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深研学术、创新理论
林兰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50余年,作为著名的中医专家,她勤求古训、博采众长,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为学界所公认。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她主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二科糖尿病组,开始着手进行“糖尿病中医证治研究”这一课题,最终提出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三型辨证”理论。
该研究对1973年—1980年的328例成人糖尿病患者,运用四诊所得,以包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为纲,以脏腑辨证为目,进行了系统的宏观辨证和微观检测。发现糖尿病患者分为热盛、阴虚、气虚、阳虚等四大证候群。由证候辨证所示,糖尿病患者临床并非表现单一证候,而以2种或2种以上证候相互参见,经分析、综合、归纳、组合为三型:其中阴虚证兼有热盛证者共39例,占11.89%;阴虚证兼见气虚证者共251例,占76.52%;阴虚证兼见阳虚证者共38例,占11.59%,部分证候中兼夹瘀血痰湿。并将其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三大主要证型,其中,由于阴虚在三型中均有,故认为阴虚贯穿糖尿病的始终。至此,“三型辨证”理论基本形成。在其后对926例患者的临床研究中,通过对目标人群的辨证客观指标研究,并结合西医的结论加以考察,发现并证实了“三型辨证”的分型是客观的,是动态变化的,是符合现代糖尿病演变规律的。
“三型”证候各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内在规律和证治特点。以“三型辨证”为基础,根据病变脏腑不同,个体禀赋不一,“三型辨证”对各型存在的不同亚型展开分层论治(分层辨证)。至此,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此后以三型辨证为诊疗特色,搭建了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糖尿病中医临床和科学研究平台。以三型辨证为诊疗特色,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成为全国中医糖尿病领先专科、北京市中医糖尿病优势专科,为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国家药品临床新药研发机构,北京市和国家行业专项临床基地。每年承办国家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糖尿病三型辨证诊疗技术”培训班,基于三型辨证临床应用,客观评价中医药对糖尿病的疗效,确定具有普遍意义的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规范方案,建立了适宜临床评价指标体系,在专家共识基础上,制定了《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
基于三型辨证理论,林兰教授主持和参与制定了若干糖尿病中医标准、规范和指南。1986年、1992年和2003年先后制定和修订了《中药新药治疗指导原则》;2007年编写了《WHO西太区用于2型糖尿病的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三型辨证先后被《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及《中医内科诊疗指南》(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等采用为辨证标准。
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林兰教授发现70%以上糖尿病患者伴有血瘀证,而血瘀证与血管病变有着共同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向。她认为血瘀为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血管病变为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因此先后研制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降糖通脉宁胶囊”“糖心平胶囊”“糖微康胶囊”,对糖尿病肾、心、眼、脑、下肢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能逆转早期微血管病变,延缓各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通过血液动力学、血管活性因子、组织基因DNA甲基化等手段,从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学角度阐释临床疗效、指标改善的机制。同时亦建立了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