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手术并发症
患者行DBS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有:①外科手术相关并发症,如颅内出血、脑梗死、慢性硬膜下血肿、癫痫发作、无菌积液、肺栓塞、肺炎、围术期意识障碍、电极位置不佳等;②设备相关性并发症,如电极相关性颅内感染、皮肤溃烂、电极或导线断裂、电极移动、神经刺激器移位、植入设备故障、植入区疼痛等;③刺激相关性并发症,如感觉异常、肌肉强直性收缩、姿势不稳、运动障碍、构音障碍、动眼神经麻痹、躁狂、抑郁、幻视、神经精神障碍等。
一、手术直接相关并发症
(一)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包括脑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可分为症状性与非症状性,是颅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DBS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94%~6.92%。当靶点不同时,其发生率也稍有不同。往往在术后24小时内发病,以癫痫发作、意识障碍或头痛为首发或主要表现,CT检查可见血肿(图4-3),周围可有水肿,电极位于出血中央或远离血肿,可表现为脑实质内出血、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如出血量不大可保守治疗,少数需开颅手术并尽力保留电极。经及时正确的治疗,患者大多恢复尚可,少数遗留后遗症。
图4-3 DBS术后颅内出血并发症
颅内出血一般可分为早发出血和迟发出血。早发出血的原因大致如下:①术中或围术期血压不稳定;②穿刺套管针或电极导致血管损伤;③颅骨钻孔或硬膜切开时损伤脑表面血管;④骨孔内止血不彻底;⑤皮下出血沿固定装置缝隙渗入脑表面。迟发出血的原因有:①术后烦躁、激动或劳累;②护理不到位导致患者摔伤;③静脉梗死后继发出血。
对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在医疗干预下可有效减少。对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术前血压应基本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手术当日清晨继续口服长效降压药物或手术时使用静脉降压药物,术后适当延长麻醉镇静时间,尽早口服降压药物;术前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且避免过敏反应,防止术中咳嗽、喷嚏等影响手术操作,导致颅压、血压增高,增加出血风险;穿刺脑组织前给予止血药物,如静脉注射血凝酶2u;硬膜、脑表面的彻底止血;穿刺部位选择在脑回表面而不是脑沟,避开脑表面血管并避免电凝损伤,轻柔的手术操作,缓慢进退套管针;尽量减少术中调整电极位置的次数,减少微电极记录的针道和次数。
出血后处理:
维持最基本生命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神经外科治疗措施需立刻介入,在DBS术中如发现穿刺道有出血或患者出现明显局灶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手术应该立即停止,行头颅CT检查,根据出血程度,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手术,当出血量大,必要时可行去骨瓣减压术。
(二)脑静脉血栓形成/梗死
主要由DBS术中损伤静脉或切断静脉所致,典型表现有头痛、癫痫、精神障碍以及局灶性定位体征,临床表现主要与受损静脉引流的范围有关。头颅CT和MRI检查是比较有意义的辅助检查方式。大宗数据报道,静脉栓塞性梗死占所有患者的0.4%。术前头颅增强MRI扫描来帮助建立详细的外科手术计划是很有用的预防办法。术前影像学来评估静脉引流血管走行,可以避免误伤重要静脉,尤其是在患有高凝状态疾病的患者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大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通过有计划的抗凝治疗来防止血栓移位。多数患者抗凝治疗期间需要将INR控制到2.0~3.5至少保持3个月,如果患者有血液高凝状态的基础疾病,那么抗凝时间要更长。反复多次间断性腰椎穿刺或者腰大池腹腔分流可以很好地缓解颅内高压引起的头痛,但极少采用。极少数出现脑疝且昏迷的患者,需急诊手术去骨瓣减压。合并癫痫的患者,需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
(三)术后癫痫
DBS术后发生癫痫的概率约为0.4%~3.1%。术后引起癫痫的原因多种多样,真正分清DBS植入设备相关性的癫痫发作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但术后合并颅内出血的患者发生癫痫的风险明显增高。术后发生癫痫的患者需服用抗癫痫药物3~6个月,长远来看再发癫痫的概率极低。不推荐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因为这会带来药物不良反应,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常见。
