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案例分析
一、2005年仙桃市群体性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症状监测
(一)问题的提出
仙桃市毛嘴镇紫荆村为血吸虫病轻度流行村,全村600户,总人口2600人,其中常住人口1560人,耕牛78头,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居民大多沿机耕沟居住,沟内杂草丛生,沟边可见少许牛粪及散放的耕牛,且机耕沟的水源来自有螺的通顺河。
2005年6月中旬紫荆村10、11组村民在机耕沟边的稻田插秧,频繁接触疫水,不少群众自述在接触疫水后曾有皮肤瘙痒和皮疹出现,未引起注意。7月20日前后,紫荆村有28名劳动力和部分老年人,先后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热。该村村医以感冒和感染反复进行治疗无效,毛嘴镇血防站得知这一情况后,向仙桃市血防办、血防所汇报。经血吸虫病血清学免疫学检查,28人中IHA阳性26人,同时其白细胞及嗜酸性细胞升高。
本次血吸虫病发病情况如下:26名发热病人中,男性10人、女性16人,年龄最大80岁,最小28岁。年龄分组为28~39岁9人,40~59岁12人,60岁以上5人;职业均为农民。26例病人血检均阳性,其中,经粪检发现虫卵5例,根据血吸虫病国家诊断标准GB15977-1995确诊急性血吸虫病病人5人,临床诊断21人。
(二)症状监测应用
日本血吸虫病的分布具有地方性和季节性,根据本次疫情的回顾性调查,发现在6月份当地居民出现皮肤丘疹和瘙痒时开展症状监测,可提前预报此次疫情。因此,在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进入日本血吸虫病好发季节时,可将症状监测应用于提前预防和控制急性血吸虫病的暴发,症状监测的预警将提前于常规监测时间Δt(详见图6-6)。
图6-6 急性血吸虫病的症状监测应用
(三)案例提示
对特定人群的某些临床症候群进行监测,可在早期及时识别和发现可能存在的疫情,提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反应的及时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此类事件的危害。症状监测作为一种新的公共卫生监测方法,科学有效地应用应做到与流行病学监测、实验室诊断结果、疾病临床相关数据和人类行为相关资料等相互结合,注重传统与非传统监测数据源的系统整合,从而满足公共卫生预警的需求。
二、2008年伽师县黑热病暴发疫情症状监测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08年11月对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黑热病疫情初步调查的基础上,于2008年12月16~22日在伽师县开展了黑热病暴发疫情重点地区病例搜索扩大调查。通过该次重点地区调查发现,伽师县黑热病疫情形势严峻,再次出现黑热病暴发的几率较高;当地尚缺乏主动病例监测机制与病例随访机制,难以及时发现病例以避免婴、幼儿病例死亡的发生;不规范治疗病例的比例较高,导致黑热病复发,从而对婴、幼儿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漏报和重报现象仍有发生,影响对真实疫情的掌握及对病例的管理。
(二)症状监测应用
黑热病的特点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大尤以脾大更为显著,消瘦、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丙种球蛋白增多。传染源包括病人和狗。犬内脏利什曼病是由犬利曼原虫引起的。根据国内研究,犬内脏利什曼病和人黑热病的分布,在很多地方是平行的,主要是通过白蛉作为传染媒介进行传播。患者被自然感染的白蛉叮咬日期难定,因此黑热病的潜伏期一般不易确定。黑热病临床表现典型者不难确诊,发热最为常见,多伴有大汗,小儿可惊厥。1/3病例的热型酷似伤寒,1/3病例呈双峰热型;肝脾大,脾大尤为明显。黑热病疾病负担严重,阻碍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因此,黑热病的症状监测将有利于黑热病的控制和防治,其症状监测的预警将提前于常规监测时间Δt(详见图6-7)。
图6-7 黑热病的症状监测应用
(三)案例提示
早期发现病例并科学判断疾病的疫情,对提高针对疫情的应急反应和处理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疾病监测通常依赖于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不仅耗时且不完整,已不能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要求。症状监测针对公共卫生监测早期异常“症状”,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了一整套连续、系统的收集、分析和预警方法,可以向国家、地方、部门及医院提供及时、有价值的信息,对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等进行实时或接近实时的监测,从而为公共卫生反应赢得时间。另外,鉴于野生动物可作为多种寄生虫病及传染病的宿主,对其开展疾病监测也非常重要,采用症状监测的方法可对其感染及死亡情况等进行监测,及时处置疫情,降低其对人类的危害。
(徐俊芳 陈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