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邓铁涛与岭南地域医学
(一)邓铁涛对岭南医学的推动
岭南医学的研究,目前在广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乃至东南亚国家等,都有一支活跃的学术队伍。以广东为例,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召开过5次岭南医学研讨会。1999年,在广东省中医药局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于2000年召开了第一次学术年会。这说明岭南医学的发展前景,还很广阔。
邓铁涛教授是岭南医学这一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同时也是主要的推动者。岭南医学这个名称,20世纪50年代本已出现,但当时是在史学论文 [1]中应用,意指岭南医药史料。邓铁涛教授赋予了这一名词新的内涵。在1986年广东医史分会成立大会上,邓铁涛教授作了题为《略谈岭南医学之特点》的报告,使“岭南医学”正式受到各方学者的关注。这篇文章提出了岭南医学的三个特点:①重视岭南地区的多发疾病;②重视岭南地区特产的药材和民间经验;③重视吸收新知。并且明确提出这些特点是与岭南的地理人文环境有密切关联的。这些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使岭南医学正式成为受两广海南和港澳地区中医学术界重视的一个研究方向。
[1]范行准.李旬及其“海药本草”的研究[J].广东中医,1958(7):29.
此后邓老在还多次在有关场合作过关于岭南医学的报告。1988年的岭南医学研讨会上,邓老阐发了研究岭南医学的意义和性质,他指出,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已得到共认,而中医的“天人相应”自古以来就重视各种环境对人的生理病理的影响,并提出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研究岭南医学正是对中医这些内涵的具体丰富。他提出:“岭南医学是祖国医学普遍原则和岭南地区实际结合的产物,这一研究不仅可以表现该地区医学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反过来也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国医学史发展进程。” [1]1998年的岭南医学研讨会上,他回顾了岭南医学的发展历史,再次强调指出:“岭南医学有民间深厚的积淀,又由中原文化所带动而显出勃勃生机。”对岭南医学既不脱离中医药学术体系,又自成治疗用药风格这一特性作了深刻说明。
[1]邓铁涛.耕耘医话.新中医[J],1988(12):36.
邓铁涛教授倡导岭南医学研究,最主要是出于临床实践的总结。其实现在仍有不少严谨的学者有疑问:“岭南医学能作为一个学派成立吗?”因为从历史上看,岭南地区(主要包括今之广东、广西和海南省)文化开发晚,岭南中医药学历史上少见享誉全国的大家,和独树一帜的学术理论,更没有形成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医家群。对此,邓铁涛教授多次指出:岭南医学是客观存在的,就看我们如何去总结,单纯从古代历史来看岭南医学是一个误区。一方面,从历史上看,“岭南医学至清代挟其岭南之特色,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但岭南医学之发展达到高峰则在民国时期后。”过去有些史家认为中医近代并无新的发展,不重视对近代中医名家学术的整理和继承,这是不客观的,像岭南医学就是到近代才逐渐奠定基础的,这当然也是中医学发展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岭南医学虽然没有新安医学、孟河医家等地雄厚的学术底蕴,但却有着十分鲜明的医疗风格和用药特色。岭南医学存在于临床,要从临床中去研究。邓铁涛教授强调这种研究不是什么开宗立派,而是要促使更多医家重视对岭南医学临证经验的总结。总结成熟了,经验推广了,学派能否形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邓老更寄望于现代:“随着广东得改革开放之先,全国各地之人才流向岭南,估计在不久的将来,连同广西、海南的岭南医学将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1]
[1]邓铁涛.岭南医学[J].新中医,1999,31(8):8.
岭南临床的地域特色之浓,岭南医家无不体会甚深。群众对中医药的依赖,岭南中草药的应用,都有深刻的人文地理环境影响。但临床医学理论的总结,却是岭南医学过去较为薄弱的环节。历代广东中医医著不多,影响也不很大,这一是由于医家重实证轻著述,偶有所著也是简要精约,二来也有广东文化开发晚,医家的理论归纳水平不高的事实。但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已经赋予了岭南医学成熟和起飞的条件。
(二)邓铁涛倡导地域医学的内涵
习惯上,人们将某地方的医学研究称为地方医学。一般来说,地方医学偏重于对医学的社会与人文角度的研究。国内目前研究较多的地方医学,有新安医学、孟河医家、钱塘医派、长安医派等等。从其内容来看,不难发现,这些学派主要是对一地之医家、医著和医事的回顾,或对当地名家学术的传承,总体上偏重于医史文献角度的研究。
以地方医学流派中最著名的新安医学为例。新安为古安徽徽州,位于长江流域之南。徽州自古人才辈出,在医学方面,自晋代新安郡守羊欣著《羊中散方》始,下迄近代新安名医王仲奇等,曾涌现出著名医家700余人,并有650余种医学著作留传于世。新安医学主要研究这些医家的著作传承、理论贡献,进而深入探讨新安医家持续地集群式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其他各个地方医学的内容也大致相似。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省区都有自己的地方医学,区别在于内容的多寡、贡献的大小而已。
地域医学与地方医学不同之处,除了也涉及医史、文献的整理外,最主要是探讨在该地区特有的疾病证候规律和医药运用特点。正因为如此,它并不完全以医家籍贯为界限,邓铁涛教授曾强调,通过历代的发展,“岭南医学成为有浓郁的岭南特色的医药学派”,历史上对岭南有重要贡献的医家如支法存、葛洪、鲍姑、仰道人等,“不论4人出生地是否广东,但他们都在广东进行医疗活动,便有了岭南地域的特色” [2]。这是以理论、临床的地域特色为侧重点的研究,邓铁涛在1988年专门就此说明:“深入研究地域性医学,并不是‘搞地方主义’。” [3]这里专门使用了“地域性医学”的说法。
[2]邓铁涛.岭南医学[J].新中医,1999(8).
[3]邓铁涛.耕耘医话[J].新中医,1988(12):36.
在语义上,“地域”与“地方”看似相近,但有一定区别。《辞海》解释,地方是“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域的统称”,地域是“大面积的区域或范围”,可见“地方”一词带有较多行政划分色彩,地域则偏于自然地理的概念。“地域”的特点还包括“地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地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等。可见,邓铁涛教授用“地域性医学”,与单纯研究某地区医学发展状况的“地方医学”相比,确实较为贴切。
地域医学的研究综合了理论与临床研究,它是依据“三因制宜”的原则,探讨在中国具有特殊典型气候地理特点的地域内,如何将中医学一般原则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人文体质的特点加以运用,以治疗当地的常见病证、多发病证。对于研究范围的确定,地域医学是以有特色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主要分界依据,而不是以行政省区为界限。早在《黄帝内经》中,曾以“五方医学”的形式,对东、南、西、北、中五方概括过五大地域的医学特点,可以说便是地域医学的源头。在中国版图内,具有较明显特征,对当地人群中医体质有较大影响的地域块,粗粗划分似乎可以有:岭南湿热地域(热甚于湿)、华东湿热(湿甚于热)地域、青藏高寒地域、东北寒湿地域、西北燥寒地域以及中原温暧地域。也就是说,地域医学流派涉及的是外界环境病因或内在病理体质呈现出地区聚集性的地域,在不同地域里,中医学理论的应用有相对的偏重,形成一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