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康复学评定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神经康复学的康复评定内容和流程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影像技术和医院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各种检验数据、X线、超声波、CT和磁共振成像、组织标本等从不同的角度为疾病的诊疗提供了信息支撑和辅助决策,康复医师需要从大量的、极为复杂的数据中获取信息从而对神经疾患做出诊断,并实施适宜的治疗。对神经疾患的康复评定就是通过上述信息的获得,进一步明确诊断、控制危险因素及处理康复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
一、明确诊断
这里的明确诊断是指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明确导致该神经疾患发生的原发疾病及其所引起的并发症,以及该患者同时所患的合并症。明确上述诊断,对于采取何种康复治疗、如何安排治疗量及保障医疗安全都十分重要。在神经康复科,尽管多数患者是经过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或老年医学科处理后转诊过来的,大多数患者原发疾病、合并症诊断明确,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查,特别是借助于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尤其是并发症的诊断。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摄片
通过头颅平片可以了解是否合并有颅骨外伤及其发生的程度;通过脊柱平片,可观察椎体是否发育异常,骨质有无破坏、骨折、脱位、变形和骨质增生等。
2.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可以观察脑血管的走行、有无移位、闭塞和有无血管异常等。
3.CT
常规头颅CT平扫主要用于颅内血肿、脑外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肿瘤、脑积水、脑萎缩、脑炎症性疾病及脑寄生虫病、脑发育畸形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MRI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脱髓鞘疾病、脑肿瘤、颅脑先天发育畸形、颅脑外伤、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感染及脑变性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脊髓疾病的诊断也有明显的优势,如对脊髓肿瘤、脊髓炎、脊髓空洞症、椎间盘突出症、脊椎转移瘤和脓肿等。
(二)神经电生理检查
1.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
脑电图主要用于癫痫的诊断、分类和病灶的定位;脑电地形图是定量脑电图的分析技术之一,主要用于脑血管病早期功能异常的显示、疗效和预后评定等。
2.脑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可用于吉兰-巴雷综合征、颈椎病、后侧索硬化综合征、多发性硬化及脑血管病等感觉通路受累的诊断和客观评定;视觉诱发电位可辅助诊断视通路病变,特别是对多发性硬化患者提供早期视神经损害的客观依据;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因为不受患者是否合作的影响,可以客观评定听力;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主要用于运动通路病变的诊断;事件相关电位可用于各种大脑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
3.脑磁图
脑磁图是对脑组织自发的神经磁场的记录,主要用于脑功能区定位和癫痫放电的病灶定位。
4.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
肌电图除可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源性与肌源性损害外,还可用于发现亚临床病灶;神经传导速度是用于评定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
(三)头颈部超声检查
1.经颅多普勒超声
通过探头的位置、超声束的角度、血流方向及压颈试验等,可以识别各个相关的血管,如辅助诊断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脑血管痉挛,脑动脉血流中微栓子的检测等。
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可客观检测和评定颈部血管的结构、功能状况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可发现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颈内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颈动脉瘤、大动脉炎和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
(四)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1.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SPECT)主要是了解脑血流和脑代谢,对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的阳性率高达80%左右,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痴呆分型及脑生理功能的研究也有重要的价值。
2.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PET)可客观地描绘出人体生理和病理代谢活动,对于脑肿瘤的分级、预后判断、肿瘤组织与放射性坏死组织的鉴别,癫痫病灶的定位,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各种痴呆的鉴别,以及对于可逆性脑缺血和不可逆组织损伤的鉴别均有重要的意义。
3.脊髓腔和脑池显像