(四)术后意识障碍
DBS术后意识障碍是比较多见的,尤其是以STN为靶点的DBS植入术后。据报道术后意识障碍出现的概率大约波动于1%~36%,有许多因素都与术后意识障碍有关,比如术中额叶的损伤、手术时间过长、术前存在认知障碍等,但术后意识障碍大多是短暂的,且是自限的。如果意识障碍的时间较长,且无好转迹象,需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查体和神经影像学检查,另外仔细回顾术前的体征、生化检查指标以及神经影像学资料,或许可以找到意识障碍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
(五)DBS电极植入位置不佳
DBS电极植入位置不佳是导致DBS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可以由以下因素引起,如因设备条件受限制定位不准,术中手或框架的移动,误读了MER数据,以及脑组织的移位等,这个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1.2%~12%。DBS电极植入位置不佳可以使用如下策略使其发生率明显减少:①提升外科手术设备性能;②术前再次核实定位,术中评估再次定位,术后还要通过CT及MRI来对比定位是否准确;③固定电极时,切勿过度牵拉。如果发现电极植入位置不佳后,术后1个月应尽可能地调试各组刺激位点与参数,并记录数据,行MRI扫描评估每个触点的位置,结合收集到的所有数据,选择最合适的、疗效最佳的刺激模式以达到疗效最大化。如果最佳程控效果持续时间过短,或刺激带来的效果远远低于预期值,则应考虑重新植入电极。
(六)其他少见并发症
其他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比如无菌性积液,多见于胸部DBS刺激器皮下部分,一般多由于缝合不严密,留有无效腔发生,可以予以穿刺抽吸,大多数能自愈。其他如肺栓塞、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植入设备相关并发症
电极移位的发生率约为1.39%~7.58%。如电极经过脑室其移位的风险会增加,因此对术前MRI显示脑萎缩致脑室扩大者可适当增加旁开距离,使穿刺路径避开侧脑室,或设计电极路径避开脑室防止术后出现电极移位;为减少手术当中固定电极时的电极移位,可采用带锁定装置的电极,而对骨孔较大或者骨面曲度较大致电极固定装置基环部分不稳定的情况,可将基环用生物蛋白胶粘贴固定在颅骨上;准确植入电极后,拔除电极内芯时,注意观察电极有无纵向移位;固定电极后,可行二次术中测试;另外在植入电极后,需在手术操作中避免用力牵拉电极尾端。
硬件外漏/皮肤破溃的发生率约为0.3%~2.5%。术前仔细评估患者营养状态,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症状表现,制定患者脉冲发生器植入部位及延伸导线走行等手术方案,教育患者及其家属术后加强营养,避免植入部位长期受压。额部采用小马蹄形(C形)切口或冠状切口,较竖直切口可能减少术后电极外露的发生率,头部的DBS电极与延伸导线应埋置在帽状腱膜下,DBS电极与延伸导线连接头植于颅骨表面,严密缝合肌肉和筋膜,防止头皮破溃,装置外露(图4-4)。在颈部建立皮下隧道时,应防止穿刺隧道过浅致术后延伸导线与表皮粘连而致疼痛或皮肤破溃、导线外露。对于营养状况差、皮肤较薄、局部血液循环差的患者可将神经刺激器植于胸肌筋膜下,或植于腋下、腰部,丝线将神经刺激器固定牢靠。
图4-4 胸部脉冲发生器处皮肤破溃
伤口感染,发生率约为1.18%~10%。常见感染类型多为刺激器植入区域的感染,而不是颅内电极处的感染。通过相应的干预措施,可降低相应的感染率。围术期控制好患者血糖,术前治愈患者呼吸道感染,切皮前半小时给予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2g静滴,强化无菌观念,重视无菌操作,精确定位,确保疗效,减少手术时间,简化术中测试。尽量缩短外挂测试时间,定期换药,检查伤口。术后注意患者体温、血象、有无脑膜刺激征等。
一般来讲,一旦发生感染,植入设备需要立即移除,并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设备相关性感染是无效的,尤其是颅内电极引起的感染时,必须尽快移除,否则会引起严重的颅内感染,如硬膜下积脓、脑脓肿等。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感染发生的概率,术中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提升手术设备性能,减少手术时间,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措施。如果已经发生感染,感染位于表浅部位或手术切口可以先使用组织内分布浓度较高的抗生素治疗,如果不能控制感染的发展,应移除一切植入设备,并行病原学培养,指导抗菌治疗;如为深部感染则立即移除所有植入设备,包括电极,并行病原学检查,抗菌治疗6~8周,在感染完全控制住后才可考虑重新植入设备。
