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三 发热早期的“艰难”诊治之路
我们在前面许多故事里都谈到过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很遗憾,几乎都是“两败俱伤”的结局,患者伤的是其本可以更好的疾病归宿,医者伤的是一颗本来纯粹的心。前不久东方卫视录制的一个节目引发了民众对这种普遍存在的不信任的思考,我们很难推测下去,未来怎么去维持社会的温度。
这个故事是这样,一个本来并不复杂的常见病,因为医患知识的不对称,因为对医生的不信任,简简单单的一个疾病,竟走得异常艰难。
事情发生在两个多月前,一个29岁的小伙子因为高热2天来医院,除了头胀痛、全身乏力,眼睛还有点充血,化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偏低。这是急诊科比较常见的病例,一般就是病毒感染所致。相应处理后,接诊医生嘱咐门诊观察治疗。患者的父亲不依不饶,非得要医生把他儿子收进去住院。这也许就是后面这场艰难的诊治之路的序幕。
入院后,常规详细询问病史,并作体格检查。治疗上,无需过多药物,无非也就抗病毒、降温、适当补液。医生告知治疗计划后又安慰家属:没什么大问题,不过我们还是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可以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个老爸又跳出来了:不行!这怎么行?你们不重视,发热都发了两天了,烧得那么高,一定要用抗生素,必须要用抗生素,让我儿子少吃点苦,快点好起来。
这是很多老百姓的观念:发热了,打点抗生素,可以好得快!真的会好得快吗?
我们有我们的诊疗常规,医院也有严格的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但这些规定制度对家属而言,却成了我们不“重视”患者的托辞。确实,从他们角度而言,儿子发热到近40℃,是会有揪心的感觉。我们陷入两难。但规定制度不会说话,不会给我们直接的压力,而家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却是直接的难以摆脱的困扰。最后医生开了一点口服抗生素,或许,这只是一种安慰剂。办公室暂时安静了下来。
哪知当天下午,患者体温窜到了40℃。不得了,家属的心头火一下子被点燃,冲进医生办公室,开始了质问,甚至言语攻击。无论怎么解释和安慰,无论哪个医生解释和安慰,此时此刻,都是废话。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家属强硬的态度就差直接冲到电脑上开医嘱,然后“押”着护士去打针了。
所有一切的情节,没有半点虚构。看到这里,读者您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是的,我的疑问跟您一样,明明懂医术的是医生,为何下强硬命令的却不是医生?当然,同行的读者大概只会会心一笑,这种令人怒不可言又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了。
说实话,入院才多少时间,治疗方案上的药物也才用了一次而已。如果是感冒都至少得三五天吧,何况现在诊断还没有完全明确。按照家属的这种思维,既然一针打下去应该好的,那当初在门诊又为何缠着医生非得住院?这不是自我矛盾吗?
作为医生,坚持原则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否则,完全不必浪费两个小时在那里挨莫名的“批斗”。后来依然是家属“胜利”,因为这抗生素注射液要是不开,注定如果患者再次出现体温升高,那可不是病毒在作怪,而是医生“罪不可赦”。
为了将患者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我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开了最普通的青霉素注射液。合格的医生都知道,不到半天就无理由地更换治疗方案是很大的错误。小时候,我们都学过这篇寓言《拔苗助长》,才发芽的禾苗,施了一遍肥就死死盯着它,要它飞速长起来。可能吗?那么再施一次肥?或者干脆把它拔高点?结果是什么?寓言对一些人来说只是写在书上看过哈哈一笑的故事?
