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礼腹部外科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脐疝

【定义】

凡内脏自脐环中脱出者,总称为脐疝。在临床上可分为三类:

1.先天性脐疝

或称胎儿脐疝,是因胎儿的部分肠曲未能缩回腹腔,且中胚叶板也未能融合成脐之故。

2.婴儿脐疝

常在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出现,是脐环未能闭锁之故。

3.成人脐疝

多发生在中年以后,是未完全闭锁的脐疝逐渐扩大的结果。

一、先天性脐疝

【病因】

先天性脐疝(脐膨出)是因胚胎早期脱出的肠曲未能完全回复腹腔,且后者亦未能充分扩大,只能容纳全部发育成长的肠曲之故。

在胚胎的早期,原肠是由卵黄囊分化而来;原肠的中段与卵黄囊之间,由卵黄管相连接。当前腹壁逐渐由两侧向中线生长闭合时,虽然那卵黄管逐渐变得细小,但仍然连接在卵黄囊与中肠之间,对中肠起着牵引作用。由于肠道的生长较腹壁的闭合远为迅速,故在胚胎的早期,正常是有部分中肠在腹壁未完全闭合以前被牵引到脐带中。但在胚胎第10周时,中肠应该已完全进入体腔。假如因发育上的缺陷,致婴儿在出生时其脐带内的肠曲尚未完全进入体腔,就将形成所谓“先天性脐疝”,或“脐膨出”。

【症状】

先天性脐疝实质上不是一般的疝,因为它的疝囊仅有壁腹膜和羊膜构成的被膜,而没有皮肤的覆盖。腹壁的皮肤,一般仅止于膨出的底部边缘。两根脐动脉和脐静脉,就在被膜的表面。

先天性脐疝的大小不定,平均约6~8cm。肿物的大小与腹壁缺损的程度无关,后者之直径通常大约4~5cm,也可能更大。

疝的内容物主要为小肠,但有时胃、脾、结肠和部分肝也能在疝囊中发现。有肝脏脱出者大都预后不良。

出生后的第一天,囊膜呈润湿、半透明和柔韧的样子,但过些时候就变得干燥,起皱、混浊和脆弱;最后囊膜不免破碎,内脏脱出而婴儿即死于腹膜炎。

【治疗】

手术治疗是唯一可能使婴儿免于死亡的方法,应该在婴儿出生后立即施行;否则婴儿吸入空气或乳汁而致腹部膨隆,且感染的机会增多,疗效更差。

手术有一期、二期或分期修补缝合等多种方法。

1.一期手术法

假如脐膨出较小,可以用一期手术法修补,即切除疝囊,将肠曲回纳腹腔,然后将腹壁的各层组织分层缝合(图2-42)。

一期修补法只有在膨出较小,而腹腔有相当大的容量能容纳还复的肠曲时方可施行。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在肠曲回纳后缝合腹壁时,腹内不致造成过高的张力,否则婴儿将因① 横膈太高影响呼吸,出现发绀;② 下腔静脉受压影响血液回流,引起循环衰竭;③ 胃肠道本身可能因过于挤压而发生梗阻,结果可使婴儿迅速死亡。

总之,手术医师只有在疝内容物回纳后不致造成过高的腹内压时,方可应用一期手术修补法。任何时候也不应将疝内容物强行回纳腹腔,如有可疑,宁愿采用二期手术而不能丝毫勉强。这需要有准确的估计,一般在实行全身麻醉后方能决定。

2.二期手术法

较大的脐膨出,不能安全地施行一期手术者,Gross主张分二期进行手术(图2-43)。

第一期手术包括切开与游离脐膨出周围腹壁的皮肤,腹腔不必切开,掩盖在脱出肠曲上的羊膜更不需要切除,而可将游离的皮肤直接缝在膨出的内脏外面(上有羊膜掩覆),造成一个皮肤囊,不必将内脏在此时回纳腹腔。术后需注意防止腹胀,给予氧气,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和营养,并用抗菌素预防感染。

