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立体定向技术和功能神经外科发展史
一、引言
最近,我国考古学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南30公里的大汶口土著人居住区挖掘中,发现出土头颅骨中有环钻术的痕迹,推测在5000年以上。另一个著名传说,在公元前280—前222年,在中国三国时期,一位华佗医师拟为曹操脑内病变引起的头痛做手术。中国古书籍《黄帝内经》《千金要方》等记载了中医药治疗精神病、癫痫,取得了可靠的效果。但是,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真正起步很迟,在1949年以前,我国所有医院内无神经外科,也无专职医师,遇到这类疾病很难应用手术方法治疗。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北京的关松涛和沈阳的杨查理成为我国实施神经外科手术的最早医生。在20世纪40年代,西安的臧同和和北京的冯传宜在上述两位先驱者以后,也作了一些神经外科的工作。
20世纪40年代,我国神经外科一位尊敬的先驱者赵以成教授,留学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在Penfield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神经外科工作;1952年4月,在天津总医院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神经外科(脑系科)。1953年,培训我国各地神经外科医生共23位,他们是戈治理、侯金镐、蒋先惠、曹美鸿、易声禹、翟允昌、李秉权、尹昭炎、韩哲生、郭增璠、丘褆光、曾广义、李明权、赵仰勝、李通、吴乐白、左铁锵、张政威、孙文海、刘敏、榻湘荣、熊德佐、王忠诚。1954年,前苏联基辅神经外科研究所的主任阿鲁丘诺夫来到中国与赵以成教授合作,在北京举办了一个短期培训班,培训中国又一批神经外科医生,在他的帮助下我国蒋大介、白广明、杨德泰、柴万兴、臧人和、陈炳桓、俞少华、詹名抒、蔡振通、王宝华、赵雅度等接受了培训。同时期,沈克非、史玉泉教授在上海,段国升教授在沈阳也实施了神经外科手术。1956年,涂通今教授留苏学成回国,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组建神经外科。总的来说,这些外科先辈们奠定了我国神经外科的基础。
二、我国早期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
1949—1973年间,我国只有几所医院、个别医师零星开展一些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工作。王忠诚教授于1957年利用苍白球切开器徒手穿刺,开展外科手术治疗帕金森综合征,题目为“治疗帕金森综合征新方法”;接着出现了王茂山教授的“帕金森综合征的外科治疗”,蒋大介教授的“脑部定向手术研究:一种定向器的设计及其应用”“锥体外系疾病的定向手术治疗”,许建平教授的“立体导向在神经外科上的应用”(图1-8、图1-9)。有关功能性疾病——癫痫的外科治疗有段国升教授的“外伤性癫痫”,史玉泉教授的“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婴儿性偏瘫症”及赵雅度教授的“癫痫的外科治疗”,此类论文相继发表在我国医学期刊上,引起国内同仁的高度重视。1965—1983年期间,由于受到种种条件因素限制,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处于停顿状态。
图1-8 王忠诚教授
图1-9 许建平教授
三、我国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目前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先进的神经外科设备和技术引进我国,中国与北美、欧洲、日本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很多医师到这些国家学习和培训。因此,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在近30年进展迅速,为神经外科病人提供有效的诊治新方法。
1.功能神经外科疾病
对于帕金森病选择性毁损法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王忠诚、王茂山、蒋大介等学者使用简单的立体定向设备,注入普鲁卡因、酚甘油丸、乙醇或机械性毁损等方法治疗。几十年过去了,仪器设备、导向方法较以前更加准确,疗效更好。其中许建平、汪业汉、吴声伶等医师在1986年、1995年先后报道了千余例以上帕金森病毁损的治疗方法和效果,他们使用XZⅢ-Ⅴ型定向仪、Todd-wells定向仪、Leksell-D和G型定向仪、Fy80-Ⅲ型、Fy85-Ⅱ型、仿Leksell-G定向仪,不同类型温控射频热凝仪,在X线、CT引导下进行手术,取得了显著效果。
1984年,汪业汉医师还用“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2001年,李勇杰医师报道,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毁损法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1135例;2002年,高国栋医师报道同样方法治疗帕金森病1478例,它包括1178例单侧苍白球毁损术,127例双侧苍白球毁损术,107例苍白球毁损术加Vim核毁损术,65例Vim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还阐述了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这类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上。