脊髓腔和脑池显像也称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显像,主要用于显示交通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CSF漏、脑穿通畸形、蛛网膜囊肿及脊髓压迫症所致的椎管阻塞等,还可以用于脑脊液分流术后的随诊及疗效评定等。
4.脑血流量测定
脑血流量测定通常是指局部脑血流量测定(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可用于了解脑血管病、癫痫、痴呆等患者脑血流及功能变化的情况。
(五)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可以采集脑脊液,进行常规检查,如测量压力、观察液体的颜色改变、计算细胞数,也可以进行生化检查,如测量蛋白质、糖和氯化物的含量,还可以通过细胞学检查、蛋白质电泳及病原学检查等辅助诊断。
(六)脑、神经和肌肉活组织检查
1.脑活组织检查
脑活组织检查(biopsy of brain tissue)是通过脑的局部组织病理检查,达到帮助诊断的目的,主要用于疑诊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遗传代谢性脑病,如脂质沉积病、脑白质营养不良等,以及经过CT或MRI检查证实的占位性病变,但性质不能肯定者等。
2.神经活组织检查
神经活组织检查有助于周围神经疾病的病因诊断和病变程度的判断,最常用的取材部位是腓肠神经,临床意义在于发现一些特异性改变,如帮助诊断血管炎,还可帮助鉴别以髓鞘脱失为主的周围神经疾病和以轴索损害为主的周围神经疾病等。
3.肌肉活组织检查
肌肉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明确肌肉病变的病因和程度,并可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萎缩,主要用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包涵体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病、脊髓性肌萎缩、代谢性肌病、癌性肌病等。
4.皮肤神经活组织检查
皮肤神经活组织检查取材方便,创伤小,能够多点取材,可以观察到小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主要用于小纤维周围神经病变的评定和辅助诊断。
二、控制危险因素
在对神经疾患对象实施康复时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十分重要,它是防止疾病复发、加重的重要内容。
(一)感染
神经疾患康复的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是很大的。一旦发生感染,不仅加重病情、延缓康复的进程,而且会干扰康复治疗计划。由于康复对象的特殊性,神经康复科患者常常住院时间长、发生感染的机会多、对抗生素敏感性差,常见的有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压疮。
由于神经康复科老年患者多、营养状况不良,发生感染后,常常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病情发展快,若判断不准确,处理不及时,预后凶险。
1.肺部感染
一般情况下通过咳嗽、咳痰、两肺可听到散在干、湿啰音等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比例增高,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痰培养见致病菌等即可诊断,但此时常常已经发病有一段时间。C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极灵敏的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检查有助于早期感染的诊断。
2.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脑卒中、脊髓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通过尿常规检查、尿白细胞、尿细菌学检查、膀胱容量和残余尿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等可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3.压疮
压疮也是常见的感染。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皮肤压疮在康复治疗、康复护理中是一个普通性的问题。它多发生于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组织保护又经常受压的骨隆突处。压疮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4期。
(1)淤血红润期:
为压疮初期。受压部位出现暂时性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小动脉反应性扩张,局部表现为红、肿、热、麻木或触痛。此期皮肤的完整性未破坏,为可逆性的改变,如及时去除致病因素,可阻止压疮的发展(图1-1)。
图1-1 淤血红润期
(2)炎性浸润期:
若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则静脉回流受阻,局部静脉淤血,使受压皮肤表面呈紫红色,皮下产生硬结,皮肤因水肿而变薄,表面可出现水疱,擦破即可显露出潮湿红润的疮面伴有疼痛感(图1-2)。
图1-2 炎性浸润期
(3)浅度溃烂期:
表皮水疱逐渐扩大,破溃后可显露潮湿红润的创面,有黄色渗出液渗出,感染后表面有脓液覆盖,形成溃疡,患者疼痛加重(图1-3)。
图1-3 浅度溃烂期
(4)坏死溃疡期:
为压疮严重期。溃疡达到肌肉组织,累及骨骼。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伴有恶臭。此期若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可引起败血症,造成全身性感染(图1-4)。
图1-4 坏死溃疡期
(二)再卒中
对于脑卒中患者,通过卒中危险因素的评估和及时处理,可以达到降低卒中复发的危险性。除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和熬夜等,还需要控制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脏病及调控异常血脂和血糖等。
