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特色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变应原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和咳痰,部分患者可伴气喘,病愈后支气管黏膜结构可完全恢复正常,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多发的、常见的疾病之一。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各年龄段皆可发病,寒冷季节或气温突然变冷时多见,在受凉、淋雨、过度疲乏时容易发病。本病若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者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的发生。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咳嗽”中的“外感咳嗽”范畴。咳嗽之名始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痰饮咳嗽”“咳嗽上气”等专篇。咳嗽的分类,历代医家立论纷纭,名称甚多。《素问·咳论》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胆咳、大肠咳、小肠咳、膀胱咳、三焦咳”,并且描述了各类不同征候的特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久咳、厥阴咳等。明·张景岳执简驭繁地在《景岳全书·咳嗽》中云“咳嗽之要,止为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明确地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始较完善,切合临床实际,沿用至今。一般来说,外感咳嗽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常在受凉后突发,病变较局限,一般无其他脏腑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
【病因病机】
一、中医
本病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感受六淫之邪或患病者相互传染等有关,致使肺失宣降,肺气不宣,气逆不降而发病,而六淫之邪则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基础。
1.风寒袭肺
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内郁肺气,以致肺卫失宣是其主要病机。张景岳所言:“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风寒袭肺,肺气郁闭不宣,故咳嗽声重;肺气郁闭,水谷津微失于输布,聚湿成痰,故咳痰、痰白。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之邪束表客肺之象。
2.风热犯肺
《素问·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内迫于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咳声高亢重浊。热灼肺津可见痰黏难咳,痰稠黄绿,口干苦、便干。风热之邪炎上,则见咽干。风热客表,营卫失和,故发热、汗出、恶风。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客表之象。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灌百脉而通他脏。
3.风燥伤肺
外感风燥之邪或风寒风热之邪化燥,致肺失清润,故见干咳作呛。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干燥,痰黏不易咳吐。苔薄白或薄黄,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属风燥伤肺之象。
4.痰湿蕴肺
若饮食不节,嗜酒好烟,或过食肥甘厚味辛辣,或平素脾失健运,饮食精微不归正化,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咳声重浊,痰多;湿邪困脾,则脘痞,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为痰湿蕴肺之象。
总之,本病病位在肺在表,多为新病,以实证为主,以邪犯于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为其基本病机。
二、西医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可以是病毒和细菌直接感染所致,也可由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或细菌蔓延引起,近年来支原体、衣原体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亦趋多见。另外,物理、化学物质的刺激以及过敏反应均与本病发病相关。其病理机制主要是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炎症消退后,气道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可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
一、症状
起病较急,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低、中度发热。开始时干咳或咯少量痰,继而为黏液脓性痰,痰量增多,偶伴痰中带血。如果伴有支气管痉挛,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胸闷、气急。咳嗽和咳痰可延续二三周,有时可延长数周,若咳嗽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甚或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
