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临床循证丛书:糖尿病肾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辨证论治

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临床上往往本虚和标实并见,证候错综复杂,故以“标本兼治”为基本治则。疾病进程中,邪正不断消长,本虚和标实的临床见症亦随之发生变化。疾病早期多见气阴两虚或肝肾阴虚,兼夹内热、血瘀或痰浊;疾病中晚期则普遍存在脾肾阳虚、气血耗伤,并内蕴湿浊瘀毒。因此,需要针对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如疾病初期治疗宜滋阴为主,兼顾益气清热活血;疾病中晚期则注意固护肾阳,兼以利水祛瘀排毒。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包括中药辨证处方、单方验方、针灸、其他中医疗法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药辨证治疗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较有优势,一旦病情发展至晚期,向阴阳两虚、浊毒瘀阻演变,单靠中药常难以奏效,须辨病与辨证结合、中西医协同治疗才能提高疗效。

本章辨证分型及方药参考以下指南、专家共识、教材或专著:《糖尿病肾脏疾病中医诊疗标准》《糖尿病肾病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和《中医内科学》。

本证:
1.气阴两虚证
症见:

尿浊,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头晕多梦,或尿频尿多,手足心热,心悸不宁,舌体瘦薄,质红或淡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

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

参芪地黄汤(《沈氏尊生书》)。

中药组成:

党参、黄芪、茯苓、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黄芪、党参补气健脾,合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

2.肝肾阴虚证
症见:

尿浊,眩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痛,两目干涩,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

杞菊地黄丸(《医级》)。

中药组成:

枸杞、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枸杞养肝补肾益精,菊花善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清肝明目。八种药物配伍组合共同发挥养肝滋阴,补肾益精之效。

3.气血两虚证
症见:

尿浊,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腰膝酸痛,舌淡,脉弱。

治法:

补气养血。

推荐方药:

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合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中药组成:

黄芪、当归、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车前子、牛膝。黄芪大补正气,当归养血和营,两药相伍使气旺血生;合济生肾气丸温肾化气,利水消肿。

4.脾肾阳虚证
症见:

尿浊,神疲畏寒,腰膝酸冷,肢体浮肿,下肢尤甚,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夜尿增多,或五更泄泻,舌体淡胖有齿印,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肾健脾。

推荐方药:

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真武汤(《伤寒论》)。

中药组成:

附子、生姜、党参、白术、茯苓、白芍、甘草。附子温肾暖脾,茯苓、白术补气健脾,利水渗湿,生姜温阳散水气,白芍敛阴制燥。

5.阴阳两虚证
症见:

面色黧黑,畏寒肢冷,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腰膝酸痛,甚则阳痿,或月经失调,口干欲饮,或水肿,大便或干或稀,舌淡黯或质红,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

阴阳双补。

推荐方药:

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中药组成:

桂枝,附子,山药,山茱萸,熟地黄,茯苓,泽泻,牡丹皮。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补肾涩精,山药健脾肾,固肾精;桂枝、附子温肾助阳,茯苓健脾益肾、渗湿泄浊,泽泻、牡丹皮降相火制浮阳。

标证
1.血瘀证
症见:

在上述本证基础上,兼见肢体麻痛,唇色紫黯,舌下静脉迂曲,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沉弦涩。

推荐药物:

可在本证方药基础上加用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等活血祛瘀药物。

2.湿浊证
症见:

在上述本证基础上,兼见脘腹胀满,纳呆,恶心欲呕,大便稀溏,肢体困重,舌苔厚腻。

推荐药物:

在本证方药基础上可加用半夏、茯苓、陈皮等化湿祛浊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