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兴华
一、名家简介
冯兴华,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广安门医院风湿科主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审评专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等职。
二、治学之路
(冯兴华先生自述)
我15岁(1960年)时考入山东工学院的大学预科班,1962年毕业时,逢遇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大学很多专业下马,因受招生名额限制,未能直接上大学,我的大学梦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当我准备来年再考大学时,我的街坊也是我后来的老师侯汉忱先生特意来家中告知我,济南中医进修学校已经连续办了两年中医徒弟班,今年要办针灸班,我可以去报名试一试。我母亲非常仰慕中医,经常给我们讲济南著名老中医王兰斋、吴少怀、郑毓桂的故事。她常告诉我们:“学医,你能为别人治好病,人家给你一块窝窝头,就饿不着你。”在母亲的劝说下,我走上了从医之路。
开学后,我以为老师会从如何针灸讲起,可是第一学期学习的课程竟是《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内经讲义》等,很少有与针灸直接相关的课程。对于没有直接教授针灸课程让我有些不理解,问老师原因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针灸个中有至理,内难以外无奇书”,他教育我们说:“针灸的理论基础是《内经》,没有《内经》的理论基础是学不好针灸的,现在针灸医生通读《内经》的很少,中医针灸很难继承发展,在中医学院里也没有针灸专业开设《内经》的先例,因此,我们就要创全国第一,世界第一,培养高级的针灸人才。”说这话的老师就是全国著名的针灸医生焦勉斋,当时他在全国就有很大的影响。焦老师谙熟《内经》、《难经》,著有《针刺手法》一书。每次上课以前他总是先让学生背诵上次讲课的内容。我们背书时,他总是闭着眼,不用看书,但是你背错了,他就会指出,忘记了,就提醒一下,有时让学生从课文的中间部分开始背,背不过,不准坐下,再让下一个学生背,直至有同学能背过为止。
第二学期开始了,除了学习“腧穴学”等与针灸有关的课程,还有《伤寒论》、《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内科课程。有同学问老师,我们学针灸为什么还要学《伤寒论》和《中医内科学》?焦老师说:“《素问·汤液醪醴》说: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老师还举了张仲景《伤寒论》治疗“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针灸医生必须学会用中药治病,才是一个全面的针灸医生。老师的话激发了我学习中医内科的兴趣。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对中医学的兴趣越来越高,由过去的被动学习,逐渐转变成主动学习,由要我学,逐渐转变成我要学。为了学好中医内科学,我利用课余时间到内科班听《金匮要略》等课程。平时也常去新华书店,看有什么新书,书店的工作人员都认识我,每逢有新书就会主动给我介绍。花钱买书,即便是囊中羞涩,捉襟见肘,母亲也一直很支持。我也常到二手书店买些旧医书看,这样不仅能买到心仪的书还能省些钱,至今家中还存有一些清代的线装书。功课之余自己也研读了很多参考书,如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卓仙等的《针灸歌赋选解》,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内经辑要》、《难经译释》、《金匮要略译释》,秦伯未的《谦斋医学讲稿》以及沈自尹的《肾的研究》等,至于浏览的书就更多了。
侯汉忱老师师从济南名医吴少怀、魏继贤,在学校教方剂,擅长中医儿科。侯老师看我好学,就叫我每周六晚上到他家去,给我“吃小灶”,讲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每周讲一个病,并要求我背诵。侯老师一边讲书,一边介绍自己的临床经验,使我收获颇丰,为自己今后的中医内科打好了基础,现在在自己的处方中留有许多侯老师处方的痕迹。我日后的发展及中医学理论临床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老师们对我的严格要求,离不开老师们的耳提面命,“逼”我们背书。“教不严,师之惰”。老师的严格要求,正说明老师们做了很大的付出,我衷心感谢我的各位启蒙老师。
1966年夏季,当我们实习结束,即将毕业时,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都乱了。我们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对象被分配到济南历城县遥墙卫生院工作,后来辗转到济南铁厂职工医院工作。刚刚工作的我在临床上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远远不够,尤其是西医知识更是欠缺,听诊器不会使用,使用注射器不会排空,无法适应临床的要求,自己认识到作为中医医生也必须有相当水平的西医知识才能适应临床。为了弥补知识的欠缺,自己在复习中医知识的同时,有计划地学习西医知识,目标是达到西医的大专水平。于是自己先后系统学习了西医的十余门课程。“文革”十年,自己读了十年书,写下数十万字的笔记。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读书就像蚂蚁啃骨头,全凭自己读书,好在坚持了下来。
我有幸于1977至1978年在济南第三人民医院内科进修,在进修后期自己独立管理二十张病床,每个病人每天都要写病程记录,每天除查房外要巡视两次病房,每周至少有两次科内小讲座,身上带着小本,随时记录上级医师指示和讲的相关知识,当时记不下来的,回家再补上。当时有个叫辛鸿彩的女主治医师对我的学习帮助很大,我从她那儿学到了很多治学的方法和临床知识,也为今后的中医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终身受益。
