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化学检查
331.为什么要做尿液干化学检查
答: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分析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通过排泄尿液,可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异物、毒物等,同时调节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借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因此,尿液检验不仅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有临床意义,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监护安全用药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尿液分析因其标本留取方便、无创伤性,已经成为临床非常重要的检验手段,其中尿液化学成分的检测已成为尿液检验的重要内容。尿液化学检验包括酸碱度、蛋白质、糖、脂类及其代谢产物、酶类及激素等项目。与传统的湿化学分析相比,干化学尿液分析法作为一种初筛试验应用于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具有快速、重复性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以泌尿系统为主的多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检验结果。
332.为什么尿干化学试带可检查多个项目
答:尿液干化学分析试带可分为单项试带和多联试带。单项试带以滤纸作为载体,将各种试剂成分浸渍后干燥,作为试剂层,再在表面覆盖一层纤维膜,作为反射层。多联试带是将单项试带作为基本的结构单位,将多种试剂模块按一定间隔、顺序固定在同一个惰性塑料条上,可同时进行多项目检测。试带中各试剂模块与尿液中相应成分进行独立反应,显示不同的颜色,颜色的深浅与尿液中某种成分成比例关系。目前,常用的检测参数主要包括酸碱度(pH)、比重(SG)、蛋白质(PRO)、 葡萄糖(GLU)、酮体(ketone bodies,KET)、 胆红素(BIL)、尿胆原(urobilinogen,UBG或URO)、红细胞/血红蛋白或隐血(ERY/BLD)、亚硝酸盐(NIT)、白细胞(leukocyte esterase,LEU)、维生素C(VitC)、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MA)、 肌酐(creatinine,Cr)、 钙(calcium,CA)、 颜色(colour,COL)、 浊度(clarity,CLA)等项目。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参数及原理见表2-8。
表2-8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参数及原理
根据检测项目可将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分为8项(PRO、GLU、pH、KET、BIL、UBG、ERY、NIT),9项(增加LEU),10项(增加LEU、SG),11项(增加LEU、SG、VitC),12项(增加LEU、SG、COL、CLA),13项(增加MA、Cr、LEU、SG、VC)和14项(增加MA、Cr、LEU、SG、VitC、Ca)尿液分析仪。
333.为什么要规范尿液干化学试带的保存及使用
答:尿液干化学分析是利用液体标本直接加在干燥试带上,并以标本中的水为溶剂,引起特定化学显色反应的方法。干化学试带如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变质及被空气氧化,使实验无法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实验室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对干化学法试验结果会产生影响,出现假阴性或者阳性强度降低现象,其中以葡萄糖、酮体、隐血以及白细胞酯酶四项受影响最明显。根据WS/T229—2002《尿液物理学、化学及沉渣分析》中对尿试带的使用以及保存的相关规定:不可使用已过有效期的试带;应将试带保存在生产厂家提供的容器中,不可更换保存容器;不可将试条储存在阳光直射或潮湿的地方。储存试条的容器应密封,保存温度遵循厂家建议;每次从装试条的容器中取出少量的试条,取出后立即盖好容器。未用完的试条不可再放回容器中;不同容器中的试条不可混用;不可触摸试带上的化学反应模块。因此,须对尿干化学试带保存的环境进行监测,确保在厂家声称温湿度范围之内,在打开试带使用的同时,须注意试带使用环境的控制,避免由此引起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34.为什么尿干化学试带采用多层膜结构
答:尿干化学多联试带采用多层膜结构,其由尼龙膜、绒制层、吸水层、支持层四层组成。尼龙膜层起保护作用,防止大分子物质对反应的污染;绒制层分为碘酸盐层和试剂层:试剂层含有试剂成分,主要与尿中所检测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碘酸盐层可破坏VitC等干扰物质;吸水层可使尿液均匀快速地渗入,并能抑制尿液流到相邻反应区。支持层是由惰性塑料片做成,不被尿液浸润,起支持作用。
335.为什么尿干化学试带包含空白模块
答:尿液干化学的检测原理是光的吸收和反射。仪器根据反射率确定尿液中生化成分的含量。为了消除背景光和其他杂散光的影响,一般采用双波长(检测波长和参考波长)来测定试剂模块的颜色变化。检测波长是被测试剂模块的灵敏特征波长,不同项目试剂模块有其相应的检测波长,如PRO、GLU、pH、VitC、BLD的测定波长为620nm,BIL、UBG、NIT、KET的检测波长为550nm。各试剂模块的参考波长为720nm。通常情况下,试带上的试剂模块比检测项目多1个空白模块,空白模块作为对尿液颜色及仪器变化产生的误差进行补偿。检测过程中,试带中各试剂模块除了空白模块外,都与尿液中相应成分进行独立反应,显示不同的颜色,将测定的每种试剂区反射光的光量值与空白块的反射光量值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求出反射率,计算尿液中某种成分的含量。
336.为什么尿干化学检查采用光吸收和光反射原理
答:干化学尿液分析仪通常由机械系统、光学系统、电路系统三部分组成。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光源照射已发生生化反应的试剂块后,其反射光被检测器接收。根据光电比色原理,不同强度的反射光在经过接收装置转换为电信号并进行放大处理,经模/数转换后送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处理,计算出最终检测结果。试带中各试剂模块与尿液中相应成分进行独立反应,显示不同的颜色,颜色的深浅与尿液中某种成分呈正比例关系。各试剂模块反应后的颜色越深,吸收光量值越大,反射光量值越小,则反射率越小;反之,颜色越浅,吸收光量值越小,反射光量值越大,则反射率越大,也就是说颜色的深浅与尿液标本中的各种成分的浓度呈正比。
337.为什么要用全自动尿干化学分析仪
答:按照自动化程度分类,尿干化学分析仪可分为半自动分析仪和全自动分析仪。前者较简单,分为试带架式和试带传送带式,均是需要人工将试带浸入尿液标本后,再放入尿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因此,试带在环境中受潮、在尿液中浸润时间、浸润过程中不同试剂模块间的交叉污染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与半自动分析仪相比,全自动尿干化学分析仪包括自动进样传输装置、标本混匀器、定量吸样装置、机械臂传输等。标本无需离心或预处理,只需放入标本架,加样前自动混匀标本,保证标本的均匀性。仪器根据试带每个反应块试剂量的不同,智能加入相对应的标本量,保证反应的充分性和均匀性;试带每个反应块单独点式加样,杜绝项目间的交叉污染。同时自动进样装置兼容自动化流水线进样,可与全自动尿液沉渣分析仪连接成流水线系统,因此全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半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相比,其检验质量更优。
338.为什么尿干化学分析仪适用于筛查大批量尿标本
答:1956年美国Commer和Free用葡萄糖氧化酶法(glucose oxidase,GOD)和过氧化物酶法(Peroxidase,POD)为基础设计单试带检测葡萄糖,发明了尿液分析史上第1条试带,开创了 “浸入即读”干化学法新纪元。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使用,干化学尿液分析仪检测参数逐渐增多,检测项目由单项发展到多项组合。目前,可同时检测8~14项尿液理学、化学项目,尿液化学分析仪的自动化也由半自动发展到全自动,检测速度也高达每小时140个标本或以上。因此,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作为检测尿液中某些化学成分的自动化仪器,其主要优点是标本用量较少,速度快,项目多,重复性好,准确性较高,适用于大批量标本的筛检,已经成为医学实验室尿液自动化检查的重要工具。
339.为什么要规范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查过程
答:尿干化学分析仪的使用一般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但是,尿干化学分析仪可受许多中间环节及干扰因素的影响,或操作使用不当,均可减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给临床提供错误的信息,甚至导致延误诊断。因此,全面了解和掌握仪器原理、性能、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因此,对尿干化学分析仪法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过程均必须重视质量保证。检验前质量保证:①正确的尿液标本收集方法与时间、有效的标本标记与识别、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测等;②了解患者的饮食及用药情况。检验中质量保证:检验中的质量保证包括严格、规范、正确的操作,合理的应用尿液质控物监控、判断尿干化学分析仪是否处于最佳或正常的工作状态。检验后质量保证:主要包括参考值的认可、报告单书写是否规范和检测报告是否及时等。
340.为什么须制定尿液干化学筛查标准
答:原则上,每份尿液标本均应进行显微镜有形成分检查,但实际工作中尿液常规检查的工作量日益增大,检验技术人员相对不足,而检验报告需及时发送的 “供需矛盾”,不可能对每一份标本均进行显微镜有形成分检查。只能通过过筛试验来解决 “供需矛盾”。常用的筛查方法主要有针对尿液中化学成分的 “干化学法”、针对尿液中有形成分的 “流式细胞法”和 “显微成像数字识别法”。根据CLSIGP16-A3《尿液分析》的建议,尿液干化学试验符合下列任一情况均须进行显微镜检查:①医生提出显微镜检查要求;②临床泌尿系统疾病、肾病、糖尿病、妊娠者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③任何一项理学、化学检验结果异常。试带法检测结果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和亚硝酸盐同时阴性时可不进行显微镜复核。
341.为什么须复核确认尿干化学分析异常结果
答:尿化学检测结果阳性时,需选用特异性及灵敏度更高的实验方法或检验反应原理不相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复核,用同样的方法复检不能作为确认方法。部分传统确认方法已经不适用当前实验室检查:如磺柳酸法检测尿蛋白、片剂法检测酮体和胆红素等。国际上普遍认为,宜用显微镜检查法来确认试带法检测结果。试带法隐血、白细胞酯酶和亚硝酸盐阳性时,宜采用病原学检查来排除尿路感染可能,采用显微镜检查法来确认菌尿或白细胞尿。显微镜检查提示异常细胞时,常用尿液细胞学以及细胞病理学检查来确认,提示炎症、感染及肿瘤等异常结果。疑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时,宜采用图像流式细胞分析法和DNA分析法来确证。
342.为什么尿干化学分析与镜检结果会不符
答:尿干化学分析和显微镜检查是两种不同原理的检验技术,其检验结果可能互不相符。常见的不符情况和原因见表2-9。
表2-9 尿干化学分析和显微镜检查常见的不符情况和原因
343.为什么尿干化学分析会出现假性结果
答:尿干化学分析作为一种初筛试验应用于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具有快速、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因其检测方法多为化学法,反应复杂,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