第二期手术在6~12个月后施行。此时腹腔一般已有足够的容积可容纳脱出的内脏,腹壁缝合后当不致再有很大张力。

在第一期手术时,将疝膜切除而把皮肤直接缝在内脏上面,往往皮肤的愈合不好而容易裂开,且皮肤与肠曲会发生粘连,使第二期手术发生困难。因此,Gross曾改变操作方法,即在第一次手术时不将囊膜切除,而仅把皮肤覆盖在原有的羊膜上。这样的结果可以使得皮肤的愈合较为坚强,而二期手术时也不致因粘连而发生困难,是一个较好的改进办法。

偶尔,在第一期手术后腹腔并不能如理想的扩大,因此二期手术始终无法施行。这多数是由于原先脱出的内脏过多,而留在腹腔内的脏器过少,不足以张大腹腔之故。为此,也有人主张在修补大型的脐膨出时,应该在不使腹内压增高的原则下,适当地将部分腹直肌和腱膜缝合,并将脱出的内脏也部分纳还腹腔;这样,纳回的内脏可以起到逐渐撑大腹腔容积的作用,而让部分内脏仍然脱出在体腔外(仅用皮肤掩覆),可以起到调节腹内压的作用;然而这种说法目前尚无临床实例证明其是否可行。

图2-42 脐膨出的一期修补术

A.术前的状况,肠曲上仅掩覆有一层腹膜和羊腹;B.纵行切除疝囊,包括一部分边缘皮肤和腹壁组织,使创缘整齐而清洁。脐静脉和动脉应予结扎止血。C1-3.把突出的肠曲纳回腹腔后,分层缝合腹膜、腹直肌和前鞘,最后缝合皮肤

3.分期手术法

Schuster(1967)和Lawrense等(1976)相继报道,对腹壁大块缺损包括脐膨出病例,如其皮肤无法一期缝合者,可用一片硅胶网代替皮肤掩覆在肠袢上,将它与腹膜和筋膜缺损的边缘相缝合,待至硅胶网下已有纤维素薄膜形成,且硅胶网已变得松弛时,就可以将网的中心部分作梭形切除后重新缝合;如此每隔几天将硅胶网切除部分后再缝合一次,可逐渐使皮肤创缘完全合拢。最后待网下的纤维素膜已变得较厚,硅胶网已开始与周围组织相脱离时,就可将硅胶网拆去而将创缘完全缝合。

作者认为对皮肤无法缝合的大型脐疝,应用人造织物代替皮肤是可行之法。如果没有硅胶网,丝绸(真丝纺绸)亦可代用;而在大型脐疝,羊膜可以不需要切除或仅将脐带部分切除,然后将纺绸直接盖在羊膜上,与腹壁筋膜相互缝合;以后逐渐将纺绸收紧缝合,也能使皮肤创缘逐渐合拢后予以缝合。

二、婴儿脐疝

【病因】

婴儿脐疝的发生有两个原因:① 由于脐带内的结构和脐环之间的黏着不牢固;② 有后天腹内压增加的情况存在,结果导致腹内脏器自脐部的弱点中脱出。

【解剖】

胎儿的脐是由两根脐动脉、一根脐静脉、卵黄肠管和脐尿管等组成(图1-7)。在出生的前后,构成脐环及其内容物的各个组织渐次发生变化:腹白线的纤维围绕着脐收缩,血管发生栓塞并逐渐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萎缩的脐与周围渐次收缩的脐环发生粘连,最后在脐部形成一个坚固的瘢痕。故脐部缺乏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仅由皮肤、腹横筋膜(脐筋膜)及腹膜组成。

虽然脐带的内容物与脐环之间已经有瘢痕组织粘连在一起,但其粘连还是不牢固的,特别在脐带脱落之后不久的时间内尤其是如此。从解剖上来看,在脐的上部、脐静脉(即肝的圆韧带)的右侧与脐环之间最为软弱,一旦腹内压增高时,内脏最容易从此弱点脱出(图2-44)。

