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防治策略

SCD的预防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指的是预防高危患者首次致死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出现,如持续性室速、室颤或心脏骤停。二级预防指的是防止既往有过临床事件的SCD患者潜在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再次发作。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都主要涉及两种治疗策略,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1.一级预防
到目前为止,唯一具有减少猝死事件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特别是对于低LVEF的患者有预防SCD的效果。而针对其他AAD药物的临床试验均为阴性结果。CAST研究(the Cardiac Arrhythmia Suppression Trial)评价了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积极控制无症状性室早是否能够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的风险,但研究因为AAD组过高的死亡率而提前终止。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两项针对心肌梗死患者使用胺碘酮的研究——CAMIAT(the Canadian Amiodaron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rrhythmia Trial)和EMIAT(the European Myocardial Infarct Amiodarone Trial)。两项研究的结果显示虽然应用胺碘酮能够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因心律失常致死率,但患者并未在全因死亡上获益。近年的SCD-HeFT(Sudden Cardiac Death Heart Failure Trial)同样证实胺碘酮组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非缺血性心肌病,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标准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带来的获益。
目前已有十多项关于ICD对SCD一级预防的临床研究,例如MADIT-Ⅰ、MUSTT、MADIT-Ⅲ、CABG-patch、DINAMIT和SCD-HeFT等研究。MADIT-Ⅰ试验目的是比较心肌梗死后高危患者预防性植入ICD和传统药物治疗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MADIT-Ⅰ试验在仅入选196例患者后就提前终止了研究,原因是ICD治疗使心肌梗死后高危患者的总死亡率降低了54%。MADIT-Ⅱ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减退的高危患者预防性植入ICD较常规药物治疗的死亡风险降低31%。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猝死试验(SCD-HeFT)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ICD研究。研究结果显示,ICD治疗可使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3%,其疗效不因病因(缺血性心肌病或非缺血性心肌病)不同而有差异。多项荟萃分析也表明ICD能够降低患者SCD风险约30%。
2.二级预防
对于SCD幸存者来说,所有AAD都存在促心律失常风险。AAD多用于控制SCD患者植入ICD后的频繁放电、频繁的心律失常发作以及治疗房性心动过速。对于已发生SCD的患者,应推荐其植入ICD。目前研究表明ICD对于SCD的二级预防效果要优于Ⅲ类AAD或者β受体阻滞剂,如AAD与ICD对比试验(AVID)、加拿大ICD研究(CIDS)、汉堡心脏骤停研究(CASH)等。这些临床试验是将ICD与AAD治疗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均显示,对于心脏骤停幸存者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或室颤患者,ICD比AAD更有效。AVID、CASH和CIDS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植入ICD与AAD治疗比较,前者死亡风险下降28%。结果表明ICD治疗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性猝死的发生。因此,对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SCD二级预防中ICD明显优于AAD,应作为治疗的首选。
(华 伟 樊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