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土茯苓
[歌括]
草禹余粮土茯苓 1,通淋化浊甘淡平 2。
疮疡癌肿多多服 3,花柳梅毒频频饮 4。
[歌解]
1.土茯苓为百合科攀援灌木,以根茎入药,因根茎形状与茯苓相近,故得此名。此药唐代以前未见记载,仅作为救荒代粮之品,民间假托为夏禹治水途中断食时取之充饥,剩下没吃的渐次传说为禹余粮,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收录此药时,为了有别于石部之禹余粮,特称之为草禹余粮。由于土茯苓荒年可以当谷果腹,各地又派生出冷饭团、仙遗粮、山地栗、毛尾薯等别名。复因根茎与菝葜相似,《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定名为光叶菝葜。传统经验入肝、肾、脾、胃经。
2.传统经验多把土茯苓视为清湿热、化淋浊的有效良药。常用于淋病梅疮、尿道感染、膝关节积液等与淋浊相关的疾患。动物试验亦证明,土茯苓提取物能使大白鼠排尿量增加,作用维持3小时。据报道,宋修亭等治疗淋病后尿道炎58例,重用土茯苓用量,每日不低于200g,加生苡仁、黄芪、银花等水煎服。结果治愈38例,显效16例(四川中医,1995.10)。吴涵冰治疗妇女热淋证必用土茯苓,入汤剂用量在30~50g,认为量少无效(中国乡村医生,1999.11)。白吉祥等治疗肾盂肾炎,以土茯苓30g为主,配栀子、萹蓄、瞿麦、车前子等同煎服,总有效率在90%以上(中医药研究,1996.1)。阎崇文治疗膝关节积液数十例,以身痛逐瘀汤为基础方,加大土茯苓用量,轻则30g,重则高达120~240g,坚持服药,均获良效(江苏中医杂志,1986.9)。上述病例大多重视剂量环节,从而提高疗效。
3.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抑菌效果较强;土茯苓及其复方制剂能使动物汞中毒症状减经,血汞含量降低,其解毒有效成分主要为粗黄酮类。《积德堂经验方》以土茯苓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治恶性淋巴瘤及瘰疬溃烂。据报道,郭振芳等治疗慢性骨髓炎311例,用土茯苓、甘草、大青盐共研细末,制成散剂,浸泡患处。治愈260例,显效26例(中医杂志,1997.4)。王艳芬等治疗腮腺肿大21例,以土茯苓研粉与青黛按2∶1比例配制,用食醋调敷于患处,全部治愈;亦可单取土茯苓1枚磨醋取汁浸湿纱布敷患处,2~3天可愈(中医杂志,2001.11)。刘新年治疗急性睾丸炎26例,将土茯苓研碎,与仙人掌按2∶1比例捣烂,加少许鸡蛋清调敷于患部,亦全部告愈(中医杂志,2001.11)。
另有报道,姜明煤治疗复发性口疮,单用土茯苓40g水煎代茶,即可获效(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4)。胡献国治疗小儿皮肤病,以土茯苓研粉调醋外搽,多在3天后肿消肌长(中医杂志,2002.10)。张军以上法涂敷于双足涌泉穴治疗喉痈(小儿急性扁桃体炎)20例,治愈16例,好转4例(中国民间疗法,2000.5)。
4.中医学中所指杨梅疮,即梅毒,因此病多属寻花问柳而染上,故多俗称为花柳病。早在明《滇南本草》中载有专治梅毒的单方;法以土茯苓一两,加水和酒浓煎服。李时珍治梅毒用的搜风解毒汤,同样以土茯苓为主药,并认为“治杨梅疮不犯轻粉,病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即使重症患者,因服用轻粉导致筋骨挛痛,甚至瘫痪不能行动者,服之亦效”。张山雷更是主张大剂量久服,他说“土茯苓淡而无味,极平和之物,断非少量所能奏绩。今惟专用大剂,采用鲜根,熬膏长服,并以为日常食用之品,能食至数十百斤,以多为贵,虽一味自可治最重最危之症”,并说“多服此药,永无后患”。现代临床常用土茯苓配银花(忍冬藤亦可)、甘草;治疗现症梅毒、隐性梅毒、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等均有良效。据报道,王庆泉治疗梅毒30例,单取土茯苓250g水煎分3次温服,连服2个月,治愈者27例治愈率90%(时珍国医国药,2001.9)。罗安明治疗尖锐湿疣25例,常规手术切去疣体,以5%高锰酸钾液纱布压迫创面,同时每日煎服土茯苓100g,均治愈(中国民间疗法,2002.5)。
值得重视的是,梅毒重症或年久不愈者,往往引发筋骨疼痛、肢体拘挛,或梅毒犯脑,头痛发脱,均可重用土茯苓而屡治屡验。据报道,朱延山等用土茯苓合剂(土茯苓60~120g,苍耳子、白鲜皮各15g,甘草9g)水煎分3次服,连服1个月。治疗梅毒400例,疗效满意(福建中医杂志,1960.3)。
至于湿疹皮炎、漆过敏、寻常疣、黄褐斑、银屑病、痤疮遍体等皮肤病,均可仿效治杨梅疮方法,多见奇效。据报道,王凤岭治疗牛皮癣50例,用土茯苓60g,研粗末包煎,每日分2次服用,总有效率92%(黑龙江中医药,1988.3)。唐秀萍治疣数例,单用土茯苓100g,煎汤代茶,全部疣赘自行脱痂(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1.11)。杨中华等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例,取土茯苓60g,猪蹄甲30g,用慢火煮熟,早晚分食,取得较好疗效(中医杂志,2002.10)。若为丹毒,亦可用土茯苓30g,配等量野菊花煎服,经治15例,均愈(中国中药杂志,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