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病中医学术源流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先秦时期——瘿病学术的萌芽启蒙期

先秦时期(又称先秦时代)即中国秦朝以前(即公元前221年以前)时代的统称,是中国对古代历史所做划分的时间区间,泛指中国古代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在这历史时期,中国医药学处于萌芽时期,存有瘿病起始、相关因素、防治药物、名人趣事等的不少记述,系统梳理该时期有关瘿病记述内容,有利于进一步中国医药学发掘、整理,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服务。

一、夏商甲骨文契刻“瘿”字初文

中国文字的雏形,大概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象形文字符号。而真正意义上的传世中国文字,则要数夏商时代的甲骨文。由于甲骨文是在夏商时代用坚硬的契刀凿刻于龟甲或兽骨上,并在殷墟出土,故甲骨文又称为“契”、“契文”、“书契”、“殷契”、“殷文”等;又因当时刻写在甲骨上的文字内容主要为卜辞或与占卜祭祀有关的纪事,故又称“卜辞”、“贞卜文字”。甲骨文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文字早期历史的空白,为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初级形态提供了最宝贵的资料。在辨识甲骨文中,已有瘿的记载,李实《甲骨文字丛考》一书,提出了“释瘿”之专节,该书认为甲骨文专著《文编》、《类纂》等专著,“收入附录,旧不识”,“未收此字,盖仅留一残文”,均未收录“瘿”字。该书认为甲骨文京都八四八字“”字,为“瘿之初文”,“字当象人脖之长瘤之状”,诚如《说文解字·病部》所述“瘿,颈瘤也”。这一记述论点,大大提前了瘿病记述年代,说明夏商时期甲骨文就有了瘿字初文,说明当时就有瘿病存在,纠正了过去许多书籍认为瘿病最早载于《山海经》,或《庄子》,或《吕氏春秋》,或《内经》等不同说法观点。

(录自李实《甲骨文字丛考》)

二、《山海经》有关瘿病记述

《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综合各种知识而显得庞杂的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经西汉刘歆校书,才形成现在的书籍。全书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卷二·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棕、柟,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靡芜,名曰杜蘅,可以走马,食之已瘿。”又载“天帝之山有草如葵,名曰杜衡,食之已瘿。”杜衡即杜葵,又名马蹄香,《本草纲目·草部·杜衡》言其可治“颈间瘿瘤之疾”。《山海经卷二·西山经》云“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蔷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入集获之水。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状如藁茇,其叶如葵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脚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西南三百八十里,是座皋涂山,蔷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诸资水;涂水也发源于此,向南流入集获水。山南面到处是粟粒大小的丹沙,山北阴面盛产银、黄金,山上到处是桂树。山中有一种白色的石头,名称是礜,可以用来毒死老鼠。山中又有一种草,形状像藁茇,叶子像葵菜的叶子而背面是红色的,名称是无条,可以用来毒死老鼠。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鹿却长着白色的尾巴,马一样的脚蹄,人一样的手而又有四只角,名称是玃如。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鹞鹰却长着人一样的脚,名称是数斯,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人脖子上的瘿病。

《山海经第五·中山经》:“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叶,黄华而荚实,名曰箨,可以已瞢。有兽焉,其状如(音灰)鼠而文题,其名曰(音耐),食之已瘿。”中央第一列山系薄山山系之首座山,叫做甘枣山。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流入黄河。山上有茂密的杻树。山下有一种草,葵菜一样的茎干杏树一样的叶子,开黄色的花朵而结带荚的果实,名称是箨,人吃了它可以治愈眼睛昏花。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狗样大鼠而额头上有花纹,名称是数斯,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人脖子上的赘瘤。

《山海经第五·中山经》:“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方茎而葵状,服者不瘿。”这叙述了堵山这个地方,山上有一种方茎如葵花状的树木,人服食后不生长瘿病。在《山海经第八·海外北经》中记载了“拘缨之国在其东,一手把缨。一曰利缨之国。”郭璞曰:“缨,亦作瘿。”袁珂云:“缨,瘤也。多生于颈,其大者如悬瓢,有碍行动,故须以手拘之,此拘缨之国之得名也。”这里形象地描述了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据考其方位,当在中原的北方,很可能即今天的晋陕甘北部一带。

总之,《山海经》虽然不是一部医学专著,但里面却蕴藏着不少医学内容。该书虽然没有系统完整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先行作用,体现了当时的科学医学思想。书中已经记录了的38种疾病,其中就载有“瘿”病。列举了“数斯”、“杜衡”等鸟兽植物,食之可以“已瘿”、“不瘿”,也就是说不仅可以治疗瘿病,而且可以预防瘿病。

三、《庄子》与《吕氏春秋》等著作的瘿病记述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战国时期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中记述道“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脰其肩肩。甕盎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这里不仅记述提出了瘿之病名,而且瘿病患者临床表现。又通过齐桓公与一个跛脚、伛背、缺嘴、患有瘿病者交谈,说明卫灵公看待人间不应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的观点,讨论了人的精神世界。