二、体征
可无明显阳性体征。体检时双肺呼吸音粗糙,有时可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啰音部位常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多数病例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无明显改变,细菌感染严重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血沉加快。CPR升高。
2.痰液检查
痰涂片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3.胸部X线检查
多数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少数病例无异常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1.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症状。
2.两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在咳嗽、咳痰后啰音可消失。
3.结合血常规和胸部X线检查。
4.排除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炎、咳嗽变异型哮喘等疾病。
二、鉴别诊断
1.西医
本病需与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肺结核、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肺脓肿、麻疹、百日咳等疾病根据其自身特点逐一加以鉴别。
2.中医
本病需与喉痹、肺痈、肺痨等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一、一般措施
1.防止感冒,尽可能在气候适宜的环境生活、学习、工作。尽量避免长时间感受过热、过冷、过燥、过湿、虚风贼邪之气候。防止空气污染,避免劳累,防止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淫之邪侵袭,预防本病的发生。
2.防止病人互相传染,已患感冒的病人要讲究个人卫生,咳嗽、喷嚏时要遮掩口鼻,不要在可能传播病菌的地方吐痰。易感人群在公共场所要躲避咳嗽发热患者,必要时戴口罩。
3.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呼吸道的抵抗力,减少本病的发生。
二、中医药治疗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起病多较急,病程较短,初期多伴有表证,实证居多,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一般不要过早使用滋润、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碍邪。
(一)辨证论治
1.风寒袭肺
主症:
咳嗽,咳声闷重不畅,痰色稀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发热轻或高而短暂,恶寒重,无汗,头痛,骨节酸痛或咽干痒,或鼻涕倒流,舌淡白,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疏散风寒,宣通肺气。
方药:
止嗽散合三拗汤。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杏仁各10g,麻黄、陈皮、甘草各5g。诸药合用,功可疏散风寒,宣通肺气。咽干痒者加射干、木蝴蝶、蝉蜕各10g;风寒夹湿,症见咳嗽痰多,兼有胸脘满闷者加法半夏、苍术各10g;鼻涕倒流甚者加辛夷、白芷各10g。
2.风热犯肺
主症:
咳嗽,咳声高亢重浊,汗出不畏寒,痰黏难咳,时胸闷痛,或痰多黄绿,或发热,或咽痛,或口干苦、便干,或喘鸣,舌质略红,舌苔薄黄或略黄腻,脉浮数。
治法:
宣肺止咳,清热化痰。
方药:
曲氏肺咳方加减。炙麻黄、杏仁、法半夏、橘红、茯苓、瓜蒌皮、浙贝、木蝴蝶、蝉蜕、甘草各10g。全方功可宣肺止咳、清热化痰。痰多黄绿者加金荞麦、生石膏各10g;发热者加柴胡20g,黄芩10g;咽痛者加射干10g;口干苦、便干者加火麻仁30g;喘鸣者加紫苏叶10g。
3.风燥伤肺
主症:
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干唇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吐,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加减。桑叶、杏仁、浙贝各10g,南沙参15g,山栀子、淡豆豉、梨皮各6g。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之功。津伤较重者加麦冬、玉竹各15g;咳甚者加紫菀、百部各10g;热重者加生石膏、知母各10g;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15g。
4.痰湿蕴肺
主症:
咳嗽,咳声重浊,自汗出,略畏寒,鼻涕倒流,痰稀易咳,胸闷口干,痰白黄脓,或发热,或咽干,舌体偏胖,质淡略黯,舌苔白滑,脉滑或沉。
治法:
清热祛湿,化痰止咳。
方药:
高氏燥湿顽咳方加减。方中法半夏、陈皮、石菖蒲、紫苏叶、杏仁、荆芥、枳壳、胆南星、天竺黄、瓜蒌皮、前胡、浙贝、甘草各10g。诸药合用,功可降气化浊、宣肺止咳。痰多黄绿者加金荞麦、鱼腥草各10g;发热者加柴胡至20g;咽痛者加射干10g;口干苦、便干者去瓜蒌皮,加瓜蒌仁20g,喘鸣者加紫苏叶10g。
以上方药,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二)特色专方
1.金沸草散
旋覆花、麻黄、前胡各9g,荆芥穗12g,甘草、半夏、赤芍各3g。上为粗末。每服9g,水一盏半,入生姜3片,红枣1枚,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本方功用散寒宣肺,化痰止咳。风寒咳嗽,不论久暂,均可用本方。若发热咽痛,加银花、连翘、射干;痰多黏稠,加浙贝母、瓜蒌仁;痰涎清稀、头眩心悸,加桂枝、白术;久咳,加紫菀、百部、枇杷叶;脾虚食少或便溏,加党参、黄芪、白术。