1976年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1978年听说中医研究院招收中医研究生。开始觉得研究生对自己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事,但又始终不愿放弃这样的机会。也有人说:你在学校学习不是很好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于是自己盘算着考研究生,人生总要有一搏,不妨试一试,至于是否能考上无关紧要,但是我努力了,今生不会后悔。准备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克服了外语关,1980年夏天,幸运落到我的头上,我如愿以偿,被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入取为硕士研究生,踏入了中医最高学府。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有一年半是在研究生部上理论课。那时的课程主要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四部经典。中医经典的学习加深了我对中医内涵的理解。当时的班主任是方药中教授,方老对中医经典的阐释如数家珍,尤为深刻,对我的影响颇深。难能可贵的是研究生部请了很多全国名老中医给我授课,讲授经典和他们的临床经验,使我们眼界大开。随后,在广安门医院跟随谢海洲导师学习临床。谢老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和中药学家,临床经验颇丰,尤其擅长治疗风湿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谢老非常勤奋好学,直至暮年仍笔耕不辍,堪为我们的学习榜样。
1983年夏,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结束了,留到广安门医院内科研究室工作。当时广安门医院在赵金铎老中医的倡导下成立了内科研究室,即现在风湿科的前身,赵老成立内科研究室的宗旨是进一步突出中医特色,并选痹证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痹证为主攻方向的科室,也是全国中医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的创始单位。当时,医院的老中医如路志正、谢海洲等都集中在内科研究室的旗下工作。由于科室成立不久,大家对西医风湿病的认识有限,因此,对于无论是门诊还是病房收治的患者的西医疾病要靠自己去诊断,既要考虑各个疾病中医如何辨证论治,又要考虑西医的诊断治疗。这些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必须重新学习。好在多年来自己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也掌握了一些自学的方法。于是自己采取“标本兼治”的学习方法,一是针对当天或近期临床所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二是有系统、有计划地学习风湿病的有关知识。跟随老中医使我学到了治疗风湿病的辨证治疗知识,有西医诊断、疑难危重患者就请教张云茹教授,她是西学中的医师,她的西医知识和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对科室的业务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在风湿病中遇到疑难的病证我们经常请协和医院的唐福林教授会诊,唐教授总是不辞劳苦,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分析病情,提出治疗意见。唐教授每会诊一次,就等于给我们讲了一堂课。就这样年复一年,自己对风湿病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也积累了些临床经验。我经常想:老一代专家的努力为风湿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没有老一代专家的努力就没有风湿科的今天,也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我非常感谢自我学习中医以来所有对我帮助的老师、同事和朋友。
三、学术思想与学术观点
(一)学术思想
1.法天人相应,重调理气机
在《内经》一系列的理论体系中,天人相应的理论贯穿《内经》的始终,可以说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天人相应,简单地说,是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人类,人类仰赖地球的环境而生存,所以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是发生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养生、治病都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考虑四时阴阳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考虑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我治疗感冒发热,就不全使用银翘散,有一年,我全家人患感冒,皆表现恶寒发热,身体疼痛,舌苔白厚,辨证外感风寒夹湿,用九味羌活汤治疗,很快热退身凉,诸症皆释。邻居发热数日,中西医药用之均无效,余将所剩一剂九味羌活汤送给他,服后即愈。在六七十年代,肺心病很多,冬季患者病情较重,也有些患者在立春时,病情反而加重;冬季随着天气逐渐变冷,高血压的患者增多,风湿性疾病的关节症状也往往会在秋冬季反复或加重,这是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控制病情。在养生方面我尤为推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论强调养生要顺应四时,其中的道理逐步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内经》中特别重视情志异常变化,情志异常是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素问·举痛论》提出“百病皆生于气”的理论。《素问·疏五过论》说:“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即要求医生治疗疾病前要了解患者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的变化,因为社会地位、生活水平对人的情志情绪是有实实在在的影响。《内经》的这些理论可以说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肇源。基于此,自己总结以往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痹病从肝论治”的理论。
《素问·著至教论》在总结“医之道”时指出:“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说,作为医生要了解天文气候、地理环境、社会和心理活动对人体的影响。
我一直认为,中医理论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没有中医理论,中医也就不存在了,否定中医理论就是否定中医,继承中医首先就要继承中医的理论。中医如不研究中医理论,不能用中医理论指导诊疗,就不可能成为名医,精深的理论是做好中医师的基本条件。
2.不拘门户之见,融各家学说于一炉