对于癫痫的外科治疗,我国20世纪中期只有个别医院能够开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我国很多医院均能开展癫痫手术各种术式的治疗,如颞叶前部切除术、胼胝体切开术、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立体定向毁损术及小脑慢性电刺激术等。如谭启富、刘宗惠、陈炳桓、蒋万书、李龄、栾国明等学者,他们均作了大宗病例报告。朱丹教授应用脑磁图定位行顽固性癫痫切除术;徐如祥、马德选等学者采用偶极子定位在癫痫外科手术中应用。2006年,谭启富、吴承远、李龄教授编写的巨著《癫痫外科学》问世,总结了我国癫痫外科经历过程,使我国癫痫外科治疗走上一个新阶段。2013年,ROSA机器人引入我国并应用于临床,它是对脑内癫痫病灶检测(SEEG)的新方法。我国三博脑科医院、三九脑科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又利用ROSA机器人优点进行立体定向脑深部电极埋藏(SEEG),在癫痫病灶定位上取得显著优势。
精神障碍外科手术方面我国起步更晚,20世纪70年代末,许建平医师试用立体定向毁损法治疗数例精神分裂症和精神运动性癫痫。1985年以后,我国陕西省宝鸡、江苏省南京、山东省东营、黑龙江省北安等城市相继开展此项工作。在这方面做得出色的医务工作者有李栓德、常义、孙思文、裴柏枫、王连仲等。在21世纪初,由于开展精神外科的一些医疗单位在选择手术病例适应证上不够严谨,容易产生偏差。2008年,我国重新制定精神外科诊治指南,严格按照“诊治指南”从事精神外科工作,为患者解除病痛。同样,药物成瘾戒断手术治疗也存在选择手术病例适应证上不够严谨的情况,2004—2005年,经王忠诚、韩济生等院士牵头,多方面讨论和论证,获得我国“十一五”支撑计划的支持进行研究。经实地考察和研究,只有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下,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药物成瘾戒断手术治疗,对患者是很有利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随着科技进步,我国引进的Leksell-伽玛刀以及国产旋转式伽玛刀的问世,很多医院又开展了伽玛刀治疗精神障碍性疾病、三叉神经痛。同时,我国一些医院还开展其他功能性疾病治疗,均取得可喜成绩。
2.脑深部电刺激发展过程及我国目前现状
脑深部电刺激(DBS)是近30年来兴起的、用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神经调控技术(neuro-modulation)。通过立体定向精确定位,将刺激电极植入到脑内特定的核(团),运用体外“程控”方法,给予核(团)的一定刺激(电流、脉宽、频率),从而改变核(团)兴奋性,患者相应地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1987年,法国Benabid等学者首次应用DBS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开始应用CT导向法,以后用MRI导向,目前又用ROSA神经外科机器人协助电极颅内植入,达到安全、快捷、定位准确。1997年,美国FDA批准DBS应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相隔5年,批准用于治疗帕金森病;2003年,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2009年,批准用于治疗强迫症等精神障碍性疾病。
我国在1994年和1996年,安徽省立医院先后派傅先明、凌至培两位主任赴法国进修学习功能神经外科,深入了解“DBS”植入技术。1998年8月凌至培、汪业汉在安徽省立医院开展了我国第一例DBS植入治疗帕金森病手术。2005年5月在福州召开第一次全国DBS学术研讨会;2010年10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下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栾国明教授任该学会主任委员。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5月前我国就有500例患者接受DBS治疗;2007年约1100例;2011年9月达3200例;2014年底就有6500例帕金森病患者及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药物成瘾、强迫性精神障碍性疾病等患者接受了DBS治疗。目前,我国已有百余所医院可开展此项技术。当前,北京的凌至培、张建国、李勇杰;上海的孙伯民、周晓平、胡小吾;合肥的汪业汉、牛朝诗;广州的张世忠以及西安的高国栋、王学廉等教授,都在进行DBS植入治疗。还有很多医疗单位开展迷走神经刺激(VNS)治疗顽固性癫痫。
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DBS植入材料正一步一步走来。2004年,清华大学开始研发DBS装置;2006年,进行动物实验;2009年,进行临床验证,王忠诚院士亲临现场指导,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为患者成功施行手术。2012年,双通道可充电DBS系统临床验证;2013年,国产DBS系统通过CFDA批准单通道DBS临床应用;2014年,CPDA又批准了双通道可充电DBS系统应用于临床;确立了我国DBS系统在世界上的地位,标志着我国DBS系统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此外,清华大学与天坛医院成立了“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另外,我国景昱医疗有限公司也在进行DBS系统开发研究,已通过了CFDA批准,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我们期待我国上述科研机构在下列方面做岀更大贡献:①MRI相兼容神经刺激器研发;②远程控制技术;③闭环反馈式神经刺激的研究与发展:闭环反馈式神经刺激(responsive neurostimulation,RNS);④新的刺激模式的发展(变频、多极点同时刺激),使神经调控技术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3.CT/MRI导引下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