(1)易受药物、外源性物质或人为因素等干扰,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2)部分项目检测方法灵敏度低于传统湿化学方法,比如尿SG试带法灵敏度低,约为0.005,因此不适用于肾病或小儿患者尿比重的检测。
(3)部分检测方法具有局限性,不能完全检出待测物质,比如:KET模块对乙酰乙酸最敏感,丙酮次之,对β-羟丁酸无反应。NIT模块只能检出有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对于假单胞菌属和革兰阳性菌等无反应,易出现尿道感染的漏诊。蛋白模块检测PRO以白蛋白为主,对球蛋白不灵敏,对本周蛋白无反应,不适用于肾病、骨髓瘤患者的检查等。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假阳性、假阴性常见的原因见表2-10。
表2-10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假阳性、假阴性常见的原因
344.为什么尿液干化学分析仪须定期校准
答:校准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计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示值,或实物量具或标准物质所代表的值,与相对应的被测量的已知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校准结果可用以评定计量仪器、测量系统或实物量具的示值误差,或给任何标尺上的标记赋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 1129—2005《尿液分析仪校准规范》规定:尿液干化学分析仪需要至少每年一次在计量性能要求和通用技术要求两方面进行校准,计量性能要求包含的内容包括空白校准、示值校准;通用技术要求包括仪器外观、单条测量时间、绝缘电阻三方面,其中后两者可以选做。空白校准和示值校准使用规定浓度的校准液对仪器进行校准。也有厂家使用具有溯源性的校准条进行校准检测。因此当尿干化学分析仪新装机时、怀疑检测结果有问题时、质控结果不符合要求时、更换光源或其他重要的零配件时需要使用校准条或校准液对仪器进行校准,以确认仪器的状态,确保尿干化学分析仪各波长的反射率都在规定的范围内。
345.为什么要验证尿干化学分析仪性能
答:实验室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是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验结果,当实验室应用新的或对原有检测方法或仪器进行改良时,为了使该方法或仪器的检验结果符合临床要求,实验室必须对仪器方法进行严格而系统的性能评价或对厂家所提供的技术性能指标进行验证。与很多大型分析仪不同,目前尿液分析仪尚无一套国际公认的性能验证的标准。尿液检查作为一个常规检测项目,其检测项目大多涵盖健康人群生理性排泄或分泌的物质,大多数情况下检测结果仍以定性或半定量模式报告,检测的多是低浓度的标本,因此尿干化学分析仪性能验证的关键就是确保患者标本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我国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体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要求:尿干化学分析仪性能验证至少应包括阴性和阳性符合率等要求。欧洲尿液分析指南要求在尿干化学分析试带的性能评价中至少应包括正确度和精密度项目。
346.为什么要验证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精密度
答:定性实验方法的重复性研究的目的是确立被评价方法的临界值,并进一步确立临界值±20%的样本浓度范围是否在该方法临界值的95%区间内。根据欧洲尿液分析指南: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精密度评价以重复测定反射率表示。试带的重复性以检测同一阳性标本,得到阳性结果的百分比表示。以二项分布置信区间为依据,采用检测项目各等级、重复多次测定所占分数(百分数)进行评估;如分数(百分数)落在置信区间内,视为精密度符合要求。因置信区间较窄,建议采用与被测分类等级原始概率极近似(近100%)的标本进行精密度测定。只有标本准备及检测操作精确,检测结果才可能落于此置信区间中。尽管检测患者标本的结果以等级形式报告,而仪器不间断的有效信号(如反射率值)也可用于计算检测限。对快速检测方法而言,弱阳性等级(+1)范围比强阳性等级(3+)范围更为重要,判断标准依据二项分布的95%置信区间。二项分布置信区间不仅用于患者标本结果等级评价,也可用于室内质控复现性评价。率的二项式统计95%可信区间见表2-11。
表2-11 率的二项式统计95%可信区间
347.为什么要验证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正确度
答:目前尿液分析仪尚无一套国际公认的性能评价和验证的标准。正确度验证可参考欧洲尿液指南,通过待测试带与最佳可比性方法进行比较,得出试带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以考察仪器和试带的方法正确度。根据CNAS-CL41《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体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中 “5.5检验过程”中的规定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性能验证的内容至少应包括阴性和阳性符合率。”按照欧洲尿液分析指南要求,“尿干化学分析试带的性能评价中,至少应考虑正确度和精密度项目。”正确度评价指标用假阳性(falsepositive,FP)以及假阴性(false-negtive,FN)表示。通常,用检测限(detection limit,LD,即从某一等级开始能得到阳性的结果)和确诊限(confirmation limit,LC,即从某一等级开始所有结果都为阳性)来评价试带检测的正确度性能。用于评价试带检测限和确诊限的比较方法见表2-12。
表2-12 评价试带检测限和确诊限的比较方法
正确度评价的标准是:确诊限正确度的最佳假阴性率(FN c)应<5%,检出限正确度的最佳假阳性率(FP D)应<10%,灰区最佳假阴性率(FN G)<30%。干化学试带结果如以多等级分类方式表达,分级超过2个以上等级,应采用kappa方法计算被评估试带与比较方法的一致性。美国标准除了进行与参比方法的比较之外,还需要进行分析物浓度接近cutoff值的性能评价。准备弱阳性和弱阴性标本各60份(将混合尿液标本分装至60份),分发至三个检测点,选择1~3个不同的检测人员完成检测,且至少包括9个检测人员。试验设计采用盲法,即检测人员不知检测标本阴、阳性。60个标本的检测结果为阳性,弱阳性标本应接近95%,即60个标本中57个标本落在阳性区域。弱阴性标本检测为阴性也应接近95%。三个检测点弱阳性标本与弱阴性标本之间应无显著差异(α≥0.05),以评估检测环境和人员操作的因素对于最终结果的影响。
348.为什么须做尿干化学分析室内质控
答:室内质量控制是一种监测检验操作性能,确保结果可靠性的质量控制方法。严格、规范和正确的操作,合理地应用尿液质控物进行室内质控,是为保证尿干化学检验结果可信度、为仪器证明功能恰当和符合性能要求提供科学证据。尿液干化学分析的室内质控除使用生产厂商提供的特定质控品外,由认可机构或管理机构规定的质控品也可使用。每天用 “正常”、“异常”两种质控物尿液进行质量控制监测,商品化或人工配制质控品均可,测定频率取决于实验室工作量、生产厂商建议和管理部门的规定等,质控测定结果应落在实验室规定的范围内。而超过或结果在 “正常”与 “异常”之间波动均视为失控,出现异常结果时,应按质量控制程序及时查找和排除引起异常的原因。主管人员应定期回顾所有质控结果,所有上述内容均应有文件化规定:①记录所有纠正措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②根据流程纠正失控。
349.为什么尿液干化学分析应采用阴性阳性质控品
答:同一检验项目在不同浓度时的临床价值不一样,临床实验室需要关心各项目(分析物)在医学决定水平附近检验结果的质量,以此正确判断患者结果是否 “超限”。单个水平的质控品检测,反映的是可报告范围内该水平附近的质量表现,只说明在该水平控制至附近的患者标本的质量符合要求,难以反映远离该点的较高或较低分析物的检验质量是否也符合要求。因此,尿干化学分析试带和仪器推荐采用阴性和阳性复合质控品,阳性复合质控品浓度应为弱阳性,以便灵敏地检出检测系统的异常,商品化或人工配制质控品均可。根据CNAS-CL41《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体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中 “5.6检验结果质量的保证”中的规定,定性体液学检验项目应至少使用阴性和阳性质控物进行室内质控,每工作日至少检测1次,偏差不超过1个等级,且阴性不可为阳性,阳性不可为阴性。根据YY/T0501—2004《尿液分析质控物规定》:干化学质控物比重、酸碱度、葡萄糖和白蛋白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与标示值的差应符合下表(表2-13)的要求。
表2-13 干化学质控物测试中应达到的要求
350.为什么须参加尿干化学分析室间质评
答:根据WS/T229—2002《尿液物理学、化学及沉渣分析》以及CNAS-RL02《能力验证规则》的要求,实验室至少每半年参加国家级或省级质评机构的室间质量评价,国际权威机构或仪器生产厂家组织的能力比对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参加,应达到合格水平或符合比对要求。通过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可以①帮助参与实验室提高检验质量,改进工作,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潜在的医患纠纷和法律诉讼;②建立参与室间质量评价实验室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为区域性检验结果互认奠定基础;③为实验室认证、认可、评审、注册和资质认定等提供依据;④对市场上同类分析检验系统(仪器、试剂等)的质量进行比较,并协助生产单位改进质量。
室间质评结果如出现失控,应有详细的失控报告记录,内容包括失控情况描述、核查方法、原因分析、纠正措施、纠正结果等。所有质控结果记录至少保存2年。应保留参加能力验证/室间质评活动的结果和证书。实验室负责人或指定人员应监控能力验证/室间质评的结果,并在结果报告上签字。
351.为什么尿干化学分析仪结果之间须进行比对
答:因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灵敏度、稳定性的差异,部分项目的检出率和检测结果不完全一致,同一份尿液标本在不同类型检测仪器或不同批号试带测试时,可能得到不同的等级结果,为了保证实验室同品牌同型号的多台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可比和一致,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除了要进行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定期校准、每工作日至少开展一次室内质控和参与室间质评外,应定期组织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之间的结果比对。CNAS-CL41要求实验室内部检验同一项目的不同方法、不同检测系统应在确认分析系统有效性和性能指标符合要求后,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结果比对,每次至少使用5份临床样品(含正常和异常水平),定性检测偏差不超过1个等级,且阴性不可为阳性,阳性不可为阴性。型号不同的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之间结果比对至少阴阳性一致。
352.为什么须规范尿干化学检查失控后分析程序
答:尿液干化学是使用试带对多个化学项目进行检测,因环境温度、仪器状态、试剂保存与使用以及实验操作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因此,须每天进行至少两水平室内质控品的检测,并且进行质控图的绘制。室内质量控制是一种监测检验操作性能,确保结果可靠性的质量控制方法,是为检验人员保证检验结果可信度、为仪器证明功能恰当和符合性能要求提供科学证据。如出现失控信号,说明某个影响质量的因素出现问题,这些因素包括:操作失误,试剂、校准物、质控品失效、水、电等不符合要求,仪器维护不良以及采用的控制规则、控制限范围、一次测定的质控标本不当等。出现失控时,应根据实验室自己制订的质控失控处理流程进行处理。一般失控处理流程包括以下内容:①立即停止该分析批次报告的审核、发布和打印;②查找分析失控原因,有针对性的处理,常用纠正方法有:使用新筒试带或新批号试带、更换新瓶质控品或新批号质控品、确认质控品批号和有效期限、确认仪器校准和维护状态等;③处理后再次做质控验证,直至质控结果在控为止;④填写失控及处理记录表,交由指定人员审核、签字;⑤审核者查验处理流程和结果,对处理方式和最终结果进行签字确认;⑥由审核者决定是否发出与失控同批次的患者报告;⑦审核者决定是否收回失控发现前已发出的患者检验报告,以及是否根据随机原则挑选出一定比例的失控前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和验证。
