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急性下肢缺血的检查路径
急性下肢缺血根据有无外伤史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两大类,对外伤性急性下肢缺血患者首选多层螺旋CTA检查,非外伤性急性下肢缺血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别处理,临床表现为典型的5P症状:疼痛(pain)、无脉(pulselessness)、苍白(pale)、感觉麻痹(parasthesia)及运动障碍(paralysis),无外伤跛行史、新发心房纤维颤动及对侧肢体脉搏正常。具体的检查路径见图2-2。
图2-2 急性下肢缺血的检查路径图
一、各种检查模式的作用和优缺点
(一)常规血管造影
是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为评价外周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有典型栓塞性缺血表现的患者可直接手术去除栓子。血管造影在疑有栓塞的动脉一定距离的位置进行,通常是对侧股总动脉,这样使用溶栓剂,将减少出血的风险。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包括动脉夹层;血栓形成;腹股沟血肿;穿刺部位出血及对比剂过敏和诱发肾衰竭。
(二)多层CT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
操作简便、快速,无创或者微创,成为外伤性下肢缺血的首选检查,可显示病变位置和明显狭窄及合并的骨损伤。尽管DSA是评价外周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MSCTA是评估(慢性)外周血管疾病的准确和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CTA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及狭窄疾病的灵敏度为95%~97%,特异度为91%~98%。MSCTA的缺点包括:依赖大量对比剂,对需要导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增加对比剂量会增加肾衰竭的风险;血管腔内存在较大较多的管壁钙化时会产生较大伪影,导致检查及图像识别的困难;对部分动脉闭塞的病例由于闭塞远侧的血管内血流缓慢,对比剂充盈差,血管强化效果不佳,难以获得满意的血管强化图像,无法进行准确的评估;CTA成像技术对于扫描条件的要求极为严格,需要快速在对比剂峰值时相内完成整个肢体的扫描,并且注射对比剂路径的选择也是下肢血管造影的关键。
(三)MRA
目前有CE-MRA和非增强MRA两种方法。血管造影并发症的高危患者可使用钆增强CE-MRA作为替代。与常规血管造影检测>50%的狭窄相比,CE-MRA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96%。缺点是检查时间长,这有可能延误治疗;对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钆类对比剂可能会导致肾源性系统纤维化/肾源性纤维性皮肤病。对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非增强下肢血管MRA检查。非增强MRA对大腿和小腿动脉血管重度狭窄和闭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超过90%。
二、急性下肢缺血的影像学检查要点
以病史和检查结果(房颤、无跛行病史和对侧下肢动脉搏动正常)为诊断依据。如果这些情况都存在,应考虑急性血栓并直接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栓塞病史及下肢慢性缺血表现史,同侧或对侧肢体动脉搏动减弱,动脉造影显示多处动脉硬化狭窄,栓塞多发生在狭窄严重处,侧支循环较多。怀疑急性血栓所致急性下肢缺血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首选超声多普勒检查,怀疑急性肢体缺血时行血管造影检查,并行诊断和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畅智慧,刘兆玉,郑加贺,等.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Meta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8):841-846
2.周淑琴.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1,20(2):152-155
3.孙奕波.下肢动脉多层螺旋CT技术和临床应用进展.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9):5741-5744
4.刘晓怡,邹立秋,刘新,等.非增强MRA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放射学实践,2011,26(6):605-609
5.戴艳芳.多站式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下肢血管造影成像技术进展.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439-441
6.Schernthaner R,Stadler A,Lomoschitz F,et al.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accuracy in detecting the severity,number,and length of stenoses.Eur Radiol.2008,18(4):665-671
7.Gutzeit A,Sutter R,Froehlich JM,et al.ECG-triggered non-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TRANCE)versu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Eur Radiol.2011,21(9):1979-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