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干细胞移植的方法
(一)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11~14]
在层流无菌治疗室内,选患者双侧髂后上棘为采髓点,于局麻下抽取患者的骨髓血;在干细胞实验室内,从骨髓血中分离纯化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再到放射介入治疗室,借助血管介入将干细胞注射入患者的肝动脉。骨髓血的采集量一般在150~200ml,分离得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总数在10 9以上。由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凝血障碍和因脾功能亢进而引起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降低,多点骨髓穿刺存在一定的潜在出血风险。可于术前通过改善肝功能、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为提高骨髓干细胞的含量,也可在采集骨髓前使用G-CSF短期动员骨髓 [15,16]。通常采用小剂量(2~4μg/kg体重)的G-CSF动员2~3天,之后按照上述方法进行骨髓抽取、干细胞分离和移植。小剂量G-CSF短期动员可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但并不促进骨髓干细胞向外周血的大量释放。经此种方法获取的骨髓血含有更多的骨髓干细胞(数量可达10 10~10 12),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17~20]
先使用G-CSF按照5~10μg/(kg·d)的剂量对患者进行3~5天的骨髓动员,将骨髓中的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液循环中,再通过专用的单个核细胞分离机从外周血中富集、分离富含造血干细胞的单个核细胞(数量通常大于10 9),最后借助血管介入将干细胞注射入患者的肝动脉。骨髓动员过程中应每天监测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含量,当CD34 +细胞数量达到10 6/kg体重时即可停止动员,转而进行干细胞的分离。由于骨髓动员会使大量的有核细胞进入外周血液循环、增加血液黏稠度,在正常人有增加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可能,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通常伴有凝血障碍和因脾功能亢进而引起的血小板计数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并不会显著增加。应当注意的是,骨髓动员会促进单个核细胞在脾脏的富集,这对于脾肿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发生脾破裂的潜在风险。但临床上尚未有骨髓动员致脾破裂的报道。
(三)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21,22]
CD34是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标志分子,也有少部分造血干细胞不表达CD34,但表达另一标志分子CD133。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即使用纯化的、自体CD34或CD133阳性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先按前述方法采集骨髓血,然后在干细胞实验室内进行造血干细胞的分离与扩增。通常借助CD34或CD133抗体和免疫磁珠从骨髓血中分离造血干细胞,也可借助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或CD133阳性的造血干细胞,之后在体外对造血干细胞进行适当的扩增,使其数量达到10 7以上,再收集细胞并经肝动脉途径移植回患者自身。此方法可减少骨髓用量,但需要在体外扩增造血干细胞,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需严格遵守相关质控标准和进行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状态的评估,并应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干细胞实验室内进行。
(四)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23~25]
按前述方法制备骨髓干细胞。在干细胞实验室内,对骨髓干细胞进行贴壁培养,借此可去除不能贴壁生长的造血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应添加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因子,并可通过流式细胞仪监测间充质干细胞表型CD34 -CD45 -CD105 +。当细胞数量达到10 7以上时,即可收集细胞并经肝动脉途径对患者进行移植治疗。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及增殖分化潜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HBV感染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功能显著降低 [26,27]。因此,不推荐对老年患者和肝炎病毒引起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
(五)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 [28,29]
选择健康足月产妇,并经产妇知情同意。排除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及其他传染性疾病,无病理妊娠。胎儿娩出断脐后,消毒采血部位,应用装有血液保存液Ⅱ的一次性采血袋以封闭式采血法采血,每袋采脐血50~100ml。在干细胞实验室内,用负收集法分离提取脐带血干细胞。每例提取的脐带血有核细胞总数应达10 7以上,以生理盐水稀释到5ml,经肝动脉或外周静脉(通常采用肘正中静脉或前臂静脉)途径进行干细胞移植。
(六)异基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30~32]
脐带取自健康足月胎儿,并取得其父母授权。采用机械加酶学消化的方法将脐带分离成单个细胞。对脐带细胞进行贴壁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应添加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因子,并通过流式细胞仪监测间充质干细胞表型CD34 -CD45 -CD105 +。虽然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被扩增至50~100代,但一般推荐使用4~6代以内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移植治疗。移植的细胞数量应在10 7以上,可以经肝动脉或外周静脉(通常采用肘正中静脉或前臂静脉)途径进行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