353.为什么尿干化学分析仪关键部位维修后须验证之前检查的患者结果
答:尿干化学分析仪故障时需要查明原因并进行维修。如明确故障原因涉及仪器关键检查部位,则在仪器修复后需重新检测故障之前患者标本,证实故障未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后才能发出检测报告。根据CNAS-CL41《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体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5.3.1.5”中的内容规定,设备故障后,应首先分析故障原因,如果设备故障可能影响了方法学性能,故障修复后,可通过以下合适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检测、验证:①可校准的项目实施校准验证,必要时,实施校准;②质控物检验;③与其他仪器或方法比对;④以前检验过的样品再检验。实验室为节省资源,可随机挑选出一定比例(例如5%或10%)之前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根据既定标准判断先前测定结果是否可接受,如果差异不大,则可发出原先测定结果,否则应对所有之前患者样品进行重新测定。
354.为什么可用尿干化学法筛查尿比重
答:尿液干化学仪检测尿比重使用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检测尿液比重。试带中尿液比重模块含有多聚电解质、酸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及缓冲物。经过处理的多聚电解质的pKa改变与尿液中离子浓度相关。在测试过程中,尿液中以盐类形式存在的电解质(M +X -)在水溶液中解离出M +阳离子,并与离子交换体中的H +置换,释放出的H +使溴麝香草酚蓝(pH 6.2~7.0)以分子型和离子型两种形式共存,不同的比例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变化。分子型居多时呈黄色,离子型居多时呈蓝色。试带法能消除尿中其他非离子型大分子量溶质如葡萄糖、尿素、蛋白或放射造影剂对尿比重的影响,能准确反映肾脏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的能力。此法受强酸强碱、尿蛋白影响较大,当尿液pH≥7.0时,其检测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结果,而在强酸性尿时,其检测结果又可偏高。干化学法可使用仪器比色法和目视比色法,操作简便、快速,但灵敏度低、精密度差、测试范围窄,因此适用于临床过筛试验。
355.为什么试带法不适用于新生儿尿比重检测
答:新生儿在出生后肾脏代替胎盘而成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主要器官,但其生理功能还不够成熟,储备功能差,一般1~1.5岁时达成人水平。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为成人的1/4,1岁时才接近成人水平,故过量的水分和溶质不能迅速有效地排出。新生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差,婴儿肾浓缩功能差,尿素生成少、排泄率低,故婴儿尿溶质少,尿比重低,仅在1.002~1.004,试带法检测灵敏度差(0.005),因此临床上试带法不宜用于新生儿尿液比重检测,误差较大,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患儿的病理变化。
356.为什么要检查尿酸碱度
答:尿酸碱度检测用于了解机体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情况,是临床上诊断呼吸性或代谢性酸/碱中毒的重要指标。尿酸碱度主要受食物摄取、机体进餐后碱潮状态、生理活动和药物的影响。决定尿pH的因素主要有肾小管泌H +,分泌可滴定酸,氨形成, 重吸收等。当出现某些病理情况:碱中毒如呼吸性碱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其他如尿结石、严重呕吐等pH增高;酸中毒、发热、慢性肾小球肾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尿液pH减低。同时,尿酸碱度还可以用于用药监测以及辅助用药等:可以通过调节尿液pH增加某些结晶的排泄率,用于预防泌尿系统结石;尿路感染治疗时,需要使用抗生素合并碱化尿液,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的作用;当出现溶血反应时,使用NaHCO 3碱化尿液,从而达到促进溶解和排泄血红蛋白的作用。
357.为什么有多种尿酸碱度检查方法
答:尿酸碱度可用pH试带法、指示剂法、滴定法以及干化学分析试带法检测。①pH试纸法:操作简便,但试纸易吸潮而失效。②指示剂法:受指示剂变色范围限制,当尿pH偏离范围时,检测结果不准确;黄疸尿、血尿直接影响结果判读。③滴定法:操作复杂,不适用于临床快速检测要求。④pH计:结果精确可靠,可用于肾小管性酸中毒定位诊断、分型、鉴别诊断,但需特殊仪器,操作繁琐。⑤试带法:配套应用于尿液分析仪,是目前临床尿pH检查最广泛应用的筛检方法。此方法的检测限较小并且灵敏度较低,使用该法应充分考虑试带检测范围能否最大限度满足临床对病理性尿液pH变化范围的需要,需要其他方法进行补充。
358.为什么尿酸碱度测定结果有波动
答:常规饮食条件下,晨尿多偏弱酸性,pH 5.5~6.5,平均pH 6.0。随机尿pH 4.5~8.0。尿液的酸碱度受多种生理活动、食物和药物等影响,包括剧烈运动、饥饿、应激状态等,存在生理性变化。
(1)食物、饮食因素:
如进食高蛋白食物或饥饿状态等,pH下降;如进食水果、蔬菜含碱物质较多时,则尿液pH上升。进餐后,因胃黏膜分泌盐酸以助消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肾小管的泌H +作用减低和Cl -重吸收作用增高,尿pH呈一过性增高,即为碱潮。
(2)生理因素:
夜间入睡后呼吸减慢,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等生理因素,均可影响尿液pH。
(3)药物因素:
大量药物也直接影响尿酸碱度,氯化铵、氯化钾、氯化钙、稀盐酸等均可使尿液呈酸性;小苏打、碳酸钾、碳酸镁、枸橼酸钠、酵母、利尿剂等均使尿液呈碱性。
因此,临床样本留取时要尽量避免相关影响因素。
359.为什么要规范尿酸碱度检查过程
答:尿酸碱度检验的质量控制需要覆盖整个检验过程:
(1)检验前:
应确保标本新鲜、容器未被污染。陈旧标本可因尿CO 2挥发或细菌生长使pH增高;细菌和酵母菌可使尿葡萄糖降解为酸和乙醇,pH减低。
(2)检测中:
试纸法或试带法应充分考虑试带检测范围是否适用于临床各类标本,应定期用弱酸和弱碱检查试带灵敏度;应确保试纸或试带未被酸碱污染,未吸潮变质,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指示剂法因一般指示剂不易溶于水,指示剂解离质点状态与未解离质点状态呈现的颜色不尽相同,故在配制指示剂溶液时,应先用少许碱液(如NaOH稀溶液)助溶,再加蒸馏水稀释到适当浓度,以满足指示剂颜色变化范围的要求。
(3)检测后:
生理条件下,少见尿pH<4.5或>8.0。但当标本防腐或保存不当,细菌大量繁殖并分解尿素产生氨时、患者服用大量碱性制剂时尿液pH也可>8.0。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尿液检测报告审核制度,及时和临床沟通。
360.为什么要检查尿蛋白
答:蛋白质检查是尿液化学成分检验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正常情况下,因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的孔径屏障和电荷屏障作用,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高的白蛋白、球蛋白不能通过滤过膜,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如β 2微球蛋白(β 2-microglobulin,β 2-M)、α 2微球蛋白(α 2-microglobulin,α 2-M)、溶菌酶等可以自由通过滤过膜,但滤过量低,在近曲小管95%又被重吸收,使得终尿蛋白含量很少,仅为(30~130)mg/24h。当尿蛋白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蛋白尿。根据尿液蛋白质的来源,可分为血浆蛋白质、肾组织蛋白质及尿路蛋白质三类。肾组织蛋白质主要为肾小管细胞分泌或小管细胞破坏后释放、漏入尿液所致;尿路蛋白质主要为膀胱、尿道、副腺等分泌或漏至尿液所致。
361.为什么要做尿蛋白电泳
答:某些肾脏疾病时,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产生蛋白尿。混合性尿蛋白的组分与血浆蛋白相似,但各种组分所占的比例可因病变主要侵害的部位而不同。仅仅通过尿液干化学检测蛋白质,试带仅对尿液中白蛋白发生反应,且检测灵敏度不高,仅为(0.15~0.30)g/L。通过尿液蛋白质电泳检查,可以分离出低分子量蛋白区(β-微球蛋白、溶菌酶、视黄醇结合蛋白、游离轻链、α 1-微球蛋白、游离轻链二聚体)、中分子蛋白区(Alb)、高分子蛋白区(转铁蛋白、IgG、IgA、触珠蛋白、α 2-巨球蛋白)3个区域。尿液小分子蛋白质的定量检测则能直接检测出各项蛋白质在尿液中的含量。正常人尿液中蛋白阴性或仅出现少量白蛋白。中、高分子量蛋白区主要反映肾小球病变。低分子量蛋白区可见于肾小管病变及溢出性蛋白尿;高、中、低分子量蛋白同时出现,可见于肾小管及肾小球均被累及的病变,有助于临床对蛋白尿组成的分析、判断及诊断。
362.为什么有多种尿蛋白质定性方法
答:尿蛋白检测方法包括试带法、磺基水杨酸法(sulfosalicylic acid method,SSA)和加热乙酸法。试带法采用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原理。在pH 3.2的条件下,酸碱指示剂(溴酚蓝)产生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结合生成复合物,引起指示剂进一步电离,当超越缓冲范围时,指示剂发生颜色改变。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酸碱指示剂同时也是灵敏的蛋白显色剂,试带法可用于尿蛋白定性或半定量,是尿干化学分析仪的检测项目之一,其操作简便、快速、易于标准化,适于健康普查或临床筛检。磺基水杨酸法,又称磺柳酸法。磺基水杨酸是一种生物碱,在略低于蛋白质等电点的酸性环境下,磺基水杨酸根离子与蛋白质氨基酸阳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沉淀。沉淀生成量或溶液反应后的浑浊程度,可反映蛋白质含量多少,为尿蛋白定性或半定量检查方法。其操作简便、反应灵敏、结果显示快,与白蛋白、球蛋白、糖蛋白和本周蛋白均能发生反应,检测灵敏度达50mg/L,有一定的假阳性。CLSI将其作为干化学法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并推荐为检查尿蛋白的确证试验。加热乙酸法为传统的经典方法。蛋白质遇热变性凝固,加稀酸使尿液pH减低并接近蛋白质等电点(pH 4.7),使变性凝固的蛋白质在含有适量无机盐状况下进一步沉淀,同时消除了因某些磷酸盐和碳酸盐析出所造成的浑浊干扰。该方法特异性强、干扰因素少,与清蛋白和球蛋白均能反应,灵敏度为150mg/L,但操作繁琐复杂。
363.为什么要规范尿蛋白检验过程
答:尿蛋白检测质量保证须覆盖整个检验过程。应根据检查目的选择检查方法,现场快速检验、初次就诊患者、健康体检或疾病筛查时,可选用试带法或磺基水杨酸法;疾病治疗后疗效观察或预后判断时可选择加热乙酸法或其他尿蛋白定量方法检测。尿蛋白结果阳性在临床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应注重检测方法间的比较和比对,必要时阳性结果要用另一种方法核实。尿液标本量特别多的实验室,应按比例抽取阳性标本进行核对和定期进行方法学比对。检验前:嘱患者正常饮食,无其他特殊要求。检测中:①采用阳性和阴性2种浓度进行质量控制。②如采用试带法,应严格遵循规范操作,保证浸渍时间恰到好处,时间过短过长均可造成结果偏差。试带应妥善保存于阴凉、干燥处,注意使用有效期。③如采用加热乙酸法,也可因盐类析出产生浑浊而引起假阳性。④加热乙酸法和磺基水杨酸法,在操作时均需注意调节最适尿酸碱度。检测后:建立完善的报告审核制度,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364.为什么尿蛋白定性会出现假性结果
