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什么是Alexander定律?
在床边检查发现自发性眼震时,一般要观察所见的自发性眼震是否符合Alexander定律(Alexander law)。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符合Alexander定律,一般是外周源性眼震。
首先,什么是Alexander定律呢?1912年,Gustav Alexander首先报告了他的临床发现:前庭源性自发性眼震,在朝快相侧注视时眼震强度增加,在向慢相侧注视时眼震强度减弱。这个向不同方向注视时眼震强度的变化就被称为Alexander定律。
前庭源性自发性眼震是怎么形成的呢?前庭外周源性自发性眼震通常方向单一,眼震的方向不会随着注视方向的不同而变化。前庭外周性疾病多因内耳或前庭神经疾病导致两侧外周性静息电位张力不平衡:静息电位高的一侧支配对侧展神经核继而支配外展眼肌,眼球产生向对侧的慢相偏移。快相纠正慢相偏移,因此快相方向与慢相相反(图2-6)。因此前庭源性自发性眼震的慢相侧代表静息电位低的病变一侧。
图2-6 眼震方向
以病人视角定义左右方向。以眼震快相方向定义眼震方向。快相朝向病人右侧,因此这是个右向水平眼震(快相向右,慢相向左)
Alexander定律的机制是什么呢?什么机制造成了前庭外周源性自发性眼震在朝快相侧注视时眼震强度增加,在向慢相侧注视时眼震强度减弱呢?Robinson提出,除了病变造成两侧前庭张力不平衡外,与神经整合中枢(neural integrator,NI)有关。水平性NI主要由位于脑桥下端和延髓上端的前庭内侧核(MVN)和在其内侧近中线的舌下前核(NPH)构成。NPH是舌下周核的一个核团。垂直性NI主要由位于中脑上端的Cajal间质核(INC)构成。
单侧迷路功能丧失后所造成的两侧前庭张力不平衡在经过VOR通路时也传导至前庭核,造成前庭核内的张力不平衡。而前庭内侧核(MVN)是构成NI的一部分,因此造成NI功能不足,形成漏电型NI。漏电型NI就像一个漏电的变压器,不能在向一侧注视时把眼球维持在这个位置上。由于漏电型NI没有足够力量对抗眼球弹性回缩力,眼球不断从离心性固视眼位漂移回中心眼位,造成离心固视维持能力降低,严重时就形成了凝视性眼震(gaze-evoked nystagmus,GEN)的慢相,通过启动扫视再次向离心性眼位固视就形成了GEN的快相。
让我们看看离心性固视维持能力降低对前庭源性自发性眼震产生了什么作用。当向右侧(眼震快相侧)注视时,漏电型NI所致的向左漂移(眼球向左漂移回中心眼位),正好与前庭源性自发性眼震产生的慢相方向一致。方向一致而两者叠加,眼震强度增加(图2-7)。
当向左侧(眼震慢相侧)注视时,漏电型NI所致的向右漂移(眼球向右漂移回中心眼位),与前庭源性自发性眼震产生的慢相方向不一致。方向不一致而互相抵消,眼震强度减弱(图2-7)。
图2-7 Alexander定律
眼震强度随着注视方向改变而不同:向右(快相侧)注视,由于前庭源性自发性眼震慢相与漏电型NI造成的眼球漂移方向一致而相加,因此眼震强度增加;向左(慢相侧)注视,由于前庭源性自发性眼震慢相与漏电型NI造成的眼球漂移方向不一致而相减,因此眼震强度减弱
外周性前庭疾病导致的眼震一般遵循这个定律,因为眼震方向不变。中枢源性眼震有时符合Alexander定律,但不总是符合,很多时候违反Alexander定律。由于外周前庭源性眼震大多符合这一定律,所以经常以是否符合Alexander定律来判断是否是外周性眼震。但在某些情况下,中枢源性眼震也符合Alexander定律。这时需要结合外周源性眼震和中枢源性眼震的其他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仅抓住其中某一点,不做综合分析,常常会出现误判。
参考文献
Leigh RJ,Zee DS.The Neurology of Eye Movements.5th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