1.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当收缩压为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时称为1级高血压(轻度),当收缩压为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时称为2级高血压(中度),当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时称为3级高血压。高血压不仅是引起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也是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不适当的运动量可以导致血压升高,所以在制订适宜的康复治疗计划之前,需要通过血液生化,如钾、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尿酸分析,如蛋白质、糖和尿沉渣镜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胸部X线片、眼底、心脏血管CT等检查,了解靶器官的功能状况,正确选择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可以了解连续24h的血压情况,并可以观察血压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反应,从而为康复治疗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
很多降压药不仅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还有逆转心脏左室肥厚的功能。有研究证明,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减轻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但不适当的运动,如进行有氧运动时,运动高峰期收缩压大于200mmHg、舒张压大于110mmHg,则存在过度的血压反应,可能与心、脑血管发病危险升高相关。
高血压患者由于降压药物的使用和脑卒中后的长期卧床,血压控制过低容易导致脑梗死的发生,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指由平卧体位突然转变为坐位或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血压显著下降、患者出现头昏眼花甚至晕厥、一过性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此时血压常低于90/60mmHg。在康复治疗,特别是站立训练过程中,若站立1~3分钟,患者的收缩压下降大于20mmHg或舒张压下降大于10mmHg,则需要高度怀疑患者有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
2.心房颤动
慢性房颤患者有较高的栓塞发生率,因此需要接受长期抗凝治疗,如口服华法林,使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0~3.0,能安全而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对于不适宜使用华法林的患者可改用阿司匹林。对于长期使用抗凝治疗的个体,应严密监控药物可能出现的潜在出血危险。
临床上常通过检查D-二聚体来分析、判断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当D-二聚体的含量增高时,见于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检测项目。
3.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或75g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1mmol/L(200mg/dl)应考虑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大血管的广泛病变,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高,发病较早,病情进展快,容易引起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
在遵循糖尿病综合管理即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检测和药物治疗原则下,应尽可能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空腹3.9~7.0mmol/L、餐后10.0mmol/L。
4.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患者的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早发性和进展迅速的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和类脂的总称,血浆脂蛋白是由蛋白质和三酰甘油、胆固醇、磷脂等组成的球形大分子复合物,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当血脂中血浆总胆固醇<5.2mmol/L是理想水平、5.2~6.2mmol/L为临界水平、≥6.2mmol/L为过高,血浆三酰甘油<1.7mmol/L为理想水平、1.7~2.3mmol/L为临界水平、>2.3mmol/L为过高。脂蛋白测定(LDL≥4.14mmol/L和HDL<1.04mmol/L)比总胆固醇更有意义,LDL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相关,HDL水平升高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三)心脏疾病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由于运动量控制不良或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时间过长,甚至由于情绪的改变可诱发心脏疾病的发生,以心力衰竭、冠心病发作甚至心肌梗死为多见。
1.心力衰竭
