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垂体疑难病多学科诊治病例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病例6 月经不调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发现垂体微腺瘤就是泌乳素瘤吗?

刘思颖 撰写 鹿斌 指导
【导读】
年轻女性,因月经不规律就诊,发现高泌乳素(prolactin,PRL)血症,垂体MRI提示垂体微腺瘤。询问病史,发现患者正在使用舒必利,停药后PRL水平恢复正常,垂体其他各轴腺功能提示正常,最终考虑为“药物性高PRL血症、垂体无功能微腺瘤”。本病例提示应注意高PRL血症病因的鉴别诊断,并非PRL升高伴垂体腺瘤均为垂体PRL瘤。
【病例简介】
患者,女,25岁。因“月经量减少3年,发现PRL升高1个月”于2014年5月华山医院门诊就诊。患者2011年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量减少,月经周期欠规律,周期延长,无乳房肿胀及泌乳。1个月前外院查PRL 4774mU/L(正常参考范围0~395mU/L)。自患病以来患者无明显头晕头痛,无明显视物模糊。为求PRL升高原因华山医院就诊。患者精神状态一般,体重较前略有增加。
体检:血压112/64mmHg,身高157cm,体重57.5kg,BMI 23.32kg/m 2,心、肺、腹体检无殊,无触发溢乳。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PRL 171.24ng/ml↑。
TSH 2.026mIU/L。
性腺轴激素:E 2 276.4pmol/L,P 18.39nmol/L,LH 2.75IU/L,FSH 1.68IU/L,DHEA 5.96μmol/L,HCG<0.132mIU/ml,T 1.16nmol/L。
垂体MR(图6-1):垂体底部偏左侧可见T 1略低信号灶,与正常垂体分界欠清,增强后呈低强化,T 2 3D-SPACE序列见垂体底部偏左侧高信号灶,考虑垂体微腺瘤可能大。
图6-1 垂体MRI
A.T 1增强:图中箭头所示部分为低强化灶;B.T 2 3D-SPACE序列:图中箭头所示高信号灶
【诊治经过】
追问病史获悉患者2个月前因“左上腹胀”就诊于外院“消化心理科”,处方“舒必利”口服中。根据患者目前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高PRL血症:药物性?PRL瘤?”。
鉴于患者腹胀症状未经专科医生诊治,嘱患者暂停“舒必利”,消化科和心理精神科专科进一步诊治。停药后复测血清PRL为27.53ng/ml,考虑为药物性高PRL血症。因垂体MRI显示微腺瘤,对垂体其他轴腺激素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均正常,嘱1年后复查垂体MRI观察病情变化。患者月经不规律建议妇产科就诊。
【临床决策】
在诊疗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是判断高PRL血症的病因。影像学检查提示该患者存在垂体微腺瘤;同时,该患者服用可疑药物“舒必利”,因此高度怀疑为药物性高PRL血症。停药后复测PRL水平恢复正常,可以确定该诊断。
【经验与体会】
(一)高PRL血症的病因鉴别
PRL有生理性波动:
其分泌呈现脉冲式,并有“夜间高白天低”的昼夜节律。血清PRL水平受很多的因素影响 [1],引起血清PRL水平升高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种,即生理性、药物性和病理性(表6-1) [2,3]。在临床上发现PRL升高时,应当慎重诊断PRL瘤。
表6-1 高PRL血症病因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一般可以排除生理性和药物性高PRL血症;二者均排除后应考虑病理性高PRL血症,需进行相应的进一步检查(如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鞍区MRI增强等)以明确病因。
泌乳素瘤(prolactinoma,PRL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瘤,也是高PRL血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有症状的PRL瘤年发病率约为6/10万~50/10万,尸检发现10.9%存在垂体微腺瘤,其中44%为PRL瘤 [3]。根据华山医院的数据 [4],在2000余例有病理诊断的垂体瘤中,PRL瘤占24.7%。PRL肿瘤的大小通常与PRL水平呈正相关。
PRL瘤的诊断要点 [5]
①PRL瘤的血清PRL水平一般>100ng/ml,若>500ng/ml则提示为PRL大腺瘤;②排除其他引起高PRL血症的原因,如生理性和药物性(若怀疑药物引起的高PRL血症,停药3天后复测PRL);③影像学存在垂体腺瘤的证据。
该患者有月经量减少等症状,发现血PRL升高同时MRI提示垂体微腺瘤,如未详细询问病史,很容易误诊为“PRL微腺瘤”。
对于高PRL血症伴垂体占位性病变均应注意鉴别病因,占位性病变可能为垂体微腺瘤、垂体大腺瘤、鞍区非垂体瘤性占位、垂体瘤样增生、垂体炎症性病变等。垂体大腺瘤患者如果PRL水平低于200ng/ml,经过稀释测定排除Hook效应后,常考虑非PRL瘤垂体柄阻断效应导致的高PRL血症;鞍区非垂体瘤性占位如颅咽管瘤、鞍区脑膜瘤、胶质瘤等也常引起垂体柄阻断效应;严重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伴有PRL升高,垂体瘤样增生(MRI显示垂体对称增大均匀强化),经L-T 4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MRI复查垂体常可恢复正常;垂体炎性病变常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尿崩症或头痛,糖皮质激素治疗往往有效。
巨PRL血症和Hook效应为高PRL血症病因鉴别诊断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临床发生率较低,不推荐常规考虑,但是建议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明显不匹配时考虑鉴别。巨PRL血症:PRL由位于6号染色体的 prl基因独立编码,在血液中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形式为199个氨基酸的23kDa的单肽蛋白质。除了单体形式之外,PRL在血清中还会以二倍体、四倍体以及和IgG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其分子量大,不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无法与靶细胞的PRL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物学作用。这类聚合体在体内的半衰期较长,在循环中不断累积。由于聚合体的形式不会影响其免疫原型,因此可以被目前的PRL检测手段识别。常规的血清PRL免疫分析系统无法识别单体和聚合体,需要特殊的手段如聚乙二醇沉淀方法进行鉴别。同时此类患者并不表现高PRL血症相应的临床表现,如性腺功能减退。钩状效应(hook effect):当PRL浓度太高时,PRL分别与固相抗体及酶标抗体相结合,而不再形成夹心复合物,从而使检测结果低于样品中实际含量。可以对血液进行1∶100稀释,测定血液中真实的PRL水平。患者PRL轻度升高而垂体为大腺瘤,建议通过稀释测定PRL。如PRL仍只是轻度升高,则提示非PRL瘤;如PRL升高百倍,则为PRL瘤。
