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疑难病治验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医理学术篇

论知识的积累

唐朝韩愈《进学解》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要得到知识,应勤学苦练。要做到“五勤”,一是手勤,要多整理资料,多写些文章;二是目勤,要多阅读,广猎群书,古今中外书籍、资料,本专业的、非专业的书籍等,均应阅读并吸取精华;三是脑勤,将从书籍或老师处所学到的知识,动脑进行思考分析,从中悟出道理、经验,再验证于实践,变成自己的知识;四是足勤,多跑图书馆、阅览室,跟老师抄方、听讲座,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从网络上摄取知识等;五是口勤,多问问题,只有多读书、多动脑才能发现问题,甚至向病员问,要知道久病成良医;另外还要“口甜”,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要有了本事就看不起老师,不要高傲,要尊敬师长,要称“某老师”,态度恭谦,语言得体,让老师有亲切感、自豪感,并以你为荣。要苦练基本功,包括中医、西医的基本功,基本功打得扎实稳固,成绩才会循序渐进。
一、经典古籍启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又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举个临床的病案。20世纪70年代,一位患者剖宫产术后高热达40℃,除用抗生素治疗外,因高热行物理降温,用酒精擦浴,并用冰袋外敷,之后体温恢复正常,出院后就全身发冷,胸冷彻背,就诊时8月份的天气仍穿棉大衣还觉得冷,无汗,胃不舒,呃逆,苔白腻,脉细,此寒邪入里,阴寒之病,重寒则热,应温经除寒,温肾暖胃。《素问·逆调论》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治疗用附子桂枝汤加二陈汤,药用附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祛除外受寒邪,调和营卫,此处桂枝通阳,白芍和营,另二陈汤是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和胃降逆,之后病愈。此案注意应忌用麻黄,以免发汗伤阴。另一位亦是20世纪70年代的患者,该患者外凉内热,此称为“灯笼病”,最早见于《医林改错》,该患者白天内热身凉,夜间内外皆热,手足心热,善喜下肢贴于墙壁,散热取凉,心中灼热,懊 image而烦,口干无津,面色晦黄,舌红,脉细数。此为气血不和,肝郁内热,方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柴胡、枳壳、牛膝、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合栀子豉汤(山栀、大黄、豆豉),治疗而愈。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也。”
《景岳全书》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王冰亦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景岳全书》云:“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在治疗中若要补阳必须加用补阴之剂,中医讲“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如附桂八味中仍有熟地、萸肉等补阴药,加附子、肉桂,可回阳救逆,鼓舞肾气,妇科疾病中偏阳虚者,一般都选用附子、肉桂。
根据古典文献,联系实际。再举几个病例。某患者40岁,每每期中(排卵期)发热,病已10年,发热热度可达38.5~39.5℃,发热时头晕,心烦,带下增多,伴腰背酸痛。曾去西医处就诊,用抗生素、泼尼松治疗无效,经行时量多,乳房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此为阴虚肝郁,治拟疏肝解郁,方用丹栀逍遥散合二至丸,使阴复火敛,阴平阳秘,发热自退而病愈。再如一患者阴阳失常,胸热背凉已2年,夏天胸部虽热但怕风吹,一吹风则腹泻,背脊冷,天热入睡需捂电热毯,口腔经常溃疡,口舌生疮,但又不能吃清热药,否则服药则腹泻;冷天怕冷,又不敢开空调暖风,否则心烦汗出,经常神疲乏力,头昏头晕,胃纳欠佳,苔薄质淡,脉细数。此乃气血不足,阴阳俱虚,给予膏方治之,用益气补血、填精补髓,燮理阴阳之法,方用龟鹿二仙膏、附桂八味丸,归肾丸、大补元煎、参苓白术丸、二至丸、斑龙丸等合方加减,膏方缓治,使气血双补,阴阳调和,连服2年膏方而病愈。