2.苇茎泻白汤
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桃仁各15g,冬瓜仁、薏苡仁、鱼腥草各20g,苇茎30g,粳米10g,蛤黛散10g,甘草5g。水煎服,日一剂,每日早晚各服1次。本方乃泻白散、苇茎汤及蛤黛散三方相合加味而成,功用泻肺火,祛邪热,除痰嗽。主治急性支气管炎属外邪犯肺,化热入里者。若痰多,加瓜蒌仁15g、天竺黄10g、浙贝母15g;兼有喘鸣者,加麻黄5~10g、葶苈子15g;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30g、侧柏叶15g;内热盛,口渴、汗多,加生石膏30g、知母15g。
3.清宣肺经汤
桑叶、牛蒡子、川贝母、杏仁各6g,瓜蒌皮9g,马兜铃4.5g,桔梗3g,枇杷叶3片。水煎服,日一剂。本方功用清宣肺经。主治咳嗽,证属外邪初解,肺热尚盛,干咳痰少。
4.辛润理肺汤
带节麻黄、炮姜4g,杏仁、当归、佛耳草各10g,桔梗、橘红5g,生姜1片,炙甘草6g。水煎服,日服1剂。本方功用温润理肺,降逆止咳。主治凉燥束肺,气逆干咳。如喉中燥痒,频咳不止,加炒荆芥5g、枇杷叶10g;如咳而遗尿,宜加五味子3g;如咳引胸痛,宜加郁金10g、桃仁泥5g;痰多者,可加姜半夏5g。病情好转,应逐渐减少辛散之品。
5.宣肺止嗽汤
炙麻黄、桔梗各5g,杏仁、半夏、前胡、大贝母各10g,佛耳草12g,生甘草3g。水煎服,日一剂。本方功用宣利肺气,止咳化痰。主治咳嗽证见咳嗽频频,咽痒则咳,或阵发呛咳,气急,或咳声不扬,甚至咳延数周,咯吐泡沫黏痰,色白或黄,量少或多,咽部可有急慢性充血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滑。风邪在表,加苏叶10g、桑叶10g;寒痰伏肺,加细辛3g;痰湿上扰,加茯苓10g、橘皮6g;肺热内郁,加生石膏15g,知母10g;痰热蕴肺,加桑白皮12g,冬瓜子10g;阴津耗伤,加南沙参10g、天花粉10g。
6.麻杏汤
炙麻黄2.5g,杏仁9g,生甘草4.5g,苏子9g,炙紫菀12g,百部9g,炙白前6g,炙款冬6g,海蛤壳12g,清炙枇杷9g。水煎服,日一剂。本方功用散寒宣肺,顺气化痰。本方适用于肺燥感寒、气失清肃之支气管炎。常用麻黄、杏仁、甘草、前胡、白前、百部、紫菀为基础方,然后加减运用:痰热者加黄芩、厚朴;宣肺通窍加苍耳子;理气化痰加半夏、陈皮;间或配以地龙、鹅管石、海浮石、海蛤壳等化痰平喘之品。
7.解郁宣肺止咳汤
柴胡、黄芩各12g,半夏、五味子、生姜或干姜、杏仁、枳壳各10g,细辛、甘草各6g。水煎服,日一剂。本方功用解郁散邪,宣肺止咳。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夜间咳甚或昼夜阵咳,吐泡沫清稀痰,病程1周以上。春加荆芥、薄荷、防风;夏加香薷、厚朴、陈皮;秋加苏叶、桔梗、前胡;冬加麻黄、桂枝;咳而遗溺者,加黄芪、益智仁;喉痒者,加牛蒡子、蝉蜕;久咳不止者,加罂粟壳、丹参、桃仁。
8.加减止咳汤
苏叶5~10g,生姜2片,半夏10~15g,麦冬5~10g,甘草3~5g,天竺子5~10g,杏仁10~20g,乌梅10~30g。本方不必久煎,可每日三四服。本方功用化痰止咳。本方适用于各类咳嗽,包括风寒、风热之咳嗽以及阴虚劳伤的干咳。本方系加减沈金鳌“一服煎”而制成,方以苏叶祛外感之寒邪。如无寒证,则可去苏叶而代以苏梗,取其与半夏之类相合、宽中化痰,兼能止呕。以咳甚多吐也;生姜配苏叶,发散寒邪,兼能化痰止呕。如寒邪颇甚,或可去生姜,加以干姜,亦可生姜、干姜同用。以干姜温化寒饮也;半夏化痰,兼去湿邪;麦冬稍减半夏、生姜之燥性,兼能养胃益阴,以土生金也;天竺、杏仁止咳化痰,天竺且具较强之镇咳作用;乌梅酸敛而止咳。运用本方时,如系外感寒邪,可望用苏叶、生姜;如为寒饮,可去生姜,而代以干姜,亦可再加入细辛;如外感温邪,则去苏叶,或代以苏梗,去生姜,加入银花。如为内伤而咳,以苏梗代苏叶,重用乌梅、天竺子。
(三)中药成药
1.通宣理肺丸
主要成分为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功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用法:口服,一次1~2丸,一日2~3次。
2.急支糖浆
主要成分为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前胡、枳壳、甘草。功效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用法:口服,一次20~30ml,一日3~4次;儿童一岁以内一次5ml,一岁至三岁一次7ml,三岁至七岁一次10ml,七岁以上一次15ml,一日3~4次。
3.蛇胆川贝液
主要成分为蛇胆汁、平贝母。功效祛风止咳,除痰散结。用于风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咳痰不爽或久咳不止。用法:口服,一次1支,一日2次,小儿酌减。
4.羚羊清肺丸
主要成分为浙贝母、桑白皮(蜜炙)、前胡、麦冬、天冬、天花粉、地黄、玄参、石斛、桔梗、枇杷叶(蜜炙)、苦杏仁(炒)、金果榄、金银花、大青叶、栀子、黄芩、板蓝根、牡丹皮、薄荷、甘草、熟大黄、陈皮、羚羊角粉。功效清肺利咽,清瘟止嗽。用于肺胃热盛,感受时邪,身热头晕,四肢酸懒,咳嗽痰盛,咽喉肿痛,鼻衄咳血,口干舌燥。用法: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5.蜜炼川贝枇杷膏
由川贝、枇杷叶、南沙参、茯苓、化橘红、桔梗、法半夏、五味子、瓜蒌子、款冬花,远志、苦杏仁、生姜、甘草,杏仁水,薄荷脑、蜂蜜,麦芽糖,糖浆组成。润肺化痰、止咳平喘、护喉利咽、生津补气、调心降火。适用于伤风咳嗽、痰稠痰多气喘、咽喉干痒及声音嘶哑。用法:口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一汤匙,小儿减半。
6.双黄连注射液
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清热解毒,清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适用于病毒及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用法:静脉注射,一次10~20ml,一日1~2次。静脉滴注,每次每千克体重1ml,加入生理盐水或5%~10%葡萄糖溶液中。肌注一次2~4ml,一日2次。