(二)药物性高PRL血症的处理
PRL的分泌受下丘脑PRL释放因子(PRF)和PRL释放抑制因子(PIF)调节,很多药物通过增强PRF或者拮抗PIF,使PRL分泌增加,或通过影响多巴胺水平间接影响PRL。目前已经证实的可以引起PRL水平升高的药物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6-8]:①雌激素类:如口服避孕药物;②多巴胺拮抗剂:消化系统用药如甲氧氯普胺等,抗精神药物如吩噻嗪类(氯丙嗪、奋乃静)、丁酰苯类;③多巴胺消耗药物(心血管用药):如甲基多巴、利血平等;④多巴胺转化抑制剂:如阿片肽、吗啡等;⑤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⑥H 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⑦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⑧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与血管活性肠肽(VIP);⑨其他:如甘草。
还有一些目前尚不为人知的可引起PRL升高的新药,需要大量的临床观察来证明。在本病例中,患者口服可疑药物舒必利,故高度怀疑为药物引起的高PRL血症,停药后PRL水平恢复正常,症状完全缓解,进一步证实了药物性高PRL血症的诊断。
2017年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医源性高PRL血症的专家共识 [9]推荐,当患者无高PRL血症症状时,可暂时观察。PRL>50ng/ml或有相应症状时,如有可能可考虑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无法换用药物则可考虑减少药物剂量,同时加用阿立哌唑(该药极少引起PRL升高)。但换用药物前需了解患者此前用药史和疗效,评估病情反复的风险;减少药物剂量可能并不能改善高PRL血症,同时有导致精神疾病病情恶化风险。其实高PRL血症主要抑制性腺功能,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等,此外部分研究报道可能和代谢相关,因此必要时可以通过性激素替代治疗、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手段防治其症状。至于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卡麦角林、溴隐亭治疗,有研究证实其控制高PRL血症的有效性,但同时可能使精神疾病病情恶化,建议谨慎使用。
结合该患者腹胀主诉,建议患者暂停舒必利,消化科和心理科进一步诊治。
【专家点评】
临床上诸多患者因月经紊乱就诊发现高PRL血症,但是应当指出高PRL血症并不一定是其月经紊乱的原因,在PRL水平恢复后如果仍存在月经不规律,应于妇产科就诊明确其他可能原因。
高PRL血症的病因鉴别较复杂,首先应排除药物、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及局部胸壁刺激等原因,特别是药物,有时需要反复询问病史方能获悉,对此类患者停药3天以上复测PRL水平常可鉴别。
参考文献
[1]Horseman ND,Gregerson KA. Prolactin actions. J Mol Endocrinol,2013,52(1):95-106.
[2]Wass J,Owen K. Oxford Handbook of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es. 3rd ed. US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141.
[3]Klibanski A. Clinical practice. Prolactinomas. New Engl J Med,2010,362(13):1219-1226.
[4]赵雪兰,蒋翠萍,李益明.2001例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临床分析//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2008:86-87.
[5]Melmed S,Casanueva FF,Hoffman AR,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yperprolactinemia: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 Metab,2011,96(2):273-288.
[6]Voicu V,Medvedovici A,Ranetti AE,et al. Drug-induced hypo-and hyperprolactinemia:mechanisms,clinical and therapeutic consequences. Expert Opin Drug Met,2013,9(8):955-968.
[7]Besnard I,Auclair V,Callery G,et al. Antipsychotic-drug-induced hyperprolactinemia:physiopathology,clinical features and guidance. Lencéphale,2014,40(1):86-94.
[8]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女性高催乳素血症诊治共识.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51(3):161-168.
[9]Montejo ÁL,Arango C,Bernardo M,et al. Multidisciplinary consensus on the therapeutic recommendations for iatrogenic hyperprolactinemia secondary to antipsychotics. Front Neuroendocrin,2017,45: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