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纳对比记忆法
根据某个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把相关联的内容归纳起来,通过对比分析进行记忆。
这种记忆法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整理和归纳,找出相同或相似点,找出区分点,以便于抓住特征进行记忆,提高记忆效果。学习时,我们提倡多用这种方法。
(一)经络
例4.1:经脉在人体的纵向分布顺序记忆
十二经脉从前正中线向两边分布,经脉分布的一般顺序为:任脉→肾经(胸部2寸,腹部0.5寸)→胃经(胸部4寸,腹部2寸)→脾经(胸部6寸,腹部4寸)→肝经→胆经→膀胱经(第一侧线距后正中线1.5寸,第二侧线距后正中线3寸)→督脉。
例4.2:与耳密切联系的经络记忆
与耳联系较密切的经络(少阳经和太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
足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足阳明胃经:上耳前。
三焦经和胆经与耳的联系易混淆,可用四川话的一个口头禅记为“焦人得很”(记不住心里很着急),焦,三焦经;人,过客主人。
例4.3:与齿联系的经脉记忆
与齿联系的经脉:大肠经入下齿中,挟口交叉至鼻翼旁(迎香穴);胃经,“入上齿中”“循颊车”等。
例4.4:与舌相联系的经脉记忆
肾经:“循喉咙,挟舌本”;
脾经:“……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二)腧穴定位
例4.5:腧穴定位之骨度分寸记忆
常用的骨度分寸通过分部位归纳整理,便于记忆,如下。
(1)横量:头胸肩986。
(2)竖量:头 3,12;上肢上下 9,12;腋肋髀枢 12,9;下肢前面 18,13,3;后面19,16,3;胸腹 985(天、剑、脐、耻);腰背 21 椎全。
因是数字,可运用数字密码与联想法记忆:
头上顶着一瓶酒,幺儿拿去喝,醉得耳朵红了。
肩上用勺子当扁担,挑着一瓶酒,前臂抱着幺儿。
胸部横挂着一个十字架,宽8寸,长9寸,下面吊着一钩子。
下肢前面贴着许多百元大钞,请医生来治耳朵;下脚后面放着挂着一瓶药酒,上面插着一朵玫瑰,里面泡的是耳朵。背上背着一只鳄鱼。
例4.6:背俞穴定位记忆
通过分析,背俞穴都在膀胱线第一侧线上,距后正中线1.5寸,只需记忆其上下位置即可,可用对比记忆法。
胸椎1~7,大风肺阴心督膈(大风会赢心都给,大杼、风门、肺、厥阴、心、督、膈俞);(第8椎外无穴)。
胸椎9~12:肝胆脾胃俞。
腰椎1~5:三肾气大关元(三神去大观园,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
骶1~2:赏光(小肠俞、膀胱俞)。
例4.7:腹部腧穴定位记忆
腹部经脉:前正中线依次旁开0.5、2、4寸为:肾、胃、脾。记忆腹部腧穴可以肚脐为中心,分经对比记忆。
(1)任脉在腹部的腧穴定位
下腹部: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1.5寸)、阴交,依次为肚脐下:5寸、4寸、3寸、2寸、(1.5)寸、1寸。 可谐音记为:曲终关门吾气倒。联想了去听戏曲,但曲终了,门关了,我气倒了。
上腹部:肚脐水平线以上7个腧穴: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通过分析,这七个腧穴均在正中线旁开2寸的胃经上,从肚脐往上,依次是1寸、2寸、3寸、4寸、5寸、6寸,(胸剑结合部下 1寸);依次取7个腧穴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水下建中上巨委”。可以联想:“水下溅钟上”,一滴泪水落下来,溅到钟上面,巨大的委屈。
任脉腧穴从下往上,可串记为:任性,曲终关门吾气倒,(泪)水下溅钟上,巨委。
(2)肾经在腹部腧穴定位
上腹部5个腧穴: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依次为23456寸,各取一个字,可为“曲径都通幽”,有一个成语为“曲径通幽”,中间加上一个“都”字即成。可以想象一个非常幽静的花园,里面的路都是小石头铺成的。“曲”即“商曲”,“径”即小石头铺成的路,联想到“石关”,“都”即“阴都”,“通”即“腹通谷”,“幽”即“幽门”。还可进一步联想:古代的行政规划是“四邑为一都”,即现在的“四县为一市”,“都市”“成都”的“都”字就是这个意思,刚好“阴都”穴就在脐上4寸。
下腹部:横骨、大赫、气交、四满、中注,依次为距肚脐54321寸。可取谐音记为:横大气满足[很大气,(要)满足]。
肾经在腹部腧穴从下往上,适当变通一下串记为:(肾)很大气,四种曲径都通幽。
(3)胃经在腹部腧穴定位
上腹部:从上往下为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依次为6寸、5寸、4寸、3寸、2寸、1寸。可简记为:不满梁门太滑肉(不满粮门太花肉——胃里如果不满足粮食,就会很花肉)。
下腹部:从上往下为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依次为0寸、1寸、2寸、3寸、4寸、5寸,简记为:天外大水来冲。
胃经在腹部的腧穴,从上往下定位可串记为:不满梁门太滑肉,天外大水来冲(胃经如果不满粮门就太花肉了,天外的大水来冲)。
例4.8:分段定位的腧穴定位记忆
环跳: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类似定位还有涌泉穴、人中、球后穴等穴。
涌泉:肾经,约当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人中:督脉,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球后:经外奇穴,在面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上述可简记为:外三环路上人往前涌,去看四个外国球员。
顶颞前斜线:前神聪——悬厘;治瘫痪;分5段,上1/5、中2/5、下2/5,依次治对侧的下肢、上肢、头面部。(倒置)
顶颞后斜线:百会——曲鬓;治感觉异常;分5段,上1/5、中2/5、下2/5,依次治对侧的下肢、上肢、头面部。(倒置)
注:顶颞前后斜线定位及主治可简记为:神选百曲分五段治瘫痛,神仙选了百首曲子分五段治瘫痪和疼痛。
例4.9:腧穴定位尺寸对比记忆法
(1)关于2寸的腧穴
