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多数患者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临床特点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人是唯一宿主,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本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粪-口传播,也可经过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黏膜疱疹液中均含有大量病毒,特别是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10岁以下年龄段。
4.流行特征
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5~7月可有感染高峰,冬季的发病较少见。流行期间,可发生托儿所及幼儿园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1.普通病例
(1)大部分病例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减退等症状。
(2)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不典型皮疹表现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2.重症病例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
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2.血生化检查
部分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CK-MB可轻度升高,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者Cr、BUN等指标可升高;危重者肌钙蛋白、血糖可升高。
3.脑脊液检查
脑压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正常,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脑脊液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升高有助于明确诊断。
4.病原学检查
组织培养分离肠道病毒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是手足口病病原确认的主要方法,其中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5.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检查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或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证明病毒感染。
6.血气分析
轻症患者血气分析无异常,重症患者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等酸碱平衡紊乱。
(四)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或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中、晚期出现双肺大片浸润影及胸腔积液。
2.胸部CT检查
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时,肺部CT表现为“蝶翼征”或弥漫而无规律的斑片状、团絮状的高密度影。
3.磁共振检查(MRI)
神经系统受累者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二、诊断
(一)临床诊断病例
具有以下特点者为临床诊断病例,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二)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可确诊病例:
1.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临床分型
1.普通病例
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2.重症病例
(1)重型:
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危重型: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②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肺部啰音等;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三、鉴别诊断
1.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要与幼儿急疹、带状疱疹、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风疹等鉴别。可根据病史及伴随症状、流行病学特点等进行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最终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2.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应根据病原学检查鉴别。
3.肺炎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以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胸片减轻或加重均呈逐渐演变,可出现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等。
4.暴发性心肌炎
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暴发性心肌炎无皮疹,有严重心律失常、阿-斯综合征发作、心源性休克的表现,心肌酶谱明显升高,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异常恢复较慢。最终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四、治疗
(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疗
(1)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轻症患者可在家中或门诊隔离,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可解除隔离,一般需要10~14天,物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方式等彻底消毒。
(2)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
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双手,防止抓破皮疹,破溃感染,疱疹破裂者,局部涂抹1%的甲紫或抗生素软膏。患儿衣服、被褥保持清洁干燥,有口腔疱疹及咽痛患儿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口腔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
(3)饮食和休息:
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宜偏温略凉,避免辛辣,以减少对口腔溃疡面的刺激。发病后适当卧床休息,多饮开水。
2.对症治疗
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重症病例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液体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g/kg,每4~8小时一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用呋塞米。
(2)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参考剂量:甲泼尼龙每天1~2mg/kg;氢化可的松每天3~5mg/kg;地塞米松每天0.2~0.5mg/kg,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天内每天给予甲泼尼龙10~20mg/kg(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或地塞米松0.5~1.0mg/kg。
(3)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4)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抗惊厥治疗。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气道峰压(PIP)20~30cmH 2O,呼气末正压(PEEP)4~8cmH 2O,F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5)头肩抬高15°~30°,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
(6)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
(7)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8)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
(9)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
(10)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3.恢复期治疗
(1)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2)功能康复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中医治疗
1.普通病例
(1)肺脾湿热证:
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基本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中成药有蓝芩口服液、芩翘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等。
(2)湿热郁蒸证:
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基本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中成药有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2.重型病例
毒热动风证—解毒清热、息风定惊。
基本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中成药有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3.危重型病例
心阳式微,肺气欲脱证—回阳救逆。
基本方药:参附汤加味;中成药有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4.恢复期
气阴不足,余邪未尽—益气养阴,化湿通络。
基本方药:生脉散加味;手足口病合并弛缓型瘫痪者进入恢复期应尽早开展针灸、按摩等康复治疗。
5.外治法
口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每日2~3次。
五、并发症
手足口病可以引起多系统的并发症,其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是手足口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六、预防
手足口病以幼儿及儿童普遍易感,传播途径广,要根据儿童生活环境中是否有手足口病发生,以及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的密切程度,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临床常见问题
1. 如何早期识别危重症病例?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1)持续高热不退。
(2)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3)呼吸、心率增快。
(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5)高血压。
(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7)高血糖。
2. 预防手足口病主要要有哪些措施?
(1)搞好儿童个人、家庭和幼托机构的卫生环境。
(2)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感染后及时就医。
(3)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幼儿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对儿童衣物、玩具、餐具、用品应经常消毒。
(4)避免与病人接触,与病人有过密切接触者应密切观察。
(5)注重孩子休息与饮食,防止过度疲劳。
3. 目前是否有预防疫苗,为何手足口病治愈后可再次感染?
手足口病致病的病毒较多,目前已知的有柯萨奇病毒、埃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等,由于病毒不具备唯一性,目前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疫苗。
既往感染过一次手足口病,只能获得对某一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他型别病毒再感染并没有交叉免疫,仍有可能因感染其他型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更藏尖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