《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在《内经》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本时代的气候地理环境,临床多发病,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和理论体系。如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治疗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金元四大家的理论,明代吴又可治疗瘟疫的理论,清代在温热病的治疗方面吴鞠通提出三焦辨证的理论及叶天士提出卫气营血的辨证理论等,这些各代医家的学术特点和理论组成并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学习中医药要学习各家学说,汲取各家之长,不能“终始顺旧,各承家技”。自己除了学习四部经典著作之外,还经常涉猎古代著名医家的名著,在学习古代医家名著过程中,读书使自己开拓了眼界,悟出许多道理,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曾撰写了“李东垣运用风药的探讨”,“浅谈《瘟疫论》遣方用药的特点”,“岳美中老中医处方用药初探”等文章。
在学习各家学说的同时,犹重视他们的代表性方剂的学习,他们的代表性方剂是他们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代表了一种治法,增加了治病的方法和手段。如我临床经常用张元素《医学启原》所创的当归拈痛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滋肾通关丸治疗癃闭和淋证;用程钟龄《医学心悟》中的神术散治疗糜烂性胃炎;用陈士铎《辨证录》的清肠饮治疗阑尾炎,用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治疗呃逆不止、失眠;用余师愚《疫疹一得》中的清瘟败毒饮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用《医宗金鉴》“止痛如神汤”治疗痔疮疼痛等,在临床上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路志正、焦树德、朱良春、谢海洲、王为兰等老中医是现代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大师,是中医治疗现代风湿病的开拓者。他们在治疗风湿病方面有各自的经验,我在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实践中经常参考这些老中医的经验,以提高治疗风湿病的水平。
3.与时俱进,衷中参西
我认为,中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治疗疾病方法不同,有着各自的优势与特点,谁也完全替代不了谁。学习中医同时也要学好西医,要了解西医学的进展,利用中医的思维来分析西医疾病的病因病机,用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我在临床上治病时,总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中西医结合可在几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如采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探索中医治疗这些疾病的中医证候转化规律,和有效的治疗方药。
中西医结合也要了解西医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依据疾病病理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中医辨证。如在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由于滑膜的炎症致使患者关节腔有积液,在临床上表现为关节肿胀,而中医理论有“热胜则肿”的理论,中药治疗可用清热利湿的方法。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的滑膜内层细胞不断增生肥厚、产生血管翳,临床表现为关节的持续肿胀,按之如泥,此时治疗不是单独使用清热利湿法所能解决的,中医认为是痰瘀互结所致,治疗需药配合化痰祛瘀散结的治疗方法。
有些疾病在疾病发展的某些阶段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取长补短,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掌握必要的西医知识是现代中医不可缺少的,是中医学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中医学习西医是为发展中医所用,而不是西化,要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依据西医疾病的病因病理使用中药治疗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定的疗效,但这仅是一种方法和思路,不是中医治疗的全部内容。如仅仅依据西医的病因病理用药,势必走向废医存药的歧途,因此,我们仍不能忘记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迄今为止许多风湿病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中医治疗风湿病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还不能用现有的西医知识完全解释。随着中医治疗风湿病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可能发现新的理论,促进西医药理学的发展。
(二)学术观点
1.痹病从肝论治
痹病的病因非独外感风寒湿热,亦可因肝气郁结所致,我在以往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痹病从肝论治的学术思想。认为,肝主疏泄,调理气机,气为血之帅,肝气郁结,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肝气郁结,阳气失于敷布可以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等症。肝主藏血、主筋,肝血不足,筋失所养亦可致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在许多风湿性疾病中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因此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配合疏肝解郁法治疗。故风湿病有肝郁证者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可以获得良效。