图2-43 大型脐膨出的二期手术法

第一期手术:A.表示脐膨出之状,脐带已结扎切断;B.沿疝囊边缘切开皮肤,但需注意勿切入腹腔;C.将皮肤边缘游离后拉起之状;D.游离的皮肤缝合在羊膜的外面,肠曲仍突出在腹外第二期手术:A.示第一期手术后若干星期,肠曲已可推入逐渐扩大的腹腔,疝囊上的皮肤已显得很松弛;B.切开皮肤和腹膜,腹膜与内脏间并无粘连;C1-2.剖开皮肤与腹膜间的粘连,造出两侧的腹直肌及其前鞘;C1.为左侧腹直肌之部离;C2.为右侧腹直肌之后鞘剖出后将多余的腹膜切去之状;D1-3.将多余的组织切除后,分层缝合腹膜(包括横筋膜和后鞘)、腹直肌、前鞘及皮肤;D1.为腹膜及后鞘之缝合;D2.为腹直肌及前鞘之缝合;D3.为皮肤的缝合

图2-44 脐环的内侧面观

A.示脐动脉之右上方为通常的弱点所在;B.新生婴儿小型脐环的外观,疝块常在脐动脉之上右方;C.大型脐疝,脐常在疝块的下方

【症状】

婴儿脐疝与先天性脐疝有显著的区别。它多数出现在脐带已完全脱落后数天或数周内,但多不超过一年。疝的表面组织是真皮。一般仅是一个不大的球形膨出(很少比核桃大),且与腹压的增加有密切的关系。在婴儿啼哭、咳嗽或挣扎时疝囊内始有内脏(小肠或大网膜)进入,而在婴儿平静时可以重新回入腹腔。在疝囊与疝囊内容物间甚少发生粘连,故嵌顿或绞窄是属罕见。

检查时常可发现疝环很少大于2cm,且大都位于脐环的上方偏右。

【治疗】

许多婴儿脐疝不需要治疗。一般小的脐疝不超过1cm,在一岁以内又无症状者,只要它不逐渐增大或不发生其他症状,可以不予治疗,而多能自行消失。

较大的脐疝或有逐渐增大趋势者,有特殊症状或婴儿已在三岁以上仍未自愈者,应立即进行积极的治疗。

治疗方法有两种:

1.贴膏法

婴儿在1岁以下,其脐疝不过1cm者,只要没有特殊症状,都适用贴膏法治疗。贴膏的目的,在使腹壁的侧方张力减少,以致脐环得以收缩,同时保持疝囊的萎陷状态,使其能逐渐萎缩闭塞。

Gross述其方法如下:“……两条胶布各阔2英寸,一条有舌,一条有洞,使能互相错合。腹壁涂以安息香酊,可以增加胶布的黏度,防止皮肤发生溃烂。两条胶布先分别贴在腹部的两侧,把一条的舌插入另一条的洞中,分别向对方牵引,致使脐部的皮肤已有皱褶时,即可紧贴在原来的胶布上”(图2-4)。

用一条胶布粘贴似乎也同样有效,要紧的是要使皮肤在脐部起一个纵形的皱褶,方能使该处的侧方张力得以松弛。必要时可以用一块小纱布垫放在脐部将脐向内压,同时用上法贴上胶布,似乎更加可靠。

但不论用何法,胶布均需隔1~2星期换一次,且需连续粘贴6个月以上方能收效。如6个月以后仍然未见疗效者,即使继续绊贴也多无效。一岁以上的脐疝患者,贴膏的治疗也甚可疑。以上这些情况,都应考虑改用手术治疗法。

