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主要有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不同的受侵部位,最常见的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的淋巴结肿大。
【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全身浅表淋巴结及扁桃体肿大、肝脾肿大、皮肤病变、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 2微球蛋白、血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以及HIV等病毒检测、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腰椎穿刺,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
【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超声和内镜等。
(1)CT:
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
(2)MRI:
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检查;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CT增强扫描者,或者作为CT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PET:
除惰性淋巴瘤外,PET推荐用于有条件患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超声:
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和MRI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进行CT增强扫描时。超声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腔积液和腹水抽液及引流。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手段。病理学检查的组织样本应首选切除病变或切取部分病变组织。对于淋巴结病灶,应尽可能切除完整淋巴结。如病变位于浅表淋巴结,应尽量选择颈部、锁骨上和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仅用于无法有效、安全地获得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初次诊断时,最好是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复发患者,如果无法获得切除或切取的病变组织标本,可以通过粗针或细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进行诊断。
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需综合应用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流式细胞术等,尚无一种方法可以单独定义为“金标准”。
(1)形态学:
非常重要,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具有特征性、诊断性的形态学特点。
(2)IHC:
可用于鉴别淋巴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如B或T/NK细胞、肿瘤细胞的分化及成熟程度等。通过组合相关的IHC标记物,进行不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
(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可以发现特异的染色体断裂、易位或扩增等,辅助诊断与特异性染色体异常相关的淋巴瘤,如Burkitt淋巴瘤相关的t(8;14)易位、滤泡性淋巴瘤相关的t(14;18)易位以及套细胞淋巴瘤相关的t(11;14)易位等。
(4)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技术:
淋巴细胞受体基因单克隆性重排是淋巴瘤细胞的主要特征,可用于协助鉴别淋巴细胞增殖的单克隆性与多克隆性,以及无法通过IHC诊断的淋巴瘤,是对形态学和IHC检查的重要补充。
(5)原位杂交:
如EB病毒编码小RNA(EB virus encoded small RNA,EBER)检测等。
(6)流式细胞技术:
对于发现新鲜组织、血液、骨髓或其他体液中的肿瘤细胞克隆有帮助,是其他病理学诊断方法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