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内科主要疾病输血
第一节 肝硬化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点的慢性肝病,属于各种慢性肝病的晚期阶段,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大量呕血或黑粪,常引起出血性休克或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门静脉高压引起脾大,甚至发生脾功能亢进,外周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血小板减少最为显著。
一、输血前评估
1.评估急性或慢性出血、贫血严重程度。
2.输血相关检查
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氨与出凝血等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血栓弹力图监测。
3.输血指征
(1)红细胞输注
1)Hb≤60g/L,HCT≤0.20,伴有明显缺氧症状。
2)Hb≤80g/L,伴有活动性出血等。
(2)新鲜冰冻血浆输注
1)PT或(和)APTT大于正常值1.5~2倍,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5,且维生素K治疗效果欠佳时。
2)进行肝活检或其他潜在出血的侵入性操作检查或治疗时。
3)食管曲张静脉破裂急性出血时等。
(3)血小板输注
1)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临床无出血症状时无需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2)血小板计数≤50×109/L,伴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或需要紧急手术时等。
(4)冷沉淀输注
1)纤维蛋白原<1.0g/L,无药源性纤维蛋白原浓缩剂时可考虑输注。
2)PT或(和)APTT大于正常值1.5~2倍,INR>1.5,且维生素K治疗效果欠佳时等。
二、推荐输血量
1.红细胞
(1)宜选择悬浮红细胞2U/次。
(2)一般情况输血量建议为出血量的1/3~1/2,尽可能使血红蛋白维持在≥80g/L。由于过量输血会增加静脉压力,加重继续出血,故不建议补足失血量。
2.新鲜冰冻血浆
(1)一般情况为200~400ml/次。
(2)之后根据临床出血是否停止或出凝血情况确定再次输注剂量。
3.血小板
(1)首选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
(2)成人1U(治疗剂量)/次,严重出血或已产生同种免疫者,可输注2U(治疗剂量)/次。
(3)小儿每次输注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0.2~0.3U/kg;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输注单采血小板,可将1U(治疗剂量)分装成数袋分次输注,通常1U(治疗剂量)单采血小板相当于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10U。
(4)如病情需要,输注后24~48小时后可重复输注。
4.冷沉淀
(1)一般情况为15IU/kg。
(2)之后根据临床出血是否停止或出凝血情况确定再次输注剂量,最大剂量可达50~60IU/kg。
三、血液保护措施
1.预防出血药物的应用
肝硬化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多因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静脉曲张引起,故中、重度静脉曲张者可应用β-受体阻断剂降低门静脉高压以预防出血倾向。
2.抗生素的应用
晚期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细菌感染发病率较高。细菌感染与止血效果、再出血可能性和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因此,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止血措施
(1)生长抑素可显著减少内脏血流,尤其是能降低门静脉压力,止血效果显著。
(2)纤维内镜实施硬化剂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套扎术可达到有效止血的目的。
(3)肝硬化大多合并消化性溃疡和胃黏膜糜烂,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进行抑酸治疗,保护胃黏膜。
(4)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比新鲜冰冻血浆富含浓度更高的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对于缺乏相应凝血因子的出血具有更好的止血效果。在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时须同时使用维生素K进行止血治疗。
(5)对于血小板功能异常的出血,可先应用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DDAVP),或同时应用雌激素;对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者,可使用血小板受体激动剂,如罗密司亭和艾曲波帕等。
(6)伴有原发性纤溶亢进时,可应用抗纤溶药物,如6-氨基己酸或氨甲环酸等。
(7)应用三腔二囊管进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压迫止血,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手段。
四、输血注意事项
1.输血量过大会增加门静脉压力、食管静脉内压,导致再出血概率增加。因此,肝硬化病人应采取限制性输血方式,建议少量多次输注。
2.输注大量库存血液,可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肝功正常者可正常排泄,但肝功能不全者会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诱发或加重黄疸,也可导致血氨增高,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建议肝功能不全病人尽量输注近期血液及血液成分。
3.肝硬化伴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者,在大量输注库存血液后可发生枸橼酸盐中毒和低钙血症。一旦出现中毒表现,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并在另一侧静脉缓慢注射或口服10%葡萄糖酸钙10~20ml,并观察血浆钙的水平和心电图变化。一般输注枸橼酸盐保存的血液及血液成分1000m l,应补充葡萄糖酸钙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