《傅青主女科》是中医妇科医生必读的一本书,傅氏云:“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指出脾虚是带下之本,治病必求其本,故治法拟大补脾胃之气。赤带下,以为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皆由脾气受伤,运化无力,湿热之气,随气下陷,同血俱下,所以似血而非血之形象……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赤带尽管同样属于带下的一种,由于其火重于湿,而火旺又由于血衰之故,所以傅氏主张重于治血,即傅氏所指的“补血即足以制火”的理论,方中用芍药以平肝,肝气得舒,木不克土,则脾土自旺,此乃傅氏“平肝正所以扶脾”的指导思想,故不必加健脾利湿之剂。“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任脉本不能容水,湿气安得而入而化为黄带乎?不知带脉横生,通于任脉……热邪存于下焦,则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湿也。夫湿者,土之气,实水之侵,热者,火之气,实木之生。水色本黑,火色本红,今湿与热合,欲化红而不能,欲返黑而不得,煎熬成汁,因变为黄色……黄带为脾之湿热,单去治脾而不得痊者,是不知真水、真火合成丹邪、元邪,绕于任脉胞脉之间……单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方用易黄汤……黄柏清肾中之火也,肾与任脉相通以相济,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矣。”以上所举三种带下,尽管俱为湿证,但治法实有不同,不可执一而论。白带宜脾、胃、肝三经同治,方用完带汤;赤带宜清肝扶脾,补血可以制火,补血可以除湿,方用清肝止淋汤;黄带则宜清肾中之火,方用易黄汤,此乃治本则可病除也。依据前人所介绍的方药,我又引申发展应用,如用完带汤治愈一顽固性头痛,她到处求医,吃过不少中西药物,中药中有平肝潜阳的,有活血祛风的,有养血止痛的等,均罔效。我就用完带汤治愈了她的头痛,抓住了她的一个主症,即带下增多。联系头痛,“带下俱为湿证,”湿浊上蒙清窍则头痛,故不难理解完带汤治愈头痛的道理了。另外完带汤治疗经行泄泻也有相当的疗效,在此就不引申详述了。
《难经·七十七难》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可见培土对治肝是有益的。因妇科疾病每与肝有关,在月经过多及月经先后期不定时,除疏肝如白芍、柴胡外,另外加用调经如当归、川芎、丹参等药。妊娠子痫者,应加用平肝息风之剂,如羚羊角粉、天麻、钩藤、枸杞子、龟板、女贞子等。经前乳胀还应加用橘叶、橘核、荔枝核、小茴香等。带多者加用龙胆草、车前子、芡实、椿根皮等。
《女科要旨》曰:“妇人无子,皆由经水不调,经水所以不调者,皆由内有七情之伤,外有六淫之感,或气血偏盛,阴阳相乘所致。”尽管言语简单,却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很多月经不调、不孕症患者,就由于生活不规律、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而引发。
除上述介绍的一些古籍医书外,其他方面的书籍也对我们有启迪与借鉴。如《秘本兵法三十六计》之胜战计中有“声东击西”计,则可以联系我们中医所指的“正治法”、“反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法是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的常规方法;反治法则是针对病变过程中出现的与证候性质不相符合的假象,通过全面分析,透过表面现象,辨明疾病本质,顺从其表象而治其本质的一种方法。反治法大致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四种具体的治法。
二、西医理论启迪
1.月经周期
月经广义是下丘脑-垂体-卵巢三者内分泌相互作用的结果。现研究发现,下丘脑细胞发挥一种转换器的作用,接受神经递质(如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刺激或抑制,同时接受血内分泌的信号,将这些信号转换成产生内分泌的信号,产生一些性激素,这些性激素影响着垂体、卵巢、子宫内膜,通过正、负反馈作用,调节了女性性周期,使子宫内膜有周期性的变化而月经来潮。中医认为,女性性周期可分阴、阳两部分,前半周期为阴,用药以养血为主;后半周期为阳,应补阳,尤以补肾阳为主。既然有月经周期,平时宜补养为主,经行时以经血顺畅为用,故经行时宜活血调经。
2.基础体温(BBT)
经过充足的睡眠(6小时以上),清晨醒来起床,未进行任何活动之前,在静息状态下所测得的体温,称之基础体温。基础体温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期(即卵泡期)处于低水平,称为低温相,此是由于卵巢在卵泡期分泌雌激素,雌激素可间接地使血管扩张、散热,因而体温较低。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黄体期),由于孕激素的产生,有致热作用,孕激素还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故体温上升,此称为高温相。根据基础体温运用于临床,可诊治很多妇科疾病,可指导临床用药,并观察用药疗效,找出排卵期,指导受孕或避孕。