答:因尿蛋白定性多种方法原理不同,各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标本因素、食物因素、操作过程、存在干扰因素等原因均可导致出现与临床不符的假性结果。尿蛋白定性检测的干扰因素见表2-14。
表2-14 尿蛋白定性检测的干扰因素
当尿比重较高时或磺基水杨酸法和试带法检测尿蛋白结果不符时,需考虑是否存在青霉素、造影剂等物质的干扰,对磺基水杨酸法沉淀物进行镜检:如沉淀物在镜下呈晶体状,则考虑报告试带法阴性结果;如沉淀呈无定形状,则高度怀疑尿液中存在除白蛋白以外的其他蛋白质(如球蛋白、本周氏蛋白等),建议进一步进行蛋白电泳及小分子蛋白定量检测。
365.为什么正常人尿蛋白也可呈阳性
答:正常情况下,因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的孔径屏障和电荷屏障作用,正常尿液中可含有少量蛋白质成分,其组成主要为血浆蛋白质(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轻链、β 2微球蛋白等)及非血浆蛋白质(包括:Tamm Horsfall蛋白及其他肾脏衍生蛋白质),两者分别约占尿液蛋白总量的60%、40%。尿蛋白的形成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及肾小管、尿路排泌三大机制完成。生理性蛋白尿是指源于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机体反应性尿蛋白增多。生理性蛋白尿,一般尿蛋白定性试验不超过1+,定量<0.5g/24h。根据蛋白尿形成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功能性:见于机体剧烈运动后,发热、寒冷刺激、过度兴奋等状态下,引起暂时性、轻度蛋白尿,称为功能性蛋白尿。②体位性:见于青春发育期少年,如站立时间过长,“行军性”蛋白尿。可能原因是直立体位时,前突的脊柱压迫肾静脉,或因直立过久肾脏下移,肾静脉扭曲造成肾静脉淤血,淋巴、血流循环受阻的因素而引起。此蛋白尿特点是:卧位时,尿蛋白阴性,起床活动或站立过久后,尿蛋白阳性,平卧休息后,又为阴性。③偶然性:见于尿中混入了白带、月经血、精液、前列腺液等。④摄入性:见于输注成分血浆、白蛋白及其他蛋白制剂、摄入过多蛋白食品后。⑤妊娠性:见于妊娠期妇女,与机体处于妊娠状态有关,分娩后可消失。
366.为什么有多种类型病理性蛋白尿
答: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型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以及组织性蛋白尿。
(1)肾小球蛋白尿:
是临床最多见的蛋白尿,因肾小球受感染、免疫、毒素以及代谢等因素损伤后,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破裂,滤过膜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或电荷屏障作用受损后,血液中小分子血浆蛋白滤出增多;如损伤较严重时,中分子以及少量大分子蛋白滤出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形成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
是因肾小管被感染或中毒损伤后,对小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出现以α 1-微球蛋白、β 2-微球蛋白、核糖核酸酶、溶菌酶等小分子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
(3)混合性蛋白尿:
是指肾病时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产生的蛋白尿。混合蛋白尿组分与血浆蛋白相似,可因病变部位不同出现蛋白组分所占比例不同,可通过尿蛋白电泳检查协助临床分析诊断。
(4)溢出性蛋白尿:
是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均正常,因血浆中小分子质量蛋白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
(5)组织性蛋白尿:
来源于肾小管代谢产生的、组织破坏分解的、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
367.为什么要鉴别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蛋白尿
答:肾小球性蛋白尿根据滤过膜损伤程度及尿蛋白的组分,尿蛋白分为两类:
(1)选择性蛋白尿:
以40 000~90 000相对分子质量中等的白蛋白为主,可伴相对分子量近似的蛋白如凝血酶、转铁蛋白、糖蛋白等和少量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如β 2-微球蛋白、Fc片段增多。无相对分子量大的蛋白(IgG、IgA、IgM、C3等)。免疫球蛋白/白蛋白清除率<0.1,尿蛋白定性3+~4+,定量超过3.5g/24h。常见于肾病综合征。
(2)非选择性蛋白尿:
反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断裂和损伤。尿蛋白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和中等分子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主,如大分子量的IgG、IgM和补体C,中分子量的白蛋白及小分子量的β 2-M等。尿免疫球蛋白/白蛋白>0.5,半定量为1+~4+,定量在0.5g/24h~3.0g/24h,多见于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膜性或膜增生性肾炎、慢性肾炎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及如糖尿病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病性蛋白尿,常为持续性蛋白尿,若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慎,多有发展为肾衰的危险。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预后较差。
368.为什么病理性蛋白尿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
答:病理性蛋白尿根据发生机制不同可分为肾前性、肾性以及肾后性蛋白尿。
(1)肾前性蛋白尿:
①浆细胞病:如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②血管内溶血性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③急性肌肉损伤:如心肌梗死、挤压综合征等;④酶类增高性疾病:如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胰腺炎等。
(2)肾性蛋白尿:
①肾小球性蛋白尿,如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②肾小管性蛋白尿,如肾小管间质病变(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小管酸中毒等)、重金属中毒(汞、铋、砷)、药物中毒、苯等有机溶剂中毒、器官移植。
(3)肾后性蛋白尿:
①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反应:如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②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等;③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如急性阑尾炎、慢性盆腔炎、宫颈炎、盆腔肿瘤等,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炎症或肿瘤刺激。
369.为什么要检查尿糖
答:健康人尿中几乎不含或仅含微量葡萄糖(<2.8mmol/24h),用普通方法检测为阴性。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88mmol/L)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减低时,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称为糖尿。尿糖主要指葡萄糖,也有微量乳糖、半乳糖、果糖、蔗糖等。在临床上,尿糖检查主要作为糖尿病的筛检和病情判断的检测指标,通常尿糖检查时应同时检查血糖,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尿糖增高见于:①代谢性糖尿如糖尿病;②内分泌性糖尿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餐后血糖增高、餐后尿糖阳性、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均可致血糖增高,尿糖阳性;③血糖正常性糖尿,因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减低、肾糖阈减低所致如家族性糖尿、新生儿糖尿、妊娠或哺乳期糖尿。尿糖暂时性增高见于:①摄入性:如进食大量含糖食品、碳水化合物、饮料或静脉输注大量高渗葡萄糖溶液后;②应激性:情绪激动、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时,末脑血糖中枢受刺激或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呈现暂时性高血糖和一过性糖尿。
370.为什么有多种尿糖定性方法
答:目前临床尿葡萄糖检查方法主要以定性筛检实验为主,常用方法有班氏法、试带法以及薄层层析法。试带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试带膜块中含有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色素原等。葡萄糖氧化酶使尿中葡萄糖与O 2作用生成葡萄糖酸内酯及H 2O 2,过氧化物酶催化H 2O 2氧化色素原而呈现色泽变化,色泽深浅与葡萄糖含量呈正比。不同色素原反应后的呈色色泽不同。常见色素原有邻联甲苯胺、碘化钾、4-氯-1-萘酚、4-氨基安替比林等,不同的色素原反应后色泽不同,有蓝色、红褐色、红色等。班氏法是葡萄糖醛基在高热及强碱条件下,能将溶液中蓝色硫酸铜还原为黄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进而形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根据沉淀有无和色泽变化判断含量。薄层层析法采用涂布吸附剂作固定相,醇类或其他有机溶剂做流动相,通过各组分随流动相通过固定相时,发生反复的吸附、解析或其他亲和作用,各组分因不同的展开速度得以分离。显色后观察斑点移动距离和溶剂移动距离,计算比移值,根据比移值进行尿液成分鉴别,斑点的面积大小或颜色深浅进行定量。
371.为什么多种尿糖定性方法各有优缺点
答:试带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尽管色素原不同可能导致方法不尽完全相同,但大多不与非葡萄糖还原物质发生反应,故试带法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适用于自动化分析。假阳性可见于:尿标本容器残留漂白粉、次亚氯酸等强氧化性物质或尿液比密过低。假阴性可见于:①标本久置后;②尿液酮体浓度过高(>0.4g/L);③当尿液在低葡萄糖浓度(14mmol/L)时,维生素C>500mg/L与试带中的试剂发生竞争性抑制反应。
班氏法:为非特异性测定葡萄糖的试验,可测定尿中所有还原性物质,包括:①还原性糖类如半乳糖、果糖、乳糖;②非糖还原性药物如水合氯醛、氨基比林、阿司匹林、青霉素、链霉素、维生素C、异烟肼等。班氏法灵敏度低于试带法,当葡萄糖浓度达8.33mmol/L时才呈现弱阳性,但其稳定,试验要求和成本低。
薄层层析法:为确诊试验,但操作复杂、费时、成本高,如需检测鉴定非葡萄糖的还原性糖,薄层层析法是首选方法。
372.为什么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者尿糖阳性
