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验三部曲·经方治验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柴胡汤类方治验

1.小柴胡汤加大黄治疗经期高热

治验:

女性,34岁。经期因被雨淋,当晚突然高热,体温40.0℃,即服复方磺胺甲唑片、复方阿司匹林、羚翘解毒丸、藿香正气水等,均无效。汗多,汗出后仍然恶寒发热,多半为先寒后热,发热仍可达40.0℃,伴有恶心、口苦、头晕、食欲不振、头顶部疼痛。大便二日未排,尿深黄,时值经期来临5天,舌质红、苔薄黄稍腻,脉象弦滑而数。拟小柴胡汤加味。

方药:

柴胡20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甘草3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去核),白芍12克,香橼10克,酒大黄5克。每日煎1剂,分2次服用。服第一煎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翌晨排大便一次,连服3剂后,除感乏力外,余无不适。

来源:

王占玺等.伤寒论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0-151.

注释:

《伤寒论》144条云:“妇人中风八九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他症如恶心、口苦、食欲不振、头顶痛,乃为邪热客于少阳经脉,气机不畅所致。故以小柴胡汤治之。所加香橼为之理气,所加大黄为之泄热,热邪无郁结之地,症状自然逃遁。

约言:
经期高热,大便数日不解,苔黄,脉数者,小柴胡汤加大黄治之。

2.小柴胡汤治疗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

治验:

女性,36岁。住院前,曾患过慢性特发性黄疸、风湿性关节炎。入院时:慢性病容,皮肤巩膜黄染,发热达41℃,每次发热持续4~6小时,退热后体温降至正常,四肢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全身反复出现一过性皮疹,奇痒,舌质淡,苔厚腻、少津,脉缓无力。查体:心肺无异常,肝肋下可触及,脾不大,浅表淋巴结不大。化验:白细胞14.4×109/L,嗜中性粒细胞66%,淋巴细胞32%,嗜酸性粒细胞2%,血培养阴性。布氏杆菌凝集试验1∶40。红斑狼疮细胞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肝功正常。骨质及关节间隙无明显变化。经用清瘟败毒散、清骨散、清开灵等治疗无效。病至3月,正值经期,又发高热41℃,寒热往来,神昏谵语,全身满布猩红热样皮疹,四肢关节肿痛不可屈伸,舌红、苔黄厚,脉细数。诊为热入血室,投小柴胡汤治之。

方药:

小柴胡汤原方,柴胡、黄芩、半夏、太子参、甘草、生姜、大枣(原文未写分量)。一日服2剂,每4小时服一次。患者上午10时服药,1小时后体温降至37.2℃,2小时后降至35.6℃,继服6剂,体温未再升高。改用橘皮竹茹汤调理,后又用当归芍药散加牛膝调治,后两次月经来潮,均未发热,病情稳定,予以出院。

来源:

房定亚等.应用小柴胡汤退疑难发烧的点滴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1980(1):8.

注释:

此例是经用西药又经用中医名方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改用小柴胡汤而治愈的,所以显得平静中有神奇,轻灵中有精义。房定亚先生原是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院长,精通经方,思路敏捷,善于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此例可谓佐证。病人所表现的不定时寒热往来,特别是就诊时的经期高热,符合“热入血室”证,仅据此就可以放胆用小柴胡汤治疗。《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来,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本篇还有两条言及热入血室证,均以少阳经邪热不解而拟法,小柴胡汤为首先之方。笔者每遇经期前后的寒热证,必用小柴胡汤治疗,疗效是肯定的。从此例可以悟道,小柴胡汤虽仅七味,但其功效却是非凡的。

约言:
持续发热,退热后四肢关节疼痛,全身反复出现皮疹,奇痒,舌质淡,苔厚腻、少津,脉缓无力。诊为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小柴胡汤主之。

3.小柴胡汤合四物汤治疗肝郁不孕

治验:

23岁,婚后曾孕一胎,稍劳而流产。而后断续四年,月经延期量少、色黑,经行腹痛,心烦易怒,胸胁满闷,舌尖红、苔薄白,脉沉弦细。证属肝郁不孕,治以解郁调经益肾法,取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减治之。

方药:

柴胡10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生熟地各10克,淫羊藿10克,制香附6克,姜、枣引。调治两个月受孕,足月娩一女婴,母子健康。

来源:

聂惠民.名医经方验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6.

注释:

小柴胡汤本为少阳经病而设,但经方的深邃就在于“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少阳经脉与厥阴经脉相表里,小柴胡汤在外可以和解少阳,在内可以疏肝解郁。此例因流产后心情失畅,久之肝郁不舒,气郁日久形成血瘀,影响冲任二脉之功能,故四年未孕。今用小柴胡汤舒达肝郁,加之四物汤补血调经,又配以香附理气解郁,淫羊藿益肾温宫。全方合力疏肝解郁,补血调经,涵养冲任,故调理两月,喜庆受孕。

约言:
继发不孕,月经延期,经量不多,胸胁苦满,此肝郁所发,小柴胡汤合四物汤治之。

4.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视力减退

治验:

女性,51岁,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5个月。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6,黄斑中心凹反光不见。OCT提示:右眼黄斑区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纳食可,二便调。脉细,苔薄质黯。诊为视直如曲之气滞水停证。治以舒畅三焦,行气利水。予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方药:

柴胡8克,黄芩15克,党参10克,姜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块,茯苓12克,泽泻10克,生白术10克,防风10克,连翘15克。服用30剂,右眼视力略有提高,视物变形减轻,查右眼视力0.8。在原方基础上酌情加减,再服60剂,右眼视物变形消失。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8。黄斑区散在黄灰色斑点,中心凹反光可见。复查:右眼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消失。

来源:

张伯礼等.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学术传薪集·验方集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98.