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升高,加重肺淤血,导致劳累性呼吸困难,出现心力衰竭,因此,不适当的运动可以诱发心力衰竭,包括运动方式、运动量和运动时间的选择。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避免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是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必须时刻面对的问题。在康复治疗后,康复医师通过肺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心-肺吸氧运动试验,以及了解到患者疲乏、无力的症状和肺部、心脏的体征,可以判断是否有心力衰竭的发生。
近年来,血浆B型钠尿肽(type B natriuretic peptide,BNP)检测已成为临床诊断心衰最重要的生化指标之一。B型钠尿肽,又称脑钠素或脑钠肽,是钠尿肽(NP)家族中的一种。钠尿肽家族是一类通过一系列影响血管、肾和内分泌作用来帮助机体维持正常血压和细胞外流动液体量,具有调节血压和血容量等多方面作用的神经激素。目前,已知道的钠尿肽有4种:心房钠尿肽(又称A型钠尿肽,ANP)、B型钠尿肽(BNP)、C型钠尿肽(CNP)和D型钠尿肽(DNP)。4种钠尿肽都含有一个相同的由17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结构。除CNP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外,A型钠尿肽、B型钠尿肽主要由心脏合成释放。血浆BNP作为新的心脏标志物越来越受到重视,BNP是含有特异性环状结构的32肽,其生理作用主要有利钠利尿,血管舒张,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选择性舒张肾动脉,提高肾血流量,并抑制肾内髓集合系统对Na 的转运,从而表现出强大的利尿、利钠作用;当室壁张力升高,循环容量增加时会相应升高。
有文献报道认为,B型钠尿肽前体小于100基本排除心衰,大于400可明确诊断心衰。
2.心肌梗死
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循环有很大的储备力量,其血流量可随身体的生理情况而有显著的变化,在剧烈体力活动时,冠状动脉适当地扩张,血流量可以增加到休息时的6~7倍,缺氧时,冠状血管也扩张,能使血流量增加4~5倍。动脉粥样硬化时,可使冠状动脉狭窄或使部分分支闭塞,其扩张性也减弱,血流量也减少,且对心肌的供血量相对地比较固定。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如劳累、情绪激动等,使心肌张力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和心率增快等而使心肌氧耗量增加,此时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增加,或发生冠状动脉痉挛,使冠状动脉血供进一步减少,使心肌血液供求矛盾加深,引起心绞痛。若心肌缺血严重而持久,则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心电图是早期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静息时心电图、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及心电图负荷试验均可以发现、诊断心绞痛。使用24小时心电图连续监测,特别是康复治疗过程中的连续心电图监测是预防和早期发现心绞痛的有效方法。
对于怀疑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可以通过急诊检查血清心肌酶来实现早期发现和诊断。近年来,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具有组织特异性,仅存于心肌细胞中,被认为是理想的心肌损伤特异性的标志物,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是高度特异、高度灵敏的反映心肌细胞损伤坏死的标志物,对心肌微小损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血清cTnI已先后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估计梗死面积、判断溶栓效果及预测不稳定心绞痛预后。
(四)低血糖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副作用。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降糖药物的广泛使用,特别是长效降糖药物的使用,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高血糖过程中常发生低血糖反应。康复医学科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概率较其他学科糖尿病住院患者高,因为老年患者多,患糖尿病时间普遍较长,出现肾功能下降者较多,再加上运动处方不适宜或康复治疗安排的时间点不对等。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对降糖药物的代谢下降,可能发生低血糖;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当发生低血糖反应时,不易察觉;肾功能不全者易发生低血糖,肾功能异常时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易引起药物蓄积,可反复发生低血糖。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可通过动态血糖监测仪的检测,及时发现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动态血糖监测仪是近年来糖尿病监测领域的新突破,它是由葡萄糖感应器、血糖记录器、信息提取器和分析软件等部分组成。感应器由半透膜、葡萄糖氧化酶和微电极组成,埋入受检者腹部脐周皮下,通过与皮下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信号,记录器通过线缆每隔10秒接收1次电信号,每隔5分钟将获得的平均值转换成血糖值储存起来,每天可储存288个血糖值。受检者佩戴记录器72小时,期间每日至少用常规血糖仪测定4次指端血糖值并输入记录器进行校正,并输入影响血糖波动的事件,如进餐、运动、降糖药物使用及低血糖反应,经信息提取器将数据下载到计算机,用专门的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血糖图和统计值,即可获得糖尿病患者3天内血糖连续动态变化的完整数值,使医务人员能全面了解患者的血糖波动类型和趋势,并能及时发现低血糖事件发生。
(五)癫痫发作