疏肝解郁方法,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合并抑郁临床表现者,能提高其他抗风湿药的疗效。还可以用于纤维肌痛综合征,雷诺症,不安腿,“产后关节痛”,“关节风湿症”等。
2.治类风湿祛邪为主,扶正有利祛邪
关节肿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临床表现,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肿胀是由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阻于关节所致,或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因“内生五邪”,或因疾病过程中的病产生“痰瘀”,成为继发的病因,如无内外诸邪侵袭关节,便不会出现关节的肿胀。由此可见,邪气阻于关节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生肿胀的基本原因。因此,祛邪法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治法。从总体上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祛邪,是不得其法,非其治也。用《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来阐述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是非常贴切的。
类风湿关节炎其病机确有正虚的一面,其正气虚,或因患者素体虚弱;或邪气久稽,耗伤正气;或长期用药,损伤正气;或情志失调,正气暗耗等,正气的虚弱对疾病的恢复是非常不利的,往往使疾病缠绵不愈,正气是祛邪的物质基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在疾病过程中使用扶正的治法,不是为扶正而扶正,扶正的目的是为了祛邪,即所谓“扶正祛邪”法。
3.治强柱补肾为主,活血贯穿始终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部位主要是腰骶部和脊背部,两者皆属于肾。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肾精充实,则骨髓生化有源,骨壮脊坚;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乏源,阳气不能温煦,阴精失于濡养,故腰背疼痛。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督脉失养,故肾虚为其本。“至虚之处,必是留邪之所”,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内袭,内外合邪,邪气内盛,正气为邪气所阻,不得宣行,因而留滞督脉,则使肾督亏虚之证加重,影响筋骨的荣养淖泽而致脊柱伛偻。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腰膝冷痛,畏恶风寒者,亦有外周关节红肿热痛,舌红苔黄厚者,强直性脊柱炎寒湿、湿热痹阻为标。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多有脊柱的夜间疼痛、晨僵,这些说明了血瘀证的存在,也说明血瘀贯穿疾病的始终。故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机是肾虚为本,寒湿、湿热、血瘀为标,血瘀贯穿疾病的始终。我在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补肾强脊汤和清热强脊汤,临床应用有较好的疗效。
4.治狼疮热毒炽盛为标,脾肾不足为本
在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的治疗方面,虽然西药起到主导地位,但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和减少其副作用,有助改善症状,促进病情缓解。该病热毒炽盛为标,脾肾不足为本,治疗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分为四种常见证候,分别为热毒炽盛证、阳虚水泛证、阴虚内热证和脾肾气虚证。热毒炽盛证多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主,阳虚水泛证多以温阳利水为主,阴虚内热证多以补益肝肾之阴为主,脾肾气虚证多以补益脾肾为主。必须强调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临床上应该秉着“辨证论治”的原则,因人施治,不必拘泥。
5.治干燥养阴益气,清燥祛瘀
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素体阴血不足,感受燥热毒邪,燥热伤阴耗气,阴虚虚火内生,瘀血痰浊互阻,累及脏腑经络。中医认为五脏主五液,干燥综合征与五脏相关,脾开窍于口,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唾液为脾肾所化生,脾肾阴精不足,必致生化唾液减少,而为口干;肝开窍于目,泪为肝之液,在液为泪,肝精不足,而致泪液不能生化,而见眼干;肺开窍于鼻,涕为肺之液,心肺居上焦,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心肺阴气不足,鼻窍皮毛失养,而见鼻腔、皮肤干燥、瘙痒。
治疗干燥症状法取益气养阴,清燥祛瘀。养阴有养胃阴、养肺阴、养肝阴、滋肾阴之别;益气有益胃气、补肺气、补肾气之分;清燥有清胃、清肺、清肝、降火不同;化瘀需兼通络、散结。治疗口干,自拟加味玄麦甘桔汤(玄参、麦冬、桔梗、金银花、连翘等),治疗眼干自拟清肝养血汤(菊花、黄芩、当归、白芍、石斛、枸杞等)。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如累及血液系统,表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累及消化系统出现继发胆汁瘀滞性肝硬化等,则要随证治之。
四、学术传承
20世纪60年代师从焦勉斋、郑毓桂、侯汉沉、张之函等济南名医;80年代读研究生期间主要师从谢海洲、方药中教授;临证中,善于学习、吸收历代名家和同道的宝贵思想和经验,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痹病学术思想体系。在自身努力钻研、临证实践基础上,培养了大批博士后、博士生及硕士生,为中医风湿病学优秀后备人才的储备付出了大量心血。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传承博士后导师,培养了刘宏潇、宋竖旗等中医传承博士后;作为全国名老中医,培养了何夏秀、马晓晶等中医传承优秀人才。
五、学术成就
(一)课题科研成果及奖励
