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释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先天性肌强直 congenital myotonia

定义

先天性肌强直是一组引起骨骼肌主动收缩后不能及时放松,甚至持续性收缩的遗传性离子通道病。根据基因缺陷和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先天性肌强直和先天性副肌强直。先天性肌强直根据遗传方式和临床特点不同,又分为Thomsen型和Becker型。

同义词

先天性副肌强直,强直性肌病,congenital myotonia,congenital paramyotonia,non-dystrophic myotonia(NDM)。

病因和发病率

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氯离子通道 CLCN1基因缺陷所致,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Thomsen型)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ecker型)。目前已发现130种以上不同致病突变,其中有些突变既可导致Thomsen型,又可导致Becker型。先天性副肌强直由钠离子通道骨骼肌亚型 SCN4A基因缺陷所致,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先天性肌强直和先天性副肌强直常婴幼儿期或儿童期起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男女均可罹患。先天性肌强直患病率约为1/100 000,先天性副肌强直更为罕见。

临床表现

先天性肌强直和先天性副肌强直均表现为肌肉收缩后不能及时放松的肌强直现象,但具体特点不同。先天性肌强直患者全身肌肉,包括面肌、舌肌均可出现肌强直,常下肢症状明显。症状在休息后突然运动时明显,反复动作,“热身”后减轻。患者常肌肉发达,呈运动员体型。Becker型较Thomsen型起病晚,但更为严重,可在突然启动时出现短暂无力。先天性副肌强直患者以面肌、颈肌和上肢肌肉受累为主,症状在活动和反复动作后加重,遇冷时强直现象亦明显加重。运动员体型一般不明显。患者常有发作性无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诊断

先天性肌强直和先天性副肌强直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肌电图检查和基因检测。婴幼儿或儿童期起病,有肌强直表现并具备相应临床特点。肌电图检查证实肌强直放电。再结合家族史,可考虑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发现 CLCN1SCN4A存在能解释临床情况的致病性突变即可确诊。
先天性肌强直、先天性副肌强直首先需要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相鉴别,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多成年起病,伴有进行性肌肉无力萎缩,还常合并心律失常、早发白内障、额秃等表现。
此外,需要与可能有部分临床表现重合的其他离子通道病相鉴别,包括高钾型周期性瘫痪等。

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

先天性肌强直和先天性副肌强直基因确诊,有助于判断预后。同时结合不同遗传方式,可对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咨询。必要时,在家属充分知情,征求意见后,商讨再次生育产前诊断事宜。

治疗

先天性肌强直和先天性副肌强直,疾病一般无进展,而先天性肌强直在成年后症状还可能减轻。因此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1.对症治疗
肌强直现象较严重,明显影响生活时,可应用美西律、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乙酰唑胺等药物减少肌强直现象。美西律为一线用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2.避免加重诱因
避免寒冷、紧张、高强度运动等加重诱因,避免应用利尿剂、肾上腺素等导致症状加重的药物。
3.心理支持
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运动受限、摔倒等与同龄儿不同的症状,容易出现心理变化,必要时建议心理咨询。

预后

先天性肌强直和先天性副肌强直通常预后良好,不影响生存期。
(戴 毅 陈 琳)

参考文献

[1]Gutmann L,Phillips LH Myotonia congenita. Semin Neurol,1991,11(3):244-248.
[2]de Silva SM,Kuncl RW,Griffin JW,et al. Paramyotonia congenita or hyper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 Clinic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features of each entity in one family. Muscle Nerve,1990,13(1):21-26.
[3]Bretag AH,Dawe SR,Kerr DI,et al. Myotonia as a side effect of diuretic a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1980,71(2):467-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