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诊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血尿

血尿(hematuria)是儿科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是指尿液中含有超过正常量的红细胞。根据尿液中血液含量可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前者指肉眼能见到尿液呈血色或洗肉水样,或带有凝血块者(1000ml的尿液中含有0.5ml血液即可呈肉眼血尿);后者指通过显微镜见到红细胞。二者仅说明出血程度的不同,并不反映原发病的严重程度,在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血尿程度也可有显著差异,并且正常尿液中也可含有少量的红细胞。

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根据血尿来源可分为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来源于肾小球的血尿常见有原发性的肾小球疾病,如各种类型的肾炎、肾病等,继发性的肾小球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导致的相关肾炎,其他如家族遗传性肾小球疾病(Alport综合征)、单纯型血尿、一过性血尿等。非肾小球血尿如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结核、畸形,药物导致的肾膀胱损害,高尿钙,左肾静脉受压等均可导致。也可因全身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导致。

中医把血尿称为“尿血”“溺血”“溲血”,属于“血证”的范畴。中医认为尿血虽与五脏皆有关系,但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肾与膀胱同属下焦,互为表里,无论外感、正虚或邪恋,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均为肾与膀胱脉络受伤,致血不归经,溢于水道,形成血尿。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镜下血尿:

镜下血尿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目前尚未统一,常用标准有:①离心尿RBC≥3个/HPF;②尿沉渣红细胞计数﹥8×106/L;③12小时尿细胞计数RBC﹥50万个/12小时。

(2)肉眼血尿:

尿液呈“洗肉水”“浓茶色”或血样甚至有血凝块,RBC﹥2.5×109/L(1000ml尿中含0.5ml血液),尿沉渣镜检红细胞++++或满视野。尿液的颜色与酸碱度有关,中性或弱碱性尿颜色鲜红或呈洗肉水样,酸性尿呈浓茶样或烟灰水样。

符合血尿诊断标准,同时病因尚不能明确的患儿可诊断为单纯性血尿。

2.鉴别诊断

(1)鉴别是否真性血尿:

只有在排除以下假性血尿的情况下,尿RBC≥3个/HPF才能诊断为真性血尿,然后再进行病因或原发疾病的诊断。假性血尿可见:①红色尿:儿童常见于服用人造色素的食品或药物如大黄、利福平、苯妥英钠等,使尿液呈淡红色或红色,其次是新生儿尿内之尿酸盐可使尿布呈红色,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卟啉尿也可使尿呈红色,其鉴别点在于尿镜检时无红细胞。②非泌尿道出血:如外阴部损伤及炎症等引起的溃疡出血,阴道或尿道损伤、或下消化道出血混入尿液。③一过性血尿:病毒感染、剧烈运动、化学物质或药物过敏等也可使尿沉渣检查偶见RBC﹥5个/HPF,排除方法是3次以上尿液镜检,若少于3次RBC﹥5个/HPF,即可认为一过性血尿。

(2)鉴别血尿来源:

确定真性血尿后,应进行血尿的定位诊断,即判断肾小球性或非肾小球性血尿。

1)常用肾小球性或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方法

①尿常规检查:

若血尿中发现管型,特别是RBC管型,表示血尿来源于肾实质,主要见于肾小球肾炎;若镜下血尿时,尿蛋白定量﹥500mg/24h,多提示肾小球性血尿。如果肉眼血尿患者尿蛋白定量﹥0.66g/L,或﹥0.99g/24h,诊断肾小球疾病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0%。必须指出,有些肾小球疾病可无蛋白尿,而仅表现为血尿。尿中含有免疫球蛋白的颗粒管型,如IgG,T-H蛋白的管型,多表示肾实质性出血(主要是肾小球肾炎,部分是间质性肾炎)。

②尿RBC形态检查:

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RBC形态是目前鉴别肾小球性或非肾小球性血尿的最常用的方法。若尿RBC﹥8×106/L,其中畸形RBC(即尿RBC形态、大小、血红蛋白含量均发生改变)超过RBC总数的60%(联苯胺染色法)即可视为肾小球性血尿,据资料表明其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6%。

③尿中RBC平均体积(MCV):

采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尿中RBC平均体积(MCV)和分布曲线也是判断血尿来源的较好方法,若尿中MCV﹤(72±1)f l且呈小细胞分布,则说明血尿多来源于肾小球。此方法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6%,且能克服检测者主观的误差。

2)肾小球性血尿原发病的鉴别诊断

①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原发病的鉴别诊断:

病史、症状、体征对肾小球血尿的病因学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如有家族性良性血尿史者为薄基底膜病;听力异常为Alport综合征;耳鸣为脉管炎;感觉异常为Febry病;新近皮肤感染、咽喉疼痛、淋巴结肿大为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体重上升多为肾炎、肾病综合征;尿频、尿急、尿痛为泌尿系统感染;皮肤、黏膜出血为出血性疾病等。

②尿生化检查:

尿蛋白圆盘电泳提示为中分子蛋白尿或高分子蛋白尿,主要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25μg/ml,则微小病变肾病可能性大,如尿FDP增高且持续不降,又有不同程度血尿,多为增生型、膜增生型或急进性新月体肾炎。

③血生化检查: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首先考虑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肉眼血尿,又出现HBsAg(+),肾组织中证实乙肝病毒抗原沉积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若单克隆增高(IgA增高),提示IgA肾病可能性大,多克隆增高(IgG、IgM、IgA等增高)多见于狼疮性肾炎;若Ig降低,则考虑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若血清补体(CH50、C3、C4、备解素、B因子)持续降低,则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膜性增殖性肾炎可能性较大;ANA、抗DNA抗体、抗核蛋白抗体阳性,诊断狼疮性肾炎敏感性96%,特异性70%。

④肾组织穿刺活检:

肾活检对于血尿伴有或不伴有蛋白尿病因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主要适用于儿童症状性血尿及持续反复发作的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活检结果可查明75%血尿伴有或不伴有蛋白尿的病因,其中最常见的是IgA肾病和薄基底膜肾病。

3)非肾小球性血尿原发病的鉴别诊断

①尿培养:

若血尿患儿2次中段尿培养,检出的是同种细菌,细菌数在105/ml以上,即可确定为肾盂肾炎或膀胱炎。尿沉渣涂片检查细菌数在1个/HPF以上,即可初步考虑是由检出菌引起的感染。一次尿培养每毫升尿中细菌数﹥105者,其诊断尿路感染的可信性为80%,二次为91%,三次为95%。

②尿抗酸杆菌检查:

肾结核伴血尿患者,3次以上晨尿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可达80%~90%,24小时尿沉渣找抗酸杆菌阳性率达70%。尿培养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对血尿病因诊断(肾结核)具有重要的确诊价值。

③全尿路平片:

非肾小球性血尿中,26%为肾结石所致,因此全尿路平片是诊断非肾小球性血尿病因的重要手段。90%以上的上尿路结石可显影,但对X线透光性强的尿酸、黄嘌呤或微小结石可不显影,故阴性时不能排除结石。

④肾盂静脉造影:

肾盂静脉造影是检查尿路解剖学结构的良好方法。部分非肾小球性血尿经上述检查不能作出病因诊断,此时又怀疑病变在上尿路,其检查应首先考虑肾盂静脉造影,若造影为阴性,而血尿持续者则应作B超或CT检查,如仍阴性,应作肾穿刺活检。

⑤B超、CT检查:

肾脏B超检查对非肾小球性血尿原发病诊断能提供多种信息,如儿童非球性血尿较常见的原因是胡桃夹现象,可采用腹部彩色Dopple血流显像进行确诊。另外,肾、输尿管结石约10%以上为尿酸结石,X线平片难以发现,B超则可准确诊断。肾囊肿小者肾盂静脉造影不能发现,而B超检查则可诊断。对肾功能不全或各种原因而不能作肾盂静脉造影检查者均可用B超检查。CT检查对小的肿瘤、结石、肾囊肿以及肾静脉血栓的鉴别诊断也可以提供有益参考。

【中医病症辨识要点】

尿血的辨证以八纲辨证为主,结合脏腑辨证,其中辨别虚实甚为关键。

1.辨别虚实

尿血的辨证以虚实为关键。小儿尿血以实证为多,临床以发病急、病程短、尿色鲜红为其特点,根据病史及全身症状又有风热犯肺、热结膀胱、热毒迫血之不同。风热犯肺多由外感所诱发,临床以先见风热表证,继见尿血为特点;热结膀胱可伴尿急、尿频、小腹作胀;热毒迫血多以皮肤疮毒或皮肤紫癜为诱因,临床以发热、口渴喜饮、烦躁为特征。虚证尿血以起病缓慢或病程长、尿色淡红为特点。根据全身症状又有阴虚、气虚及气阴两虚之不同。阴虚以咽干咽红、手足心热、低热盗汗等为主;气虚以面色萎黄、乏力纳呆、便溏等为主;气阴两虚则既有自汗、易感冒等气虚证,又兼盗汗、咽干咽红、手足心热等阴虚证,随病情不同,气、阴之虚常各有偏颇。但是,在虚证过程中,常兼有邪热留恋或瘀血内阻,从而形成正虚邪恋,虚中夹实之证。

