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整体医学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当代生物医学模式陷入的困境

一、传统机械论思维对人文精神的漠视

现代医学(相对中医药学而言,也称为 “西医药”),一直被认为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翻开四百年来的历史,就会看到,它也像整个自然科学一样,自文艺复兴以来,走过了依赖实验、排斥哲学与人文影响,坚持自身独立发展的漫长道路。直到今天,人们仍不难发现,统治医学思维的,依然是西方自然科学中从培根、迪卡尔、牛顿开始,一贯强调化繁为简,化整为零,以物质分析为基础,通过观察和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方法。尽管医学现在已经把人体解剖到分子,已能进行器官移植、基因治疗、遗传操纵、克隆羊、克隆人,但其基本的机械唯物主义倾向,却依然如故。

二、陈旧思维观念难以解决医学新问题

尽管这种工业社会中机械论的生物医学模式,四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它使人类的医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首先,在基础医学方面,它为各个医学分支奠定了基础,使医学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并揭示和阐明了许多生物因素所造成的人类疾病的机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治疗和预防。其次,在临床医学方面,生物医学克服了临床手术中的痛苦、感染和失血三大难关,使手术中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我们不能不认为人类第一次保健革命的伟大胜利,正应当归功于这一医学模式的应用。

但进入20世纪,尤其是后半期,如同整个社会一样,医学也遇到了在旧有思维模式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全球性的疾病谱和死因的改变,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过去的传染病逐步转为非传染病,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以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占据疾病谱和死亡谱主要位置的趋势。尽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医学家为了治服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费尽了心机,消耗了大量资源,但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而且心脏病患者也往往陷入住院→出院→再住院→直至死亡的循环。其原因究竟何在?旧有的机械论生物医学模式中无法找到解答。

其次,虽然近几十年来现代科学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检测设备,而临床误诊率仍高居不下,生前误诊率迄今仍在30%左右。其中,由于主观臆断、迷信仪器、思路狭窄等思想方法问题导致的误诊又占到了36%。对此,生物医学模式只能表现出无能为力。

最后,或许最为致命的缺陷是,在人这一高度复杂的意识生命体面前,还原论、机械论的物质医学哲学,充分暴露其天然的缺陷和不足。

三、还原-唯实证思维方式导致医学异化

正如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得者萨尔瓦多·E·卢里亚在他的自传 《老虎机与破碎的度管》中所说:“近代工业社会以来的医学基础研究,耗费了巨大的资财。但由于生命现象的异常复杂与还原论方法的天然缺陷,其研究结果只能提供一幅支离破碎的生命图景。而为维护人们的健康,运用这种成果所需付出的高昂治疗费用,更使人们难以承受。”同时,由于大量科学技术物质手段渗入医学,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物化,医学、医生在病人面前变得日益冷漠。人只是肉体物质、CT图像,对人的疾病的治疗,只不过是将人的肉状形体的东西进行拆卸、组装和置换而已。自拉美特利把人看成机器以来,这种思维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

于是,旧有的医学陷入一种迷茫:它要认识人,却发现人是一个永远的迷;这要解释人类疾病的痛苦,却发现自己面对新生的疾病越来越无能为力;它要给人类带来幸福,又发现自己的介入却使人产生了更多的不幸。医学的困惑使越来越多的医学家,开始突破生物医学的框架,寻找新的医学模式。他们对曾经影响和指导过医学发展一百余年的 “特异性病因说”提出质疑,认为正是在这一曾创造过医学辉煌过去的理论束缚下,人们面对心脑血管疾病,不知从何处下手。因为它忽视了环境的、社会的、心理的诸多方面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不可能全面,从而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疾病。

如果从方法论上去探究其原因,应该就是那种孤立的、呆板的、唯实证的医学思维方法,羁绊了现代医学的双足,使它无法走出生物医学模式的框架,以至于总是在一个怪圈内做着量的重复。这种模式不改变,我们只能是祸国殃民!目前,无论是卫生部门、科技部门、医药管理部门,还是医药研究者、医务工作者,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深刻反思,他们仍然局限于、沉醉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之中,既未能自醒自新,更不能自觉自省。

四、恩格尔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变革

根据表3-1的中国、美国人群前10位死亡的4个主要因素的比例表,我们可以发现,中美人群前十位死亡的四个主要因素中,生活方式和行为这一项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和人类的生活环境,与生物因素一样,同是疾病与死亡的主要危险所在。

正是基于这一点,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教授G·L·恩格尔指出:“当代占统治地位的生物医学模型,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医学不变量来解释,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心理、社会因素留下余地。”因而是不完全的,需要修正和补充。正是基于这一客观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G·L·恩格尔教授创建了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取代旧的生物医学模式。

表3-1 中美人群前十位死亡的主要因素比例表(%)
注:中国、美国方面的临床资料的统计时间分别1982、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