注释:

老年性黄斑变性,亦属眼科疑难杂病。本例以小柴胡汤舒畅气机,当归芍药散养血活瘀,其中白术、茯苓、泽泻健脾渗湿利水。两方合用,能扶正祛邪,平调寒热,升清降浊,津气与膜络并调,可使三焦津气通利而目明,对治疗色素上皮功能障碍所致浆液性脱离病症很有针对性。

约言:
视力减退,诊为老年性黄斑变性,辨证为气滞水停证,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治之。

5.小柴胡汤治疗定性肌无力

治验:

女性,12岁。患定性肌无力1年,经中西医治疗罔效。症状:每天上午11时许出现全身肌无力,不能行走,但欲寐,约2小时后自行缓解,后如常人。现已休学一年。舌苔薄白,脉弦细。此午时发病,乃阴阳交接失序所致。治当调和阴阳法,小柴胡汤主之。

方药:

柴胡25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3剂,水煎服。服药后症状减去大半,继服3剂,症状消失。后随访20年,身体健康,病未复发。

来源:

陈慎吾.陈慎吾伤寒方证药证指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24.

注释:

如此不多见的怪症,而用方药平淡的小柴胡汤治愈,使人惊叹。惊叹之余,也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辨证准确,选对主方,什么怪症中医都是可以治疗的。此症在午时发作,午时当一阴生,若一阴不生,与阳气不能顺接,便会生病。而小柴胡汤正是宣通内外,疏利三焦,调和阴阳之方,凡定时发作之疾,均可考虑用此方治之。

约言:
每日上午巳时,定性肌无力,缓解后如常人,小柴胡汤主之。

6.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感冒结胸

治验:

男性,泥工。感受外邪,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思饮食,前医以人参败毒散治之,身热咳嗽略减,旋即寒热往来,心下胀闷,又改柴胡桂枝汤治之,数剂仍不解。求诊之曰:“口苦咽干,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烦不思食”,俨然小柴胡汤证,但用之不效。试以手按心下,则觉甚痛,脉滑,苔腻,此少阳结胸证也,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之。

方药:

柴胡21克,清半夏10克,黄芩6克,党参6克,全瓜蒌15克,黄连2.4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谓之3剂可愈。数日来云:“药后病如失,果如先生言,现唯口乏味身委顿而已。”按脉平和,属病后虚弱,疏予归芪异功散加神曲、山药,益气血,补脾胃,以培元气。

来源: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30-31.

注释:

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用,前人谓“柴陷汤”。临床用之甚多。赵守真先生在《治验回忆录》中有一治验,其症状如小柴胡汤证,服之不效,先生以手按其心下,病者言痛甚,查舌苔白滑,先生云:此乃“柴胡小陷胸汤之合病也”。并引用《伤寒论》138条,“心下痞,按之痛者,小陷胸汤主之”加以佐证。此例一般医者很容易取小柴胡汤治疗,因为他的主诉基本与小柴胡汤证吻合,而赵守真先生以举手之劳,就辨明了它的性质不单单属于小柴胡汤证,而是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证,即柴陷汤证。足见抓主症,是非常重要的辨证方法,否则就会被标症所迷惑。

约言:
柴胡证,心下痞,按之痛者,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之。

7.小柴胡汤合温胆汤治疗精神痴呆

治验:

女性,16岁。精神呆滞,眼神不宁,少言寡语,时而烦躁,甚则夜间出走,纳谷少,舌苔黄腻,脉象弦实略数,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治之。

方药:

柴胡10克,太子参15克,黄芩10克,黄连3克,法半夏10克,郁金10克,茯苓15克,枳壳10克,竹茹15克,陈皮10克,石菖蒲6克,炙远志6克,虎杖15克,胆南星6克。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稍凉服。随症加减,治疗半年余,病愈复学。

来源:

陈瑞春.陈瑞春论伤寒[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7.

注释:

此例为女性学生,16岁,学习成绩优良,因家庭经济困顿而苦恼,渐之形成抑郁症。陈瑞春诊为胆胃湿热、肝郁化火证,拟上方治之。10剂即明显见效,后随症加入绿萼梅、合欢皮、夜交藤,或合甘麦大枣汤。治疗半年后复学,随访半年,未复发。此方名为柴胡温胆汤,即小柴胡汤去姜、枣合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而成。是方可以治疗由肝胆湿热、肝郁化火所致的烦躁、失眠、耳鸣、惊悸、期前收缩、精神抑郁等疾患。

约言:
肝胆湿热不解,郁而伤神,精神呆滞,少言寡语,苔腻脉弦者,小柴胡汤合温胆汤治之。

8.大柴胡汤加郁金、栀子等治疗肝胃燥热证

治验:

女性。每不如意,即性情急躁,胸胁胀痛,心下痞硬,按之即痛,口苦舌燥,尿黄便结,此肝燥胃热也,宜大柴胡汤加调气药治之。

方药:

柴胡12克,炒白芍12克,炒枳实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生大黄10克(后下),生姜10克,大枣5枚(擘),炒香附10克,青皮10克,郁金10克,栀子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服后顿觉心胸朗爽,须臾大便数行,呕痛顿失。

来源: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29.