答:临床上尿糖检测主要用于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监测等。内分泌疾病有时会引起患者尿糖增高,除糖尿病以外最常见的疾病就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具有拮抗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在甲亢时甲状腺激素起到的作用更强,患者食欲亢进、肠壁血流加速,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同时促进糖原异生,引起餐后血糖增高,餐后尿糖阳性,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生长激素具有拮抗胰岛素作用,可以引起血糖增高,尿糖阳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体内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肝糖原降解,血糖增高继而引起尿糖阳性。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等由于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糖原异生作用旺盛,葡萄糖磷酸激酶和对抗胰岛素作用受抑制,引起血糖升高,尿糖阳性。
373.为什么血糖正常患者也可出现尿糖
答:血糖正常性糖尿:又称肾性糖尿,是因肾小管对滤过液中葡萄糖重吸收能力减低,肾糖阈减低所致的糖尿。血糖正常性糖尿的常见原因及检查结果见表2-15:
表2-15 血糖正常性糖尿的常见原因及检查结果
374.为什么要规范尿糖检验过程
答:尿糖检测质量保证须覆盖整个检验过程。
检验前:①标本留取:须根据临床需要留取清晨空腹尿或餐后2小时尿。②容器要清洁,不能含有氧化性物质。③尿标本必须新鲜,标本久置,细菌繁殖消耗尿中葡萄糖,造成假阴性。④消除VitC干扰:大剂量滴注VitC后慎做尿糖定性检查。虽然VitC对试带法和班氏法的影响结果迥然不同,但排除其干扰的方法却是简单而相同即将尿煮沸几分钟后检测。
检验中:采用阳性和阴性2种浓度水平进行室内质量控制。试带法原理为酶促反应,其测定的结果与尿液和试剂膜块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有关。班氏法强调严格操作和判读结果时间;试带应妥善保存于阴凉、干燥处,注意使用有效期。
检验后:建立完善的报告审核制度,加强与临床沟通。
375.为什么要检查尿酮体
答:尿酮体是尿中乙酰乙酸(20%)、β-羟丁酸(78%)及丙酮(2%)的总称,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在机体正常代谢的情况下产生极少,用现行的常规方法检测不出,故正常人酮体检测为阴性。当机体出现饥饿、各种原因引起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以及糖尿病酸中毒时,酮体产生的速度大于组织利用的速度,可出现酮血症,酮体血浓度一旦超越肾阈值,就可产生酮尿,严重时会造成酮症酸中毒,所以临床要进行尿液酮体检测。在代谢过程中首先形成的酮体是乙酰乙酸,然后外周组织代谢乙酰乙酸成为β-羟丁酸和丙酮,因不同病因引起的酮症,其酮体成分不一,同一患者在不用病程酮体的成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检测所得结果可能与实际总的酮体量有所差异,因此检验人员必须注意病程发展,与临床医生共同分析检验结果。
376.为什么有多种尿酮体检查方法
答:尿酮体检测方法主要有试带法、Rothera法、Gerhardt法和片剂法。
试带法:是基于传统湿化学亚硝基铁氰化钠法。尿中乙酰乙酸或丙酮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亚硝基铁氰化钠不与酮体中β-羟丁酸成分反应。部分品牌试带含甘氨酸组分,能同时检测丙酮和乙酰乙酸。
Rothera法:含酮体的尿液中加亚硝基铁氰化钠后,与氨液接触时出现紫色环。在试验中加入少量冰乙酸可防止过量的肌酐所引起的假阳性。
Gerhardt法:尿液中乙酰乙酸中的烯醇式基团与氯化高铁螯合形成酒红色乙酰乙酸铁。此法只测定乙酰乙酸。
片剂法:基于亚硝基铁氰化钠法的原理。
(蒋筠斐)
377.为什么要规范尿酮体检查过程
答:在室温下因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尿中大量细菌繁殖后,乙酰乙酸会被细菌降解,因此尿标本必须新鲜,及时送检,应在2小时内完成检查,必要时可密闭冷藏,检查时恢复至室温,以免因酮体的挥发或分解出现假阴性结果,为防止肌酐、肌酸过多引起假阳性,可加入少许冰乙酸。应同时做阴、阳性对照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干化学试带应避光保存于阴凉、干燥处,注意使用有效期,按照厂家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控制试带和尿液的反应时间。不同检查方法灵敏度存在差异,不同病因引起的酮症,酮体的成分不同,患者不同病程也可有差异,此时检验结果可导致对总酮体量估计不足,分析结果时应特别注意,随时与临床保持联系,获得可靠的检验结果。
378.为什么尿酮体检查会出现假性结果
答:尿液分析的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断或辅助诊断有着重大意义,根据WS/T 348-2011《尿液标本的收集及处理指南》中关于尿标本保存的规定,患者留取尿标本后应及时送检。尿液标本室温放置时间过长或细菌繁殖生长,可使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挥发或分解;不同检查方法的原理、灵敏度、特异性不同,如干化学试带法检查尿酮体对乙酰乙酸敏感,对丙酮的敏感度较差,不能与β-羟丁酸起化学反应或试带保存不当受潮失活;亚硝基铁氰化钠对湿度、热度或光线很灵敏,可使结果假阴性;尿中含较多量肌酐、肌酸,高色素尿,尿中含酞、苯丙酮、2-巯基乙醇磺酸、左旋多巴代谢物等,可使结果假阳性。因此在审核结果时,应综合分析,避免假性结果的干扰。
379.为什么要检查尿胆红素
答:尿胆红素(BIL)在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胆红素分为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CB)和δ-胆红素3种,血浆中以前两者为主,它们是由红细胞破坏经代谢产生。未结合胆红素具有不溶于水的特性,在血液中与蛋白质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而结合胆红素分子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出。健康人血中CB含量很低(<4μmol/L),尿中不能检出,当血CB增高,超过肾阈值时,尿胆红素检查呈阳性。在肝细胞性黄疸时,因肝细胞受损后处理胆红素能力减低,导致血中CB增高并由肾脏排出,尿胆红素检查呈阳性;在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因胆汁淤积,CB不能排入肠道而逆流入血由肾脏排出,尿胆红素检查呈阳性;而在溶血性黄疸时,因溶血造成血管内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UCB,超过了肝细胞的代偿能力,血中UCB大大增高,UCB潴留引起黄疸,而此时CB经胆管排泄的代谢功能均是正常的,因而血中并没有CB存在,尿胆红素检查阴性。所以尿胆红素检查可用于黄疸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380.为什么有多种尿胆红素检查方法
答:目前尿胆红素检查的方法有偶氮法、氧化法(Harrison法、Smith碘环法)。
偶氮法:在强酸介质中,结合胆红素与重氮盐发生偶联反应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颜色深浅与胆红素含量呈正比。尿液干化学试带多采用偶氮法原理,2,4-二氯苯胺试带的灵敏度为5mg/L~10mg/L,二氯重氮氟化硼酸盐试带的灵敏度为2mg/L~5mg/L,干化学试带检测尿胆红素灵敏度较低,但操作简单,可作为定性筛查试验。
氧化法:①Harrison法用硫酸钡吸附胆红素后,与酸性三氯化铁反应,被氧化为胆青素、胆绿素和胆黄素复合物,呈蓝绿色、绿色或黄绿色。出现颜色的时间快慢和深浅程度与胆红素含量呈正比。该方法灵敏度较高,为0.9μmol/L或0.5mg/L,但操作比较繁琐。②Smith碘环法是胆红素被碘氧化为胆绿素,在尿液和试剂接触面出现绿色环。它的方法最简便,但灵敏度低,为17.1μmol/L,现已很少使用。
381.为什么要规范尿胆红素检查过程
答:胆红素在强光下易变为胆绿素,1小时后可减低约30%,在检查尿胆红素时,应使用避光棕色尿容器和新鲜尿标本及时送检。在检查中干化学试带应放在阴凉干燥处,密封避光保存,不同型号尿干化学分析仪应使用配套专用试带,注意使用有效期,检验人员应仔细阅读操作手册,规范操作,同时采用阴性和阳性二种浓度质控品进行室内质量控制。Harrison法检查尿胆红素,尿中要有充足的硫酸根离子,保证胆红素最大限度吸附,当加入三氯化铁后未见足够的沉淀形成时,可加适量硫酸铵试剂,促使沉淀产生。干化学试带法操作简便,灵敏度比Harrison法低,目前多作为定性筛查试验,可用于健康体检、黄疸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等,如反应颜色不典型或结果可疑时,应用氧化法(Harrison法)验证。
382.为什么尿胆红素检查会出现假性结果
答:影响尿胆红素检测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审核尿胆红素检测结果时应予以综合分析,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合格的尿标本是尿胆红素检测结果准确的前提,影响尿标本的因素有很多,药物是其中最常见的一项,药物具有生物活性,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干扰尿化学成分测定的现象并非少见,药物对尿检查的影响给检验诊断和临床诊断增加了许多困难。如:在Harrison法检查中,尿中存在水杨酸盐、阿司匹林、牛黄等,易使尿呈现紫红色,出现假阳性;标本未避光保存可出现假阴性。在用于干化学试带法的偶氮法检查中,高色素尿液会影响结果判断,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代谢产物时可出现假阳性;当尿标本存在VitC(>1.42mmol/L)和NIT时,可抑制偶氮反应,出现假阴性;尿标本曝光氧化也可出现假阴性。
383.为什么先天性胆红素血症会引起尿胆红素变化
答:先天性胆红素血症也称为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可分为四种类型:①Rotor综合征:因肝细胞摄取UCB和排泄CB均有先天性缺陷,致血清UCB和CB增高,尿胆红素阳性;②Dubin-Johnso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肝细胞对CB向毛细胆管排泄障碍,致血清CB增高,但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正常,尿胆红素阳性;③Crigler-Najjar综合征:属于先天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Ⅰ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因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Ⅱ型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因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减低,致UCB不能形成CB,血清内UCB增高,尿胆红素阴性;④Gilbert综合征:是因肝细胞摄取UCB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所致,属于功能性高胆红素血症,血清内UCB增高,尿胆红素阴性。
384.为什么要检查尿胆原
答:尿胆原(URO)是由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后,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作用后转变为尿胆原,若经细菌酶作用后从粪便中排出则为粪胆原,体内大部分的尿胆原在肠道重吸收再经肝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排入肠腔,小部分尿胆原随尿液排出。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尿胆原为阴性或弱阳性(1∶20稀释后阴性),尿胆原检查为阳性的患者应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有血管内溶血或肝病存在,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时当尿胆原合成增加,或肝细胞摄取、转化尿胆原的能力减低时,尿中尿胆原排出增加,尿胆原检查为阳性;而胆汁淤积性黄疸时,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就不能生成尿胆原,尿胆原检查为阴性。尿胆原结果须结合尿胆红素检查结果一起分析,有助于黄疸和其他肝胆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85.为什么有多种尿胆原检查方法