事情还远远没有完。
到了前半夜,患者的父亲变得更加“疯狂”,不停地要求继续加用药物,不停地数落我们医师水平太差。值班医生尽管没有任由他摆布,但也被吵得根本无法正常工作。到了晚上10点多,这位父亲提出了新要求:头孢霉素Ⅰ加头孢霉素Ⅲ联合治疗。不要说现在市场上或医院根本就没这两种药,如果有,能这样用吗?不可思议的荒谬低级错误。
值班医生请示上级医生,答案当然是被坚决否定。于是,整整闹了一夜,中途累了,这个父亲去休息了会儿。半夜值班医生前脚都还没踏入值班室,补充体力回来的父亲又开始新一轮纠缠,各种威胁、各种谩骂……可怜我们的医生,生生在办公室听了一晚上,这中间还不涉及自己的一点点利益。
那晚我也没睡好。说实话,医院不是保险箱,医生更不是神,谁都无法保证一个好好的人始终健健康康,更别说一个患者了。
天一亮,我就跑到医院了。仔细观察,欣喜地发现病人出现了头面部皮疹,在手电筒光照下,口腔内发现麻疹特有的斑疹,一夜的担心终于可以放下心了,患者的诊断基本可以明确。当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患者父亲时,换来的却是他又一轮暴跳如雷。在惊天动地的咆哮中,我们才明白,这位家属是从大西北某县城医院退休的内科主任,据他说,他儿子小时候得过麻疹,现在不可能再得麻疹。他还说:我见的麻疹比你们多,我儿子的情况根本不像麻疹。你们乱诊断,我要去告院长!
谁都压不过他如雷的咆哮。我们一边应付他,一边跟疾控中心取得联系,希望他们协助我们,尽快给出检测结果。
就在继续等待的几个小时里,这位同为医生的父亲没有停止过他的“维权”,整个病区被他搞得鸡犬不宁。
到了下午快下班时,患者表现出更加典型的麻疹症状。这时,从疾控中心传来消息:根据采样检验,该患者确诊是麻疹。
30多个小时后,这令人崩溃的折磨终于停歇,家属无言以对,我们一笑置之。太累了,结果就摆在那里,反驳与否,争口气与否,重要吗?重要的是,我们坚持了最后的底线,坚持了一个医生的尊严,坚持了能给患者的最后保护。
看到这里大家都有疑问吧?曾经患过麻疹的病人难道还会患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也就是说只要患过麻疹,如果没有免疫缺陷等特殊情况,一般是终生免疫的,不会患第二次,同样的传染病还有甲型肝炎、牛痘等(一个血清型,人患了或注射疫苗后是终生免的,一般不会生第二次),所以医学上就利用这些病原体的特性,经过特殊处理,用来做疫苗。
在我国,麻疹疫苗是实行全民强制预防注射的,所以我国麻疹发病率很低,但为什么近年来年轻人,特别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是有少数发病的?因为麻疹病毒在实验室反复一代又一代繁殖,几十年下来,病毒的抗原性有了改变,所以即使接种了疫苗也有少数发病,但病情还是较轻,认为接种了疫苗就不会发病的想法是不准确的。
另外麻疹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没有特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疾病雷同,只有到发病的第3~4天,才会出现典型的皮疹,皮疹出现有一定次序,是先从头面部出现,后才慢慢向躯体、下肢发展,典型的病例还有口腔黏膜特殊的斑疹。
在中国,从医的同道一定会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这些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我很难想象这位父亲当年是怎样行医的?毛主席的“626指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至今还是有现实意义。如何加强基层边远医师的再教育,提高他们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己也一直在想,是不是应该到农村到基层多去做志愿者,帮基层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思考
1.急诊早发热患者,当没有其他特殊的表现,要马上诊断明确很难,因为所有疾病都有原发或继发性发热可能,需要密切观察,当血常规白细胞不高时,首先要考虑是否是病毒感染所致,最常见的是流感之类,一般不需要用抗生素,但国人特喜欢一发高热就用抗生素或输液,一旦抗生素用滥了就会产生广泛耐药,总有一天真正遇到细菌感染时,无药可用,我们将面临另一场灾难!
2.公众一定要知道,如果是感染引起的疾病,当医师根据临床表现,确定治疗方案后,一定不能急,要观察3~4天,当确定确实没有效果时,才可更换抗生素或治疗方案,如果是农作物施肥后也都要观察几天,何况是人,绝对不可以天天随心更换,否则会出现可怕的后果。
3.早期发热加上有皮疹表现,一定要除外有急性传染病的可能,例麻疹、登革热、水痘、猩红热、斑疹伤寒、伤寒等,须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