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九胰腺病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节 胰腺细针吸取细胞学在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

胰腺为腹膜后位器官,且其周围毗邻结构复杂,因此胰腺肿瘤的定位、确诊均有较大困难。此前较常采用的探查楔形切取活检以及粗针穿刺,一方面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另一方面其胰漏、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细针吸取细胞学活检已经替代楔形切取活检以及粗针穿刺,成为胰腺肿瘤的重要确诊手段。细针吸取细胞学活检可在手术中进行,也可在CT、EUS等影像学技术辅助下进行,两者的准确性均可达到90%左右。因细针(20~24号、直径0.5~0.9mm)穿刺几乎不留针孔,所有很少出现出血、胰漏、针道种植等并发症。正是由于其具有安全可靠、准确性高的特点,细针吸取活检已经成为胰腺肿瘤必不可少的诊断方法。

现在国内报告多为四级分类,包括“阴性”、“不典型”、“可疑”、“阳性”,最近国际提出了新的六级分类,包括“未见(恶性)瘤细胞”、“肿瘤”、“无法诊断”、“不典型细胞”、“可疑(恶性)”、“找到瘤细胞(恶性)”。

进展与争议

已有研究提示对于国内患者,六级分类报告系统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0.82 vs.0.93),研究显示将“不典型”、“可疑”以及“阳性”作为阳性结果判定时,敏感性(83.93%)及特异性(92.08%)最佳。

六级分类报告具体包括:

1.无法诊断

标本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不足以诊断胰腺囊、实性病变。同时,细胞任意程度的不典型性均不能够归为“无法诊断”。如:涂片中的大部分细胞由于干片导致形态退变,不能评估;涂片中可见大量血液,细胞埋入其中,形态不能很好地评估;涂片中只有胃肠道黏膜上皮,未见胰腺导管上皮和腺泡上皮细胞;涂片中可见正常胰腺导管上皮和腺泡上皮细胞,但与影像学所见不符。

2.未见(恶性)瘤细胞

有充足的细胞和(或)细胞外成分以评估或明确病变,同时需与影像学相符。此分类在应用时需给出特定的诊断名称,包括:良性胰胆组织,无明确肿物;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假性囊肿;淋巴上皮样囊肿;副脾。

3.不典型细胞

“不典型细胞”的分类仅适用于细胞的胞浆、胞核及结构特征不符合正常的胰胆管特点或反应性改变的表现,同时“不典型”细胞的表现又不足以将其归为肿瘤或可疑高度恶性病变。此类表现不足以对影像学的病灶给出肿瘤性改变的判断,应建议随诊。

4.肿瘤

ⅣA.肿瘤:良性

无论是否有临床、影像或辅助检查信息,细胞学标本均能够符合良性肿瘤诊断。一般用于细胞量少,标本评估受限情况下。

ⅣB.肿瘤:其他

此型分类既包含了如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IPMN、黏液性囊腺瘤伴低、中、高度细胞异型性等癌前病变,也包括了如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或实性假乳头状瘤等低度恶性肿瘤。

5.可疑(恶性)

此种分类中的恶性主要是针对胰腺腺癌,同时也包含一部分有典型特点的特殊恶性肿瘤。细胞学的特点高度提示恶性可能,但不足以给出明确诊断,或辅助检查信息无法给予印证。细胞形态学上的异型性必须满足恶性可能性大于良性。

6.找到瘤细胞(恶性)

细胞学形态明确提示恶性,包括胰腺导管腺癌、胆管癌、腺泡细胞癌、高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胰母细胞瘤、淋巴瘤、肉瘤以及胰腺转移性肿瘤。

胰腺常见实性病变细胞学特点:

1.肿块性胰腺炎 大多数胰腺炎可依靠临床特征直接诊断,只有少部分尤其是慢性胰腺炎形成占位后才需要FNA鉴别良恶性。涂片细胞量一般较少,可见一些离散的纤维间质碎片和导管上皮细胞、腺泡细胞数量不等,主要取决于胰腺纤维化的程度。背景中可见炎细胞、巨噬细胞及钙化碎片等。导管上皮细胞可出现一些继发改变,如鳞化和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上皮细胞可能轻度拥挤,失去单层排列结构,核轻度增大但核与核间大小差别一般不超过2倍,染色质轻度增多且分布均匀,核膜规则或轻度不规则,少量核分裂,可以出现明显的核仁,注意肿瘤性坏死的出现强烈提示为腺癌。