注释:

《伤寒论》103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即愈。”此条为少阳病兼里实之证。当和解少阳并通里实治之。赵守真先生认为,若是杂病,当用解郁疏肝、清热调胃法,并在其《治验回忆录》中有案例佐证。对于方中是否应用大黄,笔者认为,既是通腑泻实,就应当有大黄,且大黄为解除热邪之要药,不可偏废。

约言:
胸胁胀痛,心下痞硬,溲黄便结,此肝燥胃热也,大柴胡汤加调气药治之。

9.大柴胡汤加金钱草、滑石等治疗胆囊炎

治验:

女性,李某。右季肋部有自发痛与压痛感,常有微热,并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胀满,鼓肠嗳气,脉象弦大。西医诊为“胆囊炎”,要求用中药治疗。脉证合参,系胆府不通、阳明壅热所致,大柴胡汤加金钱草、滑石治之。

方药:

柴胡12克,白芍9克,枳实6克,生川大黄6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大枣4枚(擘),金钱草24克,滑石12克,鸡内金12克。服7剂,食欲好转,鼓肠、嗳气大减。再进4剂,胁痛亦轻,微热未退,改用小柴胡汤加鳖甲、青蒿、秦艽、郁金治之。

来源:

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医案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52.

注释:

大柴胡汤本为少阳热邪未解,阳明热势壅盛而设。岳美中先生以此方和解少阳,泻下热结。是方重用生姜以制呕恶,加金钱草以利胆清热,滑石利尿泄热,鸡内金化食消积。用治胆结石乃属对证之举。

岳美中先生可谓善用经方之大家,在《岳美中医案集》中,有88篇医案,以经方为题者26篇,占全书篇目的30.79%。他认为经方在方药组织上“法度严谨,十分精当”;后人对《伤寒论》的方子,要“精读熟记,至少要背诵有证有方的条文,对于其方药、分量、煎法也要下一番功夫。”笔者认为,对于经方的学习与应用,真正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方会有所心悟。浅尝辄止,特别是学而不用,是无法掌握经方真谛的。

约言:
右季肋部有痛感,常有微热,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胀满,脉象弦大,大柴胡汤主之。

10.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慢性肝炎

治验:

男性,33岁。患慢性肝炎,经治疗年余,仍有轻度黄疸不退,谷丙转氨酶1570U/L,于1971年会诊。脉左关浮弦,右脉滑数,舌中部有干黄苔。自诉胁微痛,心下痞满。综合分析,为少阳阳明并病而阳明病重。取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之。

方药:

柴胡9克,枳实6克,白芍9克,川大黄6克,清半夏9克,黄芩9克,生姜12克,大枣4枚(擘),瓜蒌30块,川黄连3克。水煎服,7剂。复诊时,谷丙转氨酶降至428U/L。方药对证,续进10剂,谷丙转氨酶正常,出院。

来源:

中国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69.

注释:

大柴胡汤证为“少阳证少,阳明证多”,是方能消除心下、胸胁郁窒感,舌苔黄燥,容易便秘,腹肌紧张等。而小陷胸汤的应用指证为:心下痞满,按之略有疼痛感。若将两个方子合起来,就具有解热、消痞、泻实、除烦、缓痛等作用。岳美中先生说:“左脉浮弦为柴胡汤证,右脉滑大为陷胸汤证,因之取大柴胡汤、小陷胸汤合剂治之。”左脉浮弦者,肝胆疾也;右脉滑大者,胃中郁滞也。大柴胡汤可以清解肝胆之郁滞,而小陷胸汤可以清除胃脘处之郁滞,两者结合,可谓强强联合,应用于肝胆、脾胃之实证(包括实热、湿热、气滞血瘀等),必中的无误。

约言:
慢性肝炎,肝功异常,右胁痛,心下痞满,脉弦数,此湿热寓于肝经也,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之。

11.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治疗阳黄

治验:

中年女性,行胆囊切除术后,寒热交作,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并出现黄疸。邀中医会诊: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胸胁苦满,干呕,尿黄,大便日行四次且灼热不舒,舌质红赤、苔白,脉象弦数。诊为少阳阳明同病,大柴胡汤与茵陈蒿汤加味治之。

方药:

柴胡6克,黄芩6克,法半夏6克,枳壳9克,白芍9克,大黄9克,茵陈15克,栀子6克,金钱草12克。3剂症状大减,6剂而愈。

来源:

朱炳林.困学斋中医随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7.

注释:

寒热交作、胸胁苦满,显系少阳病;而尿黄、干呕、大便灼热,乃阳明热结也,故取大柴胡汤清解少阳,茵陈蒿汤清泄阳明。朱氏指出,大黄为必用之品,否则热滞难解。日人汤本求真说:“本方(指大柴胡汤)非主疏通大便,以驱除病毒为目的。迄至其减尽为止,不拘便通之多少也。亦可持长用之,至病毒完全消失为止。假令泻下用本方,亦自能止泻者也”(摘自:汤本求真.《皇汉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2)。大黄之泄热解毒,为历代医家所公认。有人识大黄为“虎狼”辈药,这是不正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自己反复应用,才会对药物的性能有所了解。

约言:
胆囊切除后,右上腹部仍疼痛不息,寒热交作,并有黄染,湿热未尽也,以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治之。

12.大柴胡汤加地黄治疗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

治验:

男性,56岁,形体肥胖。主诉为左肩强凝和全身的麻木感,有时手指肌肉发生轻微痉挛。血压为174/108mmHg。腹部膨胀,但软弱无力。脉沉小,尿糖1.0%,尿蛋白阴性。开始给予肾气丸治疗,服药二周,病情无变化。继服二周,亦无变化。患者委婉地要求调换药方。虽然没有明显的胸胁苦满,但还是试验性地用大柴胡汤治之。

方药:

柴胡6克,半夏4克,生姜4克,黄芩、芍药、大枣各3克,枳实2克,大黄3克,地黄8克。服药二周后肩强凝和麻木感消失。尿糖降至0.5%,血压152/84mmHg。继服四周后,尿糖0.2%,血压146/86mmHg。

三个月后,尿糖转为阴性。血压保持在130/80mmHg。

来源:

大塚敬节.汉方诊疗三十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21-122.

