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社区综合管理实用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并发症筛查技术

一、外周动脉病变的筛查技术
1.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

足背动脉位于踝关节前方,行于长肌腱和趾长肌腱之间,位置表浅,其搏动易于触摸;胫后动脉包括腓动脉及内踝后动脉,分别可在外踝及内踝后方触及。上述动脉均为足部表浅、易触及的动脉,是初步判断下肢血管情况最便捷、易行、经济的检查方法。

2.踝臂指数(ABI)

也称踝肱比,指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ABI正常范围一般为0.9~1.3。低于0.90提示下肢血管狭窄可能;超过则提示下肢动脉钙化可能,需行下肢的X线检查。该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无创伤、准确灵敏、操作便捷、不受操作者影响、检测费用低廉等特点,便于在社区开展。

3.下肢动脉血管成像

包括下肢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前者是使用碘海醇等对比剂使血管显影,后者使用磁共振水成像技术或钆喷酸等显影剂使血管显影。

4.趾臂指数(TBI)

当ABI值异常升高(>1.3)、提示下肢钙化时,或测得的下肢收缩压异常升高时,应通过测定趾收缩压和趾臂指数(TBI)进行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TBI=脚趾的收缩压/上臂的收缩压。TBI<0.7即可诊断下肢动脉疾病。因为趾动脉通常不涉及近端弹性动脉的钙质沉着,因此,对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当ABI检测值异常升高时,测量TBI是一种敏感的诊断方法。

5.下肢血管彩超

可重复观察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变化方面等多个动脉病变指标,可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程度和范围,可作为下肢大血管病变评估的良好手段。

二、神经病变的筛查技术
1.外周神经评估

主要是对感觉神经和神经电进行评估:

(1)感觉检查:

包括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

(2)感觉定量检测:

生物震感阈值测定。

(3)神经电生理检查:

如肌电图等检查,主要评估指标包括神经传导测定、针刺肌电图检查、F波和H反射等。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可出现神经传导速度下降、针刺时异常电位、F波及H反射潜伏期延长等表现。

(4)神经或皮肤活体组织检查:

有助于小纤维神经病的诊断,在糖尿病自主神经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主要用于鉴别其他疾病,并非诊断DPN的常规手段。

2.自主神经评估
(1)心率变异度测定:

反映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是诊断小纤维受累为主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

(2)卧位和立位或Valsalva试验:

上述动作引起的血压变化和心率变化,可以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3)膀胱残余尿和尿动力学测定:

可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

三、眼底病变的筛查技术

眼底病变的筛查技术包括传统的检查方法和新进的检查方法。传统的检查方法包括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前置镜和数字化眼底照相。新的检查方法包括眼部超声、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液仪、多焦视网膜电图、眼底自发荧光技术等。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检查方法。

1.眼底镜检查

包括直接与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视网膜,可以发现微血管瘤、渗出、出血、视网膜新生血管及增殖性病变。直接检眼镜眼底为正像,检查容易,但由于其所见范围小,容易发生漏、误诊。间接检眼镜影像小,系倒像,由于范围大,易了解全面,立体感较强。

2.数字化眼底照相

分为颞上、颞下、鼻上、鼻下4个象限进行观察,可清晰的观察到视网膜后极部、周边部、赤道部较大范围的微血管的改变,如微动脉瘤、小出血点、硬性渗出、棉绒斑及新生血管等。图片保存,便于随诊观察;图像直观清楚,便于健康教育。

3.眼部超声

对于一般Ⅰ~Ⅲ期的多无异常发现,Ⅳ期以上的病例可有相应的改变,主要应用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玻璃、新生血管等方面的评估。

4.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技术

静脉快速注射荧光素钠,后连续用眼底照相机拍摄后极部、周边部等九个方位各个时期的荧光表现,动态反映视网膜血液循环状态和细微的血管结构变化及毛细血管的异常,同时异常的血管形态和屏障功能的损害也可从荧光图像中早期诊断。该检查方法可早期发现毛细血管微血管瘤、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及视网膜新生血管。

5.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

OCT是一种即可提供视网膜断面图像,同时又可测量视网膜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新型检查工具,可获得类似于活体组织病理学观察的结果。OCT可以发现极少量的视网膜下积液,定量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可望成为早期检测DR黄斑水肿的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

四、颈动脉内膜的筛查技术

动脉内中膜(IMT)是指动脉管腔-内膜界面与中膜-外膜界面之间的距离(即动脉壁内膜与中膜厚度之和),采用B型超声检查进行测量。颈动脉为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其硬化病变的出现往往早于冠状动脉及脑血管,且颈动脉走行明确,位置表浅,易于显示,便于检查。

动脉IMT的测定需由固定人员操作,采用高频B型超声探头(7.5~10MHz)。以颈总动脉为例,一般取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远侧壁1~1.5cm处,测量IMT,若该处存在斑块则取病变近端1~1.5cm处进行测量,同时观察有无斑块、管腔狭窄或闭塞。根据2007年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颈总动脉IMT>0.9mm确定为内中膜增厚。

动脉硬化斑块的判定标准:血管纵行扫描及横断面扫描时,均可见该位置存在突入管腔的回声结构或突入管腔的血流异常缺损,或局部IMT≥1.3mm。

五、肌电图的筛查技术

肌电图的筛查主要是针对有鞘神经的一种检查方法,并不作为常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筛查手段。

六、肾动脉血管超声检测

主要用于评估肾动脉硬化及狭窄程度。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肾动脉内径、收缩峰值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及时发现肾动脉的病变,如肾血管的狭窄等。

七、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

白蛋白是循环血液中正常存在的蛋白质。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生理状态下尿液中仅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排出(<30mg/24h)。在某些病理条件下,经肾脏排泄的白蛋白可增加。

尿微量白蛋白的正常范围: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为30~300mg/g,或8h尿白蛋白定量20~200μg/min,或24h尿液中白蛋白排泄量在30~300mg。检测尿液微量白蛋白最简单的方法是测定晨尿或随机尿中ACR,如结果异常,则应在3个月内重复检测以明确诊断。如三次ACR中有2次升高,排除感染等其他因素时,可诊断为微量白蛋白尿。24h内运动、感染、心力衰竭、显著高血糖及显著高血压均可使尿白蛋白排泄升高。

八、心电图检测

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主要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发生及部位、心脏有无扩大及肥厚、药物或电解质情况对心脏的影响、判断人工心脏起搏状况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