2.手术疗法

凡是有嵌顿、梗阻或绞窄的婴儿脐疝,均应立即手术;不能回复且有特殊症状者亦应手术。年过1岁的患者虽然脐疝并不大,或者年龄虽不足1岁而疝较大者,也有手术适应证。

手术时应该并且也有可能保留脐,这对患儿长大后的心理上有益。因疝囊很薄,故切开时应小心勿伤及其中的内容物。又婴儿的膀胱位置很高,手术时也应注意免使受伤。

Gross修补法

麻醉 全身麻醉较为安全。

手术步骤(图2-45):

(1)在脐上或脐下距脐的边缘约1cm处作半圆形皮肤切口。脐上的切口会遇到肝圆韧带和较大的血管,操作较为困难,似不如脐下切口简单。

(2)将皮瓣与下层组织分离后向上牵开,暴露两侧的腹直肌鞘、中间的脐疝裂口和脱出的疝囊。

(3)小心切开疝囊,如有疝内容物就把它纳回腹腔,然后将腹膜横向连续缝合。注意较大的疝囊内可能呈分隔状,疝内容物仅黏附在一个分隔内,而其余的分隔中却空洞无物,故处理疝囊时应小心。疝囊很小且不含内容物者,可以将疝囊单纯地推进脐疝环内而不需要切开或切除。

(4)将构成疝环的筋膜与腹膜相分离,用两排间断的丝线作横向的褥式缝合,以闭锁此筋膜的裂口。也有人以为单排的丝线间断缝合同样有效,但此筋膜的缝合总是以横向为宜。

(5)如疝环较大,致两侧的腹直肌鞘分离较开者,则应将两侧的腹直肌鞘用丝线纵向相互缝合。

(6)最后将带脐的皮瓣缝回原处,用丝线作间断的皮肤缝合或皮内缝合,后者可以不需要拆线。

三、成人脐疝

【病因】

成人的脐疝大多数属后天获得性;仅一部分是由于婴儿脐疝的持续或再发。腹内压的增高是主要的原因,特别如多次妊娠和过度肥胖,常是妇女患者的主要原因。

【发病率】

本病多见于中年,初发的年龄多在35~50岁间。女性远较男性为多见(3∶1)。

【症状】

成人脐疝中最先进入疝囊的多为大网膜,继之以肠曲,尤以横结肠为多见。大网膜与疝囊之间往往很早就发生粘连,故成人脐疝多有一定的症状,如疝囊部的疼痛不适或上腹部的隐痛,是由于大网膜被牵引之故。因构成脐疝囊口的筋膜环很是坚硬锐利,故脐疝发生绞窄的机会较多,常可发生腹绞痛和便秘,呕吐等症状。

图2-45 婴儿脐疝的修补法(Gross法)

A.示婴儿型脐疝脱出之状。半圆形的皮肤切口在脐下约1cm处;B、C.示皮肤与其下层的腹膜相分离之状。腹膜常因此即被切开;D.示腹膜之横向缝合;E.示横筋膜的游离;F、G.游离后之横筋膜也横向重叠缝合;H、I.示较大的脐疝、两侧腹直肌鞘分离较开者,将两侧腹直肌鞘再纵向缝合之状;J.脐部皮肤缝回原处

检查时可以发现肿块是在脐上,脐下或从脐的正中脱出。该肿块常不能完全回纳,咳嗽时肿块内有冲动感觉。通过触诊,叩诊或听诊,大都可以鉴别出疝的内容物是网膜或肠曲。偶尔,一个腹壁极为肥胖的患者(妇女居多),即使有一个较大的脐疝也难以肯定。在这种情况下,令患者仰卧,抬头,同时咳嗽,此时如用手按在肿块上,往往可以更清楚地感觉到咳嗽冲动。

成人脐疝一旦出现,如不经治疗,非但无自愈的机会,且将继续增大,即使起初是可复性的,以后由于内容物的粘连也会逐渐变得不可回复,甚至发生嵌顿或绞窄,故成人脐疝必须积极治疗。

