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中医病名诊断思维方法
一、病名形成分析
受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思维方式与生产力的影响,古代人们认识疾病的水平有限,疾病认识的范围也是局限的,尚不可能从深层把握疾病的本质,但对疾病的认识却带有明显的实用与经验倾向。正因为中医对疾病认识方法的特殊性,与此相应,在中医对疾病的命名方式上,有自身的风格与特点,直观思维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命名带有明显的直观特点,表现在中医病名中,大部分是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命名的,这与西医学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医对疾病的命名,因病而异。不同疾病,在诊疗的历史长河里,经历代不同医家的临床实践,留下了不同的记载。这些记载中关于疾病名称的一类,往往被传承下来了。于是,如今考查中医病名,往往觉得中医疾病命名角度很是不同,纷杂而无章法,内涵也不尽一致,但被公认而至今最终成为中医病名的,一定是有其历史沿革与典故的。如“哮病”的命名,《黄帝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多篇中有关于哮病症状、病因病机的记载。《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其中喘鸣,即包括哮病症状在内。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其中谈到了哮病发作时的临床特征,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此后,还有医家以“呷嗽”“哮吼”等形象性命名。直到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在《丹溪心法》一书中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而简名“哮证”“哮病”。
中医对疾病的命名,其思维角度范围包括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要症状、体征等,如以病因命名的有:伤风、中暑、中风、虫证等;以病机命名的有:郁证、肺痿、痹证、厥证等;以病理产物命名的有:痰饮等;以病位命名的有:胸痹、肝着、肺胀、肾着等;以主要症状命名的有:咳嗽、喘证、吐酸、胃痛、呕吐、泄泻、眩晕、腰痛等;以主要体征命名的有:肥胖、痉证、黄疸、颤证、积聚、水肿、鼓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