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显微血管减压术在中国
1966年Jannetta首创MVD治疗脑神经疾患,因其安全性、有效性而迅速在临床推广。据可查证文献,MVD于1984年前后引入中国,并由左焕琮、刘树山等率先报道治疗HFS和TN。近30年来,MVD在国内飞速发展,是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治疗效果最好的手术方法之一,国内文献量逐年增加,并涌现出许多新理论、新方法。
MVD治疗脑神经疾患的大宗病例疗效随访在1987年由左焕琮等报道。关于MVD治疗顽固性耳鸣仍有争议,张毅率先探讨了耳鸣是否和脑神经受血管压迫有关,以及能否通过电生理检查发现产生耳鸣的病变部位。米修奎等认为MVD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效果良好。于炎冰、张黎等证实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是顽固性耳鸣、致残性眩晕的病因之一,MVD针对有选择的耳鸣、眩晕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面神经诱发肌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s)监测在MVD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帮助,提高了治愈率,可有效降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普及,内镜辅助下锁孔MVD开展得越来越多,技术水平逐渐成熟,也有单独内镜下MVD的报道。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也为MVD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从椎-基底动脉系统数字减影、幕下CT薄扫、磁共振成像到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 MRA)和MR 3D FLASH-WE序列扫描显示颅后窝神经-血管关系,对MVD术前评估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颅内血管神经垫片也由开始的吸收性明胶海绵、自体组织发展至Teflon材料,Teflon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和组织相容性,是制作减压垫棉的理想材料。
中国知网数据库1983—2013年间共收录MVD文献568篇(图1-1-5-1),从图可以看出,1983—2004年文献量平稳中略有上升,处于初级或缓慢增长阶段;而2004年以后文献量增长较快,表明国内针对MVD的研究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刊载文献量较多的3种期刊分别是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38篇)、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杂志(24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3篇)。上述3种期刊共刊载文章75篇,占所有文献的13.2%,体现了一定的文献集中趋势和核心期刊地位,定期浏览以上期刊可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动态。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下限为N=0.749(ηmax)1/2,其中ηmax表示发表论文最多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在中国知网数据库 (以文献作者统计)发表论文最高者为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于炎冰及张黎,数量各为46篇,根据普赖斯定律,发表相关论文≥17篇的文献作者即为1983—2013年期间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包括:于炎冰 (中日友好医院,46篇)、张黎 (中日友好医院,46篇)、袁越(中日友好医院,24篇)、徐晓利(中日友好医院,21篇)、陈国强 (清华大学附属玉泉医院,17篇)。这些核心作者对促进MVD发展、开拓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作者单位来看,前三位分别为中日友好医院(80篇)、清华大学附属玉泉医院(23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16篇),表明此3家单位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最为活跃,在国内的受关注度也最高。
自MVD创立以来,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治疗效果最好的MVD,在我国却仍未普及,发展还存在地区间很大的不均衡性,治疗水平亟待提高。中国人口基数巨大,有众多脑神经疾患患者等待救治。MVD作为精细程度极高的一类锁孔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其规范化操作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推广。提高MVD的手术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仍是未来中国神经外科医生的主要努力方向。
图1-1-5-1 中国知网数据库1983~2013年间收录MVD文献量柱形图
(邵旭 张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