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荣林
一、名家简介
高荣林主任医师(1944—),男,天津市武清区人,中医学硕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名老中医研究室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先后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多项。
二、治学之路
(一)弱冠铭志,远赴宁州
高荣林老师1969年大学毕业后,前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脉西麓的西吉县,在乡卫生院、县医院工作。老师工作所在的六盘山区,环境艰苦,民风质朴,但缺医少药严重,疑难病症所见亦多,听老师回顾,这一段经历可谓劳筋骨,饿体肤,忍心性,辛苦颇多,收获益多。身在基层,鲜有名师指点,时常边翻书边看病,积攒了许多困惑,常因病患难愈而辗转难安。若能进一步的学习深造,得名师答疑解惑,是老师当时最迫切的冀望。
(二)负笈从师,博采众长
1979年秋,高荣林老师考取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老师入学后,多受方药中方老教诲。1980年始,老师开始跟随其导师路志正主任医师临床学习,成为路志正主任的入室弟子。1981年春,赵金铎老主任创建了广安门医院内科研究室。内研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真正做到衷中而参西,声势颇盛,俨然当时中医界的一面旗帜。老师在内研室成立后便在此工作,期间受益颇多。
内研室病房赵金铎主任、路志正主任、谢海洲主任亲自查房,多次约请院内外知名中医专家,如董建华、董德懋、巫君玉、赵绍琴、方和谦、步玉如、刘志明、焦树德等会诊,行疑难病例讨论。在内研室工作期间,老师更结识了日后受教颇多的董德懋老师。师母徐凌云主任医师1982年起随董德懋老师学习,1991年正式拜师成为董德懋老师的学术继承人。老师师母师事董德懋老师,聆听教诲,问难答疑,切磋医道,指导临床,直至2002年董德懋老师仙逝不曾间断。
(三)参时习艺,勤医悟道
高荣林老师留院工作后,和其同窗朱建贵老师反复探讨时代中医当如何发展,经过深思熟虑,共归结三条。今日回溯,我辈后学所效不及。
其一,传习名家当不避门户。广安门医院创建日久,誉满华夏,名医荟萃,病员广泛,被老师荫泽,观名家临证,与同学辩习,尽天时地利人和。老师扎根于此,勤求博采,互通有无,学众家长,补自家短,不以门户为嫌,但求疾厄瘥解。
其二,医不离患如鱼不离水。高荣林老师不避寒暑,坚持为病人诊病,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总结了治疗感冒咳嗽的白牛宣肺汤,治疗哮喘的桑麻平喘汤,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甘苦宁心汤、治疗心力衰竭的桂苓强心汤、治疗失眠的温胆宁心汤等验方。老师在内研室(风湿免疫)3年、内三科(心肺)15年、呼吸科3年,在中医内科疑难病会诊中心6年,2004年转至名老中医研究室。诊病范围渐广,由专而全,渐从诊治常见病向疑难病发展。中医治病不宜过专,久在专科思路渐窄,容易忽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长。
其三,重视养生讲求调理。中医临证经验源于实践,必假之以时日。老师常说:中医博大精深,终生不能穷尽,养生长寿,或可理解更多。老师认为西医治病,中医治人。脏器移植、冠脉搭桥、肿瘤介入等,不是疾病的终结,病人生理、病理、心理的病痛大量广泛的存在,后继的调治不容忽视。一个“调”字,或道出了中医真谛。调人和自然、社会、疾病的关系,从正邪盛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至人情冷暖,工作环境,生活习惯,秉性情绪等,无不尽在其中。
三、学术思想与经验
高荣林老师临证经验丰富,所学涉猎广泛,然老师治学,法求正统,学求渊薮,辨证论治,尤崇经典,谨守病机,讲求调理。近年来,众学生常秉承老师教诲,或侍诊左右,耳提面命,对高荣林老师治肺病的理论实践,感悟一二。略述于此:
(一)立足维护肺气,兼顾五脏,整体调理
高荣林老师推崇《黄帝内经》天人统一理论,视人体一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为一整体,熟谙脏象学说,五脏相承的思想,用以指导临床。
《素问·五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系疾病外感居多,内伤亦不少。然外感多于内伤,盖因肺为华盖,主卫表的结构与功能所决定的。但无论外感、内伤肺病,维护肺气均为治疗的第一要务。维护肺气的治疗思想主要有如下几层涵义:
维护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从而维护了宗气的功能,发挥肺主治节,朝会百脉的功能;
维护肺的宣发和肃降,确保气血津液的输布,消除咳逆,防止水肿、水饮和痰湿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维护肺的卫外功能,“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高荣林老师每于哮喘缓解期施以益气固表,以防哮喘之复发活动,均为治肺之要也。多用玉屏风散以补肺气,正本清源,御敌于国门之外,以防虚邪贼蹿,勾动或加重病情。
