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案例诊疗思路(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第2版)

当精神科医生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时候,哲学家们会站在医生的背后,考虑医生是如何进行诊断思维的,精神疾病的诊断特别重视思维方法。诊断思维的过程是抽象的,但给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是具体的,诊断的正确程度可以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来衡量。

《精神疾病案例诊疗思路》一书自2006年构思,2008年出版,该书的临床实用性受到同行的赞赏,编写的思路也得到同行的肯定,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5年来,几乎每年均有同行联系到我咨询相关的问题,咨询的缘由可能此书不仅有它的临床实用性,尤其是对专业职称考试中案例分析题的考试有一定的帮助,用句时髦的话说:“可能是该书的出版顺应时代的潮流吧”;5年悄然飞逝,第1版已经脱销,出版社建议,修订此书,进行再版。其实,当第1版出版后,当我们本书的编者拿到样书,欣喜之余,深知肩上的重任,深感思维的复杂性,想将一个问题、一个思路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实属不易。自2008年我们继续收集、积累临床案例,尤其是被误诊的病例,当时,我们就有再次改善和提高本书质量的夙愿,因此,出版社的建议与我们第1版书的编委会意见一拍即合;再之,为确保本次修订质量,特邀请活跃在临床、教学一线,并愿积极奉献、分享经验的同道们加入本次修订的编写队伍。

本次修订就第1版而言,存在以下不同地方:一是在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及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等章节中增加一节——临床误诊病例,同时增加常见的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案例力度,此举若能达到提高精神疾病专科医师在诊疗过程中,严格采用诊断思路的“三步走”(详见第二章:精神疾病的诊断思维)的诊断意识,可能会减少误诊。二是增加了一些就诊于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概率较大,但常被误认为功能性疾病的案例,如狂犬病所致精神障碍、低血糖症所致精神障碍、烟酸缺乏症所致精神障碍等,若能早期识别,及时治疗,惠及患者。三是,就在本书编写之际,DSM-Ⅴ被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审议通过,尤其是对近几年热点之一网络成瘾有了一个归属,尽管可能有专家存在不同的声音,认为一旦将“网络成瘾”归为精神疾病,担心可能会有一部分人“被精神病”,鉴于临床相关案例的有力佐证,无论咱们是否承认其为精神疾病并不重要,但由于过度沉迷于此行为而诱发的精神障碍无疑是我们医务人员干预和服务的对象。依据DSM-Ⅴ,我们修订时将书中第七章由第1版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改为“精神活性物质及行为成瘾所致精神障碍”,增加“网络成瘾所致精神障碍”一节。第三,较第1版增加了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相关的伦理与法律等章节,使得本书结构及内容更加完善。同时,本此修订增加了“索引”部分,以方便读者快速针对性的查阅。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所采用的病例几乎均出自编者多年从事临床、教学一线医生的亲身经历的病例,在完稿之前,衷心地感谢那些曾经就诊或仍继续治疗的患者,正是他们的亲身经历成为此书的素材,鉴于尊重患者、保护隐私的原则,又不能公开地向他们提名致谢,只能心存感激。

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新乡医学院领导及编写人员所在单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衷心感谢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罗艳艳教授和朱金富教授,他/她们始终关心、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感谢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及第二附属医院的同事们,正是你们的鼎力支持与协作,使得第2版修订工作顺利完成。感谢各位编者的通力合作。感谢我年迈的父母,他们能协助我养育我可爱的女儿,才使我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及精力,安心伏案。

在编写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得到我的导师张亚林教授的关心,几度叮咛,“对你而言,编书不是机会问题,关键是书的质量”,我会铭记,深知朴素言语背后的分量,在想偷懒时总好像有双深邃的眼睛关爱着我,鞭策着我,使我不敢懈怠。衷心感谢敬爱的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张亚林教授在百忙中对本书认真细致的审稿,通读全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为本书作序。

由于作者们的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同道提出宝贵的批评和意见。

杨世昌

2012年7月1日于新乡医学院院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