答:目前尿胆原试带法检查方法主要有醛化法和偶氮法两种。
醛化法是基于改良Ehrlich法的检查原理:尿胆原在酸性溶液中,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发生醛化反应生成樱红色化合物,颜色深浅与尿胆原含量呈正比。尿胆原已成为尿干化学试带法组合检验项目之一,干化学试带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定性和定量检查,可作为尿胆原检查的筛查试验,但各试剂带的灵敏度有所不同(1~4mg/L),受胆红素、胆色素原以及某些药物的干扰,在结果审核时应引起重视。
偶氮法的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尿胆原与对-甲氧基苯重氮四氟化硼酸盐发生偶联反应,形成胭脂红色重氮色素,颜色深浅程度与尿胆原含量呈正比。其灵敏度为4mg/L,对尿胆原特异性较好,不受胆红素干扰。
386.为什么要规范尿胆原检查过程
答:尿胆原检验前,采用无色、洁净且无化学物质污染的一次性尿杯采集新鲜尿液标本,有助于提高尿胆原阳性率,在标本采集时应注意正常人每日排泄尿胆原波动大,夜间和上午排泄较少,午后迅速增加,下午14:00~16:00达到最高峰。在检验中干化学试带应放在阴凉干燥处,密封避光保存,不同型号尿干化学分析仪应使用配套专用试带,注意使用有效期,检验人员应仔细阅读操作手册,规范操作,同时采用阴性和阳性二种浓度质控品进行室内质量控制,保证试带质量。抗生素的使用可抑制肠道菌群,导致尿胆原减低或阴性。VitC、甲醛或乌洛托品可阻止醛反应进行而引起假阴性反应。醛反应速度较快,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判读结果。尿胆原检验结果分析时应结合用药史和病史综合判断。
387.为什么尿胆原检查会出现假性结果
答:利用醛反应法检查尿胆原时,如尿标本不及时送检,尿胆原会分解氧化成尿胆素,可引起大量色素干扰检查结果。如使用吩噻嗪类、维生素K、磺胺类药物、普鲁卡因等药物,可使尿液颜色变化引起假阳性。如长期使用VitC、大量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甲醛或乌洛托品可阻止醛反应进行而引起假阴性。当尿液中存在吲哚、胆色素原可以与Ehrlich醛试剂反应显红色引起假阳性时,可用氯仿抽提法加以鉴别。在利用偶氮法原理检查尿胆原时,当尿标本中亚硝酸盐(>50mg/L),甲醛浓度(>2000mg/L),可使尿胆原检查灵敏度减低。临床上一般要求患者于尿液检查前2~3天停止服用可能影响尿液检查结果的药物如VitC及抗生素等。
388.为什么要检查尿血红蛋白
答:正常人血浆中仅含有微量的血红蛋白(20~40mg/L),与结合珠蛋白形成复合物,不能从尿液中排出。当血管内溶血时,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若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则血浆中存在大量游离血红蛋白,当其量超过1.00~1.35g/L时,血红蛋白可由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当肾及上尿道出血时,红细胞在低渗、高渗或酸性环境中溶血,尿血红蛋白化学定性为阳性。临床上,尿血红蛋白测定有助于血管内溶血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引起血管内溶血的主要疾病有:心脏瓣膜修复术、大面积烧伤、剧烈运动、“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严重肌肉外伤、血管组织损伤引起的红细胞破坏;疟疾感染、梭状芽孢杆菌中毒等生物因素;因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而致的红细胞膜缺陷、服用药物伯氨喹啉、磺胺类药、非那西丁后;血栓性血小板减低性紫癜、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及药物诱导的半抗原型(青霉素、奎尼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免疫因素等。泌尿系统疾病有: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结石、结核等引起的出血都可能导致尿血红蛋白试验阳性。
389.为什么有多种尿血红蛋白检查方法
答:尿血红蛋白检查方法有试带法、化学法、免疫法。试带法即过氧化物酶法: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催化供氢体脱氢,使供氢体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供氢体氧化呈色,其色泽的深浅与尿中血红蛋白含量呈正比,所用的供氢体有邻联甲苯胺、氨基比林(又称匹拉米洞)和四甲基联苯胺等。化学法与试带法的反应原理一致。免疫法采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人血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测定尿液中血红蛋白。目前临床上主要用试带法检查尿血红蛋白,可作为尿血红蛋白的筛查试验,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0.15~0.30mg/L)的特点,试带法除与游离血红蛋白反应外,也与完整的红细胞反应。化学法常用的方法有邻联甲苯胺法、氨基比林(匹拉米洞)法等,操作简单,但试剂稳定性差,方法特异性较低,灵敏度为0.30~0.60mg/L。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灵敏度高(0.20mg/L)、操作快速、使用方便、特异性强,与其他动物血都不起反应,干扰因素少,基本克服了化学法、试带法的缺点,但是,其费用较高,可作为确证实验。
390.为什么要规范尿血红蛋白检查过程
答:为了确保尿血红蛋白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检验前容器要清洁,不要被干扰物污染,尿标本应新鲜,及时送检,干化学试带应放在阴凉干燥处,密封避光保存,不同型号尿干化学分析仪应使用配套专用试带,注意使用有效期,化学法所用试剂必须准确、可靠,3%过氧化氢易变质、失效,在检验中,应规范操作,同时采用阴性和阳性二种浓度质控品进行室内质量控制。另外,有些试剂可能致癌如联苯胺等,应注意防护。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检查时,如怀疑尿标本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可将尿液稀释后再测定,以避免抗原过剩而出现的假阴性现象。检验后,对异常或可疑结果,应及时与临床联系,正确分析审核检查结果,必要时可请患者重新留取标本,并选用其他方法加以验证。
391.为什么尿血红蛋白检查会出现假性结果
答:在化学法检查中,当尿液中混入铁盐、硝酸、铜、锌、碘化物、过氧化物酶或其他易热性触酶可使尿血红蛋白检查结果呈假阳性。在试带法中,不同试带灵敏度有所差异,除与游离血红蛋白反应外,还和完整的红细胞反应,但在高蛋白、高比密尿液中,红细胞不易溶解,此时结果只反映血红蛋白的量。大剂量的VitC(>100mg/L)或其他还原物质、甲醛、高比密尿、标本陈旧、大量亚硝酸盐可使结果呈假阴性。尿液中含有易热性触酶、氧化型清洁剂、次氯乙酸、患者存在泌尿系统感染时,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和某些革兰阳性菌可能释放过氧化物酶活性物质可使尿血红蛋白检查结果呈假阳性。为防止强氧化剂或某些产过氧化物酶细菌的干扰,可将尿液煮沸2分钟,再用试带进行检查。
392.为什么要检查尿亚硝酸盐
答:尿亚硝酸盐(NIT)主要来自病原菌对尿硝酸盐的还原反应,其次来源于体内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体液中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使精氨酸在酶的作用下产生NO,而NO极易在体内有氧条件下,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临床上尿亚硝酸盐检查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存在尿路感染时的快速筛查,大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例如大肠埃希菌可以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将尿液中的蛋白质代谢产物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因此通过测定患者尿中是否存在亚硝酸盐就可以快速间接的知道泌尿系统细菌感染的情况,其结果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相关性很好,阳性结果常表示有细菌存在,但阳性程度不与细菌数量呈正比。尿亚硝酸盐单一试验影响因素较多,结果阴性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结果阳性也不能完全肯定泌尿系统感染,因此解释结果时可与白细胞酯酶、尿沉渣镜检结果综合分析,尿细菌培养法为确证试验。
393.为什么Griess法可检查尿亚硝酸盐
答:尿液中含有来源于食物或蛋白质代谢产生的硝酸盐,如患者尿路感染了大肠埃希菌或其他可以产生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时,则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Griess法的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尿硝酸盐先与对氨基苯磺胺(或对氨基苯砷酸)形成重氮化合物,再与3-羟基-1,2,3,4-四氢并喹啉(或N-萘基乙二胺)结合形成红色偶氮化合物,颜色深浅与亚硝酸盐含量呈正比。尿液中亚硝酸盐检出率受感染细菌是否含有硝酸盐还原酶(对假单胞菌属和革兰阳性菌等无反应)、尿中是否含有适量的硝酸盐和尿标本是否在膀胱停留4小时以上三者影响,符合上述三个条件,此试验的检出率为80%,反之可呈阴性结果。亚硝酸盐的检查灵敏度为0.3~0.6mg/L,通过检查患者尿中的亚硝酸盐就可以快速间接地了解患者尿路感染的情况。
394.为什么要规范尿亚硝酸盐检查过程
答:为了确保尿亚硝酸盐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充分考虑并排除标本采集时的影响因素,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尿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以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检验前尿液标本采集容器要清洁、干燥、不要被干扰物污染,容器标识清晰,应标有患者姓名、病历号或门诊号、条形码,宜使用晨尿标本并及时送检,应尽快在2小时内检查完毕,避免检查结果的假性干扰。干化学试带应放在阴凉干燥处,密封避光保存,不同型号尿干化学分析仪应使用配套专用试带,注意使用有效期,在检验中,应规范操作,同时采用阴性和阳性二种浓度质控品进行室内质量控制。检验后应仔细审核检验报告,综合分析亚硝酸盐、白细胞酯酶结果,必要时进行显微镜镜检,以提高尿路感染诊断的可靠性。
395.为什么尿亚硝酸盐检查会出现假性结果
答:尿标本放置过久尿中细菌生长繁殖,或者尿标本被亚硝酸盐、偶氮试剂污染,或者服用药物如非那吡啶均可使尿亚硝酸盐出现假阳性结果。尿中含有利尿剂或大量VitC时可直接与重氮盐反应形成无色产物阻止偶联反应,或者尿路被无亚硝酸盐还原酶细菌感染(感染的细菌为假单胞菌属和革兰阳性菌),或者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短使病原菌没有充分作用时间,限制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或者不能正常饮食患者尿液中缺少硝酸盐,或者尿量过多时均可使亚硝酸盐检查呈假阴性结果。另外高比重尿可使尿亚硝酸盐检查灵敏度减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当尿亚硝酸盐检查阴性时也不能排除尿路感染的可能,应结合多种检查结果来综合考虑。
396.为什么要检查尿白细胞酯酶
答:尿白细胞酯酶试验是尿液化学检查项目之一,与显微镜直接白细胞检查法有互补作用。在临床上进行尿白细胞酯酶的检查主要用于肾脏、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正常人尿中可有少量白细胞,但尿白细胞酯酶检查结果为阴性,如白细胞酯酶试验阳性,高度提示有尿路感染,如肾脏和下尿道炎症,表明尿液中白细胞>20/μl,阳性也可见于前列腺炎。在干化学试带法中白细胞模块测定的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有的特异性酯酶,使试带吲哚酚酯产生吲哚酚,后者与重氮盐形成紫红色缩合物,呈色深浅与中性粒细胞的多少呈正比,灵敏度为5~15个/μl,特异性较强,对淋巴细胞无反应,肾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时,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因此白细胞酯酶检查呈阴性,容易漏检肾移植早期排斥反应出现的淋巴细胞,此时,应以镜检白细胞结果为准。
