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千家万户有肾事,肾病肾虚须认知
中国人重视肾,其中的奥妙是因为中医学的肾的含义十分广泛。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主水”“肾主纳气”“肾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肾藏精,主人体发育与生殖”“肾开窍于耳与二阴”等等。因此中医讲的“肾”,既包括了实质器官的肾脏,也涵盖了其他一些组织器官的功能,包括膀胱、性腺以及男女生殖器官的功能。这就不难理解,“肾”出了问题,可能会影响到生活的许多方面,影响到自己的家庭角色,甚至健康堪忧。
在中医看来,一个人的生、长、壮、老和婚嗣,皆与肾有关。
生:《灵枢·本神》言:“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人的出生,乃父母精气相搏而成。《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神气舍心才产生生命。
长:人的生长过程:女子到七岁,肾气已经充盛,牙齿更换,头发生长;“二七”,生育功能逐渐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所以能怀孕生育;“三七”,肾气充满,智齿长出,生长发育期结束。男子到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更换。“二八”时,肾气旺盛,生育功能渐成熟,精气满溢而能外泄,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三八”,肾气充满,筋肉骨骼强劲,智齿长出,牙齿长全,生长发育期结束。
壮:女子“四七”,是身体最强壮的阶段,筋肉骨骼强健坚固,头发长得最茂密;到了“五七”,身体开始衰老,首先是阳明脉衰退,面容开始憔悴,头发也会脱落。男子“四八”,是身体最强壮的阶段,筋骨粗壮,肌肉丰富。到了“五八”,肾气开始衰退,头发脱落,牙齿开始枯槁。
老:女子“六七”,上部的三阳脉衰退,整个面容枯焦槁悴,头发开始变白;到了“七七”,任脉空虚,太冲脉衰微,生育功能衰退,月经停止,所以形体衰老,不再有生育能力。男子“六八”,人体上部阳明经气衰竭,面容枯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骨活动不便;到了“八八”,生育功能衰退,精气少,肾脏衰退,形体衰惫,牙齿和头发脱落。
肾能接受五脏六腑的精气而贮藏起来,所以只有五脏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出。随着年纪增大,五脏都已衰退,筋骨懈怠无力,天癸(生殖之精)也完全枯竭,所以出现发鬓斑白,身体沉重,步态不稳,不再有生育的能力。衰老是人生长发育的必然规律。发现女性在“五七”(35岁左右)、男性在“五八”(40岁左右),就开始出现衰老的征象;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逐渐明显。在“八八”之后,就可见“天癸衰”“齿发去”“九窍不利”“涕泣俱出”“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等老态龙钟之象。
在清代,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kidney”被翻译为“肾脏”。西医讲的肾脏,只指人体内左右各一的实质性器官,其主要功能就是产生和排泄尿液,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其主要生理的功能大致等同于中医“肾主水”。现代医学认为肾脏也有内分泌功能,如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参与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故肾脏病的某些阶段,也可能出现影响到其他脏器的功能,如肾性贫血和肾性骨病,可能会出现乏力、腰酸腰疼等符合中医的肾虚或者精血不足的症状;此外,慢性肾脏病也可能出现性功能下降,一般人群心里就会将其和“肾虚”联系起来。而这些在中医看来,只是这个慢性肾脏病出现了中医的“肾虚”这个证。实际上,西医的肾脏病的症状表现可能对应着中医多种不同的证型,因而在治疗上,需要采取不同的治法,绝不是一个“补肾”可以涵盖的。
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肾”在其他生理、病理方面也有着“对应”关系,比如:中医认为肾为气之根,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空气、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当肾失纳气,则出现呼吸表浅等症状,这与西医所说的酸碱失衡导致呼吸频率的改变相符合,在疾病状态下,可以出现“肺肾串扰”。中医重视“肾主先天之精”,认为先天不足、禀赋不足,可能会带来一些先天性疾病。现代研究发现,儿童先天性疾病中,肾脏相关疾病占50%以上。
中医对涉及“肾主水”相关的生理理论和疾病状态下的治疗体系已经较为完善,至今仍然用于治疗肾炎、肾病和肾脏衰竭等西医病症。在当今医学体系下,中医治疗肾病,更多的是以现代医学的肾病为纲,以疾病下出现的中医证候为目,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病证结合下遣方用药,是中医肾病临床的主要内容。
当今,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慢性肾脏病带来的社会、家庭问题,对个人健康的影响之大、对人群影响之广,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超过10%的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及其高致死率、高合并症发生的特点,以及在防止该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的低知晓率(合理的诊断和评估)和高不认知率(对疾病特点和应对措施的了解)都是我们防治肾病的障碍。
作为肾脏病临床医生,感受得到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下降,目睹了众多肾脏替代患者给他们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深感一般人群特别是患者及其家人认知肾脏病的重要性。随着近年来的肾脏病防治的总结和探索,许多新的理念应该为广大国人所熟悉,例如“防治肾脏病从娃娃抓起”“关注肥胖防治肾脏病”等。在延缓或阻止进入透析的同时,还需减少心脏死亡、提高生存质量等。要做到这些,都不只是关乎医生和患者自身,相当程度上需要家庭的参与。
简而言之,本书所言之“肾事”,是在西医的肾病基础上延展开的中医话题。如何发现和管理肾脏疾病,保持相对好的生活质量,防止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般人群应该提高对肾病的认知。
君从家中来,当知家中事。
生长壮老嗣,盛衰肾气知。
现代肾脏病,肾虚难全释。
防之未病时,已病循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