7.痰热清注射液
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组成。清热、化痰、解毒。用于风温肺热病痰热阻肺证,症见:发热、咳嗽、咳痰不爽、咽喉肿痛、口渴、舌红、苔黄;肺炎早期、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属上述证候者。用法:常用量成人一般一次20ml,重症患者一次可用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控制滴数每分钟不超过60滴,一日1次;儿童按体重0.3~0.5ml/kg,最高剂量不超过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200ml,静脉滴注,控制滴数每分钟30~60滴,一日1次;或遵医嘱。
(四)针灸疗法
1.体针
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主穴:肺俞、列缺、合谷;随证取穴: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燥热者,加曲池;鼻塞者,加迎香;咽喉肿痛者,加少商放血。手法:毫针泻法,风热可疾刺,风寒留针或针灸并用,或针后在背后腧穴拔火罐。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灸法
选取肺俞、大椎、风门、定喘等穴位,隔姜灸或麦粒灸,视病情每次3~5壮不等,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咳嗽或痰湿咳嗽。
(五)其他特色疗法
1.穴位敷贴法
选肺俞、定喘、风门、膻中、丰隆,用白附子16%,洋金花48%,川椒33%,樟脑3%制成粉剂。将药粉少许置穴位上,用胶布贴敷,每3~4天更换1次,5次为1个疗程。
2.穴位注射法
主穴:
肺俞、定喘、风门、大杼。
药液:
鱼腥草注射液
方法:
每次选主穴1~2个,酌选配穴。鱼腥草注射液每穴0.5~1ml,隔日穴位注射1次,5~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
3.拔罐疗法
(1)外感风寒咳嗽
主穴:
大椎、身柱、风门、肺俞、膻中、孔最。
方法:
用1.5到2寸口径之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拔大椎、身柱,次用小口径火罐依次拔风门、肺俞、膻中、孔最。拔至局部皮色紫红取下。
(2)外感风热咳嗽
主穴:
大椎、身柱、灵台、曲池、足三里。
方法:
在上述穴区皮肤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胸椎3穴,叩至皮色潮红有小出血点,用大小适宜的火罐拔5~10分钟,次日可如上法在膻中、天突刺络拔罐。
4.耳针疗法
主穴:
平喘、肺、气管、肾上腺、神门、皮质下。
方法:
每次取主穴2~3个,留针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埋针。
5.耳压法
主穴:
平喘、肺、支气管、大肠、神门、肾穴。
方法:
可选用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贴,两耳交替换压,每3日1次,连用12次为1个疗程,休息7日后可行第2个疗程。为了加强刺激强度及疗效,耳压后,每3~5小时,患者用拇指、食指指腹对压耳穴1次,每次可持续数分钟,以耳朵发热充血为度。
6.耳穴按摩法
方法:
可行双侧耳屏、耳甲腔按摩,每次数分钟,以局部发热、疼痛为度,每日1~2次,连用12次为1个疗程,休息4~7天后可行第2个疗程。此按摩可医生进行,患者自己也可进行,即患者用两食指指腹按摩该区域,每次数分钟,可每隔5~6小时进行1次。
7.磁穴贴敷疗法
主穴:
天突、膻中、肺俞、定喘。
方法:
取直径8mm的锶铁氧体,磁场强度300~900GS,辨证取穴,用胶布将其固定在穴位上。3天后复查1次,15天为1个疗程,每穴5~10分钟,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8.刮痧疗法
有效穴区:
①大椎至至阳;②大杼至肺俞;③天突至膻中;④中府至云门;⑤尺泽至列缺。
方法:
胸背部用快刮法,上肢部用快刮加按揉法,中府、云门用角刮法。
三、西医药常规治疗
1.一般治疗
多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忌烟酒、忌食辛辣。
2.对症治疗
咳嗽、无痰或少痰者,可酌情应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那可丁或其合剂等镇咳药。但对于有痰的病人,不应给予诸如可待因等强力镇咳药,以免影响痰液排出。痰多者,可用盐酸氨溴索30mg,每日3次;溴己新8~16mg,每日3次;桃金娘油0.3g,每天3次;也可雾化排痰。发热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发生支气管痉挛时可用平喘药如茶碱、β 2-受体激动剂、胆碱能阻滞剂等。
3.抗生素治疗
仅在有细菌感染证据时使用。一般咳嗽10天以上,细菌、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感染可能性大,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药物。多数患者口服抗生素即可,当症状较严重时,可经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特殊患者可做痰涂片和细菌培养,然后根据优势病原菌及其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特色疗法述评】