397.为什么要规范尿白细胞酯酶检查过程
答:目前尿干化学分析仪已广泛应用于尿常规检查,提高了检验工作的速度与实验精度,但也存在局限性和很多影响因素,容易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因此,质量控制应贯穿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全部环节和过程,尽可能减低和消除可能引起的结果偏差。首先检验前,标本应新鲜,若久置后白细胞破坏,可导致试带法与镜检结果差异过大。检验中,应严格、规范和正确的操作,干化学试带应放在阴凉干燥处,密封避光保存,不同型号尿干化学分析仪应使用配套专用试带,注意使用有效期,每天做好阴性和阳性两个浓度质控品的室内质控,监测日常检测质量。检验后应仔细审核检验报告,结合临床,综合分析酯酶、亚硝酸盐结果,必要时进行显微镜镜检,以提高尿路感染诊断的可靠性。
398.为什么尿白细胞酯酶检查会出现假性结果
答:因检查原理的局限性,尿白细胞酯酶检查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只能对尿路感染等起到初步过筛作用。检查过程中有很多干扰因素可影响检测结果。尿标本被阴道分泌物、甲醛、氧化型清洁剂、叠氮化钠、酸性尿中呈红色或深色的药物或食物如高浓度胆红素、呋喃妥因等污染时,可使白细胞酯酶呈现假阳性结果。尿白细胞少于10~25个/μl、尿蛋白≥5g/L、葡萄糖≥30g/L、高比重尿、尿中VitC、高浓度四环素、庆大霉素、头孢氨苄、汞盐、含黏液和淋巴细胞的标本等,可使白细胞酯酶呈现假阴性结果。正常人尿液pH≥4.5,草酸多以草酸盐的形式存在,如尿标本中加酸化剂使尿pH≤4.4,草酸盐被还原为草酸,则酯酶反应偏低或出现阴性。因此标本检验后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仔细审核检验报告。
399.为什么要检查尿维生素C
答:VitC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常用于肝炎、肝硬化、化学毒物中毒、各种贫血、过敏性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尿干化学试带法很多检验项目都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VitC具有强还原性,影响检验结果的机制主要是竞争性抑制反应,这一特点对许多检验项目存在干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尿干化学检查的准确性,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检查尿液VitC主要目的在于对其他检查项目干扰的评估,而非简单的尿液VitC水平定量。因此检查尿液VitC是为了帮助判断尿胆红素、隐血、亚硝酸盐和葡萄糖等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防止假阴性。针对此问题,目前已有抗VitC干扰试剂带,通过在可能受VitC干扰的试剂块中加入VitC氧化酶或碘盐,来达到分解和氧化VitC以消除其干扰。
400.为什么要规范尿维生素C检查过程
答:检验前正确的尿标本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除了包括正确的收集方法、有效的标本标记与识别、适宜的防腐或冷藏保存、规定时限内完成检查外,还必须注意:①患者告知:如可能影响尿液化学成分及有形成分检查的饮食、用药等。②非正确采集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尿标本混入了生殖系统分泌物。因此患者应正确留取尿标本后及时送检,避免因久置影响检验结果。检验中检验人员应每天做好阴性和阳性两个浓度质控品的室内质控以监测检验质量。检验后须仔细审核,综合评价,当试带法结果与其他化学方法检验结果出现矛盾时,必须考虑VitC对干化学试带法检验结果的干扰作用。所以规范VitC的检查过程是保证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准确的基本条件之一。
401.为什么维生素C会干扰尿常规其他项目检测结果
答:VitC是最常用的维生素类药物,它的水平与外源性摄入量有关,一般认为,常规剂量口服VitC对检验结果无影响,而大剂量口服特别是静脉滴注时,30分钟内尿中浓度即迅速增高,高浓度的VitC可影响尿中GLU(≥500mg/L)、BLD(≥90mg/L)、BIL(≥250mg/L)和NIT(≥250mg/L)的测定,因干化学在检查原理上有一定的局限性,BLD、尿GLU反应过程中都会释放新生态氧,而VitC作为还原物质会与干化学试剂带上的试剂发生竞争性反应,消耗掉氧,BIL、NIT检查反应中VitC会抑制重氮偶联反应,从而遮掩了四项试验的真实结果,导致结果假阴性。当尿中含有龙胆酸、左旋多巴或pH>4.0的内源性酚及巯基化合物、半胱氨酸和硫代硫酸钠等物质,会导致尿VitC检验结果呈假阳性。而当尿呈碱性时,久置后尿中的VitC分解则会导致检验结果减低或假阴性。
402.为什么要检查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答: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是由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促进性腺发育的糖蛋白激素。存在于患者血液、尿液、羊水及初乳中,在受精卵着床后开始分泌微量的HCG,至妊娠第8~10周达到高峰值(50~100KU/L),持续1至2周后迅速减低并以峰值的1/10~1/5水平维持至分娩。HCG可通过孕妇血液循环排泄到尿液中,血清HCG浓度略高于尿液,是早期妊娠诊断的方法之一,在妊娠4~5周时血液HCG为1000~50000IU/L,尿液HCG超过2500IU/L,HCG的测定值在8~12周到达高峰,常用的检查方法即可测定阳性结果,正常妊娠时血清HCG的水平会呈现规律变化,而异位妊娠HCG增高水平不如正常妊娠,故早期HCG水平监测配合影像检查可诊断异位妊娠;因只有60%~80%异位妊娠患者HCG呈阳性,所以HCG阴性者仍不能完全排除异位妊娠的可能。人工流产、完全流产和死胎时HCG会转为阴性。若人工流产后HCG仍为阳性则提示宫内胚胎组织残留。此外,HCG还可帮助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如恶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等)的诊断和病情观察,或是男性精原细胞瘤、睾丸畸胎瘤等肿瘤的辅助诊断,当HCG作为肿瘤标志物时,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403.为什么有多种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方法
答: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检查主要有单克隆胶体金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放射免疫法、检孕卡法等。单克隆胶体金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试剂商品化、特异性强、且β-HCG单克隆抗体与黄体生成素、尿促卵泡素等无交叉反应,最低检出25IU/L,是常用的早孕诊断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灵敏度较高,20~50IU/L即可检出,特异性高,可半定量,是妊娠早期筛查试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的特点在于快速,灵敏度高,可定量检查HCG含量。微粒体化学发光法是仪器化定量检查HCG含量,灵敏度高(0.5IU/L),检查范围广(0.5~1000IU/L)且影响因素较少,但目前较少用于尿液检查。放射免疫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稳定,但操作繁琐,有放射性污染,不适用常规检查。检孕卡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低,基层医院和个人使用较多。HCG是由两个独立的肽链(α亚基和β亚基)组成的糖蛋白激素。其中HCGα亚基的氨基酸数量及排列顺序与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长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的亚基相似,因此所有与α亚基反应的抗体均可以和TSH、FSH、LH的α亚基发生交叉反应而呈现假阳性,因此,建议尽可能采用检查HCGβ多肽的特异性方法以避免假阳性。
404.为什么要规范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过程
答: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检验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是具有医学决定水平诊断价值的,因此,其结果的正确与否显得尤为重要。在检验前标本采集过程中最好留取首次晨尿进行检验,避免因尿HCG被稀释而引起的假阴性。若为混浊尿,则应离心后取上清液检查。严重的血尿、菌尿对检验结果有影响,并且更年期妇女,排卵期或双侧卵巢切除的患者尿液中LH含量增加可能会引起检验结果呈假阳性。检验中使用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带时,操作应注意试带浸入尿液时,液面要低于两抗体检查线,并且每次检查时应设定阴性、阳性对照,原浓度尿液和2倍稀释尿液均为HCG阳性反应,则为真正阳性反应。若使用其他方法时应进行严格定标及质控管理。在检验后认真仔细审核每一项检验结果,发现与临床不符的检验结果,应查找可能引起结果异常的影响因素并重新进行检验。
405.为什么要检查尿乳糜和脂肪
答:乳糜尿和脂肪尿在临床诊断中主要用于累及淋巴循环疾病的辅助诊断以及丝虫病的诊断。脂肪在肠道吸收后形成乳糜液进入肠道淋巴管参与淋巴循环。当乳糜液未能入血而逆流至泌尿系统的淋巴管中,使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为乳糜尿,如同时混有血液则称为乳糜血尿。尿液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为脂肪尿。排出体外的乳糜尿易于凝集成白色透明胶状凝块,严重的乳糜尿静置后可分为3层:上层是比重较低的脂肪层;中层是乳白色或色泽较清的液体,常有小凝块混悬其中;下层是红色或粉红色的沉淀物,内含有红细胞、白细胞或微丝蚴。出现乳糜尿是患者病情累及淋巴循环的临床表现,如腹腔结核、先天性淋巴管畸形、肿瘤压迫或阻塞淋巴管或胸导管。此外,丝虫病的患者因丝虫在淋巴系统中引起反复炎症发作,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肾盂及输尿管淋巴管破裂导致乳糜尿,所以乳糜尿也是丝虫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而脂肪尿则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变形等疾病,骨折有时也会出现脂肪尿的临床表现。
406.为什么有多种尿乳糜和脂肪检查方法
答:尿乳糜液和尿脂肪主要有两种检验方法:有机溶剂抽提法和离心沉淀法。乳糜尿和脂肪尿的检验标本肉眼观察呈乳白色浑浊状。当尿液中含有大量无定形磷酸盐结晶或尿酸结晶时,肉眼无法鉴别,可用加热法或加酸法加以鉴别。如加热或加酸后浑浊消失则为严重结晶尿。有机溶剂抽提法则是用乙醚抽提尿液后,如浑浊明显减轻或消失可判断乳糜尿,将乙醚提取物经苏丹Ⅲ染色,显微镜观察看到大小不等橘红色脂肪球则为乙醚试验阳性,可确诊为乳糜尿,此方法为确证试验。离心沉淀法可区分乳糜尿、脓尿及严重结晶尿。乳糜尿在离心后浑浊并不减轻或消失,沉渣在显微镜下观察仅见少量红细胞及淋巴细胞。而脓尿及严重结晶尿在离心后会有外观的改变:上清液变澄清,而尿沉渣中可见大量的白细胞、脓细胞或是无定形磷酸盐结晶。离心沉淀法简便实用,有机溶剂抽提法则分为萃取、蒸发、染色、镜下观察4个步骤,操作较为繁琐,要求也较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规范的操作。
407.为什么要检查尿本周蛋白
