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遗传性疾病
一、胰腺纤维囊性病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通常认为系基因缺陷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具有遗传因素的后代,胰腺囊性纤维性变的发生几率高达25%,男女总几率相等。本病几乎可占尸检的2%~4%。
本病表现为胰腺分泌减少和胰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缺乏,早期出现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与吸收障碍;并可使胎粪变成稠厚的胶样物质,造成回肠被灰白色胎粪块堵塞。约10%~15%胰腺囊性纤维性变的婴儿可发生胎粪性肠梗阻。后者将可继发肠扭转、肠坏死、肠穿孔、胎粪性腹膜炎。在肝胆系统,由于胆汁黏稠和排泌异常,出现胆汁性肝硬化和胆结石,因而继发门静脉高压症、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黄疸、上消化道出血等。
由于支气管内黏液黏稠,黏液的构成和物理化学异常,黏液不易排出,产生支气管梗阻、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功能不全,直至肺源性心脏病等一系列胰腺囊性纤维性变的呼吸系统病变。电解质紊乱除消化不良因素之外,患者汗腺分泌过量的氯化物及钠,致使机体丢失较多的盐类,为引起电解质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儿童胰腺功能不全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综合征
本征为先天性胰腺功能不全,同时伴有骨髓造血系统的发育不全。多在2~10个月婴幼儿发病,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可能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第7号染色体的中心粒区有关。主要由于外分泌功能不足所引起,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的减少或缺乏,表现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呈粥样泻、脂肪泻或乳糜泻等,肠道外表现可有体质的发育营养不良,如体态矮小畸形,长骨骨骺发育障碍。由于骨髓的发育异常,而表现出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也可表现为贫血和血小板的减少。
治疗上应积极给予各种胰酶作替代疗法,如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脂肪酶、糜蛋白酶等,方能维持正常发育。注意预防和控制感染。因骨骼发育不良所致畸形者,可试行整形手术。
三、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生长过度综合征之一,以新生儿低血糖、腹壁缺陷、巨舌、巨内脏、巨体、面中部发育不良和胚胎瘤易感性高为特点。大多数病例属散发性。目前已有200余例报道。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但大部分病例的基因型尚不明确。与该病关系明确的基因包括位于11号染色体断臂末端11p15区域的6个基因,即IGF2、INS、P57kip2、H19、HASH2和KVLQT1。
及时治疗新生儿低血糖很关键,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一类的药物治疗1~4个月。治疗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已有部分舌切除成功的病例报道。此病为先天性全身过度生长综合征,与染色体11p15区域基因簇有关,表现为因胰岛细胞增生而导致的低血糖。近一半的患者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增大,内分泌细胞呈结节状聚集。免疫组织化学提示胰岛B细胞明显增多,胰岛A细胞轻度增多,胰多肽细胞减少。还有少数患者合并胰母细胞瘤和胰腺囊性异型增生。
四、小儿胰岛细胞增殖症
此病为新生儿严重持续低血糖的最常见原因,表现为持续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发病率五万分之一。最常见病因为硫脲受体SUR1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突变,少见原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葡萄糖激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的突变。本病特点为局灶或弥漫性朗格汉斯岛异常,包括B细胞核增大、泡心细胞增生,胰岛形状不规则。患者常需广泛切除胰腺以控制低血糖。
进展与争议
胰腺遗传性疾病尽管发病率较低,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近来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多个与胰腺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基因改变,并据此发展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如研究发现SBDS基因突变与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相关,因此有国外学者在亲代或者有家族风险的人群进行SBDS基因突变的筛查。另有研究发现50%的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患儿染色体11p15.5印迹区域存在母源印迹中心2(IC2)甲基化缺失,因此可以通过甲基化检测来辅助诊断。
尽管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距离大规模临床应用尚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需要加强对于胰腺遗传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发现早期诊断尤其是产前诊断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以帮助我们对该类疾病做出早期、高效、准确的基因诊断,有助于对患儿症状的早期干预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