高荣林老师治肺病倡五脏同治,整体调理。“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在治疗外感疾病过程中,深知肺为华盖之所,而司呼吸之能,正所谓“天气通于肺”;同时,肺外合皮毛而为一身之屏障,气候异常变化,亦将直接影响体表的正常生理,所以外邪侵犯人体,多从鼻窍皮毛侵入,循肺系与肺卫而先犯肺。肺为娇脏,惧寒恶热,故邪气易犯而难治。外邪所犯,多由肺卫向肺脏传变,形成表证或气分证候。外感轻者多由外邪伤及肺之所属,如肺卫、咽喉、皮毛等,进而出现肺的本脏病证候(气分证候),甚至于出现其他脏器的功能失调或衰败。在内伤疾病中,任何脏腑功能异常导致气机升降失常与津液输布障碍的病变,往往都会影响肺的正常主气,司宣降之功能。
临床疾病在不同阶段,或可出现变证或逆传之时,或因肺气不足,升降失司,不能朝会百脉,而累及心主;又或肺失宣降,水道不利,累及肾脏,膀胱气化不利而成水肿,如严重者,可见三焦水道不利,升降失司,而成癃闭、关格。老师每强调,病虽在肺,顾及传变,须先安未受邪之地。
再者,“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各传其所胜”。肺脏可以因他脏病变所累,这在内伤肺病尤为多见。例如咳嗽,《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关于久咳,高荣林老师非常认同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的观点,注重健中焦在难治性咳嗽的治疗中的作用。照《金匮翼》“治嗽最要分别肺之虚实,痰之滑涩,邪之冷热,及他脏有无侵凌之气,六腑有无积滞之物”。如近年来出现的胃食管反流引起的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是“聚于肺,关于胃”的典型例证。另外,日益受到重视的系统性疾病所致肺损伤亦不外如是。是故老师教诲,治肺病需五脏同治,整体调理。
(二)治肺务必尽早,因势利导,谨防传变
高荣林老师常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告诫后学:“善治者,治皮毛”。究其要义有如下几点:
1.肺病宜早治,迟则生变,病浅时易治,病深则难医。
2.肺卫之病,总宜祛邪外出,阻断病邪深入,切忌妄投补益,闭门留寇,以羁邪气。
3.初病肺卫,切勿发散太过,开门揖盗,以引邪深入;莫要寒热不分,助热化火,或冰伏寒邪,而贻误病情;或病已入里化热,当以苦寒直折之时,切莫优柔寡断,以养痈成患,动风动血,反致慌张矣。
4.肺卫之病,自当分清风寒、风热,然“寒包火”亦不少见:以风寒为例,据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法则,当用辛温解表药物宣通腠理毛窍,恢复营卫正常运行,使津气能够宣发敷布于外,肃降运行于内,表证自然痊愈。如麻黄汤、桂枝汤皆可为其代表。同理证属风热,当辛凉解表,以散风热,正如香岩所谓“在卫汗之可也”;若属寒包火之证,表寒里热者,当以寒热并用,解表清里,麻杏石甘汤,白牛宣肺汤皆为此义。
总之不治已病治未病,方为上工。高荣林老师每每强调肺病之初,明辨病期及其衍变,防止逆传或变辨证,细察风寒风热及兼夹之邪,因证论治,不拘一方一药。
(三)注重气机升降,燮理三焦,平复亢侮
1.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出入是中医学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的基本理论,也是最好地诠释天人相应的重要理论。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无不赖之变化,升降出入,变化之四形矣。四者之间必须协调统一,否则自然界就会降临灾害,人体就将发生疾病,甚则“神机化灭”、“气立孤危”,预示生命的危殆。
2.和解枢机,当属正治
高荣林老师治各系疾病,非常重视气机的调理,灵活运用诸如宣发肃降、和解枢机、益气升阳、理气宽中等法。老师认为三焦的功能,一是通行诸气,二是运行水液的通道。大凡气津之病,不离三焦。三焦通行诸气,亦是卫气升降出入之路。少阳三焦为其津气升降出入之枢,与表里上下相连,邪气可从体表和上下窍隧侵入,而现少阳病变。若风寒之邪入自皮毛,由太阳传入少阳;亦有疫毒随天气侵犯肺系,留恋少阳;或因过饱食反,滞中焦之气升降,胃气上逆犯肺而久咳;再有恣食肥甘,中焦气壅,湿热内生,横逆肝胆;还见太阳膀胱经感邪,初起小便不利不愈,进而湿热之邪弥漫三焦,而现寒战,呕恶,身痛腰痛等。以上诸证,均可致少阳三焦病变。此时正法,当和解半表半里,分消上下之势,均属正治。故常可见柴胡剂、温胆汤、蒿芩清胆汤常被老师所用。
