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裘沛然学术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 言

吾生有幸,追随恩师裘沛然先生求医问道廿余载,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每当夜阑人静,追思随师游学,往事历历,泛起阵阵思绪……

先生青年时代,正值军阀混战,虽有匡时经世之志,而当时的所谓“革新者”主张把中国古代文化扫地以尽,另一方面则力图维护封建礼制,均与其理想不合,世事蜩螗,乃移志于医学。先生20世纪30年代师从丁济万先生,自1934年起从业岐黄达75年,其除精于医学之外,对文史哲亦有深厚底蕴,临床早年精于针术,其后内科善治疑难杂病,医泽广被,名闻遐迩,活人无算。

先生于医道卓有建树,绝非出于偶然,“水之积也不厚,则其浮大舟也无力”。其在剖析医理,立方遣药,每能洞中窥豹,厚积薄发,“神明之妙贵在‘化’字”。先生治学主张“猛火煮,慢火温”,譬如煎熬中药,急火慢熬方能煎出味道。先生常说,读书不可草草滑过,医理深邃,欲入堂奥,必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方能得其隐奥。凡读书尤当辨明名实,名实明则义理自得。“名者实之宾”,唯有循名以责其实,不可为“名”所惑。先生在半个世纪从事医学的生涯中,饱尝了昨是今非、今是昨非之甘苦,深深体悟到只有临床疗效才是检验是非的唯一标准。

先生尝云“医学是人学”,所以为医者当先做人,提出为人三则: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关于仁,“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为人之本性。“仁者,爱人”,仁的涵义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立身之本。医乃仁术,唯有有德之人,才可能“他人有病,若己有之”,视患者如亲人,大医精诚,救生命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礼,不仅是指礼制、法制等,实际就是人之行为规范,为实践“仁”的具体措施。有了“礼”,人才能脱离野蛮,趋融文明。义者,宜也,指处理事物至当不易之谓。孟子说“义,人之正路”,礼是否合于仁,必须以义为衡量的标准。即居仁行义,以义御礼。

中医学植根于中华文化,两者一脉相承,要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必须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尝言“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中医学是医学,也是文化。中医学对生命的解读,并建立了一整套认知体系,演绎和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两者血脉相连,互为融贯。学习研究中医学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不能真正领会中医学理论的真谛,也无法厘清学术发展的根和源,就不可能深入中医学之堂奥。先生一部浸透着平生心血的《裘沛然选集》,汇医道、文道、人道于一炉,立意深邃,直掏心源,融会贯通,俯仰古今而雄视当世。

在长期的医学生涯中,先生博采众长,又经历了各种复杂病证的实践,认为“医有常道,法无定法”。一个医生能应变于错综复杂的病证,其关键是做到立方遣药之精。所谓“精”,即至当不易之谓,即善于法活机圆,药随证变,胸无成见,不拘一格。先生临床强调“治病先治心”,倡导“医患相得法”,医生对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能不能采用心理抚慰不仅是一个医疗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关于中医药的发展先生提出“中医特色,时代气息”八字方针。中医学必须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努力撷取与之相关的科学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为我所用,才能在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正如他的诗句所表达的对中医药事业后继者的殷切期盼:“焰续灵兰绛帐开,神州佳气拂兰台。老夫头白豪情在,要看东南后起才。”

先生晚年的心血之作《人学散墨》是“专门论述如何能做一个‘合格’的人而写的”,“我从事医疗事业已七十五年,向以疗病为职。但逐渐发现,心灵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远胜于身体疾患。由此萌生撰写《人学散墨》之念,希望为提高精神文明道德素养,促进经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他以良医而具良相胸怀,从疗人身体疾病,到治疗心灵疾病,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仁爱之心。痌瘝在抱,易世心长,上医之称,亦庶几近之矣。

先生辛劳一生,于2010年5月驾鹤西行,在追念先生的不眠之夜,思及1983年余协助先生在上海延安饭店参加《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统稿时,与老师对榻而眠,请教学问,订正辞章,“清灯榻伴犹存梦,往事风中已化烟”,“黄鹤不知何处去,我来只见白云多”。余曾拟诔辞纪念先生,云:“岐黄巨擘,仁心仁术,痌瘝在抱,橘井洒泉香;国医大师,亦儒亦医,道德衣冠,壶天留散墨。”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当代名医严世芸先生领衔的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重点科研项目“海派中医学术流派·丁氏内科流派研究”,经过六载寒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裘沛然工作室”有幸承担了其中的分支课题“裘沛然学术思想研究”“裘沛然学术思想传承规律和模式研究”,值此裘沛然先生逝世6周年之际,出版《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裘沛然学术经验集》,既是科研项目成果的总结,也是对导师裘沛然先生的良好纪念。在此当感谢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的鼎力支持,把上海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立项,厥功甚伟,功垂千秋;衷心感谢严世芸教授对此项目的倾心关注与努力,期望丁氏学术得以传承、发扬、广大,造福民众。

岁次丙申仲夏受业王庆其谨记

注:本书系上海市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海派中医丁氏内科学术流派·裘沛然学术思想传承规律和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Y3-CCCX-10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庆其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国中医药人教发2013年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