注释:

大柴胡汤诊疗高血压并发糖尿病,并非少见,但如此小剂量的应用,且又是用于高血压这样的实证,值得借鉴。

约言:
形体肥胖,腹部膨胀,糖尿病伴有高血压者,大柴胡汤加味主之。

13.大柴胡汤加金钱草、郁金等治疗胆结石

治验:

女性,56岁。患胆结石准备手术,因患有严重心脏病、心衰等,医院不敢开刀,病情日渐加剧。院方请求中医会诊,由印会河教授应诊。刻诊:依据病人状态,贸然用攻,心有不释,住院病人,应严密观察,纵有虚脱危症,可及时抢救,不致偾事。投以峻剂,大柴胡汤加金钱草、郁金治之。

方药:

柴胡15克,枳壳9克,半夏9克,黄芩15克,赤芍15克,大黄9克(后下),茵陈30克,郁金9克,川金钱草60克,蒲公英30克,瓜蒌30克。此为基本方,另加鸡内金9克,芒硝9克(后下)。服1剂,大便狂泻十余次,痛减十之七八,再服1剂,痛已解除,所有胆道症状均已消失。病人家属在倒便盆时,发现盆底有砂砾状物,倾动有声。后经化验,此物为胆石,泥沙型。后减轻用量,服10余剂而出院。

来源:

侯振民等.印会河抓主症经验方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4.

注释:

印会河生前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著名中医学家,所主编的《中医学概论》作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第一本中医教材,不仅填补了中医学的空白,也奠定了印会河在中医学界的地位。印会河临床经验丰富,倡导“抓主症”的辨证思路,在中医界影响很大。此例患有严重心脏病,显系虚极危候;但又患胆石症,与心衰相比,从虚从实?西医已放弃手术治疗,不敢承担风险,对此病情,多数医者会畏缩不前,印先生用大柴胡汤加大剂量金钱草、茵陈、蒲公英等治之,仅服1剂便获显效。后从便盆中查出砂砾样结石,这样的治验委实罕见。

约言:
胆石症,痛剧,虽有虚证,攻邪为上,大柴胡汤加金钱草、茵陈、蒲公英、鸡内金、芒硝治之。

14.大柴胡汤合栀子厚朴汤治疗老年肺部感染

治验:

女性,95岁,身无大病,常有便秘与舌痛,服用三黄片多年。不慎倒地骨折,在家休养。一天早晨,电话告知黄煌教授,言老人高热,神志不太清楚,暂不能住院,请求用中药治疗。黄煌考虑为肺部感染,予方为大柴胡汤合栀子厚朴汤治之。

方药:

柴胡30克,黄芩10克,姜半夏15克,枳壳30克,白芍20克,制大黄10克,厚朴15克,栀子15克,连翘60克,干姜3克,红枣15克。嘱咐2剂,每剂煎取600毫升,一天内分3~4次服用。翌日早晨,电话告知:服药之后,夜半大汗,体温下降,尚有几分低热,稍有咳嗽,但痰不多,嘱咐继服原方。此后连续服用3天,体温接近正常,大便通畅。神志清楚,食欲恢复。后去看望老人,精神很好,午饭还吃几块红烧肉。

来源:

黄煌.经方的魅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6.

注释:

黄煌用大柴胡汤合栀子厚朴汤治疗老年性肺部感染,是他几年积累的经验。他说:张仲景用大柴胡汤治疗“按之心下满痛”的宿食病,也治疗“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以及“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而栀子厚朴汤治疗“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其中“按之心下满痛”不但是消化道疾患的症状,亦是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笔者也见到一部分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本是呼吸道感染的发热、咳嗽、胸闷痛,而入院时的主诉是“心口满,胃痛,恶心,不能吃饭”等消化道的症状。如果按中医学脏腑相关论分析,这是“子盗母气”“金实土郁”之证候。而大柴胡汤与栀子厚朴汤的合用,既对肺部感染有控制作用,又对消化道的炎症有清化功效,可以说是“清金安土”之策。而本例所加连翘,是温病常用药。张锡纯的经验是,外感热病用连翘一两,其透解散热之力极强,且解毒之力大于金银花。

约言:
肺部感染,发热,咳嗽,心下满痛,舌苔微黄,脉数,大便微干,大柴胡汤合栀子厚朴汤治之。

15.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性阑尾炎

治验:

青年男性,复员军人。腹痛,发热2天,在同仁医院诊为“急性阑尾炎”,嘱其住院手术治疗,因战伤多次手术治疗,深感手术痛苦而拒绝之。患者卧床不起,腹痛呻吟,多次找中医治疗,来者均不开方而归。后请胡希恕先生会诊,刻诊见:腹痛,呻吟叫喊不休,高热40℃,身烫,皮肤灼手而无汗,少腹剧痛,腹拒按,舌苔黄、舌质红,脉滑数。予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汤治之。

方药:

柴胡24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枳实12克,大黄6克,牡丹皮12克,桃仁10克,冬瓜子12克,芒硝12克,生姜12克,大枣4枚。服药1剂,热退,腹痛减。患者自乘车前往胡老诊所复诊,原方继服6剂后痊愈。

来源:

冯世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36-137.

