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垂体及其附属结构的胚胎发育

现已经明确,脑垂体由两种不同的胚胎成分组成,来自原始口腔顶向上迁移的拉克囊(腺垂体)和间脑腹侧憩室(神经垂体)融合而成,且其被结缔组织膜(垂体囊)和固有膜所包裹。而颅咽管瘤作为一种和胚胎发育密切相关的疾病,其起源位置、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影像学表现形式,均和垂体及其附属结构的发生密不可分。

一、垂体的胚胎发育

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虽然同是垂体的一部分,但是它们的发育过程却完全不同,也就是说整个垂体的发生、发育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腺垂体的发育和神经垂体的发育(图2-8)。

图2-8 人胚胎垂体发生简图

a.胚胎第24天;b.第6周;c.第8周;d.发育后期

腺垂体来源于原始口腔的外胚层。在人胚胎第24天,原始口腔顶部外胚层上皮向背侧突出一囊状结构,称之为颅颊囊(Rathke's pouch)。颅颊囊向间脑底部方向生长,在人胚胎第7~8周时其与口腔上皮相连接的柄部萎缩,和原始口腔间的通道封闭,最终已经闭塞的颅咽管将退化消失。颅颊囊细胞发生速度不同,其中以前下壁细胞增长最快,分化为圆球状并逐渐增厚,最终形成垂体结节部和远侧部;后壁细胞增生缓慢,并形成狭窄的中间部和腺体内的缝状裂隙。整个垂体前叶的生长过程其实是旋转的,囊的前壁腹侧细胞生长最快,并向前上旋转,最终围绕漏斗柄形成结节部。腺垂体的中间部与远侧部紧紧相贴,囊腔消失,或残留一狭小的裂隙,称为拉克裂。

神经垂体来源于间脑的神经外胚层。在颅颊囊发育的同时,间脑底部(第三脑室底)的神经外胚层向腹侧突出成漏斗状,称神经垂体芽(neurohypophyseal bud),此芽向腹侧伸展,并在人胚胎第10~11周,其远端和颅颊囊后壁相近的部分发育成神经垂体的神经部,其中的神经上皮细胞增殖分化为垂体细胞(pituicyte)。而神经垂体芽的近端,即神经部和下丘脑相连的部分,形成正中隆起和漏斗柄;来自下丘脑分泌性神经元的轴突经漏斗进入神经部。

二、垂体囊的胚胎发育

目前,关于垂体囊的胚胎发育仍然存在争议,但均认为垂体囊来源于中胚层。一般认为,除来源于口凹上皮的腺垂体外尚有来自中胚层的基质细胞所包绕,并且在胚胎第7~8周(图2-9),这些基质细胞逐渐分化成熟,细胞数量减少而纤维含量迅速增多,同时形成了垂体囊原基。到胚胎9~10周时,随着颅底软骨化的加速,垂体在前后方分别受限于斜坡和前蝶骨软骨,自中心部位陷入原始垂体窝内。此时垂体囊已经初具规模,但仅由少量纤维层构成,能将垂体不完全地和两侧原始海绵窦腔分隔开。在胚胎12周时,颅底的软骨化基本完成,此时更多基质细胞无规律地包绕在原始垂体囊周围,垂体囊向两侧更加突出。胚胎14~16周时,随着垂体的进一步发育膨大,垂体囊也逐渐增厚,纤维排列也更为规则。囊向上与鞍膈游离缘相融合,一些小血管也沿着垂体囊和软骨膜之间长入。胚胎17周时,基质细胞进一步在垂体腺周围积聚,与垂体囊疏松结合,并且随着胚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厚,最终形成完整的垂体囊结构。而早期的胚胎研究也表明,随着相对较大的腺垂体部分包绕神经垂体,垂体囊也包裹在神经垂体表面,但由于神经垂体发育晚于囊的发育成形,故最终虽然垂体囊完整包被整个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但囊后部相对较薄。事实上,垂体囊是由致密结缔组织所构成,独立于鞍区的软脑膜,仅在鞍膈孔附近和鞍膈相融合。

图2-9 垂体囊的胚胎发育

a.6周胚胎的矢状位切片(H.E染色)。1,腺垂体原始细胞;2,神经垂体原始细胞;3,三叉神经节;4,三叉神经根;5,原始头静脉;6,Rathke's囊;b.12周胎儿的冠状位切片(Masson染色)。 1,垂体柄;2,腺垂体;3,蝶骨软骨;4,垂体囊;5,蝶骨软骨膜;↑:脑膜原基;c.15周胎儿的矢状位切片(Masson染色)。 1,神经垂体;2,腺垂体;3,垂体柄;4,斜坡软骨膜;5,蝶骨软骨膜;6,骨基质;绿色箭头,蛛网膜;蓝色箭头,鞍膈;黑色箭头,垂体囊;星号,静脉丛;d.16周胎儿的冠状位切片(Masson染色)。1,腺垂体;2,退化的蝶骨嵴软骨;3,蝶骨软骨膜;4,蝶骨软骨;5,垂体囊;↑:鞍膈原基;星号,静脉;左下图,扩大显示垂体囊的结缔组织纤维(200×);e.25周胎儿的冠状位切片(Masson染色)。1,神经垂体;2,腺垂体;3,动眼神经;4,中间裂;5,蝶骨骨膜;绿色箭头,蛛网膜;蓝色箭头,鞍膈;黑色箭头,垂体囊;星号,静脉;f.成人垂体囊的显微解剖。1,鞍结节的硬膜;2,视神经;3,颈内动脉床突段;4,颈内动脉水平段;5,后床突;6,内侧空间;7,颈内动脉和垂体囊之间的结缔组织纤维;8,垂体柄;9,蛛网膜;10,垂体腺;11,鞍膈;12,前海绵间窦

[引自:王永谦,丁美修,谭多盛,等.垂体囊的胚胎发育和显微解剖研究.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23(2):137-141.]

对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垂体囊的形成与拉克囊的形成、鞍区硬膜和软膜的发育以及和神经垂体诱导之间的关系,目前仍然存在较大争议。Wisloki和Ciric提出,垂体囊来源于硬膜或者蛛网膜的学说;而Chi和Lee通过对21例4~40周的胎儿进行组织学研究后,认为垂体囊来源于拉克囊。Chi和Lee认为,随着腺垂体由原始口凹处上行,并和神经垂体相接触,其周围的间充质细胞逐渐发育增厚形成囊,之后由于腺垂体对神经垂体的包绕,以及远端的逐渐退化作用,最终使得二者包绕在一个共同的囊内。其实,临床上有两种先天性疾病也表明了垂体囊的来源:①在先天性无脑畸形的胎儿,可见单独的腺垂体完全被纤维囊所包裹;②先天性腺垂体缺如的胎儿,鞍膈孔较大,但仅见神经垂体位于鞍内,鞍上蛛网膜进入鞍内,并包绕神经垂体,而未见明确的垂体囊。这些事实表明,不仅腺垂体的发育和拉克囊有关,而且垂体囊的形成更是由于拉克囊的细胞旋转发育而触发,同时也引导鞍膈向中心区域延伸,并和鞍膈融合以阻止鞍上蛛网膜下陷进入鞍内;而神经垂体则是在有腺垂体发育的基础上,后加入到垂体囊中,再被囊所包裹的。这些胚胎发育过程中任何一步的异常,均和临床中出现的疾病相联系,例如,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同样,它们在颅咽管瘤的起源及发生部位上也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