公元前2世纪的吕不韦,为战国末年秦相,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氏春秋·季春纪第三·尽数篇》中说:“轻水者,多秃与瘿病。”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水质)密切有关。此外,《管子·地员第五十八》:“其种櫑葛,赨茎黄秀恚目”,即“恚目谓谷实怒开也”。亦是致人生气瞪起眼睛比类而来的,类似于现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目睛突出之病状。说明当时人们已意识到情志恼怒可以导致甲状腺疾病突眼。《淮南子·地形训第十六》曰:“险阻之气多瘿”。说明了高山险恶之地多患现今甲状腺病。以上诸多记述,载述先秦时期有并瘿病趣闻轶事、瘿病与地理环境关系以及情志恼怒所致甲状腺眼病之病状等。

四、《五十二病方》的疣病与瘿病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是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是我国考古界的一大发现。一般认为该书为“帛书抄成不晚于秦汉之际,即应为公元前三世纪的写本”。该书自1973年底出土以来,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量帛书,其中有一种久已亡佚的帛书,原书无题,因卷前有五十二个病名目录,目录末又有“凡五十二”字样,遂定名为《五十二病方》。专家认为该帛书的抄成不晚于秦汉之际,即应为公元前3世纪的写本,反映了以齐鲁为中心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医疗成就。有学者认为该书当为西周作品,也有推测帛书的作者为楚国人,成书年代可能在战国晚期,帛书《五十二病方》自出土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得到文字学界、医学界的深入研究。《五十二病方》全文现存462行,约有14700余字,由283个病方组成,涉及247种药物,103个病名(题目和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药剂种类多,有汤剂、散剂、胶剂、丸剂等。治疗方法有外敷法、外涂法、熏法、药浴法、角法、灸法、贬法等。

《五十二病方》中有疣病章节记述该病特点,即为“胡”状。因此,古时胡亦指赘生之物,与疣一致。“疣其末大本小”,即为疣的末端较大,而连着肌肤近端较小。该书中还记述对疣的治疗方法,随疣项下,收入治方七个,其中祝由方占去六个。在六方中又有四方是采取祝词,配合“磨”的方法,将疣用机械力量除掉。“细绳缠在疣的细蒂上,点燃绳的一端,灸灼疣蒂。磨疣就掉”还用蒲草席灸灼疣蒂。有在朔日(初一即月复苏之日)用葵茎摩擦疣十四次,口念祝由词后,再用茱萸的根,或者车前草的根摩擦十四次而去疣病。若人生了较大的疣,前端大如马奶,根蒂部细小者,可取附子贴敷于疣的根部作麻醉,用细绳牢固系在疣的根蒂,将绳一端点燃,当疣蒂感到灼痛时,立即将疣拔去,再用附子制作的药物敷在伤口上。治疗中没有禁忌,是一种治疣有效的方法。另外还有祝由方法治疗疣病。《五十二病方》随疣项下,收入治方七个,其中祝由方占去六个。在六方中又有四方是采取祝词配合“磨”的方法将疣用机械力量除掉。

然而《五十二病方·尤》中所述“疣”病当为何病?各注家认识不一致,有认为现代的皮肤病即“尖锐湿疣”;有称“瘜肉”类疾病。细思考释,该书所述疣病主要为“瘿病”,即甲状腺病。首先,该书治疣第二治方中云“令疣者抱禾,令人嘑(呼)曰:‘若胡为是?’应曰:‘吾疣’。置去禾,勿顾。” 《说文解字·月部》“胡,牛颐垂也”。《史记·封禅书》:“鼎既成,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颜师古注:“胡:谓颈下垂肉也”。这明指颈下垂肉,当为甲状腺肿也。其次,苏子瞻《荔子叹》:“我愿天公令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疣”。龚胜生“细思诗意,此处‘疮疣’实指甲状腺肿”。第三,古代诗文称疣病,即为甲状腺病。宋洪咨夔《随笔》:“归州多瘿生昭君,郢州多瘿生莫愁。造物何如等教瘿,尽令尤物不成尤。”《庄子内篇·大宗师》“彼以生为附赘县疣”,“若疣之自县,赘之自附。”疣者为赘生物,瘿字广义也包含着皮肤突起的赘生物,许多历史书籍述的“附赘”、“悬疣”等,都是指甲状腺肿。第四,由于历史久远,医学认识水平局限,在23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是否存在或已认识到“尖锐湿疣”、“瘜肉”等类疾病。查考隋唐时期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诸病源候论》等方书,有大量治疗瘿病方药,却未见有治疗“尖锐湿疣”、“瘜肉”等类疾病即疣病方药。综上所述,《五十二病方》中所述“疣”病,主要是指瘿病,即现今的甲状腺病。

总之,从先秦时期甲骨文、竹简、诸子百家的记述,说明了早在3500前的夏商时期甲骨文就有了瘿之初文,纠正了过去许多书籍认为瘿病最早于《山海经》、《庄子》、《吕氏春秋》、《内经》等不同说法。同时说明秦汉之前就有瘿病记述较为丰富,不仅记述有瘿的病状描述,说明了瘿病与山水地理有着密切关系,还记载了许多瘿病治疗及预防方法,当然这些治疗预防方法及方药,仅仅反映当时文化技术水平。具体临床实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这亦说明我们在瘿病源流方面作了一些考释工作,有关医药学内容还值得进一步去发掘、整理,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实.甲骨文字丛考.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2.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4

3.佚名.山海经.王学典,编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4.汉·刘安撰.白话淮南子.吴广平,刘文生,译.长沙:岳麓书社.1998

5.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

6.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地甲病的地理分布变迁.地理学报,1999,54(4):335-344

(陈如泉 陈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