注释:

大柴胡汤与大黄牡丹皮汤都是治疗急腹症的主要方剂。大柴胡汤所治疗范围更广,除外感发热外,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脑血管病的发热感染,均应将大柴胡汤考虑在内。而大黄牡丹皮汤主要用于急腹症,对应症应为急性阑尾炎,或其他急腹症。大柴胡汤走气分的药多一些,大黄牡丹皮汤走血分的药多一些。两方结合起来,其清热解毒之力更强。我国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专家对这两张方子的应用,经验丰富,疗效确切,经过几十年的临床使用,基本上掌握了应用指征,大柴胡汤应用指征为:便秘、胸胁苦满、呕吐、发热、腹痛、口苦干、食欲不振等,尤以发热、呕吐为主要应用指标。大黄牡丹皮汤应用指征为:腹痛拒按、腹皮拘急、倦卧、足屈不伸、发热、舌苔黄腻、脉数等,尤以腹痛拒按、发热、腹皮拘急为主要应用指标。若将两者方证混合,其腹痛、发热、便秘三症,则是主要应用指征。

约言:
腹痛拒按,发热,便秘,舌苔黄腻,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汤治之。

16.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哮喘

治验:

男性,36岁。3年前因食青辣椒而发哮喘,在东北久治不效而赴京求治。冬夏皆作,始终未离氨茶碱。半年来多服补肺益肾剂,症状反增无减。近日哮喘发作,昼轻夜重,倚息不得卧,大汗淋漓。伴胸闷腹满,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脉沉缓。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兼夹瘀血,取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治之。

方药:

柴胡12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枳实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服药2剂,症状减轻。3剂后大便通畅,哮喘未作,停用氨茶碱等药。继服3剂遂愈。

来源:

冯世纶等.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2.

注释:

用大柴胡汤治疗哮喘,颇为少见。医者所以选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自有他的道理。医者认为此人的就诊症状有少阳与阳明之候,尤以阳明经症状为多,如大汗出、腹满、便秘等,又有少阳经之口干、眠差等,故选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泻热通腑;因有瘀血,故取桂枝茯苓丸通瘀活血。腑气通,瘀血化,肺气肃降,哮喘自无发作。

约言:
哮喘病,时有发热,腹满,便秘,汗出,兼有瘀血之证,取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之。

17.柴胡剂治疗神经性耳聋

治验:

女性,13岁。主诉:耳鸣、耳聋2年,伴有头晕、恶心,时发时止1年,加重半个月。曾就诊于某西医院,MRI提示:头颅扫描无异常。诊断为“神经性耳聋”。近半个月病情加重,经常性耳鸣、耳聋,头晕,恶心,甚则呕吐。经西医诊治,印象为“梅尼埃病”。治疗无效,由父陪同前来请求中医诊治。舌质黯红、苔中间薄黄微腻,脉沉弦略滑。详问病史,乃知两年前感冒后出现耳鸣、耳聋。此“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也。以小柴胡汤加味治之。

方药:

柴胡24克,黄芩10克,姜半夏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赤白芍各10克,生石膏20克。7剂。水煎两遍合汁,分3次温服。7剂后耳聋如前。自觉头晕减轻,胸口发闷,欲吐,但饮食、夜眠尚可,大便日1次。改为大柴胡汤加味,方药:柴胡24克,酒大黄5克,枳实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赤白芍各15克,生姜10克,大枣6枚,桑叶10克,菊花20克,蝉蜕5克。服3剂后,右耳听力增强,左耳已无堵。守前方服7剂,耳鸣、耳聋等诸症状,均消失,恢复如常。父女皆大欢喜。

来源:

吕志杰.经方新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2.

注释:

耳鸣、耳聋,是比较难治的疾患。笔者在临床上用滋阴补肾、理气通窍、清热祛风等方药,获效甚微。遇到此疾,常常感到棘手。本例以“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伤寒论》264条)为思路,依小柴胡汤为治,症状有所缓解;后引用《伤寒论》103条:“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这个思路可能是由于服用小柴胡汤疗效不显而考虑的,因为文中在服小柴胡汤7剂后,云:耳聋如前。大柴胡汤有大黄、枳实,其清热解毒作用远大于小柴胡汤,服10剂后,果然而愈。耳鸣、耳聋的原因比较复杂,不可一概而论。笔者选录此例,只是提示遇到此疾,经方是不可忽视的,方虽平淡,疗效不能小觑。

约言:
耳鸣,耳聋,少阳中风也,小柴胡汤主之;大柴胡汤亦主之。

18.柴胡桂枝汤加藿香、香薷治疗“发热微恶寒”

治验:

女性,17岁,于1995年6月就诊。患者于3天前不慎淋雨,出现恶寒发热,腰背困疼,鼻塞声重,当时体温37.8℃,自服复方阿司匹林片与氯芬黄敏片,略有好转,但寒热仍未去。刻诊:苦闷病容,身困肢疼,时值夏月,却着夹层衣服,口苦不欲咽,咽干不欲饮,体温37.8℃,舌苔薄白而润,脉象浮弦。此系太阳少阳合并证,治以和解太少二经之邪,方取柴胡桂枝汤加藿香、香薷治之。

方药:

柴胡15克,桂枝6克,炒白芍6克,黄芩6克,太子参6克,清半夏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炙甘草5克;另加藿香10克,香薷10克(此二味后下)。二诊:上方服用1剂,似有汗出,3剂后,身徐徐汗出,顿感身体轻快,食欲略增,鼻塞已通,欲饮水润咽,唯体温仍在37.3℃左右,身困肢疼未去。上方加入羌活、独活各5克,服用3剂,体温36.8℃,余症悉除。

来源:

毛德西等.毛德西临证经验集粹[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8-9.