手三里(大肠经):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治急性腰扭伤等。
血海(脾经):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梁丘(胃经):胃经郄穴,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内关(心包经):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外关(三焦经):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另外还有胸、腹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的经脉及腧穴。
(2)关于3寸的腧穴
三阴交(脾经):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
悬钟(胆经):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足三里(胃经):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1横指。调脾胃、补气血等。
地机(脾经):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脾经郄穴,治月经病血证效果好。
关元(任脉):脐下3寸。调理冲任要穴,月经不调痛经;温肾培元,阳痿早泄尿痛痛经;回阳救逆,中风脱证;强壮作用,瘦弱;尿道肠炎盆腔炎等(小肠募穴)。
偏历(大肠经):腕横纹上3寸,络穴,治外感头痛等。
关门(胃经):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水道(胃经):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跗阳(胆经):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间使(心包经):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支沟(三焦经):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会宗(三焦经):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桡侧缘。
百虫窝(经外奇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即血海上1寸。
另外还有膀胱经第二侧线上腧穴。
(三)腧穴归经
记住腧穴归属的经脉,可根据腧穴主治规律为临床选穴提供帮助。但由于腧穴比较多,尤其是相邻的腧穴,如在手足指端、腕部、肘部、肩部、颈部、膝部、踝部等处相邻的腧穴或在同一平面的腧穴等,极易混淆腧穴的归经。
例4.10:记忆神阙、肓俞、天枢、大横等四穴归经
四穴均在肚脐水平线上,神阙、肓俞、天枢、大横依次归属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距正在线依次旁开0.5寸、2寸、4寸。
例4.11:记忆耳门、听宫、听会的归经
三个腧穴均在耳屏前方,从上往下为:耳门、听宫、听会,依次归经:三焦、小肠、胆。可简记为:叫小丹门厅会(叫小丹在门厅相会)。
例4.12:记忆阳溪、阳池、阳谷的归经
三个腧穴均在手腕背横纹上,依次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可简记为“鸡吃谷”,“鸡”与“溪”、“吃”与“池”均谐音,联想一只小鸡在吃稻谷,就容易记住了。
例4.13:记忆手指末端腧穴归经及定位特点
在手指末节的腧穴如下,易混淆其在哪个手指的桡侧还是尺侧。通过比较发现,手指末端有6个腧穴,其中关冲和少泽在尺侧,分别在第4、5指,可简记为“45尺关泽”(师傅吃馆子)。
少商(肺经):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商阳(大肠经):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中冲(心包经):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关冲(三焦经):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少冲(心经):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l寸。
少泽(小肠经):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l寸。
例4.14:对称腧穴记忆
内关与外关:分属心包经和三焦经,分别在前臂内、外侧中,腕横纹上2寸。
头临泣与足临泣:均为胆经穴,头临泣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足临泣在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顶颞前斜线与顶颞后斜线:头穴。
前顶与后顶:分别在百会穴前后各1.5寸处。
中脘与中极:任脉上分别距脐上、下4寸。
蠡沟与光明:分属肝经与胆经,均为络穴,分别在内、外踝上5寸。
血海与梁丘:分属脾经和胃经,分别在膝上内、外2寸。
申脉与照海:分属膀胱经和肾经,在内、外踝下方凹陷中。
昆仑与太溪:分属膀胱经和肾经,在踝内、外侧与跟腱之间等。
(四)腧穴主治作用
例4.15:疗效独特腧穴
转胞胎——至阴;祛痰——丰隆;便秘——支沟;通乳——少泽;咽喉疼痛——少商;除湿——阴陵泉;退热——大椎、曲池;胃痛——梁丘;胃火牙痛——内庭;咯血——孔最;痛经——次髎;发汗——孔最;肝胆犯胃——阳陵泉等。
例4.16: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腧穴
足三里:调节脾胃运化功能(简记为调节胃动力)。
天枢:调节便秘与泄泻。
内关:调节心律失常。
例4.17:调气作用的腧穴
百会:气机下陷证,如脱肛、阴挺等。
涌泉:气上冲心,如奔豚气。
膈俞:气机失衡,如呃逆等。
公孙:气上冲心,如奔豚气。
气海:补气。
膻中:气会,调气。
脾俞:健脾益气。
关元:补气虚损。
足三里:健脾补气。
(五)刺灸法记忆
例4.18:针刺补泻手法记忆
通过分析,凡是偏于阴性的用语,如慢、小、弱、轻等的手法为补法,反之为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