在CT和MRI没有出现之前,定向活检和大脑疾病的治疗已经开始实施,那时立体定向技术应用很局限,确诊率低。随着CT和MRI在我国的应用,由CT和MRI导引下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迅速普及,CT、MRI和立体定向技术的结合,促使了神经外科的发展。它包括两种技术,一种是诊断性手术,另外一种是治疗性手术。1987年,我国安徽省立医院、武汉同济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天津医学院总医院(现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数所医院先后开展CT或MRI立体定位导向术。1997年,田增民教授总结了他们的神经外科中心实施的1300例CT引导立体定向颅内疾病手术,手术中使用了仿Leksell-G立体定向仪,手术包括804例肿瘤组织中的间质内放射和化疗,196例血肿或脓肿排空术,155例脑组织活检,101例神经核(团)损毁术,11例肿瘤的射频热凝术,4例神经组织脑内移植术等。2012年田增民教授又编著《立体定向脑组织活检技术》一书岀版。
近来,很多学者通过CT和MRI导向手段,开展了神经外科其他疾病微侵袭治疗。如囊性颅咽管瘤病人术中实施了CT导引的立体定向32P腔隙内放射;用CT导引的立体定向32P间质放疗和MTX的化疗结合起来治疗深部脑胶质瘤;用铱-192间质近距离放疗治疗了脑胶质瘤。
在1992年,利用立体定向技术治疗癌性疼痛先后有几篇论文作了报道。他们利用立体定向毁损术和X刀治疗恶痛,病例数较少,疗效还不令人满意。刘宗惠医师在50例病人中用CT导引的立体定向术,行高血压血肿排空并得到了满意的结果。1995年以后,随着MRI的普及,在我国应用MRI导向立体定位技术越来越普遍,由于它对病灶显示清晰,定位准,很多学者利用MRI行脑胶质瘤等体积切除、脑膜瘤切除,开展MRI引导下功能性疾病靶点定位、定向活检。现在我国很多神经外科中心,在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实施了CT和MRI引导的立体定向手术,已作为常规治疗措施。从1987年以来,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海军总医院、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以及广州、山东、哈尔滨等地学者,在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发展中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4.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伽玛刀、X刀、射波刀)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在中国是一个新的课题。1993年,第一台Leksell-伽玛刀被引进到山东省万杰医院,接着上海华山医院、洛阳150医院也引进了伽玛刀,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由于计算机进一步发展,使伽玛刀更加自动化,自动更换头盔,自动完成各等中心照射点的调节和验证工作。到2004年6月底,我国共有Leksell-B和C型伽玛刀16台,目前有20余台,分布在全国各地。旋转式伽玛刀(OUR-XGD)于1996年被中国深圳奥沃国际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出来,放射源仅为30个60钴针。我国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对伽玛刀研究,又创造出体部伽玛刀、头/体联合使用伽玛刀,至2014年底共生产出约150台头、体伽玛刀供临床使用。我国应用伽玛刀为患者治疗做出贡献者有潘力、刘阿力、袁树斌、刘宗惠、潘绵顺、赵洪洋、郑立高、吴声伶、吴鸿勋等学者。利用Linac(X刀)、射波刀(Cyberknife)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系统是治疗颅内疾病的又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到目前为止,我国很多医院普遍使用直线加速器进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临床使用射波刀约10所医院。
5.脑立体定向内镜和脑立体定向技术辅助内镜
使立体定向穿刺的过程从盲目到可视性,在没有特殊的暴露情况下,加宽了手术的视野,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田增民、刘宗惠医师在1998年报道CT引导的立体定向内镜手术,对50例脑内疾病进行诊治,这些病灶均在脑深部组织或主要功能区,手术包括脑肿瘤的切除、异物的取出、大脑囊性或脓肿的吸除、脑猪囊尾蚴的取出、活检、颅内血肿的清除以及脉络丛的烧灼术。在内镜应用于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临床工作有卓成效者是张亚卓、邸虓、詹升全、李昭杰、兰青、洪涛等,他们不但用内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还用在垂体瘤、颅咽管瘤、脑猪囊尾蚴猪囊尾蚴病、动脉瘤夹闭、胆脂瘤等方面,扩大了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范围。同时先后岀版了《内镜神经外科学》《脑内窥镜技术》等专著。