答:检查尿本周蛋白(Bence Jones protein,BJP)主要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本周蛋白是骨髓瘤细胞产生的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分为κ型和λ型。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阈值时从尿中排出,称为本周蛋白尿或轻链尿。BJP在pH(4.9±0.1)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当温度增高至90~100℃时又会发生溶解,而温度减低至56℃左右时又可发生凝固,所以又称凝溶蛋白。多发性骨髓瘤时99%的患者血清和尿液BJP增高,κ与λ的比值约为2∶1。早期尿液BJP可呈间歇性检出且50%的患者24小时>4g。巨球蛋白血症和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的患者尿液中可检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本周蛋白也见于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疾病。
408.为什么有多种尿本周蛋白检查方法
答:尿本周蛋白的检查主要有热沉淀-溶解法、对甲苯磺酸法、蛋白电泳法、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以及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热沉淀-溶解法是基于本周蛋白自身在40~60℃凝固、90~100℃溶解的物理特性而设计的,此方法特异性较高,操作简便但费时且无法大批量操作,灵敏度较低致使假阴性率较高,目前已较少使用此方法。对甲苯磺酸法是利用可沉淀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BJP,而不能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清蛋白和球蛋白反应的原理而测定的,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但特异性较差。蛋白电泳法对BJP的阳性检出率可高达97%。免疫电泳方法简单,标本用量少,特异性强,但需预测抗原与抗体的最适比,在结果判断时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免疫固定电泳是利用特异性抗体区别电泳分离后的不同条带,灵敏度较蛋白电泳和免疫电泳高,也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可以判断出游离轻链的类型。而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则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检查方法,可以定量分析κ和λ轻链的浓度,具有检查快速、灵敏度及特异性高,结果稳定的优点。
409.为什么要规范尿本周蛋白检查过程
答:尿本周蛋白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所以在检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尽量避免因检验过程失误导致影响检验结果。检验前应尽量采集新鲜尿标本,如患者近期服用青霉素或阿司匹林,则应停止用药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尿检,避免因药物导致的假阳性结果。尿浑浊时应离心取上清液检查。蛋白尿标本应用加热乙酸法沉淀普通蛋白质,然后趁热过滤后取上清液检查。检验中如果使用热沉淀-溶解法,则须严格控制尿液pH在4.5~5.5范围内。如果使用电泳法则操作中须设立对照组以判断条带位置。尿液稀释会导致假阴性,肌红蛋白、溶菌酶、游离重链、脂蛋白以及大量细菌沉淀物则会导致假阳性结果。因此,检验后须认真仔细审核检验结果,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410.为什么要检查尿微量白蛋白
答:在无尿路感染和心力衰竭的情况下,尿中有少量白蛋白超过生理正常值但低于常规试带法可检出的范围,称为微量白蛋白(MA)尿,用以区别临床传统意义的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标本收集及报告方式有3种:
(1)随机尿法:
临床上多采用随机尿测定Alb,同时测定尿肌酐,计算白蛋白的排泄率,用肌酐比值报告排出率(mg/mmol Cr),基本上反映了患者在生理状态下肾脏排出尿蛋白的情况,剔除了晨尿所致的尿液浓缩因素,并可进行快速测定。
(2)定时尿法:
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排出率(μg/min或mg/24h)。
(3)晨尿法:
报告每升尿排出量(mg/L)。尿微量白蛋白参考范围是成人(1.27±0.78)mg/mmol Cr。肾小球受损可使白蛋白过滤增加,肾小管受损影响蛋白重吸收也会出现白蛋白排泄率增高。①白蛋白排泄率可用于早期肾脏损伤的筛查。高血压、糖尿病、重金属及药物中毒性肾病,白蛋白排泄率的增加可出现于其他指标之前,定期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损害。当糖尿病患者处于肾小管微血管病变的极早期时,排泄量处于参考区间内或间歇排出;当患者处于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动脉壁出现玻璃样变,出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在20~200μg/min时则提示处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当尿微量白蛋白排出持续>200μg/min(24小时尿排出率>70μg/min,相当于300mg/24h),可诊断糖尿病肾病。②过敏性紫癜的肾功能监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77%的患者会并发肾炎或肾病,而最早发生的变化是尿中白蛋白增加。早期发现有助于指导临床防止并发肾损害。③肾小球肾炎的病情观察:病变急性期尿白蛋白明显增高,恢复期趋于正常,但疾病稍有活动该指标立即增高。④其他:尿路感染时,尿白蛋白排泄率轻度增高;某些特发性水肿的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也高于正常人。肥胖、高脂血症、吸烟、剧烈运动与饮酒也可导致微量白蛋白尿的产生。
411.为什么有多种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方法
答: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查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RI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对特异性抗体的竞争结合反应,此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高,回收率接近100%且准确性好,但放射性核素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性,必须加以防护。酶联免疫吸附法是将抗原或抗体固定于固相载体表面,再与某种酶联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再加酶反应底物后根据产生的颜色变化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此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其优点在于几乎所有的可溶性抗原-抗体系统均可用以检查,且标记试剂较为稳定,无放射性危害。免疫比浊法是通过在抗体过量的反应体系中,抗原抗体在缓冲液中快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其浊度变化与抗原量呈线性关系继而可以进行定量检查。此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精确度好,检查快速,可应用于仪器自动分析。
412.为什么要规范尿微量白蛋白检查过程
答: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查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以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有效。检验前应尽量采集新鲜中段尿标本,患者尿路感染、出血或标本被阴道分泌物污染均可能会导致假阳性结果,如采集24小时尿标本则须冷藏保存。剧烈运动后会导致尿液白蛋白一过性增高,故采集尿标本应尽量在清晨、安静状态下进行。检验中冷藏的尿标本必须恢复至室温后进行检查。注意脂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尤其是低稀释度时,脂蛋白的小颗粒可形成浊度造成免疫比浊法假性增高。放射免疫法中,核素有半衰期,试剂盒存货期较短,应注意在有效期内使用。检验后应根据标本采集方式的不同给出相应正确的报告方式:①随机尿法:临床上多采用随机尿测定尿白蛋白,同时测定尿肌酐,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albumin excretion rate,AER),用肌酐比值报告排泄率(mg/mmol Cr),可基本反映患者在生理状态下肾排出尿蛋白的情况;②定时尿法: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排出率(μg/min或mg/24h);③晨尿法:报告每升尿液排出量即可(mg/L)。
413.为什么要检查尿肌红蛋白
答:肌红蛋白(myoglobin,Mb)是横纹肌细胞内的一种含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7 800,且其结构及特性与血红蛋白相似。临床上主要用来鉴别患者是否出现肌肉损伤。当肌肉组织出现损伤时会大量释放入血液循环,因相对分子质量较低而迅速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液中排出,称为肌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外观呈深红色、深褐色或酱色等,不透明。镜检无红细胞但隐血试验为阳性。尿肌红蛋白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肌红蛋白尿、创伤(如挤压综合征、子弹伤、烧伤、电击伤、手术创伤等)、心肌梗死早期、酒精中毒、砷化氢及一氧化碳中毒、巴比妥中毒、多发性肌炎、肌肉营养不良等组织缺血、代谢性疾病及原发性肌肉疾病等。因其外观与血尿以及血红蛋白尿相似,检验过程中应予以区别。
414.为什么有多种尿肌红蛋白检查方法
答:尿肌红蛋白的检查方法主要有隐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OBT)、80%硫酸铵法、胶体金免疫渗滤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OBT是利用Mb具有弱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利用邻联甲苯胺等隐血试剂通过颜色变化反应检验结果,称为化学法,操作简单,但试剂稳定性较差,对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均起反应,特异性较差。硫酸铵法又称肌红蛋白溶解试验,是利用肌红蛋白可以溶解于80%硫酸铵溶液而血红蛋白不能溶解其中的特性,尿中加入80%硫酸铵,过滤后的滤液如OBT仍为阳性,则提示Mb阳性。此方法操作较为麻烦、且灵敏度较低。胶体金渗滤试验为免疫标记技术的双抗体夹心法,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度高(Mb>100μg/L)、特异性好,可定量或半定量检查,已代替硫酸铵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则操作简便,可批量检查,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定量检查25~800μg/L肌红蛋白。
415.为什么要规范尿肌红蛋白检查过程
答:尿肌红蛋白检查过程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检验前留取尿液后应及时送检,新鲜尿液最佳,因氧合Mb久置后可被还原,引起假阴性,Mb在酸性尿液中不稳定,而在碱性(pH8~9)尿液中可以稳定1周左右,故标本需要保存时应碱化尿液后冷冻保存。检验中如使用80%硫酸法,则操作时动作应轻缓,放置局部浓度过高的硫酸铵将待检查的Mb沉淀,引起试验的假阴性,为确保达到完全沉淀的目的可适当调节pH至7.0~7.5。检验后需认真审核、分析检验结果,对于异常结果应认真查找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用超滤检查法、电泳法、分光光度法和免疫化学鉴定等加以鉴别。
(潘晓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