其他与植入设备相关性并发症还有电极或导线断裂、神经刺激器故障、神经刺激器移位、植入区疼痛与不适等。
三、神经刺激相关并发症
神经刺激相关并发症,多由电流波及的大脑区域过大或电极位置不佳所导致。DBS术后程控师必须要知道,当DBS电极靶点位置准确无误时的情况下,低到中等强度的刺激出现刺激相关性并发症的可能性较低,而选择中到高强度刺激的时候,刺激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和种类均会增加。不同刺激靶点的刺激相关并发症也有一定的区别。刺激相关的并发症有:构音障碍、发音无力、吞咽困难、感觉异常、眼睛偏斜、注视偏斜、恶心、眩晕、出汗、脸红、失平衡、运动失调等。当DBS植入电极位置不佳时,在低强度的电刺激下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大于临床获益。神经刺激相关性并发症常常是可逆的,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刺激参数来避免其发生。反复多次的测试DBS电极上的每一个刺激靶点,刺激幅度由小到大,刺激相关并发症最严重时的幅度阈值可以通过这个办法测算出,如果超出预计值,则应该立即行影像学检查,来评估电极位置,选择合适的刺激靶点。
四、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对于DBS术后患者的管理及评估,应建立一支多学科合作的团队。该团队应包括运动障碍康复训练师、神经外科医师、神经内科医师、专业的DBS程控工程师、心理咨询师、神经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如果DBS术后患者出现问题,或疗效小于预期,应由以上多学科团队对其进行详细的评估,这可能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时间。第一步应先进行影像学评估,常规行MRI或者薄层CT扫描,评估颅内情况及电极位置是否准确,接下来可以根据影像学资料选择合适的程控调整,之后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疗效。患者DBS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有:病情自身的发展,手术适应证不佳,缺乏跨学科团队的术后管理,患者的期望值过高,术前未明确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适合的程控及药物治疗,不合适的刺激参数,电池耗尽,神经心理异常等。
(一)紧急随访指征
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返回医院进行随访评估:
1.头部受伤或跌倒以致影响DBS系统。
2.持续的灼热感、刺痛感或植入系统附近产生摇晃及震动感,特别是改变姿势时。
3.持续性的强烈的情绪波动。
4.明显感到头晕、眼花。
5.脸部、手臂或脚突然出现麻木,特别是身体单侧的症状。
6.突然感到语言或理解障碍。
7.单眼或双眼突然产生视觉障碍。
8.突然产生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
9.性格改变,例如异常兴奋,行为,语言异常。
(二)运动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屈伸的运动,避免过度牵拉植入系统的部件。突然、过度或反复低头,颈部扭转,跳跃或舒展都可导致部件破损或移位。部件破损或移位会导致刺激中断、不连续、破损部位刺激感、必须通过手术更换电极或调整位置。
2.避免反复触摸植入部件。避免反复触摸、揉搓刺激系统部件(刺激器、电极、导线或骨孔),这样会导致部件损坏或皮肤磨损。
3.患者活动/环境防护。在活动时应注意避免靠近产生强电磁场的设备,靠近强电磁干扰源会使刺激器打开或关闭。因为电池消耗或其他原因,刺激系统也会意外关闭。在症状突然加重的情况下,应联系医生检查。
4.手术后的前几个星期应该避免剧烈的活动,如高于头部的手臂运动,突然、剧烈的伸展或重复扭转颈部。
(三)术后安全使用DBS设备
1.诊断性超声 如果直接用于植入部位,会损坏IPG。
2.高输出超声 碎石术会损坏IPG。
3.放射治疗 钴60直接用于IPG上,会损坏IPG。
4.防盗装置 可能引起IPG开或关,即使IPG处于关的状态,一些病人也可能感到短暂的刺激增强,病人应小心地通过防盗装置。
5.心脏起搏器 可能会影响按需型心脏起搏器。
6.MRI 可能引起IPG或电极移位,可能在电极中诱发电压变化,产生不舒适的刺激;检查时刺激电压调零,并关闭IPG,MRI场强不超过1.5T。
7.透热疗法 如果直接用于IPG上,会损坏IPG。
8.术中电凝 会抑制IPG输出或重新调控IPG,不要在IPG或电极附近使用,必要时应使用双极电凝器。
9.强磁场 如立体声扬声器,会引起IPG开或关。
10.工作环境中,电焊设备,感应炉,通信设备(微波中转站、线性功率放大器、高功率中转站),高压电线,如果距离过近,会产生电磁干扰,影响IPG的运行。
(李 楠 郑朝辉 赵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