外伤性癫痫是颅脑损伤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预防性用药对早期癫痫效果相当好。颅脑任何部位的损伤都可引起癫痫,但额后叶、顶叶和弥漫性脑皮质损伤所引起的癫痫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临床上以顶叶最多,其次为额叶、颞叶、弥漫性脑损伤等,癫痫在原发颅脑损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了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及神经生化改变,恶化了病情,增加伤亡风险。外伤性癫痫发病有以下特点:①未成年人比成年人外伤性癫痫发病率高;②颅脑损伤愈重,癫痫的发生率愈高;③开放性颅脑损伤比闭合性颅脑损伤更易发生外伤性癫痫;④脑挫裂伤、脑出血者比无脑挫裂伤、脑出血者易发生外伤性癫痫;⑤脑损伤位于脑功能区附近者比位于非脑功能区者发生外伤性癫痫的概率高得多;⑥手术清除脑内血肿有利于降低癫痫发生率。
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发癫痫发生率较高,危害较大。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治疗早期癫痫发作,并早期实施脑保护治疗,预防癫痫发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基础疾病的好转,癫痫发作亦会有所改善,也有利于有效地控制癫痫。采取抗癫痫治疗,绝大多数用单一常规剂量的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就能够得到理想的控制。
对于以癫痫为首发的脑卒中应迅速控制发作,否则会加重原发病。
(六)跌倒
本文此处所关注的是非晕厥性跌倒,即一个人突然倒在地上,但不是因为意识丧失、卒中、抽搐或外力导致。统计表明,跌倒造成的意外损伤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脑卒中患者行动不便,更容易发生跌倒意外。患者常跌倒在卫生间,也有发生在病房和治疗室。以夜间发生跌倒最多见。一旦患者在医院内发生跌倒,不仅会增加患者和家属的痛苦,还会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影响医疗机构的信誉度。
脑卒中后,身体机能退化、肢体柔韧性下降,关节活动不灵活,肌力减弱,平衡和协调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据报道,年龄大的脑卒中患者更容易跌倒。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身体机能下降,但往往患者不服老,自尊心强,觉得自己能行,不愿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发生跌倒。从功能障碍的情况分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视力、视野受损,感觉、认知功能障碍是跌倒的常见原因。
过去人们常认为跌倒是不可预防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但是近年来通过对跌倒的发生率、导致的后果及多种病因的研究发现,跌倒是可以预防的。当一个人的重心移到身体之外,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重新保持平衡的时候,就会发生跌倒。研究表明,年龄超过80岁者,日常生活不能独立和既往有跌倒史,是跌倒的高危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几乎不可逆转的;平衡、力量的缺陷和步态的不协调是导致跌倒最主要的可逆转的危险因素,它可以是由一些感觉系统、神经系统或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导致的,也可以是因为缺乏运动、老年性疾病和药物作用等导致的功能减退。此外,跌倒的风险还可以来自于外界的环境因素,即地板、灯光、楼梯、浴室、厨房等安全性方面存在危险因素。
(七)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生后局部主要表现为肿胀和疼痛,血栓脱落可以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血液黏稠度高、血流缓慢和血管壁的损伤是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三大要素,多发生于各种手术后、长期卧床后及多种原因导致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通过患肢的被动运动、早期肢体的主动活动、主动或被动站立训练及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手段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神经康复科的患者多由于肢体运动障碍、合并有多种疾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现,肢体局部肿胀,应立即进行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检查,同时局部实施制动。
三、功能评定
由于康复的范畴涉及医疗、职业、教育和社会等领域,康复评定的内容就应包含有认知、感觉、言语、心理、职业、社会参与能力和环境等方面。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还各有其特定要求。康复评定项目通常在障碍的三个层次上和功能的七个不同方面进行,每个方面具体评定的方法参见相关章节的内容。
(一)障碍的三个层次
通过对损伤、活动受限和参与限制三个层次进行全面的评定,制订出整体性、个性化的康复治疗计划。
1.损伤的评定
包括评定人体形态、关节功能(活动度、灵活性和稳定性)、肌肉功能(肌力、耐力)、运动功能的发育、运动控制(肌张力、反射、姿势、平衡与协调、运动模式、步态)、感觉、循环和呼吸功能、认知、语言、情绪、行为等。
2.活动受限的评定
包括评定日常生活活动等自理能力、生产性活动(工作、家务管理、学生学习和发育期婴幼儿玩耍)及休闲活动等。
3.参与限制
包括评定居住环境、社区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生活质量等。
(二)功能评定的七个方面
1.认知功能