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近30年来抗细菌、抗呼吸道病毒药物的研发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抗生素药物的不断发展使大多数细菌性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但本病中相当一部分致病微生物感染至今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病毒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便是如此。这类疾病在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所占比例较大,抗呼吸道病毒的西药由于抗病毒谱窄、有些药物疗效欠佳、副作用大,难以应对不同种类的致病微生物对人类的侵袭。临床确实需要有效的治疗方剂的问世。所以,开发行之有效的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中成药十分重要。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病机方面的研究:肺受邪气而失于宣肃上逆作咳,是学者们普遍认同的本病致病病机。对所受之邪气,认为无非外感六淫,或素有痰饮、气滞、郁火等。多数学者强调外感咳嗽之病机,除了感受外邪,离不开“气”和“痰”。治疗上注重疏散外邪的同时兼顾宣降肺气、清热化痰或是温化寒痰等治法的应用。
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辨证研究:对于本病的辨证研究,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综合近代文献资料,对本病的常见分型有风寒型、风热型、风燥型、肝火型、痰湿型、痰热型、气虚型、阴虚型等。目前存在的问题有辨证分型不统一,各型临床研究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等。
4.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临床治疗疗效研究:近十年来,由于对病毒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病因学的不断认识,经大量的中医临床实践证实中医药在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曲敬来教授作为龙江医派主要学术传承人,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颇有研究,所创立的曲氏肺咳方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有一小部分患者由于疾病缠绵难治,反复感染转为慢性支气管炎。追究其原因应该是病邪未去,痰浊未能化尽所致。笔者十余年来一直倡导的“化掉最后一口痰”理念,对防止该疾病转为慢性支气管炎具有指导意义。中医药可以化掉支气管最后一口痰且不伤正气,这方面比西药具有优势。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抵抗力差的患者如何补益身体是临床中很实际的问题,中医药在此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实际上,当最后一口痰化掉后,补益身体的时机就到来了,此时临床往往采用固表、益气、健脾、消食之法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永炎,鲁兆麟.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4~93.
2.晁恩祥,孙塑伦,鲁兆麟.今日中医内科.上卷[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394~397.
3.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09~1730.
4.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17.
5.郭子光等.现代中医治疗学[M].第2版.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86~87.
6.吴艳华,郭桃美.呼吸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22~528.
7.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中药成药处方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8.崔应珉.名医方证真传[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9.
9.李素云.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症候诊断的调查分析[J].中医研究,2013,26(3):20~23.
10.刘禹翔,曾仲意,曲敬来,等.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病毒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177~1178.
11.游瑞芳.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26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2):35.
12.杨利.加减桑菊饮治疗急性支气管炎6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6,12(12):36~37.
13.李长军.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106~107.
14.覃利兰,熊尤龙.急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N].广西中医院学报,2010,13(4):63~64.
15.鲍玲玲,田军.急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2,25(7):394~395.
(曲敬来 苏英豪 陈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