6.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和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神经外科
无框架立体定向系统(Neuro-navigation)对于脑和脊髓手术,尤其是深部脑病灶切除有很大的帮助,它的准确定位对于保护正常脑组织不受严重损伤十分重要。神经外科导航系统正在改变着传统神经外科手术的模式,也在确保着微创神经外科的安全。
我国从1998年以来,只达石、李建国、赵立元、赵继宗、杜固宏、周良辅、傅先明等教授先后在各杂志上报道神经外科导航系统(neuro-navigation)在神经系统各种疾病中应用,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已成为神经外科手术重要辅助设备。机器人辅助的系统主要包括导航、电子、机械硬件平台,图像融合引导软件,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机器人的应用是一个新的阶段。它可以在微损伤、无定位框架的情况下定位,目前已在神经外科中应用。
此后,对位于脑深部或脑重要功能区的病变,应采用功能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利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配合高磁场的术中MRI,切除病灶,避免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及死亡,这是我们医师的主要职责。到目前为止,真正将功能神经外科导航系统逐步应用于临床,尚局限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很多国家的大型医疗中心。
7.神经细胞移植术
1985年,Backlund等在美国J Neurosurgery报道了Transplantation of adrenal medullar tissue to striatum in Parkinsonism,first clinical trials。立体定向技术被用于我国的神经细胞移植是在1985—1989年。当时,吴若秋、张瓦城、唐镇生、黄山等学者先后报道了肾上腺髓质细胞移植到纹状体治疗帕金森病。吴承远医师在英国神经外科杂志上报道胎儿黑质移植和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结合的方法,治疗5例帕金森病人,移植后两周起病人症状有了改善;另外,还将通过酪氨酸脱氢酶基因修饰的神经母细胞,注入帕金森病模型的两只猴子的尾状核内,手术后5~7天猴子的症状(肌张力、震颤、扭转)改善,6个月以后移植区域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到在猴子的脑微囊中有用酪氨酸脱氢酸修饰的细胞,认为在受体组织中转基因TH细胞可以存活,且有能力形成新的细胞,进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1987年,曹家康、丁育基、唐镇生等医师采用移植肾上腺和胎脑黑质组织植入到大脑内,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989年,王孟忱、朱炎昌等教授医师也做了类似的工作。张庆林教授采用立体定向法将胎脑尾状核头部神经元细胞移植到患者尾状核治疗治疗扭转痉挛;1991年,刘承基医师进行了第一例垂体移植实验。在脑组织移植的研究工作中还有辽宁、河南、黑龙江和甘肃等省的任本、赵彬、苏芳忠、裘明德、许海东、暴连喜、薛德麟、马以骝等学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神经干细胞移植用来治疗创伤性脑损伤,近年来由实验阶段向临床过渡。还有很多学者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定向分化等方面做出有意义的实验工作,他们是朱剑虹、刘相名、安沂华、惠国桢、杨树源、刘辉、李林松等教授。我们期待神经干细胞逐步被人们掌握,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治疗难治性功能神经外科疾病。
8.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其他方面
许建平、王忠诚、孟广远三位教授是中国最早采用经皮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神经外科医师。他们的治疗经验分别发表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74年)、《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1993年)、《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1991年)。有关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首先是左焕宗教授。目前,我国应用MVD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诊治技术已经成熟,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基本都具备开展此项工作能力。个别医院还开展MVD治疗原性发高血压、痉挛性斜颈、第八颅神经综合征等。当时,很多的三叉神经定位的立体定向仪被设计出来,通过简单的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的基础框架,能使经皮穿刺针简单而准确达到半月神经节内。