认知包括感知、学习、记忆、思考等过程,认知功能评定常用于了解脑损伤的部位、性质、范围和对心理功能的影响。高级认知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意识水平;警觉,对刺激的反应;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近期、远期记忆力;认识能力;知识基础,计算力,解决问题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判断力;知觉,结构能力,失用症;情感和行为。认识能力残损(cognitive impairment)指记忆力、计算能力障碍;知觉残损(perceptual impairment)是指感觉通路正常,但大脑皮层识别和解释感觉信息发生错误,如失认症、单侧忽略症等。
2.感觉功能
机体通过各种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经过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最后传至大脑皮质而产生感觉。神经系统发生病变后,除痛觉、温度觉、触觉、关节位置觉和振动觉等可发生障碍外,视觉、听觉、平衡觉和味觉均可出现异常,如丘脑损伤的患者对侧半身感觉丧失,皮层损伤的患者感觉功能明显异常。
3.交流功能
语言障碍的形式主要是构音障碍(dysarthria)和失语症(aphasia)。构音障碍是因为构音器官的运动麻痹或协调运动障碍所致,主要表现为发音不清、音量小等。失语症是由于大脑优势半球受损伤所致,表现为听、说、读、写等方面的障碍。最简单的分类将失语症分为两类,即运动性失语(motor aphasia or Broca's aphasia)和感觉性失语(sensory aphasia or Wernicke's aphasia)。失语症检查的内容包括语言的四个方面,即听理解、言语表达、阅读理解和书写。
4.运动功能
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张力、肌力、协调和平衡能力。包括姿势反射与原始反射评定,关节功能评定,感觉与知觉评定,肌力与肌张力评定,上肢功能评定,下肢功能评定,脊柱功能评定,步态分析,神经电生理评定,协调与平衡评定,上、下肢穿戴假肢或矫形器后功能评定,脊柱矫形器评定等。
5.日常生活活动
通过对患者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完成功能的情况判断患者的自理程度。目前较为常用的是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ment,FIM)。
6.社会参与能力
可用社会生活活动量表评定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运动、感觉、日常生活活动、情感、社会生活等内容,它综合地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参与能力的评定一般包括社会生活能力评定、生活质量评定、就业能力的医学评定等。
7.环境的无障碍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中文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的观点认为,残疾人活动受限和参与限制是由于残疾人功能或结构的损伤和环境障碍交互作用的结果。残疾人的某些损伤通过医疗康复后能有所改善,而有些损伤则是无法改变的。为了解决残疾人的困难,可以改变环境来适应其自身的残疾并使其发挥潜能,进而最大限度地解决残疾人活动和参与的困难,使他们能够融入社会并发挥作用。为此有必要明确残疾人需要帮助的场所及其程度,以指明改造环境和创建无障碍环境的目标,这就是环境评定的内容。
四、康复评定的流程
(一)选择评定的场所
一般来说,住院患者康复地点一直是整个康复团队进行综合评定的最佳场所。然而,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保险的推广,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残联和社会团体对康复领域的积极参与,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利用诊所和社区内的其他地方进行综合性的康复评定,参见图1-5。
图1-5 神经疾患康复评定的环节
(二)选择评定的手段
通过交谈、观察和查阅病历等手段,了解患者的主诉、现病史和相关的既往史;通过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和功能测量,有助于对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掌握和鉴别。为准确地掌握患者的功能障碍状况,必须恰当地选择评定量表和检查手段。无论选择何种量表,必须满足评定量表对可靠性、有效性、灵敏性和统一性的要求。在日常的临床康复工作中,应尽量选择容易理解和操作并且费时少的评定量表。在评定的过程中应优先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这样可以使评定工作高效、准确。
(三)选择评定的时间
何时开始评定?间隔多长时间再次评定?何时结束评定?这是实施康复评定时需要掌握的时间因素。患者来院时,一般由康复医师召集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假肢和矫形器制作师、康复护师、社会工作者等举行评定会议,根据有关方面的评定结果,加以综合分析并做出全面的综合性评定(即初期评定),列出问题表,并据此制订相应的康复治疗计划,书写康复医嘱,再由各相关专业人员分头执行。在康复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应根据治疗和训练的进展情况,定期(一般每2周1次)进行再评定(即中期评定),检讨康复治疗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康复治疗效果,并对康复治疗计划做出必要的修订和补充。在康复治疗过程结束时,还要进行总结性评定(即末期评定),与初期评定进行比较以判定治疗效果,提出出院总结,作为其随后家庭和社会随访计划的依据。因此,康复始于评定,止于评定。
近年来,由于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和其他相关要求,迫使康复患者的住院周期明显缩短,尤其在急诊医院更是如此,使得原来的“三期评定”(初期评定、中期评定、末期评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多由科主任或上级康复医师带领的团队查房制度所取代。
(四)选择评定的内容
神经康复学的评定包括临床评定和功能评定两个方面,先临床评定,后功能评定。临床评定主要是为了诊断原发病、合并症和并发症,一般通过检验和影像学检查来实施;功能评定主要包括认知评定、感觉评定、言语评定、运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社会参与能力评定和环境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