主持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领域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年来,潜心研制了风湿安、清热强脊颗粒、补肾强脊颗粒等院内制剂,临床疗效显著。尤其主持承担并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疑难病研究“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规范化及疗效评价研究”。集合全国中医风湿病优势力量,将国际ASAS疾病评价标准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有机结合,评价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与安全性。获201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及2012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补肾活血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成纤维细胞向成骨型分化的影响及机制”,从细胞增殖、凋亡及成骨型分化入手,提出补肾活血法具有抗AS骨化新效用。获2011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及2010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参加十五攻关课题“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案的研究”,主持承担中国中医科学院创新工程课题“强直性脊柱炎辨证论治的研究”等。
(二)获奖情况
1.201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贡献奖”。
2.201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3.2011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4.2012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5.2010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6.200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三)主要著作
1.《中医内科临床手册》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
2.《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第2版)副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3.《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治则治法分支副主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4.《系统性红斑狼疮》副主编,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
5.《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内科分册)》副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四)发表文章
1.冯兴华.论痹证病因非独外感风寒湿热[J].北京中医,2007,26(1):30-31.
2.冯兴华.浅论痹证从肝论治[J].中医杂志,2007,48(7):666.
3.冯兴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7):585-586.
4.冯兴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3):146-148.
5.冯兴华,黄金海.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1,29(2):36-37.
6.刘宏潇,冯兴华.冯兴华治疗干燥综合征验案3则[J].中医杂志,2013,54(4):288-289,298.
7.刘宏潇,冯兴华.冯兴华教授治疗白塞病验案3则[J].中医药学报,2013,41,(2):61-62.
8.刘宏潇,冯兴华.冯兴华治痹十法[J].中医杂志,2013,54(22):1905-1907.
9.冯兴华,姜泉,刘宏潇,等.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0):1309-1314.
10.何夏秀,杨瑾,冯兴华.冯兴华运用四妙勇安汤治疗风湿病验案4则[J].中医杂志,2012,53(9):735-737.
11.何夏秀,韦小双,冯兴华.冯兴华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经验[J].四川中医,2012,30(7):13-14.
12.刘宏潇,冯兴华.冯兴华分期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中医杂志,2012,53(21):1814-1815,1830.
13.刘宏潇,冯兴华.冯兴华教授运用祛风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3):636-638.
14.刘本勇,庞秀,冯兴华.冯兴华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4,33(2):108-110.
15.何夏秀,葛琳,冯兴华.冯兴华运用丹栀逍遥散治疗风湿病举隅[J].中医杂志,2010,51(5):399-400.
16.刘本勇,刘宏潇,冯兴华.补肾活血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理论基础[J].吉林中医药,2014,34(12):1189-1191,1221.
17.张婉瑜,刘宏潇.冯兴华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中医杂志,2011,52(22):1903-1905.
18.张显彬,冯兴华.冯兴华教授从肝论治痹证经验介绍[J].陕西中医,2006,27(5):588-589.
19.冯兴华.岳美中老中医处方用药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1982,6(6):11.
20.冯兴华.浅谈《瘟疫论》遣方用药的特点。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7(1):21.
21.冯兴华.痹清乐、痹寒乐和痹康乐三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风湿病学杂志,1998,1(1):3.
(供稿人:刘宏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