3.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从整体上看,气机乃脏腑功能之实现,气机失常必然伴随着脏腑功能失调,特别容易出现两脏或多脏关系失调。老师特别强调明辨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所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各传其所胜”。在诊查肺系疾病中,老师结合先贤论述和肺病临床实际,尤重肝肺、肺胃之关系。其中,肝与肺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在气机的升降平衡,所谓“肝升肺降”,另一方面,肝与肺又有“金克木”这一基于五行学说的联系。金本克木,若外感热病,肺为热灼,津液亏耗而不能克制肝木,则肝木反旺而致肝风内动,此乃“金囚木旺”之谓。反之,若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或肝阳上亢,均致气机升降失调,则气火上冲,会影响到肺脏的清肃下降,木反侮金,发为咳嗽,正医家所称“木火刑金”。故老师治疗这类咳嗽时,常注重调整肺脏和肝脏的关系。
(四)治病法随证立,方以法成,药轻力专
1.明辨主病要证,确定主要治则
高荣林老师临床治病,首先明辨其主病要证。对肺病的辨治,一般常况,判清其外感、内伤,辨病之度,即以足备。循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结合脏腑辨证之法,明辨其表里、虚实、寒热、轻重、缓急之后,随即当以立法。或辛温解表,多用麻黄汤,桂枝汤;或辛凉解表,多用银翘散、桑菊饮;或解表清里,方用麻杏石甘汤;热证显著,先辨其有无阳明腑实,选用白虎汤、承气汤。如若外感病,出现呕恶、寒热往来,则选柴胡剂多用,不外如是。
2.讲究化裁,灵活精妙
高荣林老师每论化裁,总以适应临床疾病辨证施治的需要,力求使治疗疾病个体化为紧要。化裁之临证应用,仍需根据辨证的要求,结合个人用药经验,参考现代中药药理选药。根据方药升降浮沉的特性,结合药物性味亲和好恶撷选用药,再安位君臣,驱遣佐使,裁酌分量。老师遣方用药之精妙理解和深刻底蕴皆可于此一窥。老师常引用蒲辅周言:“用药要纯,最忌复杂,一方乱投一二味不相干之药,即难见功。”
3.量轻功专,药力入肺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明代汪机说:“肺受病易,药入肺难”。咳嗽,其病在肺。饮药则入胃肠,直达中焦,尤其质重味厚之品,难于入肺,治疗取效的关键,在于务使药力入肺。因此,高荣林老师颇费心机,从三个层次入手,想方设法,务求使药力入肺。第一层次:白牛宣肺核心方,用药多取味辛质轻的轻清宣散之品,辛味能散能行,发汗宣肺,质轻升浮,向上向外,有利于肺气的宣发和病邪的驱除。第二层次:《温病条辨》银翘散煎法云:“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老师参照吴鞠通之法,治疗咳嗽,特嘱病人煎药之法,取药物的香气,清淡芳香,有利于宣散肺邪,激发肺脏的宣发功能。第三层次:《伤寒论》桂枝汤服法,“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老师如此要求病人。这三个层次,正合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其目的即务使药力入肺。
四、学术传承
(一)调理脾胃论的传承
1.调理脾胃论之上承
高荣林老师自20世纪80年代初始,成为其师路志正主任医师入室弟子。路志正老师乃国医大师,崇尚脾胃学说,治则博采众长,重视调理脾胃,用药轻灵活泼,提倡中医综合治疗。路志正老师尤善内科、针灸,常针药并施,内外同治,圆机活法,因证而施。对眩晕、风湿病、胸痹等诸家杂病,均有独到的见解,且屡起沉疴。路志正老师以为,调理脾胃应“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这也是路志正老师的核心学术思想。路志正老师说脾与胃以膜相连,同居中焦,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反相成,关系密切,存在着不同于一般脏腑关系的结构。脾体阴而用阳,性湿而善升,喜燥而恶湿;胃体阳而用阴,性燥而善降,喜润而恶燥,故两者乃阴阳互助、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之关系。正如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持中央,运四旁”强调了调理脾胃重要性,“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持中央”与“运四旁”紧密相连,“持中央”是根本,“运四旁”是目的。即指围绕脾胃的特性和生理功能,及脾胃与其他脏腑、经络、五官、九窍、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关系,治疗相关疾病。
“怡情志,调升降”是路志正老师画龙点睛强调了肝与脾的关系,以及在疾病状态时的治疗方法。叶天士说:“肝为传病之贼,脾为受病之所。”《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临床上会出现土虚木乘和土壅木郁等肝脾失调的病证,所以首先要“怡情志”以调肝,再“调升降”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
“顾润燥,纳化常”是从脾胃的性质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论述调理脾胃的方法,“润燥”指脾胃的性质,“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纳化”指脾胃的功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只有脾胃润燥适度,才能纳化正常。