【治疗】

成人脐疝可以选用两种不同方式治疗。

1.疝带

对成人脐疝大都无效,至多只有姑息作用而无治愈可能。且应用疝带后常使皮肤受损和擦伤,增加疝囊内外的粘连,将使以后手术时更为困难,故疝带对成人脐疝通常不是理想的疗法,只有较小的脐疝,无难复或嵌顿现象,而手术又有禁忌证,可以考虑用疝带治疗。肥胖的患者如一时没有手术条件,也可以考虑用一个较疝环为大的橡皮垫塞住疝囊口,外用弹性腹带暂时予以支托。

2.手术治疗

对大多数脐疝患者来说是最合理的疗法。

适应证:

① 有绞窄或嵌顿现象必须紧急手术,不可回复的疝因有绞窄的危险,也属适应证;② 虽属可复性疝,但或者已引起症状,或者疝在逐渐增大者;③ 即使是一般的可复性疝,虽不引起症状,只要没有手术的禁忌,也可以考虑手术。

禁忌证:

参阅“疝的总论”。年老,体弱,疝过于巨大或局部皮肤有感染者,手术是属不宜。

手术步骤:

(1)分离及切开疝囊;

(2)回纳疝内容物回腹腔,并切除多余的疝囊壁

(3)缝闭疝囊的入口;

(4)修补腹壁的缺陷,将构成囊口的腹直肌筋膜予以缝合。

【成人脐疝的手术方法】

1.脐疝的横切口修补术(MAYO修补法)

麻醉:腰麻或硬脊膜外麻醉可使腹壁肌肉获得完全的松弛。吸入全身麻醉在术后易致腹胀,是其缺点。针刺麻醉或局部麻醉也可以有效地用于脐疝的修补,对年老,体弱或重症患者,最属相宜。小的脐疝可以用局部浸润麻醉;巨大而复杂的脐疝,应该用区域阻滞麻醉(图2-46)。

图2-46 脐疝的区域阻滞麻醉法

两侧的阻滞壁以沿腹直肌外缘为宜

手术步骤(图2-47)

(1)突出的脐疝底部作一个横向的梭形切口,将脐包括在切口中。切口应深达腹直肌前鞘筋膜,并且应进一步把疝囊上、下四周的前鞘筋膜都暴露出。注意:这个步骤最好先从切口的上缘开始,至暴露出腹直肌前鞘后再沿着前鞘的筋膜层向下、向四周分离,这样伤及疝囊及其内容物的机会较小。

(2)继续清除腹直肌前鞘上的脂肪组织,直到疝环和疝囊的颈部完全游离出。小心将囊颈的底部(即靠近疝环的地方)切开,这里的粘连一般比囊底部少,切开时不致伤及疝内容物。

(3)假如囊颈不能清楚地游离出,则可以在囊颈上方或下方的腹白线上切开进入腹腔内,把一个手指经过腹腔伸到疝囊里面,保护好疝内容物,就可以大胆地切开狭窄的疝环,不致伤及囊内粘连的疝内容物。腹白线上的切口可以随即缝合。

(4)分离黏着在疝囊上的内容物。黏着的大网膜可以切断。如肠曲与囊壁粘连过紧不易分离者,可以将黏着的部分囊壁切下,让它随同肠曲一并纳回腹腔。肠曲之间相互的粘连可以不必分离,只要它不引起肠梗阻。坏死的肠曲自然需要予以切除。在疝内容物完全与疝囊分离并回纳至腹腔后,整个囊颈可以在底部予以完全切断,其囊体部分黏着在脐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上,可以一并切除。

(5)将囊口周围的腹膜,自筋膜环的下面游离出,然后将它单独缝合。有时腹膜的分离极为困难,那也可以不把它作为单独的一层缝合,而让它随同筋膜片一并缝合。

(6)将疝环两侧的腹直肌及其前后鞘横向切开,使原来的圆形疝口成为一个梭形创口。将下面的筋膜片(包括腹直肌前后鞘和腹直肌)先缝到上面一片的下面,然后再将上面一片筋膜缝到下面一片的外面,彼此重叠约3~4cm。缝合应采用间断的褥式缝合法,并且必须用不吸收材料如丝线。