2.胰腺导管腺癌 PDA细胞学涂片细胞量丰富,几乎全部由肿瘤性导管上皮细胞构成,背景可见坏死、炎细胞或黏液,涂片成分单一、细胞拥挤重叠、核大小不一、核膜不规则、核增大、坏死等特点是其共有的,与正常导管上皮细胞有很大差别。核大小不一(相差﹥3倍)、核增大(直径﹥15μm)、核镶嵌是诊断胰腺导管腺癌的重要细胞学指标,另外满足以下诊断标准中的2个主要标准或1个主要标准+3个次要标准即可诊断为PDA,包括细胞核拥挤、重叠(主要标准)、核型不规则(主要标准)、染色质增粗或透明(主要标准)、单个肿瘤细胞(次要标准)、坏死(次要标准)、核增大(次要标准)、核分裂(次要标准)(图5-22)。

图5-22 胰腺导管腺癌

对于高分化肿瘤的诊断是较为困难的,前提是需获得足够多的细胞量。高分化PDA最常出现的4个细胞学特点:细胞核增大(2倍于红细胞大小)、核大小不等(在同一细胞团中相差﹥4倍)、核膜不规则、核拥挤重叠,而染色质增多、核透明、大核仁、明显核分裂、坏死等则很少出现。

另外,对于一些PDA的组织学亚型,如腺鳞癌、未分化癌、胶样癌等,其中一些诊断可能需要更进一步的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电镜等手段辅助诊断,而有一些则需要在FNA报告中尽量避免。

3.胰腺腺泡细胞癌 ACC罕见,仅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1%~2%。涂片细胞量较丰富,主要由疏松成团的细胞群及单个细胞组成,常见特征性的腺泡样结构。背景较PDA干净,无坏死,常见细胞裸核和颗粒样背景。细胞胞质丰富,颗粒状、易碎,胞界模糊。细胞核增大,核膜不规则,染色质粗块状,核仁清楚。核一般居中,偶见偏位核(浆细胞样)和双核(类似PET)。ACC与PET的细胞学特征之间有很大重叠,从细胞学上区分两者是十分困难的,通常需要进一步的免疫组织化学明确诊断。

4.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PET少见,约占胰腺肿瘤的15%。其细胞学涂片细胞量丰富,散在或围成疏松的细胞团,可见“假菊形团”样排列及裸核。因为肿瘤富于血管,所以背景一般出血较多,有时可见毛细血管片段。细胞小到中等大,异型性小,胞质颗粒样或空泡状,核居中或偏位(浆细胞样),核膜光滑,染色质呈“胡椒盐”状。有的病例也可出现粗块状的染色质和明显的核仁。偶可见梭形、透明细胞或嗜酸性细胞亚型。FNA无法判断PET的良、恶性,只能笼统归为神经内分泌肿瘤。PET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ACC、SPN、浆细胞瘤及恶性黑色素瘤,主要需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鉴别。另外胰腺亦可发生小细胞癌,其主要需要与肺小细胞癌进行鉴别,TTF-1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帮助,不过依旧需要结合临床综合考虑。

5.胰母细胞瘤 胰母细胞瘤罕见,一般见于10岁以下。FNA穿刺涂片细胞量丰富,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上皮样成分和未成熟间质。上皮样区呈实性片状,部分可见腺泡样分化(胞质颗粒状有明显核仁),其他则大部分为未分化区,细胞大,呈合体样。间质成分呈梭形,可见异源分化,如骨、软骨等。组织学上典型的特点鳞状小体在涂片上很难观察,在细胞块上则相对容易。

6.实性假乳头状瘤 该瘤较少见,90%的SPN发生在年轻女性(平均年龄28岁),男性罕见。FNA涂片细胞量丰富,见大量单个散在或疏松成团的细胞(需注意的是,有时FNA只穿中了肿瘤中退变的区域,涂片中可能仅见囊液和坏死碎片)。可见典型的含有纤维血管轴心的完整乳头结构,表面附有一层或多层肿瘤细胞,轴心间质呈黏液样,可见异染物质。背景中可能含有黏液样物质或退变的肿瘤细胞,有时可见特异性的嗜酸性透明小球(淀粉酶消化后PAS阳性)。肿瘤细胞外观温和、形态一致,胞质细颗粒样,染色质纤细,通常可见核沟。SPN和PET在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细胞学方面均有一定重叠,易混淆。乳头状结构对诊断SPN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这种结构在细胞块中可以观察得更为清楚,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

(梁智勇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