蒋大介在1964年介绍一种立体定向仪,他在1962年前就使用这套定向仪来治疗锥体外系疾病,包括帕金森病、扭转痉挛、舞蹈病等,以后是改进的PJ-4型定向仪。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多种类型立体定向仪在我国被研制出来,1964—1997年由安徽省立医院设计的XZ-Ⅰ至XZ-Ⅴ型定向仪;1985年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研制的FY85-Ⅱ型定向仪;1985年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研制的DZY-A型立体定向仪;还有仿制生产的SXFY-Ⅰ型定向义;ASA-601、602型定向仪;HB-1型定向仪;CJF-N定向仪;武汉陈信康教授设计的激光引导的立体定向仪。这些定向仪均在其他定向仪基础上作了一定修改,成为适合我国使用的新型定向仪,为推动我国立体定向开展做出了贡献。
四、学术活动、杂志、书籍和培训
我国的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是中华神经外科学会的一个专业学组,成立于1997年7月,汪业汉医师被选为本学会的主任委员。谭启富、刘宗惠、胡威夷、常义、张剑宁为副主任委员。第一届我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会议于1987年6月8—15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来自27个省市的15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学术交流了83篇文章(图1-10);第二届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会议于1990年5月16—2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310位代表参加会议,提交234篇文章;第三届会议于1993年5月9—13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第四届会议于1997年5月12—16日在北京市香山召开;第五届会议于2001年8月1—4日在哈尔滨市举行;2004年6月6—9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全国第六届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会议。2006年6月26—28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全国第七届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会议。2009年4月24—26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全国第八届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会议。2011年9月16—18日在北京市,召开全国第九届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会议。2014年9月19—21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全国第十届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会议。中国医师协会功能性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从2007年11月至2016年5月先后召开了七届全国功能神经外科学术会议。
图1-10 中国首届立体定向及功能性神经外科会议全体代表
1998年11月11—16日,在南京市召开我国首届精神外科研讨会,并成立全国精神外科协作组,许建平、翟书涛为组长,牛德福、常义等12位为副组长。1991年10月16—19日在山东曲阜市召开全国第二届精神外科研讨会和全国第一届癫痫外科研讨会。第一届脑组织和神经细胞移植全国会议于1990年1月在昆明市举行。华东地区首届脑移植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5月5—8日在青岛市举行;1990年全国癫痫外科协作会成立,谭启富医师被选为协会理事长,杨炯达、吴若秋、常义、吴承远、吴致勋、刘宗惠、李龄等被选为该协会的副理事长,许建平是本协会的名誉理事长。第一届中、日、法立体定向神经外科会议由汪业汉教授组织,于1995年6月25—28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Keravel Y、Nguyen JP、Rougier A、Lemaire JJ、Peragut JC、氏原一、曾我部、王忠诚、刘宗惠、易声禹、谭启富、吴承远等教授应邀请参加了本会。1998年9月6—8日又在合肥召开第二次中、日、法立体定向神经学术研讨会。自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围绕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内容举办很多形式研讨会。人员均在50~200位。如帕金森病和癫痫外科研讨会、癫痫外科国际研讨会、神经调控、疼痛专题研讨会或论坛等多种形式,促进我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飞跃发展。
1986年中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开始编辑岀版、发行,它是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医学核心期刊)、季刊,至2016年已出版29卷。2004年改为双月刊,汪业汉教授是该刊的主编,该杂志介绍有关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等前沿领域知识。1992年,《癫痫外科动向》开始编辑岀版、发行,谭启富是主编,吴承远等是副主编,这个杂志在中国不定期出版。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相关的一些论文也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和其他的杂志上发表。