(7)最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无需引流。

Mayo的横向重叠修补法,不论在中间部分重叠修补得如何宽阔坚强,但愈靠侧面,重叠得愈少,而侧角处则是无法重叠的。这正是修补的弱点所在,常成为以后复发的根源。Stone(1926)因此主张将Mayo法作如下的改进(图2-48):

手术步骤

(1)~(5)与Mayo法完全相同。

(6)不必将疝环横向切开,仅将疝环上下的边缘单纯缝合而不予重叠。缝合也是用丝线。作间断的褥式缝合,但需注意将疝环两侧的筋膜也同样地缝几针,使腹直肌的前鞘筋膜在疝囊口的旁面也能有一定距离的折叠。

(7)在上述的一层缝线结扎后,再作相似的第二层褥式缝合,这与第一道缝线相平行,但上下各距原缝线约1cm,且侧面也需超过原来的缝线。这道缝线结扎后,就可将第一道缝线完全埋在下面,而侧角也就得以加强。

2.脐疝的直切口修补术(Blake修补法)

若脐疝兼有两侧腹直肌的广阔分离者,则Blake手术似较Mayo法更有效。

麻醉:同前。

手术步骤(图2-49)

(1)在脐旁作纵向的梭形皮肤切口,浅筋膜,腹直肌鞘及腹横筋膜也沿着皮肤切口的范围逐渐深入切开,直至暴露疝囊。

(2)试从疝囊的上、下或旁侧的一点突破疝囊进入腹腔,即可伸一指至疝。囊中探究内容物与囊壁粘连的情况。然后照前法一样将疝内容物予以适当处理,并将疝囊连同黏着的皮肤和皮下脂肪一并切除。

(3)将腹直肌鞘的内缘按照创口的长短切去一条边缘,直至两侧的腹直肌及其前后的筋膜都各分开;然后即可将两侧的创缘分层予以缝合——腹膜、腹横筋膜和腹直肌后鞘合并作为一层相互重叠缝合,腹直肌在中线予以单纯吻合,前鞘又相互重叠缝合。筋膜的重叠约需有2~3cm距离,其缝合均需用丝线作褥式缝合。

(4)最后将皮下组织和皮肤分层作单纯缝合。

Rajasinham对纵向的修补法又有不同的处理;该法对一般脐疝均甚适用,对腹直肌分开很远的尤属相宜(图2-50)。

图2-47 成人脐疝的Mayo修补术

A.按疝的大小,绕脐作一横梭形切口;B.切开已深达腹直肌的前鞘,并在靠近疝环的地方将囊颈部小心切开,进入腹腔;C.疝囊颈部已大部分切断,正在切断大网膜与囊壁的粘连;D.疝囊体连同黏着的脐部皮肤和下层组织,以及囊内可能黏着的大网膜,均已一并切除。疝囊口周围的腹膜经游离后已横向缝合。疝环两侧的腹直肌鞘也已横向切开少许,腹直肌鞘的下侧片正缝到上侧片的后面;E.示腹直肌鞘的上面一片重叠缝在下片外面之状

图2-48 人脐疝Mayo修补术的 Stone变法

A.示腹膜横形缝合以后,疝环上、下缘用间断褥式缝合之状。注意疝环两侧的腹直肌前鞘也需适当地缝合一二针使之缝折;B.第二层缝合与第一层相似;距第一层缝线约1cm,侧面也需超过第一层缝线

图2-49 大型脐疝的Blake修补术

A.示切口的位置;B.切开疝囊颈部进入腹腔,进一步解离疝内容物;C.疝囊全部切除,两侧腹直肌及其前后鞘都予以仔细的解离。D.示腹壁分层缝合之状;注意腹直肌的前后鞘需重叠缝合

