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2015年版)(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5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治疗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及非药物干预。在开始任何干预措施之前,先要排除或治疗可能存在的会导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原因 [785,786],治疗措施需个体化,以达到最佳效果 [786]。具体治疗方案则需针对某一危害较明显的症状,而非针对全部症状。由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存在一定副作用,开始治疗时应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 [786-788],(Ⅳ级证据)。简单的环境和心理社会干预对轻度BPSD有效 [785,786,789,790]。(2个Ⅱ级证据)。治疗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等 [785,786]。美金刚、胆碱酯酶抑制剂对AD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有改善作用,且没有明显副作用 [785,786,788,791-793](2个Ⅱ级证据)。因此针对AD出现精神行为症状可以选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或美金刚。但对有严重精神行为症状的痴呆患者,更倾向于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785,786],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786]。治疗应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随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尽量维持最低有效治疗剂量(约为成人剂量的30%~50%) [785-787,793-795](2个Ⅳ级证据,1个Ⅲ级证据)。尽可能避免多种抗精神药物联用 [796](Ⅳ级证据)。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评价,观察药物疗效及身体健康状况,适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避免不适当的长期用药 [786,794,795](1个Ⅳ级证据,1个Ⅲ级证据)。痴呆患者BPSD住院治疗时间以一周至一个月为宜,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疗效并无明显增加 [797](Ⅲ级证据)。
2.5.1 精神病样症状治疗
对有严重精神行为症状的痴呆患者,需要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对痴呆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冲动、攻击行为和激越症状有可靠疗效 [792,793](Ⅱ级证据),低剂量、适当疗程的治疗不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798](Ⅱ级证据),也不增加患者死亡率,且可降低痴呆患者住院率 [799-801](Ⅱ级证据)。停用抗精神病药可致部分痴呆患者BPSD程度加重 [802](Ⅰ级证据)。抗精神病药分典型(或传统)抗精神病药和非典型(或新型)抗精神病药两大类。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氟哌啶醇、奋乃静、氯丙嗪等,不良反应大,往往加重认知功能损害,产生锥体外系反应、过度镇静及外周抗胆碱能不良反应等,难以被老年人接受(Ⅳ级证据) [785,787,79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愤怒、攻击行为、妄想和幻觉有效,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小,疗效肯定,而被广泛用于BPSD治疗,但其易致体重增加 [785,787,793,803,804](Ⅳ级证据)。目前常用的有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 [785,792,793](均Ⅱ级证据)。一般来说,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就能较好地控制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和攻击行为,喹硫平对易激惹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786,793,799,800,805](Ⅱ级证据)。奥氮平,利培酮对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相近,优于喹硫平,但喹硫平的副作用相对较轻 [795,806,807](1个Ⅳ级证据,2个Ⅲ级证据)。
有多项研究证据支持卡马西平治疗BPSD有效,尤其对攻击行为和敌意有效。但也有研究证据显示丙戊酸钠对BPSD(包括激越和攻击行为)疗效低或无效 [788,808]。目前针对痴呆激越合并妄想症状的一线治疗仍未 “单一抗精神病药”,而 “抗精神病药和心境稳定剂合用”作为二线治疗。对只有激越没有妄想症状的痴呆患者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仍为首选,心境稳定剂为第二线选择。卡马西平的常见副作用为腹泻、镇静、头晕,大多数都能耐受。对抗精神病药物过敏或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卡马西平 [808](Ⅱ级证据)。

(唐牟尼)

