加清热滋阴润便之赭石、瓜蒌等。
不应泻下而泻下是为误下。应当泻下的还得用泻下药,如患者体温不甚高,腹满硬,不大便,有燥屎者,或狂躁不休,大便燥结或黑黏,脉滑实者,是阳明腑实,可以运用下法,使热有所去,而病自易愈。
3.利小便问题
发热汗出对于液体的消耗是很大的。脑炎必有发热,多有出汗,故小便黄少乃为常见。我们不能但见小便黄少而妄投利尿药,因为利尿能减少机体的液体,增加脏器的损害。此即所谓劫其在里之阴,热邪乘之内陷也。如果病人有尿潴留现象,应在清热解毒养阴药剂中加用导热利尿之药,如滑石粉、淡竹叶之类。病势急迫,导尿在所必须。五苓散等温燥利尿药绝不能用。
4.用辛温燥热药物问题
我们知道脑炎是毒热所致。关于“暑”的记载,《黄帝内经》上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气为暑。”治疗脑炎应当以“热者寒之”的精神来治疗,如果误用辛燥温热之品,就等于火上加油,促使病情加重。吴鞠通说:“若真能认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患者急性期过后,仍有闭证,热毒深藏,可以选用芳香开窍之苏合香丸引毒外出,但必须结合清热解毒养阴的药品。
5.冷敷问题
脑炎患者身发高热,这是病人自身对毒热抵抗的反应,是放散毒热的正常现象。冷敷后,会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毒热不能外敷。常有脑炎患者服了石膏等清热解毒药品之后,全身透发黏腻恶臭之汗,这种臭汗的发出,表示着毒热的外散。这种汗出之后,病即逐渐好转。如用冷敷,势必影响这种毒热的排出,致使达不到治疗目的。同时冷敷与古人所谓“暑当与汗出勿止”的经验是不相符的。
在患者身发高热而无汗的情况下,用酒精或温水擦澡对病人有一定帮助,可以采用。
有人这样说:将一杯热水,放在冷水里,它能散热,热被冷水很快吸收,热水即变冷水。《黄帝内经》上说:“诸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之寒处,身寒而止。”根据这些理由用冷敷或冷水灌肠当有益无损也。我们不以为然。一杯热水是一种无生命的物质,人是有生命的机体,如果一杯热水放在一般的室温处,它能慢慢散热最后变凉;人发热卧在同等温度的床上,就不能热降身凉。热极的物体放在太冷之水中容易炸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高热的病人,竟用零度以下的冰块敷其身,极冷之水灌其肠,会给他一个突然的过冷的刺激。当时体温虽有所下降,但里热不减,病不能愈。更不能和饮寒水相比拟,饮寒水并不是饮的冰水,而且是病人自觉地乐饮,并不是强迫地灌入。饮寒水的目的在于驱热外出,并且用针刺皮肤导热外散;冰水灌肠只是冰水灌肠,这种下夺之法,并不同于饮寒水、针刺皮肤导热外散。穿寒衣,居寒处,是说热病人应穿上清洁干净的衣服,不要穿的厚了;要居住凉爽安静的房间,不要严闭其门窗。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6.腰椎穿刺及抽血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有的病人一经腰椎穿刺和抽血后尤其数次穿抽之后,病情加重。有的重病人,高热昏迷,经治疗热退神清,为了检查进行腰穿和抽血,病又加剧发热昏迷。如张某,入院时高热昏迷,经治疗热退神清,穿刺后又发生高热昏迷。再如患者魏某某,原有发热,神志清楚,抽血后体温更为增高,并加昏迷。
关于抽血和腰椎穿刺使病情加重的解释,现在只能用避免外来刺激和血与脑脊液的减少来解释,其他原因尚不明了。
脑压高的病人经抽脑脊液后,病情反见好转。有的病人虽经一次抽血病情并不加重,但多次抽血和腰穿对病人是不利的。
为了确定诊断,检查脑脊液和补体结合试验是很必要的。我们规定在入院时穿抽一次,以明确诊断;在治疗的过程中避免腰穿和抽血;病人痊愈后,到出院时再作一次穿抽以便观察疗效。
7.用解热发汗药和安眠镇静药问题
有的使用解热发汗药后体温更为增高病情恶化;也有用药后汗出很多,体温暂时降低一些,不但达不到汗出痊愈的目的,反而在数小时内体温复又增高,病情恶化;也有服解热药后,当时体温反见增高的。
上面说过,不适当的发汗对病人是不利的。既然用药后有汗出,自然就得耗伤水分,减低病人自身的抗力,从而也就减低了中药的疗效,致使病程延长。这些解热药对脑炎的治疗作用不大,因此考虑不用。
在临床中发现有的病人用了安眠镇静药,尤其多次大量使用之后,再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差,病程延长。从后遗症的病例分析发现,部分患者会用过大量安眠镇静药,是否这些药品对后遗症的发生有关系,还是因为病情较重的缘故,值得进一步研究。
镇静药是暂时治标的一种方法,我们应当标本同治,从整体出发,单用镇静药是不能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治脑炎抽风是在清热解毒养阴的方剂中加入镇肝息风之品。嗜睡、昏迷是脑炎的部分症状,中医认为是邪蒙心窍所致,选用清热解毒开窍并用之法,以使患者神志清楚。安眠镇静药的使用,能使患者处于朦胧状态。这是中西医治疗上的不同。因此服用中药治疗的病人,应该避免安眠镇静药的使用。
8.高热时输液问题
高热时输液,有的体温增高,病势加重;有的随即昏迷不醒,阴囊收缩。虽不是高热病人,有的在输液后也能使体温增高1℃,停止输液后,体温就又下降。大量输液增加患者心肾的负担。因此高热病人输液体温增高,病势加重是很可能的。如患者汗出甚多,有明显脱水现象,输液是有效的急救方法,应当输液。并须做加温处理。
九、结 语
1.本文介绍了脑炎的辨证治疗,治疗脑炎的大法是“清热、解毒、养阴”。
2.以白虎、参白虎、清瘟败毒饮加减为主治疗脑炎是有效的方剂。对白虎、参白虎作了重点论述。
3.治疗脑炎必须全面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对于治疗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仍需今后进一步研究。
郭可明 王瑞堂 郭纪生
(此文曾发表于《广东中医》196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