3.排卵机制
排卵对女性极为重要,女性排卵机制有如下说法:①卵泡内存在着一些蛋白溶解酶、淀粉酶、胶原蛋白溶解酶等,卵泡内还有松弛素,能加强蛋白溶解酶的活性,并能激活胶原蛋白溶解酶,使卵泡壁溶解破裂而排卵。我们临床常先用当归、红花、丹参、鸡血藤等活血中药使卵泡壁溶解破裂,使之排卵。②卵泡分泌亢进,卵泡内压增高。临床常用枸杞子、熟地、首乌等补血之中药增加卵泡液的分泌。③卵泡内透明质酸酶活性增强,使卵泡内酸性黏多糖作用减弱,使胶体渗透压增强,增加了卵泡腔压力。临床常选用红花、桔梗等中药发挥其作用。④促性腺激素分泌,尤其黄体生成激素的分泌,使成熟的卵泡能分泌前列腺素,使卵泡周围的间质内平滑肌纤维收缩,加速卵泡破裂。临床常用仙灵脾、肉苁蓉、巴戟天等中药发挥这方面作用。总之,利用一些理论知识,结合我们临床用药,每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自然变化启迪
中医是个朴素的唯物主义医学,自然界的一些变化均影响着人类机体,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同时也可利用自然界的变化诊治与预防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有“生气通天论”专篇来阐述该规律。
1.天人相应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里郄。”《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女科准绳·胎前门》曰:“凡女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于一时辰间……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矣。”此处“的候”即指排卵期,排卵期房事易于妊娠。
《本草纲目》曰:“女子,类阴也,以血为先,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
人体有一生物钟,人体的生理功能有一定节律性,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就有节律性,早上4点左右(平旦之时)分泌开始上升,6~8时达到了高峰,到晚上10时之后开始下降,到12时降到最低谷。
日食、月食对人体都有一定影响。总之天人相应,了解其基本道理之后,对临床防病治病,养生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2.地震启示
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参加了救援,了解当时地震的情况,初始是上下震动,之后下雨,接下来是左右晃动,这下惨了,先是震松了房屋建筑,后是左右晃动,房屋多数不是钢筋建筑,结果墙倒屋塌。从这个地震现象我联想到我们妇科中的疑难杂病,如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肌瘤等,对这种病,除身体极度虚弱外,一般我是先用大量破瘀散结药,甚至是搜剔通络药,如三棱、莪术、水蛭、地鳖虫等,继则用软坚散结药,如象贝、夏枯草、威灵仙等,之后还用些活血利水药,如红花、桃仁、茯苓、车前子等,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在此不一一例举了。通过上述治疗,对于症状改善及缩小块物,均有一定疗效。
3.梅雨季节
上海有特殊的一个黄梅季节,每到黄梅天,天雨多,地气潮,衣服不干,人很闷热,这个季节我常用藿香、佩兰、半夏、白术,可燥湿醒脾,由于这种湿热我想到带下病。带下俱是湿证,湿郁而化热,故治疗带下我通常是健脾药,如党参、白术、山药等,使脾健不生湿。同时用燥湿药如苍术、白术、陈皮等,再用利湿药,常用茯苓、车前子、薏苡仁等,还可用一点荆芥祛血中之风,如此配伍既治本,又治标而使病愈。
四、众家经验启迪
1.名医名方
古代名医名方众多,在博览群书中,熟记一些名方,如妇科常用的桂枝茯苓丸、完带汤、五子衍宗丸等,近代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的验方及常用药等均熟记。
2.老师经验
老师有直接老师,如带教你的老师,也有间接老师,如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的老师。总之是有专长者都是老师。
3.基层医生经验
如我下乡巡回医疗的赤脚医生,他们给我介绍的一些当地药都很有疗效,如棉花根补气,碎米荠(白带草)治白带,马齿苋治腹泻,鱼腥草治感冒咳嗽等。
五、自我总结启迪
1.总结病例,分析疗效
从治疗的病人中分析治愈的原因,并再总结经验,可写出论文,投搞发表。
2.误诊误治
临床医生能治愈某些病症,但也有很多病人未治愈,甚至误诊,这要分析原因,找出教训,为下一次诊治疾病得出了经验。
3.药对分析
我常用一些药对,用于临床,一则诊病处方速度加快,二则两药合用起到协同增加疗效的作用,常用药对有三棱、莪术;丹皮、丹参;穿山甲、路路通;龙骨、牡蛎;苁蓉、巴戟天等。
(李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