高荣林老师在路志正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古文观止》,以提高文学修养。内科列《金匮翼》、《证治汇补》、《杂病源流犀烛》、《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供老师选读,以开阔视野,夯实基础。医案则指定读《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柳选四家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等,以提高临床辨析能力。路志正老师曾教诲老师要多做临床,勤学、勤思、勤问、勤记、勤用,切忌骄傲浮躁,浅尝辄止,并书“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勉励,老师也如是教导我们。我们撰写论文,老师多是给以思路,交待方法,或指出不足,退回修改,绝不越俎代庖,代为修饰,以培养写作能力,这些教学方法也传承自路志正老师对老师的培养。《路志正对狐惑病的认识与治疗》一文,老师前后反复修改七次,方得路志正老师首肯成文。毕业后老师一如既往,耳提面命,多受指教,与路志正老师更多了思想上的交流、学术上的讨论、临床上的切磋和事业上的合作。老师与路志正老师出版了《中医内科急症》、《路志正医林集腋》、《中医湿病证治学》等著作;“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的继承整理研究”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共同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路志正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三十余年来,老师继承路志正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丰富自己临床积累。
2.调理脾胃论之下传
高荣林老师上承调理脾胃理论的观点,对其进行总结发扬,并悉心教导我们,老师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化生精微,荣养脏腑: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胃中州健运,则元气充盛、营卫气血化源充足,肌肤腠理固密,而疾患不生;倘脾胃损伤,则元气衰微,气血营卫化源匮乏,而百病沓来。脾胃一损,诸虚皆显,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接踵而至;健运失职,则诸邪旋至,水停、饮蓄、痰浊、湿阻、湿瘀互结等证层出不穷。一旦患病,脾胃之气不衰则疾病易于调治,通过调理脾胃,益其生化之源,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2)升清降浊,脾胃为枢: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贵健通和畅。脾胃同属中焦,将水谷化生之清者上输心肺,将水谷化生之浊下输于肾,而肝气条达与否又往往牵涉脾胃,故以脾胃为枢,当不为过。老师每于临床,总揽全身之气机态势,以脾胃为枢纽,常常告诫我们:要注重调节气机的升降,不能顾此失彼,切莫着眼于单一证候,务必要着眼于整个气机的运动。
(3)四季脾旺,御邪延寿:
脾居中州,灌溉四旁。脾胃健而五脏安。倘脾胃健旺,气血旺盛、气化正常,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所养。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突出了脾胃在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中的重要作用。
(二)清解外邪思想的传承
1.清解外邪思想的上承
在内研室工作期间,高荣林老师结识了日后受教颇多的董德懋老师。师母徐凌云主任医师1982年起随董德懋老师学习,1991年正式拜师成为董德懋老师的学术继承人。董德懋老师知识渊博,医术精湛,治疗疾病,外感善用清解法,内伤善用调理脾胃法,并注重内外关系,强调“外疏通,内畅遂”,“里气通,表自和”,对于疑难大症则注重整体,辨证论治,配合站桩功,疗效卓著。老师师母师事董德懋老师,聆听教诲,问难答疑,切磋医道,指导临床,直至2002年董德懋老师仙逝不曾间断。
中医对外感病的认识,肇端于《内经》,成熟于《伤寒论》,发展于温病诸家。董德懋老师清解外邪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对外感病认识的继承和发挥。其主要论点总结如下:
(1)善治者治皮毛:
外感初起,病邪轻浅,至其传变入里,变化颇多,为害亦甚。《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治疗外感病,贵在早期治疗,注重宣肺解表,不使外邪入里变化为害,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善治者治皮毛”。
(2)六淫首先犯肺:
六淫侵犯人体有两条途径:一是皮肤毛窍,一为口鼻气道。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故外邪为病,首先犯肺。在伤寒六经辨证中,以太阳为人体之藩篱,表证属于太阳经;卫气营血辨证为卫分证,二者内涵相同。病在肺卫,是外感病的轻浅阶段,这时如能及时解决表邪,从而控制疾病的传变,可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3)火热致病具有广泛性:
前人认为“六气皆能化火”。风寒湿燥,易化火化热,而暑即是热。《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19条,其属火热者多达9条。刘河间说:“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火,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内外皆扰,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自然环境的变迁、饮食结构和住处条件的变化,导致火热为病者越来越多。
(4)清解为治疗外感之大法:
外感病,有其传变规律。初起在表,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脉浮为主症。如感冒初起,或热性传染病的前趋期,宜用解表法。“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以及“在卫汗之可也”的论述,是汗法的依据。目前表证属风寒的日少,属风热者渐多,故除少数病人用辛温之外,多数病人当主以辛凉。热邪入里,传变最速,变证多端,因此在宣散风热的同时,要注意清热解毒,以截断其病势。对热性传染病,及以温热为主的外感病,清热药宜早用,不必拘泥“到气才可清气”成法;邪热内陷,虽未见神昏谵语,清热解毒、息风开窍亦应早用,冀以阻其传变之势。
2.清解外邪思想的下传
高荣林老师治疗外感尤其诊治难治性咳嗽的学术思想多得董德懋老师之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推崇经典理论:
为系统学习、深入理解,高荣林老师将《内经》咳嗽作为专题,搜集整理归类研究。总括其要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肺在变动为咳;②天气通于肺;③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④咳嗽始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皮毛入肺;⑤人与天地相参,五脏各以其时受病;⑥咳嗽有五脏咳、六腑咳,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⑦五脏相关,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⑧皆聚于胃,关于肺;⑨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等,并作为指导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准绳。张仲景《伤寒论》论述外感热病,主张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痰饮咳嗽病等和呼吸病临床密切相关,指导老师对难治性咳嗽的治疗,如治疗更年期久咳用小柴胡汤,气虚脾弱久咳用桂枝汤,寒饮久咳用小青龙汤等。
(2)注重脏腑关系:
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咳嗽虽为肺系疾病,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老师认为,难治性咳嗽病因病机较一般咳嗽为复杂,不单病在肺,多涉及其他脏腑,尤其强调肺肝相关、肺脾相关和肺肾相关。
肝与肺的关系表现为在气机的升降协调平衡上。《素问·咳论》云:久咳不已,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被人体利用,形成水湿潴留,聚而为饮,凝而成痰,痰湿壅肺,咳嗽不止,治疗当以治脾为先,健脾化痰止咳为要。
《类证治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正常时金水相生,肺为水之上源,肾水又能上润肺金。肺为娇脏,最怕火刑,水能制火,肾水对心火、肝火、肾中相火均有约制作用。若肾阴不足,则虚火上炎,可以炼金,证见呛咳久咳,因此治疗久咳要调整肺肾的关系。
(3)辨证谨守病机:
肺的基本生理功能为肺主气,司呼吸。《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肺者,气之本也”,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脏腑组织之气的作用。