注释:

《伤寒论》146条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太阳少阳两经合并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机制为“表证虽不去而已轻,里证虽已见而不甚”(柯琴语),故仲景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之微结。但病邪已有趋里之势,故以柴胡冠桂枝之前,以扩展人们的视野,含有“既病防变”之义。论中所说的“发热微恶寒”,不若太阳经的“发热恶寒”,亦不若少阳经之“寒热往来”,以示太阳证已轻,少阳证未甚。支节即四肢百节,所以会出现“烦痛”,与少阳经气不利有关,少阳经气得到疏解,“支节烦痛”自然会消失。病在夏月,笔者加入藿香、香薷,以冀祛除暑热;后加入少量辛温利窍的羌、独活,有利于表邪的疏散。柴胡桂枝汤还可用以治疗癫痫、胃痛、冠心病、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疾患,其机制在于此方能疏解表里、上下、内外等邪气,正如清代卢之颐所说,“小柴胡复桂枝汤各半,凭枢叶开,并力回旋,外入者内出,上下者下上矣。”

约言:
有桂枝证,亦有柴胡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枢机开合不利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19.柴胡桂枝汤治疗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治验:

初病时寒热体痛,未足介意,继而热升,持续39℃以上,午后尤甚,虽时有汗,但热不为汗解;热甚且不思饮,左耳后有核累累,按之不甚痛。两年前曾有此病症,诊为“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曾予抗生素、激素,热退出院。今又复作,高热逾月,屡用清解之药未效。伴有发热必微恶寒,胸胁苦满,心中时烦,不思饮食。病属“伤寒”,以柴胡桂枝汤治之。

方药:

柴胡9克,半夏9克,黄芩9克,党参30克,生姜2片,大枣5枚(擘),桂枝6克,白芍9克。6剂后,得微汗,高热顿衰,午后热度37.1℃,汗已减少,耳后核亦渐退胃纳有加,表里疏通,长达三月余之高热告愈。

来源:

魏龙骧.续医话四则[J].新医药学杂志,1978(12):15.

注释:

初病按“发热待查”论治,多用清解药与激素、抗生素等,伤其正气,而邪气稽留,故多日热势不减。后按“伤寒”辨证,寒束于表,失于温散,表证不解,而里热未实,邪气盘踞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取柴胡桂枝汤治之,此法属纠偏之治。

约言:
寒热体痛,午后尤甚,虽时有汗,但热不为汗解;耳后有核累累,诊为“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柴胡桂枝汤主之。

20.柴胡桂枝汤改变小儿性格异常

治验:

男性,11岁。3年前两侧肩部和颈项根部出现酸懒疼痛,身体弯曲,非常痛苦。一天中尤以晨起最为不适。入眠不佳,每晚着床竟有两个小时不能入眠。平时情绪不稳定,一刻也不能平静。一坐在桌旁便频频欠伸,身体骚动,不能安静读书,易怒,常与兄弟朋友打架,学校亦无办法。脑电图、心电图均无异常。其父言:入夜则脉迟,不出现不整脉。右胁下有抵抗及轻微压痛,但腹直肌却不甚紧张,无舌苔,二便正常。血压150/70mmHg。投以柴胡桂枝汤治之。

方药:

柴胡桂枝汤散剂1.5克,日服2次。两周后,其父母吃惊地发现,患儿已不再打呵欠了。肩颈之痛大为减轻。更令人吃惊的是竟能自觉地坐下来学习。继续治疗,各种症状均有好转,双目顾盼有神,完全判若两人。反常行动一变为常态,实为幸事。

来源:

矢数道明.汉方治疗百话摘编[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205.

注释:

矢数道明指出,“柴胡桂枝汤的应用指征为:胸胁苦满,时发心腹卒中痛,有头痛及汗出之表证;患者多怒,不寐,性急,痫症样神经兴奋显著”。当然这些症状不是同时出现,但此患儿肢体症状与神经症状都比较明显,符合柴胡桂枝汤证。原方散剂配制量为:柴胡6克,半夏4克,黄芩、人参、大枣、桂枝、芍药各3克,甘草、生姜各1.5克。研为散剂,共计28克。日本汉方医家方药用量都比较小,此方用量一次仅用1.5克,如此小的用量能否治病?这种怀疑是基于我们用量往往比较大而引起的。我们看看日本汉方医家,如丹波元简、汤本求真、大塚敬节、矢数道明等医学著作,其处方用量都比较小,而疗效是无可置疑的。回过头来再看看现在的处方,大方多了,价格贵重的方多了,而经方却越来越少。所以说,要学到“药味少,药效好,价格廉”的本领,只有从经方入手,才能有所作为。

约言:
小儿性格怪异,形体易动,性情易躁,枢机不利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21.柴胡桂枝汤加龙牡及甘麦大枣汤治疗癫痫

治验:

男性,38岁。因患血吸虫病用锑剂疑中毒,半年来癫痫病多次发作,每次约二三分钟,痉挛咬牙,口吐白沫,胸胁苦满,腹肌痉挛悸动,头痛甚剧,舌苔白腻,脉沉细。曾到多家精神病医院检查,确诊为“癫痫”。最近一个月发作4次,发病前头痛甚剧,症状同前述。就诊时患者焦急恐怖,精神紧张貌。先以甘麦大枣汤“甘以缓之”,后采用柴胡桂枝汤加龙牡合方治之。

方药:

柴胡、白芍各10克,黄芩、半夏各5克,党参8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龙骨、牡蛎、钩藤各9克,怀小麦30克,大枣6枚,鲜生姜3片。7剂。再诊时,患者喜形于色,诉服药后即见大效。继服14剂,头痛大减,癫痫未发,腹肌痉挛稍减,胸胁苦满亦减,夜梦纷纭。仍以原方,再服14剂。服药后癫痫未发其他症状均消失,精神恢复如常。追访4年,未闻复发。

来源:

叶橘泉.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40-141.