2.5.2 抑郁焦虑症状治疗
抑郁症状是AD患者的常见表现 [785,809],有效抗抑郁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伴抑郁的AD患者即使不符合重度抑郁诊断标准也应考虑药物治疗 [793]。抗抑郁药常用于治疗痴呆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 [792,809](Ⅱ级证据)。各种抗抑郁药的疗效差异不大,有效率多在70%~80%,但不良反应差别很大。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四环类抗抑郁药具有较强的抗胆碱能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痴呆患者应慎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疗效肯定,安全及耐受性好,较适合老年患者 [785,793,803,809,810](Ⅰ级证据)。在痴呆患者抑郁症状的治疗中SSRIs使用最广泛,建议使用剂量为成人的一半其中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使用最多 [788,809](Ⅳ级证据)。SSRIs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失眠、激越、静坐不能等 [785]。各种SSRI引起的上述反应的严重程度和频率可有不同,如帕罗西汀和氟伏沙明有一定镇静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氟西汀引起失眠、激越的可能性较大,适合用于伴有淡漠、思睡的患者。少数疗效欠佳者,剂量可适当增加。使用SSRI时还应考虑其对肝脏P450酶的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同时患有多种躯体疾病,需同时使用其他药物。相对而言,舍曲林和西酞普兰对肝脏P450酶的影响较小,安全性相对较好 [793]。对焦虑患者卡巴拉汀有一定疗效 [791](Ⅱ级证据),也可使用5-HT受体激动剂丁螺环酮口服 [785]
抗抑郁药文拉法辛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其作用机制与三环类抗抑郁药有相似之处,但抗胆碱及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小,耐受性也较好,起效比SSRI快,可酌情选用 [793]

(唐牟尼)

2.5.3 睡眠障碍治疗
保持好的睡眠卫生,如睡前避免饮用咖啡和酒,白天适当的躯体活动对睡眠有益。尤其对有睡眠紊乱和有抑郁症状的痴呆患者,锻炼活动训练和照料者教育可以改善痴呆患者的抑郁症状并减少其住院,培训照料者缓解BPSD的技术可减少患者和家属的应激 [785]
不良睡眠方式导致患者与照料者生活质量降低,并明显增加照料者的焦虑与疲劳感 [786]。抗焦虑药及镇静催眠药主要是苯二氮 类药物,可用于焦虑、易激惹和睡眠障碍的治疗。不同苯二氮 类药物的差异主要是半衰期长短和镇静作用强弱。一般可分为长效制剂(半衰期约20小时),如地西泮、氯硝西泮、氟西泮等;中效制剂(半衰期约10小时),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短效制剂(半衰期约3小时),如三唑仑、咪达唑仑等。半衰期较短的药物多用于入睡困难,半衰期较长的药物适合焦虑、易激惹和睡眠障碍的维持治疗。苯二氮 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晕、共济失调、记忆障碍、呼吸抑制、耐药、成瘾和撤药综合征等。苯二氮 类药物能增强酒精和抗精神病药物的镇静作用,突然停药可致抽搐,使用时应加以注意。半衰期短的药物多引起记忆障碍、撤药综合征。半衰期长的药物多引起嗜睡和运动损害 [793]。治疗AD患者的睡眠障碍是为了减少或减轻失眠、易醒,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减轻家属和照料者负担。药品的选择一般根据除睡眠障碍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症状而定,如果患者同时有精神病性症状和睡眠障碍,一般在睡前给予抗精神病药物,如无禁忌证,可选镇静作用相对较强的抗精神病药物,如奋乃静、奥氮平和喹硫平等 [793,806]。(Ⅳ级证据)。如抑郁和睡眠障碍并存,可在睡前给予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如三唑酮和米氮平等;如患者只有睡眠障碍或焦虑症状,才考虑使用苯二氮 类药物 [793]
需注意的是苯二氮 类药物可引起或加重意识障碍、跌倒、激越,应避免大剂量或长期使用 [785]
【推荐】
首先考虑的治疗方法是非药物干预,简单的环境和心理社会干预对轻度BPSD有效。(B级推荐)
美金刚、胆碱酯酶抑制剂对AD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有改善作用。(B级推荐)
选用小剂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痴呆严重的精神病性症状,尤其有攻击行为的患者。(B级推荐)
抗抑郁治疗优先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A级推荐)
单纯睡眠障碍或焦虑障碍可选用小剂量苯二氮 类药物。(专家共识)

(唐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