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说明
一、此书所用的补泻法,是明代陈会《神应经》中的捻转补泻法。其捻转补泻时间的长短、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根据具体病情和病人耐受程度而定。一般来说,泻法是: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进行捻泻,每隔5~10分钟捻泻1次,每次捻泻半分至3分钟(患病局部取穴捻泻时间较短),捻泻2~3次留针15~30分钟拔针;患野取穴局部疗法,有时泻法与强刺激配合。补法是: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进行持续地捻补3~5分钟,甚至10分钟(严重虚亏或虚脱患者捻补时间较长)即拔针。有时补法与弱刺激配合。
二、书中的“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不像明代徐凤在《针灸大全·金针赋》中叙述的操作手法那样复杂。本书的烧山火手法是: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捻转后即紧捏针柄(使局部肌肉紧涩,以免刺深),向下适度地按压,使之逐渐产生热感;透天凉手法是: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捻转后即紧捏针柄(使局部肌肉紧涩,以免将针拔出),向上适度地提针,使之逐渐产生凉感。这种操作方法比较简单,易于掌握。
三、书中“用补法配烧山火”,是用捻转补泻法中的补法,捻补后再配烧山火手法,可收温补作用;“用泻法配透天凉”,是用捻转补泻法中的泻法,捻泻后再配透天凉手法,可收清散热邪的作用。
四、书中所取治的腧穴,病患处取穴和循经近刺多用的是单侧腧穴,均写明了左侧或右侧,而循经取穴和辨证取穴均是取用双侧腧穴,为节省文字而未写“双”字。
五、书中“泻灸”某某腧穴,“补灸”某某腧穴。其方法是:用针上艾条灸或艾炷灸,一般艾灸10~30分钟,在艾灸期间配用泻法或补法。
六、书中所云腧穴配伍所相当的药效,是指所相当和类似该汤方总的功效。而不是各个单味药的组合。
七、大部分医案中的按语,对所用腧穴的根据、用途和该穴在该方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腧穴配伍相当某个汤方功效的源渊等,叙述得比较简单,有的甚或未提及。意在减少累赘,并有《常用腧穴临床发挥》一书论之甚详,因而为之。
八、所用针具,新中国成立前使用的是自制25号、24号毫针;新中国成立后一般使用的是在市场购买的26号毫针,针刺肩、膝、髋关节和肌肉丰厚之处配用艾条或艾炷针上灸者,多用的是24号毫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