注释:

用柴胡剂治疗癫痫,国内外屡有报道。日本医师相见三郎首先发现癫痫病发作时有“胸胁苦满”“腹肌痉挛”等症,用小柴胡汤合桂枝加芍药汤有特殊效果。经报道后,在医学界引起轰动。凡癫痫有腹症者(胸胁苦满、腹肌痉挛),88%有效。还有医师说,即是没有腹症,用柴胡桂枝汤治疗,亦有效果。据资料统计,用经方治疗433例癫痫患者,125例完全治愈,79例显著减轻。在治愈病例中,症状消失而脑电图同时恢复正常者,占64%;症状消失而脑电图未恢复者,占38%。叶橘泉先生用柴胡桂枝汤治疗成人与小儿癫痫20余例,多数病人有腹症,疗效满意。

约言:
癫痫发作,有腹症,如胸胁苦满,腹肌痉挛,柴胡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治之。

2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灯心草、莲子心等治疗烦躁不眠

治验:

女性,59岁。彻夜不眠,已半年余,服用中草药及氯硝西泮,未改善。就诊时烦躁不安,声高语急,昼夜不困,胡思乱想,胸胁胀满,大便干燥,舌质红而苔薄黄,脉象弦数。证属阴阳不和,肝胃内热,当通阳和表,泄热清里,镇静安神,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灯心草、莲子心治之。

方药:

柴胡10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5克,黄芩10克,茯苓15克,大黄5克,桂枝10克,半夏10克,灯心草5克,莲子心5克,大枣6枚(擘),党参10克。服用10剂,其心烦胸闷明显减轻,睡眠得到改善。又加小麦30克,炒酸枣仁30克,连服1月,睡眠及症状转为正常。

来源:

毛德西等.毛德西方药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7-18.

注释:

《伤寒论》107条云:“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证候为少阳经输不利,一身气血周流不畅,并影响到阴阳的交泰,故治疗当以疏通少阳经输为主,佐以镇静除烦之龙骨、牡蛎;并有助于气化之桂枝、茯苓;清解里热之大黄;而此例又加入莲子心、灯心草清心热,除烦躁。标本并治,故短期而愈。

约言:
烦躁不安,声高语急,彻夜不寐,胡思乱想,大便干燥,舌红脉数,此肝胆郁热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2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癫痫大发作

治验:

男性,46岁,既往因脑外伤而致癫痫大发作30年,每次发作均意识丧失,抽搐,小便失禁,经用西药大发作已能控制。近年来每月发作3~4次,发作时呆滞不动,意识丧失,数秒或数十秒意识恢复。但大脑一片空白,有失忆的感觉。无抽搐,过一段时间方能恢复。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赤、苔厚腻,脉弦。辨证为少阳郁热,痰浊内蕴,法当和解少阳,清热祛痰,佐以镇静安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之。

方药:

柴胡12克,桂枝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大黄6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7剂。服药后发作意识丧失一次。症状同前,苔黄厚腻,脉弦,上方加郁金10克,川芎10克,石菖蒲10克,以化痰开窍,7剂。后随症加入磁石30克,病情好转稳定。

来源:

张广中.全国经方论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16.

注释:

同是一张方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既可以治疗失眠,又可以治疗精神障碍性疾患,此例即是。徐灵胎在《伤寒类方》中说:“本方下肝胆之惊痰,治癫痫必效。”后人在原条文中抓住“胸满烦惊”四字,加之苔黄、脉弦,凡诊断为肝胆瘀热、痰浊扰心者,皆可选用此方和解之,清解之。有学者将此方看成是健脑方、开心方,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不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形成的原因,有人对其158例病例进行了病因分析。有病因记载的57例,发现由精神刺激所致者47例,占有病因记载的82.5%,说明精神刺激是临床使用本方所致疾病的主要病因(见关庆增等.《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由此提示我们,在诊治这类疾病的时候,不可忽视心理因素的影响,循证求因,心悦则病退,这是许多本病治疗过程所证明了的事实。

约言:
癫痫,频发不止,苔腻,脉弦,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随证可加镇静药,如磁石、石决明、珍珠母,或豁痰开窍药,如石菖蒲、胆南星、郁金等。

2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铅丹治疗每至夏季发热

治验:

女性,63岁。34年前,产后受寒,遂致寒热往来,恶露不止,经中医治疗恶露止。但此后每年入夏必发病一次,初起如感冒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右胁下隐痛,肠鸣腹泻,日2~3次。数日后,每至晚上9时左右,先觉体表发烫,继则灼如燔炭,需用冷水擦身方觉舒适。且隔数分钟惊悸抽搐一次,神昏谵语,有欲死而后快之状,每日发作,求治多人无效。遂投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铅丹治之。

方药:

柴胡12克,半夏5克,黄芩5克,制大黄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姜4片,大枣6枚,桂枝10克,茯苓10克。3剂而愈。

来源:

葛天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验一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2):47.