在过去的30多年中,大量优秀的有关立体定向神经外科书籍先后在我国出版。1983年姚家庆和戴衡茹所著的《脑内一些灰质结构的立体定位解剖学》;1987年陈玉敏、彭长平著《人脑内主要核团立体定向图谱》;1988年陈炳桓主编的《功能性及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学》;1993年易声禹和吴承远所著的《脑组织移植》;1993年吴承远所著的《脑内移植》;1994年陈炳桓主编的《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1995年谭启富所著的《癫痫外科学》,2006年又再版;1997年田增民所著的《现代立体定向神经外科》;1998年邢诒刚、陶恩祥所著的《帕金森氏病》。2000—2004年间又有一批优秀书籍出版,例如傅先明、牛朝诗主编的《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江澄川、汪业汉、张可成主编的《现代功能性神经外科学》,体现了我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进入世界行列。近几年,具有阅读和参考价值的书籍很多。例如,林志国、付宜利、刘鹏飞主编的《中国人脑立体定向MRI应用解剖图谱》;栾国民、王保国主译的《神经调控手术学(上、下)》;刘宗惠主编的《伽玛刀治疗学》;章翔、王守森主编的《计算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学》;许百男主编《精准神经外科:术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经导航》;李世亭、于炎冰主编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孙伯民、De Salles主编的《精神疾病神经外科治疗学》(Neurosurgical Treatments for Psychiatric Disorders,英文版)等等,不一一列举。
关于我国立体定向技术培训,从1983年起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着手进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医生培训工作,至2016年先后举办了29期立体定向技术推广培训班,全国大约有千名神经外科医师生参加,现分布全国各地开展此项工作。1986年4月,在天津由瑞典“卡尔林斯卡”医院举办了Leksell立体定向系统研讨班;1984年,在安徽举办了“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神经外科讲习班”。同期,我国的神经外科医生也分别在美国、瑞典、法国接受培训。如今,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广州、西安等城市的立体定向医学中心,每年都在接受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技术的培训和访问学者。另外,刘宗惠、田增民、孙伯民教授先后为亚洲立体定向、功能性、计算机辅助组委会成员。目前孙伯民教授又是世界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会组委会成员。
五、我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的未来
我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近年来确实取得了瞩目的进步与成绩,学术水平得到世界同行们的认可。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老一辈神经外科医师的奋斗是分不开的,他们具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学风。而我国年青的神经外科医师普遍有研究生学历,许多人在国外工作或学习过,有扎实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外语水平又高,充分体现了我国年青神经外科医师思想活跃、知识面广、求新上进、勇于进取的精神,促进了我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
另外,为了使我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达到世界水平,专业人员要进行培养,专科的建立和专科业务的指导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新技术、新方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应用,要学会它,正确使用它,需要自觉接受新知识。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在工作中要尽快建立规范,因为规范是保证病人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措施,通过规范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诊疗技术,形成正规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体系。
让我们继承和发挥老一辈的敬业精神,优良的医德医风,鼓励和支持年青神经外科医师拼搏和创新,通力合作,团结奋斗,为我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汪业汉 吴承远 凌至培 刘玉光 孟凡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