图2-50 成人脐疝的Rajasinham修补法

A.皮肤切口;B.疝囊及其周围组织已经切除;C.腹膜、横筋膜和腹白线的连续缝合;D.距上述缝线约1cm处在腹直肌前鞘上作两条纵向切口,将切口内侧的前鞘相互缝合,使两个腹直肌鞘合而为一;E.两侧腹直肌及其前鞘之缝合

(1)皮肤切开,暴露疝囊,进入腹腔,处理疝囊内容物,并切除多余的囊壁和黏着的皮肤,步骤与Blake法完全相同。

(2)将创缘两侧的腹膜,腹横筋膜和腹白线共作一层连续缝合。这道缝合应该包括两侧较多的组织,使两侧腹直肌的内缘得以更加接近。

(3)清除腹直肌前鞘上的脂肪组织后,将两侧腹直肌的前鞘,比照腹膜切口的长度,在距内侧缘0.5~1cm处纵向切开。

(4)将两侧腹直肌前鞘的内侧切开部分,用丝线作相互间的间断缝合,这样就可使缝合腹膜及腹横筋膜和腹白线的一道缝线得到加强。

(5)最后缝合两侧的腹直肌和前鞘,腹直肌这时就合成一片,包在一个共同的鞘内。

(6)皮下组织和皮肤的缝合如常法。

按照Rajasinham法,腹壁的修补共有5层:① 腹膜、腹横筋膜和腹白线;② 总的腹直肌鞘的后壁;③ 合成一片的腹直肌;④ 总腹直肌鞘的前壁;⑤ 皮下组织和皮肤。而Mayo修补法共只有3层:① 腹膜和腹横筋膜;② 重叠的腹直肌及其筋膜;③ 皮下组织和皮肤。且Mayo修补法为了得到足够的重叠,往往缝合时有一定的张力,而这在纵形修补法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故Mayo法虽甚通用,但作者以为对脐疝的修补不如Blake或Rajasinham法合理,特别对腹直肌分离较开者,直切口修补法更属相宜。

3.脐疝补片修补术

(1)肌前置人工材料的修补术(Onlay修补法):腹直肌腱膜前找到疝囊,可以切除疝囊或完整游离疝囊后,缝闭疝环,再游离出皮下与部分腹直肌前鞘,将补片置于腹直肌前鞘上方,补片边缘超过脐环边缘3~5cm,充分展平,补片边缘以不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固定于前鞘。为防止术后皮下积液,补片前方放置闭式引流。

(2)肌后筋膜前或腹膜前补片修补法(Sublay修补法):分离出疝囊,内翻回纳疝囊,然后,在腹膜与腹直肌后鞘之间向各方向做一圆周游离,即腹膜前间隙,将补片置于此间隙内,在上下左右方向超过缺损边缘3~5cm,补片周缘与腹直肌后鞘缝合固定,并将两侧切开的前鞘与补片固定数针。

(3)双层修补装置的无张力修补法:分离疝囊同前法所述。内翻疝囊后,沿疝环向上下左右游离腹膜前间隙,将UHS补片置入脐环内。补片的底层放入腹膜前间隙充分展平,超疝环边缘要大于3cm。补片的中间柱缝合固定于脐环上,在腹直肌前鞘也游离出间隙,补片的上层平铺在腹直肌前鞘的表面。

(4)腹腔镜脐疝修补法(IPOM修补法):在远离脐疝的一侧放置三个trocar,一个观察孔,两个操作孔。还纳疝内容物,后可用腹壁穿刺器缝合关闭疝环缺损,然后,再放置防粘连补片,补片以脐疝缺损部位为中心,周围需超过缺损部位5cm,将补片用腹壁穿刺器悬吊,后再加钉枪固定两圈。

(唐健雄)