2.辨识尿血部位

根据小便时出血的先后,对初步判断出血的部位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小便一开始见血,后逐渐清晰,即先血后溲者,多为尿道出血;终末尿血,即先溲后血者,多为膀胱出血;如小便从始至终为血尿者,则多为肾脏出血。

3.辨血色

出血量少者,一般尿色微红;出血量大者,尿色较深,属火热迫血者,尿色鲜红;气血亏虚,气不摄血的,一般血色淡红;若尿中夹有血丝、血块者,多为瘀血内阻之证。

4.辨阴阳

凡尿色鲜红或淡红,伴头晕耳鸣、潮热盗汗、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者为阴虚;尿色淡红、小便频数清长、面色萎黄、形寒怕冷、舌淡、脉细无力者为阳虚。若病程日久不愈,阴损及阳,可转为阳虚,或阴阳两虚。

【治疗】

1.一般治疗

西药无特异治疗,主要原则为对症处理,清除各种感染和去除残留感染病灶,防止水钠潴留,控制循环血容量,从而达到减轻症状、预防急性期并发症、保护肾脏功能、促进病肾组织和功能上的修复。血尿严重时注意休息。

2.中医中药适宜技术

(1)辨证施治

1)风热伤络

证候:

起病急,尿血鲜红,恶风,常有皮肤紫癜,颜色鲜明,偶有腹痛、关节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散邪,清热凉血。

主方:

连翘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

羌活、独活、连翘、荆芥、防风、柴胡、升麻、桔梗、川芎、牛蒡子、当归尾(酒洗)、红花(酒洗)、苏木、天花粉等。腹痛者,加甘草;关节肿痛者,加三七、牛膝;尿血严重者,加小蓟、白茅根。

2)下焦湿热

证候:

起病急骤,尿血鲜红,或伴发热,口渴喜饮,遍身酸痛,少腹胀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主方:

小蓟饮子加减。

常用药:

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甘草等。尿血多者,加白茅根、茜根;口干渴甚者,加石斛、芦根、知母;少腹胀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

3)脾不统血

证候:

久病尿血,面色萎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或兼见齿衄、皮肤瘀斑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主方:

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

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等。气虚下陷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也可合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

4)脾肾两虚

证候:

尿血淡红,小便频数,纳食减少,精神疲惫,面色苍黄,气短声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便溏或见水肿,或伴齿衄、肌衄。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

健脾固肾。

主方:

济生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

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肉桂、附子(制)、牛膝、车前子等。尿血多者,酌情加阿胶、炒蒲黄、仙鹤草、旱莲草;尿血日久不止,可加牡蛎、龙骨、金樱子加强固摄之力;气虚下陷,下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人参、黄芪、白术;腰脊酸痛,畏寒神怯,加鹿角、狗脊。

5)阴虚火旺

证候:

尿血反复,迁延日久,口干咽红,五心烦热,或有低热,颧红,盗汗,形体消瘦,口干多饮。舌红,苔少或光剥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主方:

知柏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

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知母、黄柏等。尿血多者,加茜根炭、侧柏炭;低热盗汗者,加地骨皮、银柴胡;兼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口干甚者,加麦门冬、玄参。

(2)中药成药

八正合剂:

用于下焦湿热证,每次15~20ml,每日3次,婴儿酌减。

六味地黄丸:

用于肾阴虚证患者,每次8丸,每日3次,婴儿酌减。

知柏地黄丸:

用于阴虚火旺证,每次6g,每日2次,婴儿酌减。

3.社区管理和康复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防治外邪入侵。

(2)节制饮食,避免过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

(3)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尿布,保持外阴清洁。

(4)及时治疗感冒、紫癜、疮疖等疾病。

(5)避免不必要的导尿及泌尿系统创伤性检查。

(6)尿血期间注意观察尿色深浅变化,有无血块夹杂,并记录尿量。

(7)肉眼血尿期间,注意患儿心理调护,避免引起恐慌。

【转诊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转上级医院就诊:①急性肾小球疾病,导致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患儿;②各种肾脏肿瘤导致血尿的患儿;③病情反复不愈,病程超过1年以上,或诊断不明确的患儿。

(吴慧芬 沙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