注释:

葛天华所治此例,可谓“怪症”,也没有明显的病因,也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疾患,而所呈现的症状又非常罕见,如似感冒,如似胃肠炎,如似神经官能症,但又都不是。发作起来,神昏谵语,惊悸抽搐,有欲死而后快之感,多次治疗罔效。病例中没有脉象,没有舌象,也没有检查,不知从何处下手。葛氏想到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我想这个方在他脑子里已占有一定位置,不然不会很快想到这个方子。这个方子的特长就是治疗疑难症、怪症。特别是条文里那句“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自转侧”等,包含了许多疑难杂病与怪症。烦惊、谵语,是神志状态的改变;一身尽重,则是形体状态的改变。这个病人既有形体的症状,又有神志的症状,莫可名状,正是这种莫可名状的痛苦,使人想到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前人分析这条方证,说法比较纷乱。总的要旨是:本证三阳经病证均见,而以少阳经病证突出,所见症状以少阳经输不利使然。故其治疗仍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和解少阳,通泻阳明,镇惊安神。《伤寒指掌》作者邵先根说得好,他说“夫合表里上下而为病者,必兼阴阳补泻之剂以施治,俾得表里虚实,泛应曲当,而错杂之邪,庶可尽解耳。”

又据资料统计,对古今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医案158例分析,有明显病因记载者57例,在这57例病例中,发现由精神因素所致者47例,占其82.5%。说明精神刺激是临床使用本方所依据的主要病因。这与原文所说“伤寒八九日,下之”是有很大差异的。究其本例的病因,很可能与产后寒热往来,加之恶露不止,精神受到刺激有关。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研究还远没有停止,特别是临床研究,更为复杂。特举一例说明之。男性,4岁。患脑炎后全身瘫痪1年,面色苍白,印堂、目下、鼻头均青黯之色;卧不能动,犹如死人,时时呃逆,不会吞咽食物。医者依据“一身尽重,不能自转侧”句,投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经治1月,竟恢复健康。所以我们对这个方子还要多研究,多实践。这个方子,应当看成是中医的一块瑰宝,不可小觑。

约言:
寒热往来,时发时止,有神志症状,多谵语,说胡话,急取柴胡龙骨牡蛎汤治之。

25.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党参、茯苓等治疗感冒夹湿证

治验:

男性,47岁。感冒十余天,恶寒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口干喜饮,咳嗽,痰黄,有结核病史,此次连用抗生素与抗结核药无效。舌苔腻而微黄,脉象弦细。放射透视:结核尚无明显进展迹象。以太阳少阳合病夹湿论治,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之。

方药:

银柴胡30克,桂枝10克,干姜9克,瓜蒌根12克,黄芩10克,甘草10克,牡蛎30克,党参10克,茯苓12克,大枣4枚(去核)。每日煎服1剂,服用2剂后发热明显减退,4剂后热退身爽而愈。

来源:

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09.

注释:

考《伤寒论》147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方并非临床常用之方,刘渡舟先生受陈慎吾之启发,认为此方用治胆热脾寒证最佳。

王占玺对经方应用颇多,此例有恶寒发热之太阳证,有口干喜饮之少阳证,更有咳嗽痰黄之夹湿证,故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太少二经,加入党参、茯苓健脾渗湿,其效如期。方证合拍,故4剂而愈。

约言:
外感十余日不解,仍恶寒发热,口干喜饮,咳嗽痰黄,苔腻脉弦,此胆热脾寒也,宜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之。

26.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当归、白芍等治疗红斑狼疮

治验:

女性,40岁。面部起红斑半年,怀疑为“红斑狼疮”,后查到狼疮细胞,建议中医治疗。刻诊:鼻上及眉间生两块红紫斑,上覆加白霜,偶有少量溢液,痒不明显,但见阳光后加重,全身乏力,食欲差时而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口干,时感身热而体温不高,二便可,舌苔白少津,脉沉细。证属血虚水盛,邪郁少阳。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之。

方药:

柴胡12克,黄芩10克,天花粉12克,生牡蛎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泽泻15克,茯苓10克,苍术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服用上方半年余,狼疮红斑逐渐消失,其他情况均改善。继服一年余,全身症状明显好转,红斑仅在鼻尖上可以看到一小块。

来源:

冯世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09.

注释:

目前,红斑狼疮是难以治疗的。此案具有少阳证,即身热、食欲不振、口干等;又有津液不布、水饮内停证,即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故取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之。又因病在血分,有血瘀湿胜证,乃取当归芍药散养血活血渗湿。经过两年的中药治疗,其红斑明显消退,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奇迹。

约言:
红斑狼疮,有少阳证,夹水饮内停,头痛头晕,口干,纳差,恶心,可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之。

27.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乙肝

治验:

男性,54岁。患乙型肝炎无所苦,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发作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会诊时,只言腹胀,言憋人欲死。用中西药无数,皆无效可言。其大便溏薄不成形,每日二三行。凡大便频数,则夜晚腹胀必加剧。小便短少,右胁作痛,痛引肩背酸楚不堪。脉弦而缓,舌质淡嫩、苔白滑。刘渡舟审证后曰: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之。

方药:

柴胡16克,桂枝10克,干姜12克,牡蛎30克(先煎),天花粉10克,黄芩4克,炙甘草10克。仅服1剂,夜间腹胀减半,3剂后腹胀全消,而下利亦止。

来源:

陈明等.刘渡舟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76-77.

注释:

刘老认为此案符合《伤寒论》273条所言:“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故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病也。阴寒胜于夜晚,故夜晚发作。脉缓属太阴,脉弦为肝胆。胆脉行于两侧,故见胁痛控肩背也。然太阴之腹满,如此之重,不多见矣。非疏泄肝胆之气机,六腑升降之气机何能恢复?刘老审证缜密,考虑全面,决用肝脾并治法,疏泄肝脾之经方,非柴胡桂枝干姜汤莫属。

本方证基本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脾胃虚寒,寒热错杂,气化失调。而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作用为疏泄中下焦肝脾之气机,所治之病集中在消化系统,其他还有外感热病,神经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妇科疾病等。凡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胁痛口渴,脉弦而有舌苔者,皆可考虑此方之选用。

约言:
肝脾不舒,病在阴经,腹胀,下利,脉弦,苔白,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