关于难治性咳嗽的病机,不是单纯肺的病变,其病机更为复杂。而高荣林老师认为需要辨明3个方面:一是辨自然界的六淫之气。如病机十九条有“诸气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等是对六气为病的病机诠释;二是辨明脏腑。如“诸寒收引,多属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根据脏腑的五行生克理论,辨明所病为何脏何腑;三是辨气血痰瘀。由于难治性咳嗽持续时间长,脏腑功能失调,则会出现气血的不足和瘀滞,而其病理产物痰饮和瘀血与咳嗽互为因果,使难治性咳嗽的病机愈显复杂。老师治疗难治性咳嗽,首先根据四诊合参、八纲辨证,辨明病机,所患为何邪,病在何脏何腑,气血、阴阳、寒热、虚实情况,有无痰湿瘀血等,然后谨守病机,根据病机确立治则治法。一方面积极散邪宣肺,降逆止咳治其标;一方面又重视祛痰化瘀、疏肝清肝、健脾和胃、温肾益肺以治其本。
高荣林老师上承调理脾胃论及清解外邪思想的观点,对其进行总结发扬,并悉心教导我们,包括刘宗莲、提桂香、饶向荣、卢建新、边永君、王秋风、赵宇、刘俊玲、章波等众弟子。嘱咐我们勤学、勤思、勤问、勤记、勤用,切忌骄傲浮躁,浅尝辄止,“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五、学术成就
(一)课题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的继承整理研究,1989年。
2.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路志正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2005年。
3.北京市科委51510工程课题,路志正学术思想继承及宣传研究,2006年。
4.广安门医院科研基金,董德懋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2001年至2003年。
(二)获奖
高荣林老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奖多项。“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的继承整理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二等奖,“路志正学术思想及经验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医湿病证治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著作一等奖,《董德懋内科经验集》、《中医睡眠医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著作三等奖。
(三)论著
1.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副主编)
2.高荣林,姜在旸.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专家医案精选.金盾出版社,2005.
3.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副主编)
4.刘艳骄,高荣林.中医睡眠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冯兴华,高荣林.中医内科临床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四)论文
1.提桂香,高荣林.高荣林辨治难治性咳嗽的学术思想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6:591-592.
2.高荣林,提桂香,乔华.急性热病巧在辨证.首都医药,2004:22.
3.高荣林,徐凌云.重症肺炎,早期败血症,中毒性心肌炎,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案.中医杂志,1998,1:40-43.
4.高荣林,朱建贵,李平,等.路志正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2:157-158.
5.高荣林,李连成.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300例临床观察报告.中医杂志,1996,10:606-607.
6.高荣林,徐凌云.中医睡眠学说及其科学内涵.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6-17.
7.朱姝,高荣林,隋殿军.老年患者失眠相关因素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1:43-44.
8.高荣林.冬温及其坏病探讨.北京中医,2000,5:8-10.
9.高荣林,路洁.路志正成才经验总结.世界中医药,2008,3:181-183.
10.高荣林,李连成.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经验.中国医药学报,1996,3:33-34.
11.高荣林,路志正.运用清开灵治疗肺系急症的体会.中国中医急症,2000,5:206-206.
12.高荣林,李连成,路志正.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的继承整理研究.医学研究杂志,1998,8:9-10.
(供稿人:饶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